永泰公主墓是乾陵17座陪葬墓之一,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發掘最大的一座唐代女性墓葬。永泰公主墓于1960年至1962年發掘,是屬封土堆墓,其墓穴是用磚砌的,由墓道、過洞、天井、雨道、墓室構成,全長87.5米。墓道是一條寬約2米的斜坡,進入過洞直至狹窄的雨道,兩旁洞墻內有6個小龕,里面放著彩繪陶俑、騎馬俑、三彩馬及陶瓷器皿等隨葬品,造型逼真、工藝精湛.
永泰公主名李仙蕙,是唐中宗李顯的第七個女兒,唐高宗和武則天的孫女。公元701年,永泰公主死于洛陽,年僅17歲。根據墓志銘記載,李仙蕙因難產而死。而據史書記載,她因議論武則天與張易之、張昌宗的丑事而被武則天“杖殺”(也有賜白綾死的說法)。中宗即皇位后,追封慘死的女兒為“永泰公主”,并于公元705年將永泰公主與其丈夫合葬于乾陵東南。
長長的墓道,散發著神秘的氣息
永泰公主墓眾多文物中藝術價值最高的,莫過于墓室內的唐代壁畫
現在墓室內的這些壁畫都是后來臨摹上去的,原跡現已保存在陜西歷史博物館的現代化的壁畫庫里。有人問這些壁畫是怎么制作的?這里簡單地介紹一下在墓道里制作壁畫的過程:在經過修整的土壁和磚壁的墻面上,先抹上麥草泥層,然后涂抹白灰,刷平墻面,起稿作畫。畫稿常以木炭條勾勒,修改之后,正式描線,最后依題材的不同而涂上色彩,或濃色平涂,或分層暈染。所用色彩都是各種礦物顏料,在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歲月之后依然完好。
宮女圖
永泰公主名叫李仙蕙,她是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孫女,唐中宗李顯的第七女。因竊議武后,大足元年(公元701年),被武則天處死。中宗復位后,于神龍二年(公元706年)追封為永泰公主,與駙馬武延基一同由洛陽遷往乾陵陪葬。該墓除出土大量珍貴文物外,墓室滿繪壁畫,特別是前室東壁所繪的一組宮女圖,異常精美,是唐墓壁畫中的杰作,列為國家一級甲等文物,國之瑰寶。
畫面共有九人,除一人著男裝外,其它均云鬟霧鬢,發髻巍峨,有半翻髻、回鶻髻、驚鵠髻等,分別著小袖羅襦,上罩“半臂”,披帛結綬,胸微袒露,長裙曳地,穿云頭履。為首一人,頭梳高髻,披巾繞肩,雙手挽中,交叉胸前,神情雍容端莊,目光側視,似向對面一組宮女傳情示意,顯得身份較高,正率領其他宮女徐徐前行,侍奉公主安寢。宮女們分別掌持方盤、食盒、燭臺、團扇、高足杯、拂塵、包裹、如意,彼此顧盼呼應、悄聲細語、步履輕盈、動作靈巧、儀態萬方。
一手捧高足杯的宮女,頭梳螺髻,面頰豐潤,娥眉、櫻唇,神采奕奕,肩披紗巾,酥胸半露,長裙飄曳,雙手托杯,身姿窈窕婉轉,亭亭玉立,風韻殊絕,光彩照人!S形的構圖,把這位宮女的婀娜多姿千媚百態全部都描述出來了。
婦女形象,是唐墓壁畫中的主要表現對象,處理不好,就會千篇一律。這幅宮女壁畫并沒有什么故事情節,然而,平淡的生活情節,一經畫家巧妙構思,竟妙趣橫生。在構圖上,九人不是簡單排列一行,而合理利用空間關系,使人物前、后、高、低對比呼應,正、背、轉、側互相穿插,宮女之間既可細分為三個小單元,又是一個和諧、完美的整體。這種前后參差的布排,不僅使畫面疏密相間、錯落有致,而且顯得活躍而不雜亂,均衡而不呆板,氣勢開闊,場景壯美。
這幅壁畫,無論是構圖設計,還是形象塑造、勾線敷彩,均能代表唐代人物畫的高度水平。畫中這群風華正茂的女子,以其特有的風采,閃現著永恒的藝術魅力。當游人觀賞永泰公主墓壁畫《宮女圖》時,無不嘖嘖稱贊。
1962年,著名人物畫大師葉淺予欣賞這幅畫后,賦詩大加贊賞:“畫工自有生花筆,不學文章枉弄才。妙得容顏刻芳華,曲盡風姿寫儀態。寂寂廊下亭亭立,楚楚神態激人愛。妙手到此功已畢,留得余思動爾哀。”宮女圖(二)
