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二十世紀學術價值最高、最具影響力的中國陶瓷收藏家,竟然是個老外...
2016-08-12 易拍全球

在20世紀中國文物收藏史上

有一位充滿傳奇色彩的外國人

他本是一猶太裔商賈世家的富二代

但毅然放棄了亞洲和遠東地區

銀行業紡織業等富得流油的家族事業

不遠萬里跑到中國

出錢又出力地幫助故宮

搞文物登錄、展覽和策劃工作!

他這份國際友人的情誼到底是何意?

先看后來他在收藏上的成就吧~


他被稱為20世紀英國乃至世界最有實力

和最有影響力的中國文物藏家兼學者

同時也是海外公認的

最具皇家品味的藏家和鑒定家

看到照片,想必您已經知道他是誰了

在他收藏的數千件中國瓷器中

絕大多數為歷代官窯中的精品!

并且都是帶重要款識的資料性標準器

其中就包括僅次于臺北故宮的汝窯瓷

和海外最好的琺瑯彩瓷

甚至還有以他名字命名的

元青花標準器大維德瓶

正因為有此人的貢獻

元青花從此才聲名鵲起


此大維德瓶又名元青花云龍紋象耳瓶

這對花瓶只要一出現

絕對能讓世人折服!

然而,他收藏的牛X物件

絕對不單單是這對花瓶

再隨便舉個栗子

他還曾是明成化雞缸杯的第三任主人。

而作為學者的他更是讓人驚詫

他對汝窯的論著

被西方公認為研究中國官窯瓷器的權威!

他翻譯的學術著作

也成為了西方藏家和學者廣泛應用的工具

同時,他于1935年在倫敦發起和組織的

國際中國藝術展

招攬了來自全球15個國家、240個展覽機構

以及私人手里數千件文物參展!

這不僅使故宮藏品第一次走出了國門

而且還聚集了大部分當時散落在外的文物精品

成為中國文物展覽史上前無古人

至今也沒出現來者的絕唱!


大維德中國藝術基金會舊影

而更讓人敬佩無比的是

最后他拿出自己所有的藏品

倫敦建起私人博物館,

取名為“大維德中國藝術基金會

無償向公眾開放,并且以此為家直到終老!

也許上面的事跡正如開頭所說,像一段傳奇

但真實生活背后的努力更讓人回味無比。

因為這位富二代一開始玩收藏時

也是付出了非一般人有的耐心跟毅力

用現在流行的一句話說


不拼爹的富二代拼死要跟藏品在一起!


1892年,在印度的孟買,帕西瓦爾·大維德出生在一個猶太富商的家中。他的父親薩森·大維德爵士是當地著名的銀行家、印度銀行的創始者。他所在的薩森家族擁有著龐大的紡織業和銀行業,業務遍布亞洲和遠東。出生于這樣一個富裕猶太裔家庭的大維德,天性中沒有絲毫的拼爹氣質,反而從小就立志于自己的學業。

1913年,21歲的大維德赴劍橋大學攻讀法律學位,也移居到倫敦。此時的英國,整個社會范圍內已經有著良好的收藏中國瓷器的傳統。深受這種氛圍的感染,很快,大維德迷上了收藏。

大學第二年,大維德就開始頻繁地從倫敦兩家主要經營中國文物的公司—約翰·史帕斯(John Sparks)和布魯特父子(Bluett &Sons)處購買中國瓷器。而在他收藏起步階段,英國本土的博物館給他提供了很多信息和幫助。當然,他自己也很努力求上進。

1918年,他從史帕斯處買到一件刻有乾隆皇帝御題詩的定窯碗,為了弄清楚這段銘文,他曾寫信給博物館咨詢。這件藏品的獲得,使他意識到掌握中文對于收藏中國文物的重要性。于是,他開始自學中文

而當時的英國幾乎沒有地方能夠系統地學習中國語言和中國藝術。然而憑著超常天賦和毅力,到1924年他已具有了一定的中文閱讀水平。此時的他在倫敦雖也小有名氣,但與同時期英國一流中國陶瓷收藏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比如東方陶瓷藝術協會就沒有他的一席之地(這個協會是由十幾位頂級中國陶瓷藏家的外國人組成的)當然,大維德此時是進不去的。


大維德基金會 館藏汝窯天青釉碗

因為要進這個協會,不僅要看專業,還要有自己的收藏,而此時大維德的收藏范圍廣泛,還沒有形成自己的風格,與英國其他的藏家也沒有什么區別。然而隨著收藏的深入,大維德越來越沉迷于中國古代藝術,他再也不滿足于像絕大多數英國收藏家那樣在英國本土從古董商手里購買中國文物,他決定親自去中國! 

