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鄭州的歷史,你一定會嘆為觀止!今天我們來圖解鄭州的前世今生。5000年前中華人文始祖皇帝生于軒轅之丘定都新鄭。圖為新鄭黃帝故里。
3600年前商湯遷都于鄭州。圖為鄭州管城區商城遺址。
鄭州一直以來都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三皇五帝的活動腹地,中華文明的軸心區,是中國城市文明的源頭。圖為西山古城——中國最早的城市(珍貴圖片)。
直到20世紀初,1912年,日本經濟學者林重次郎在其著作《河南省鄭州商情》中稱鄭州為:中國的芝加哥。芝加哥位于美國中部,是美第三大城市。
1913年,鄭州被撤銷市制改為鄭縣,但依舊保留市級規模。
1920年,河南省議會通過了在鄭縣設立商埠的議案。圖為1920鄭州寄比利時西式封(珍貴圖片)。
1923年2月,京漢鐵路二七大罷工在鄭縣發起。
1923年3月,北洋政府正式下文將鄭縣開辟為商埠,在鄭縣設立商埠督辦公署。
1927年,上海《旅行雜志》把鄭州(縣)稱為華北大都會。
1928年,馮玉祥將鄭縣改為鄭州市。
1931年,蔣介石、閻錫山、馮玉祥大戰之后,將鄭州撤市復改為鄭縣。
1933年為河南省第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地。圖為1933年鄭州某廠(珍貴圖片)。
1938年6月9日,國民政府為了阻止日軍沿隴海鐵路西進,選擇將花園口黃河南岸的堤防炸毀以造成決堤,史稱花園口決堤事件。圖為花園口決堤被困日軍。
1948年10月22日,鄭縣解放,設置鄭州市。圖為關于鄭州解放的報紙(珍貴圖片)。
1953年鄭州成為河南省經濟中心。1954年10月30日,河南省會由開封遷往鄭州,鄭州成為河南省省會。圖為省政府開封原址(珍貴圖片)。
鐵路讓古老商都蘇醒。隨著改革開放,中國走向世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鄭州主動融合國家戰略,迎來千年一遇之大機會。
自古以來,中原是兵家必爭之地,地域上的中心優勢是主要原因,各政治勢力征戰成本大大降低,在農業社會,這種區位優勢更多體現在政治上,然而在新時代開放的世界體系中,工業發展,技術突破,促使交通網絡的發達。中原成為中國真正意義上的中心,”天地之中”鄭州區位優勢凸顯。
鄭州高鐵東站。
鄭州火車站。
鄭州高鐵西站。
1948年,鄭縣解放,城市市區規模僅5.48平方公里,人口16.4萬,隨著平漢鐵路和隴海鐵路在這兒交匯,鄭州開埠到鄭州成為國家重要的交通樞紐,到成為河南省經濟中心,再到成為河南省會,整個城市飛速發展。
至今,鄭州已是特大城市規模,且70%都是近10年完成,在機遇面前,鄭州正在呈現井噴式發展,并且與開封,新鄉,滎陽,新鄭等城市的融城合城計劃也在開展。預計2030年,將成長為1300萬人口的超大城市規模。
2011年建設中原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按照“核心帶動、軸帶發展、節點提升、對接周邊”的原則,形成放射狀、網絡化空間開發格局。提升鄭州交通樞紐、商務、物流、金融等服務功能,推進鄭汴一體化發展,建設鄭(州)洛(陽)工業走廊,增強引領區域發展的核心帶動能力。
依托亞歐大陸橋通道,壯大沿隴海發展軸;依托京廣通道,拓展縱向發展軸;依托東北西南向、東南西北向運輸通道,培育新的發展軸,形成“米”字形重點開發地帶。
逐步擴大軸帶節點城市規模,完善城市功能,推進錯位發展,提升輻射能力,形成大中小城市合理布局、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新格局。
加強對外聯系通道建設,促進與毗鄰地區融合發展,密切與周邊經濟區的合作,實現優勢互補、聯動發展。
鄭州城市規劃(環線)。
米字高鐵網絡連通周邊
隨著全球化的推進,國與國之間的聯系也來越緊密,往來越來越頻繁,工業技術水平的不斷突破,陸上交迅速發展,將使亞歐非真正意義上成為一個大陸體。隨著第二亞歐大陸橋貫通,鄭州憑借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成為亞歐大陸橋重要節點。
航空港區是國務院批復的全國首個也是唯一一個上升為國家戰略的航空港經濟發展先行區,使鄭州在航空物流領域占據高地,隨著全球一體化的步伐加快,各項事務對于效率的要求,空運將會越來越受到重視,在全球貿易的地位也越來越明顯。
2015年12月14至15日,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政府首腦(總理)理事會第十四次會議將在河南省鄭州市召開。古老商都鄭州正式走上國際舞臺,鄭州積極融合國家一路一帶的發展戰略,與一路一帶沿線國家和國際社會建立廣泛交流與合
作。
國際大佬齊聚鄭州。
鄭州正以全球化的視野定位產業,交通,科技,服務等領域發展,通過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供銷鏈、產業鏈、價值鏈深度融合,帶動鄭州加速向國際化邁進。
根據鄭州市的遠景規劃,在未來數十年的時間,鄭州就是朝著“國際化商都”的夢想進發,這雖說是城市的夢想,其實本質上是近700萬鄭州人民的夢想,是1億河南人的夢想,更是偉大中國夢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