宮女面相和神態各異,服飾與發型不同,分別捧盤執杯,抱物持扇,或拿拂塵,或端蠟燭。在徐步緩行中組成了一個分工明確的服務隊列,再現了1000多年前宮廷奴婢侍奉主人的生動場面。
宮女圖的主題人物是一群生活在宮廷里面侍奉主人的宮女,盡管她們是被使喚的奴婢,畫家還是要歌頌她們的美麗。大家聽說過紅葉題詩的故事嗎?說的是唐朝時詩人盧涅拾到從宮苑里漂出來的一枚梧桐葉,見上題有 “流水何太急,深宮盡日閑。殷勤謝紅葉,好去到人間。”表達了宮女對愛情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
這幅宮女圖是一種高度美化的藝術構圖,畫家用矛盾的對比手法將這些唐代的美女薈萃一起,使她們流光溢彩而妖艷動人。如同今天的模特表演一般蓮步輕移,婀娜多姿,為整個墓室增添了美的氛圍。
圖(三)
宮女圖(四)
唐代是中國繪畫史上一個重要的時期,出現了吳道子、閻立本、尉遲乙僧等著名的畫家。除了繪于絹帛上繪畫外,唐代繪畫的一個重要載體就是壁畫。唐代,遍布于各地的佛教寺廟、石窟寺及道教觀庵、世俗名樓上都有輝煌燦爛的壁畫藝術。但是,隨著戰火焚毀和時間的推移,能保存下來的唐代繪畫真跡非常稀少。
僅有現存于新疆克孜爾等石窟、甘肅敦煌莫高窟、山西五臺山佛光寺的少量唐代壁畫遺存,而能有確切紀年的唐代繪畫真跡就屬目前發現的大量唐代墓室壁畫了,這為我們研究唐代繪畫實物提供了極其珍貴的資料。
對于研究唐代繪畫技法極其在繪畫史中的地位,提供了珍貴的實物。中國古代有著視生如視死的觀念,相信人死后也能享受在陽間的生活。因此,唐墓壁畫中反映的大量世俗生活情景,也形成了唐代藝術的一個獨特系列。
宮女圖 局部細節
栩栩如生的刻畫壁畫細部放大
石墩線刻
走過石門進人后墓室,這里相當于永泰公主的寢宮。后墓室是盛放死者尸骨的地方,也是整座墓葬最神秘之處,室內有一具高大厚重的長方形石橔,形狀為一座廡殿式的建筑物。橔,是古代一種高級葬具,一般稱為棺木的外層。公主和她丈夫兩人尸骨的棺木就安置其內。由于年代久遠,加之墓葬早年被盜,大量淤泥流進墓內,當年打開石橔時,發現橔內幾乎涌滿了淤泥,淤泥內有零星、腐朽不堪的棺木和三彩碎片,兩人的尸骨也所剩無幾。石橔由34塊青石拼湊組裝而成,它是目前所有石橔中最精美的一具。石橔橔頂、橔身、基座內外都雕刻有精美的人物、花草、鳥獸等線刻畫30余幅。這些線刻畫內容豐富,題材廣泛,線條流暢自然,刀法嫡熟精湛,是研究唐代繪畫和雕刻藝術的珍貴資料。
鳥線畫
石刻線畫屬于繪畫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是將繪畫藝術和雕刻技法融為一體,以刀代筆,以石為紙,用粗細不同、轉折多變的線條刻畫出一幅幅造型逼真、生動傳神的藝術形象,組成一幅幅栩栩如生、引人入勝、不同風格的線刻畫面,反映了我國傳統繪畫中以線造型、以形傳神、神形兼備的特點。
在永泰公主墓停留片刻后,讓我們再回到陜博,繼續欣賞其它來自永泰公主墓的精彩文物綠釉瓶,唐大足元年(701年,永泰公主墓出土
三彩騎馬背弓狩獵俑、唐大足元年(701),永泰公主墓出土
類似的三彩狩獵俑在永泰公主墓處出土了多尊,這尊三彩騎馬背弓狩獵俑,逼真的再現了唐代貴族狩獵的英姿。狩獵作為唐朝貴族最重要的野外活動,源于唐朝皇室貴族的軍功世家傳統和游牧民族影響。
三彩騎馬帶犬狩獵俑
1960年出土于乾縣唐永泰公主墓。高27.5厘米,長32厘米。
騎馬俑頭戴幞頭,身穿圓領綠色窄袖長袍,腰束帶。面目俊秀,英姿勃發,騎在靜立的棗紅色駿馬之上。一只獵犬蹲臥于獵手身后,昂首挺胸,雙眼機警地注視著前方,獵犬的身下鋪有圓形墊子,看來是專門為獵犬乘坐而準備的坐墊。這種狩獵俑是唐代陪葬俑中比較常見的主題,說明唐代王公貴族外出狩獵游樂活動非常興盛,是唐代貴族的主要娛樂方式。
(整理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