 

大維德與故宮的結緣

 

如果說時勢造英雄的話,作為收藏家的大維德確實是遇到了千載難逢的好時候!當時大維德來中國時,國內的政局是這樣的:

1911年清政府被推翻后,大量清宮舊藏的文物通過溥儀、溥杰以及太監等各種途徑從宮中流散到民間; 1924年11月,末代皇帝溥儀被趕出紫禁城,“清室善后委員會”籌備成立故宮博物院并對外開放,以前深藏宮中的珍寶得以公諸于世。

見到這種熱鬧場景,一般人可能去開開眼就算了,但是,別忘了,大維德的基因里是猶太商人的機智、敏銳、執著和超凡的社會活動能力。他看到故宮的著這些珍寶后,第一個主意就是要拿來辦展覽!


大維德爵士與夫人 攝于1963年

據大維德夫人回憶,大維德首次到北京是1924年,”那時紫禁城里的皇家珍寶正被打包在箱子里雜亂無章地放置著,沒有人想到去展覽。大維德成功地說服了故宮官員,挑選合適的宮殿陳設出一些珍寶,向一直期盼能看到先人遺產的市民們開放。一個合適的宮殿被選出,但需要徹底維修。大維德又提供了經濟上的支持。這個展覽取得了巨大成功,出版了展覽圖錄,觀眾遠遠超出了預期……

此后十年內,大維德又多次往返于中英之間,參與了故宮各個宮殿里文物登錄以及展覽和圖錄的策劃工作。北京故宮博物院檔案中有這樣的資料:

1929年7月24日,大維德爵士捐款5073.05元,用與修繕景陽宮后院御書房及購置宋、元、明瓷器陳列館的陳列柜;

1929年8月10日,故宮聘請大維德為故宮博物院顧問。位于景陽宮御書房的宋、元、明陶瓷陳列館從展品遴選、展覽設計甚至到說明標簽的撰寫都基本上是在大維德的指導下進行的;

1935年春,大維德發起和策劃倫敦國際中國藝術展覽會,并作為理事會總干事來中國遴選展品,共選出藝術珍品1022件參展,其中有735件故宮博物院所藏宮廷文物精品。

 


大維德基金會藏 中國宋元時期瓷器珍品

由以上資料我們可以看出,從1924年到1935年間,大維德頻繁地奔波于中英間,他親自參與了故宮博物院早期的文物登錄和展覽工作,與大量清宮舊藏的文物有著零距離接觸。正是由于他在故宮的這些特殊經歷,培育了他的鑒賞品味,使他對中國文物的認識開始建立在一個很高的基礎上。這段難得的經歷使得他以后的收藏展現出迥異于同時代其他英國收藏家的“皇家品味”。

  

冒險購置清宮舊藏引起轟動


1927年,鹽業銀行準備出售溥儀1924年抵押在那里的清室珍寶。故宮博物院為此專門于1927年4月25日發函請國務院及內務部禁止鹽業銀行變賣、處理清室抵押物品。

鹽業銀行是個官方背景、私人性質的商業銀行,是由著名文物收藏家張伯駒之父張鎮芳創辦的。張鎮芳是袁世凱長兄袁世昌的內弟,為晚清最大的鹽官。為了集中管理鹽稅,1915年3月,在袁世凱支持下,創辦鹽業銀行,股董都是腰纏萬貫的清廷舊官僚。

據大維德夫人回憶,大維德得到這個消息時已經有兩個買家正在與銀行溝通此事,其中有一位鹽業銀行內部的高官收藏家,非常希望能夠得到這批藏品。后來由于受到“如果把這批藏品帶離北京,將有人身安全問題”的威脅,那兩個買家都不得不放棄購買計劃。


軍警正查封紫禁城倒賣文物

而一生充滿冒險精神的大維德看到這批清宮舊藏的文物精品后,卻決定不顧一切要來冒這個險。與鹽業銀行的談判前后持續了一年多,通過幾番周折,到第二年大維德才與鹽業銀行達成一致,購買了其中40多件清宮舊藏的精品。

這批清宮藏品的獲得,對大維德的收藏生涯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據郭葆昌輯《清高宗御制詠瓷詩錄》,清宮舊藏中有乾隆御題的瓷器大約有199件。在大維德收藏中,有乾隆御題的瓷器20件左右,大部分御題藏品出自這批銀行出售的清宮舊藏。


大維德藏  乾隆御題汝窯碗

這批藏品,構成了大維德收藏中最精彩、最有代表性的部分,也正是由于這批精品的獲得,在英國中國文物收藏界引起了轟動, 1930年,也就是這批藏品通過日本、美國輾轉運回倫敦的第二年,大維德終于獲得英國同行們的認同,獲準成為代表著當時西方中國陶瓷收藏和研究最高水平的東方陶瓷協會會員,進入了英國中國文物收藏的核心群體。

同時也正是由于這批藏品,特別是器物上的乾隆御題詩,使他對中國傳統的藝術鑒賞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此后他開始了系統地對中國古代傳統藝術鑒賞理論的研究。他的收藏自此也不再局限于瓷器,他開始以乾隆的趣味來搭建他更廣的收藏體系。

 

收藏上的“皇家品位”


在與故宮親密接觸的同時,大維德也廣泛地與北京、上海等地古玩商、收藏家及相關人士結交,從他們那里購買了大量與清宮收藏類似的藏品。

比如,大維德與上海著名古玩收藏家仇焱之私交甚密,他收藏的成化斗彩雞缸杯就來自仇焱之的舊藏。還在他的引領下,一次就從上海張仲英經營明清官窯瓷器的“聚珍齋”里買走3萬銀圓的貨物。同時,大維德也與其他一些在中國和海外有實力的外國古玩商和收藏家有著密切的聯系。其中很多收藏中的精品就是出自于他們的收藏。  


《大維德所藏中國陶瓷圖錄》

1934年,英國權威陶瓷專家霍蒲孫對大維德收藏的陶瓷進行了系統的分類和整理,從中遴選了180件最重要的器物,編著了《大維德所藏中國陶瓷圖錄》。時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的馬衡為這本書題寫了中文書名。

在選入的這些瓷器中,主要是宋、明、清官窯瓷器,其中宋官窯瓷器居多,占選入器物的一大半。從這本圖錄文字說明里頻繁出現的“北京故宮有同樣的器”或“北京故宮有類似的器物”中可以看出,大維德確實是比照著故宮藏品來建立他的收藏的。下面我逐一分品類來捋一捋這位大富豪的舊藏。

 

1
官窯瓷器收藏

 

在大維德收藏中,宋代官窯瓷器是他最值得驕傲的部分,除了從鹽業銀行購買的那部分清宮舊藏的精品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他收藏的汝窯瓷器。

汝窯是北宋末期的御用瓷器,有記錄的傳世汝窯瓷器全世界僅存67件,是官窯系統中傳世最少的一個品種,臺北故宮也僅有21件。大維德收藏了12件, 包括了乾隆御題汝窯碗、刻花魚紋洗、葵口盞托、三足奩式爐、水仙盆、淺碟、瓶等各種器型,無論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看僅次于臺北故宮的汝窯收藏。


故宮藏 汝窯奩式爐

其中的刻花魚紋洗非常罕見,汝窯一般均為素器,不帶紋飾,這種帶圖案的汝窯洗全世界僅存二件,另一件在臺北故宮。而汝窯奩式爐全世界也僅存二件,另一件在北京故宮,大維德收藏的這件要比北京故宮的那件尺寸大很多。

此外葵口盞托,全世界也僅存兩件,另一件在英國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非常有意味的是大維德收藏了一幅1728年由宮廷畫家繪制的反映雍正皇帝收藏中古物和瓷器的《古玩圖》,圖中恰好描繪了大維德收藏的乾隆御題汝窯碗,可見這只汝窯碗深得雍正、乾隆兩位皇帝的喜愛,而大維德能夠同時將《古玩圖》和汝窯碗收集到,足見大維德所下功夫之深,由此我們也能領略到大維德收藏的汝窯之精。

雖然大維德藏品中以大維德瓶最為著名,但元代瓷器確實不為大維德所看重,至少1934年以前情況如此。因為雖然1927年他已購得一只大維德瓶,但在1934年編著的《大維德收藏的中國瓷器》里并沒有收錄這只青花瓶,而且在這本圖錄中也很少有明確標明為元代的器物。從這一點上,也能清晰地看到清宮舊藏對大維德的影響。在明清兩代宮廷收藏中沒有一件元代青花瓷的傳世品,只有少量的元代其它品種的瓷器,多為祭祀用品。現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的幾件元青花也都是1949年以后收集的文物。


維德基金會藏  明代青花瓷器

明代官窯瓷器同樣是大維德收藏中的亮點,他收藏的明代瓷器不下550件,被陶瓷界公認為世界上最好的五個明代陶瓷收藏之一(北京故宮、臺北故宮、大英博物館、土耳其托布卡普宮)。在大維德明代瓷器收藏中明早期官窯瓷器占很大比重,其中永樂、宣德到成化時期的官窯瓷器精彩紛呈,永樂時期的瓷器就有29件。

大維德收藏的清代瓷器同樣卓爾不群,其“皇家品味”更加明顯。在大維德來中國之前,他的收藏中幾乎沒有清代瓷器,那時西方人對清代瓷器的認識還局限于裝飾性的外銷瓷。1923年霍蒲孫編寫的《中國陶瓷藝術》止于明代,因為在他看來“明以后的瓷器模仿得很不成功”。


大維德基金會館藏 清代雍正朝瓷器

大維德來中國后正是通過與故宮藏品的接觸,才培養了他對清代瓷器的收藏興趣。他曾提到1929年他在故宮時看到清宮當時被稱為“古月軒”的琺瑯彩收藏,“它們被單獨放在大柜子里一個個定制的錦面抽屜中,柜子外貼著標簽‘瓷胎畫琺瑯’……”,他甚至還試圖在故宮里尋找制作琺瑯彩的作坊。

琺瑯彩瓷器原為清宮秘藏,是專門為宮中燒制的御用品,產量少,一般人很難見到。大維德收藏的清代瓷器品種非常窄,只局限于一些他在故宮見到過的工藝水平和藝術價值極高的彩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琺瑯彩瓷器。他收藏中的乾隆款琺瑯彩杏林春燕圖碗,與2006年在香港佳士得拍賣的乾隆琺瑯彩杏林春燕圖碗為一對,該碗當時以1.51億港幣成交,創世界琺瑯彩瓷器拍賣記錄。 


2
書畫和漆器收藏

 

除瓷器外,大維德也同樣收藏了一些帶“皇家品味”的其他種類的藏品。比如繪畫門類,他收藏的唐韓幹《照夜白圖》、五代周文矩《宮中圖》(第三段)、元錢選《梨花圖》等都是在中國美術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作品。

其中《照夜白圖》為清宮舊藏,為嘉慶皇帝時與陸機《平復帖》一起頒賜給親王永瑆,后傳至其后裔民國著名畫家溥心畬手中。1936年溥心畬因為母親治喪缺乏資金將其變賣。張伯駒先生在《滄桑幾度<平復帖>》一文中曾提到當時他在上海,聽說《照夜白圖》被上海古董商買去,準備賣往國外,急忙給當時主政北平的宋哲元去信,談到這張畫的價值,希望他過問此事,不要使之流落國外。可惜當宋哲元接到信時,此畫已被轉賣英國……而這英國的買主便是大維德。


唐韓幹《照夜白圖》局部圖

大維德的漆器收藏與清宮舊藏一樣以元、明、清三代宮廷傳世精品為主。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永樂款剔紅雙鳳蓮花盞托。

明朝是中國雕漆史上的黃金時代,永樂帝朱棣對雕漆尤為酷愛,曾在皇都設立果園場,并征調名匠高手制作御用雕漆器,果園場御用雕漆器在明末已被當時的鑒賞家視為至寶。現存世的永樂款剔紅盞托,全世界僅存3件,其中一件在北京故宮,另一件在美國一私人收藏家手中,只有大維德收藏的這件上有乾隆御題詩,可見這只盞托深得永樂、乾隆兩位皇帝的青睞。

乾隆1781年為這只盞托所做的御題詩大意為:永樂的盞托還在,可是上面的碗卻丟失了,后給它找了個嘉靖時的碗,倒也十分般配,雖然丟失了一半,幸運的是還能再次讓它完整。然而雖然現在完整了,沒準哪天又會失散……


永樂款剔紅盞托及嘉靖款碗  佳士得曾上拍

僥幸的是,乾隆擔心再次失散的這只嘉靖款碗也在大維德收藏中,大維德從鹽業銀行與永樂盞托一并購得。1935年國際中國藝術展上,大維德收藏的這批漆器首次向世人展出,當時有評論稱“它們使故宮借展的漆器黯然失色”。

從以上可以看出,不論是宋、明、清瓷器,還是繪畫和漆器,大維德都非常注重收藏工藝水平和藝術價值極高或比較稀缺的品種,他的收藏基本上沿襲了明清以來的皇家趣味。早在1934年霍蒲孫在《大維德所藏中國陶瓷圖錄》的前言中就提到,在他的收藏中僅清宮舊藏的官窯瓷器已不下70件,堪稱“小型宮廷收藏”,并發出“收藏家如果沒有條件去中國故宮看宋、明瓷器的話,可以來倫敦大維德這里”的號召



 

說實話,看完大維德這樣絕版的收藏,我只想問一句,難道他就真的沒有拼爹?但是,不管他是靠自己的實力還是靠的爹,他最后做的這件事絕對能讓所有愛好收藏愛好中國藝術的人都由衷敬佩。

1941年12月大維德夫婦在去印度途中取道上海,當時正值珍珠港事件爆發,夫婦倆被日本兵關押了9個月。在關押期間,他患上了后來導致他全身癱瘓的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對自己生命的擔憂使大維德不得不考慮這批收藏將來的歸屬問題,他想到了要建立一所博物館來安置這些藏品。

1942年8月,大維德夫婦和其他一些身份類似的美國人、英國人與被關押在非洲東海岸莫桑比克的日本人交換得以釋放。他在非洲獲釋后關心的首要問題便是如何策劃并實施這個博物館計劃。在開普敦,他幸運地結識了同樣熱衷于中國陶瓷收藏的大維斯法官,并發展為親密無間的摯友,大維斯法官成為他這一計劃的主要策劃者和起草者。


大維德中國藝術基金會舊址

1946年,經過與大維斯法官的反復切磋,大維德決定要在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建立博物館,使之成為西方中國藝術研究的中心!他向倫敦大學提出了經過大維斯法官精心策劃的捐贈方案:大維德將自己收藏的1400余件瓷器以及有關中國和遠東藝術的8000多本中、外文圖書包括那批古籍珍品全數捐贈給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而作為附屬條件,亞非學院必須將大維德收藏的陶瓷和圖書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整體安置在一起;收藏品必須全部展出并無償向公眾開放;他必須住在博物館……

經過與倫敦大學的艱難磨合,1950年,倫敦大學終于克服了戰后的重重困難滿足了大維德要求,在倫敦布魯姆斯博瑞的喬頓廣場為大維德收藏建立了專門博物館,取名“大維德中國藝術基金會”。

1952年大維德好友鄂芬史東將他收藏的200余件明、清單色釉瓷器也捐給了基金會,至此大維德基金會共擁有1683件瓷器和7件琺瑯彩料器,1952年博物館正式向公眾開放。此基金會是海外唯一的收藏一個國家一個門類藏品和資料的博物館,它的建立,成為英國乃至整個西方中國陶瓷研究的重鎮。大維德以此為家,直到1964年去世。


大英博物館展出大維德國寶級官窯瓷器

然而出乎大維德意料的是,由于財務問題,大維德中國藝術基金會不得不于2007年關閉了展覽。后經基金會董事會與大英博物館協商,大英博物館提供專門展廳,大維德收藏將在大英博物館永久借展。雖然這種局面可能不是大維德所希望的,但也許它也會使世界上更多的人能夠領略到這個二十世紀西方學術價值最高、最具影響力的中國陶瓷收藏家的風采!

 



是不是對大藏家的絕世收藏羨慕不已?機會來了

8月16日  德國經典拍行   Auctionata AG 在我家官網推出的《亞洲藝術品》專場里,絕對有你心動不已的珍品瓷器!

關注“掌上易拍”,宅在家就能拍哦~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一個頂級英國巨富,窮盡一生,擁有堪比臺北故宮的瓷器收藏!
大維德與他收藏的中國文物
這個英國伯爵趁大清滅亡,大量收購中國古董,僅收購12件汝窯瓷帶回英國,現值至少20個億!
北京保利國際拍賣有限公司
* 大英博物館中國陶瓷館大部分都來自一個人的珍藏
大英博物館藏中國瓷器(1)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邻水| 闻喜县| 宁都县| 大冶市| 唐河县| 瑞金市| 贡山| 自贡市| 搜索| 项城市| 辛集市| 南召县| 施秉县| 沿河| 青州市| 会同县| 江安县| 柞水县| 葫芦岛市| 新安县| 大邑县| 蒙山县| 都兰县| 伽师县| 桦甸市| 扎鲁特旗| 福建省| 灌南县| 珠海市| 东兰县| 博客| 阿拉善左旗| 报价| 锡林郭勒盟| 绥芬河市| 铁力市| 盱眙县| 莱州市| 兰考县| 武平县| 石狮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