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維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論述了人類從原始社會發展出來的兩性關系、婚姻以及家庭形式,經過了亂婚、群婚、搶婚、對偶婚的逐漸過渡,最后定位在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和家庭。恩格斯認為兩性婚姻制度發展的原因是私有制的擴大和經濟上的動力。 一夫一妻制家庭的產生和最后勝利乃是文明時代開始的標志之一。 中國的上古社會同樣經過了亂婚、群婚、搶婚、對偶婚階段。中華文明發展史一般認為,在新石器晚期的伏羲時代,伏羲氏以其在當時社會的巨大威望、權力和號召力,對當時的男女婚姻制度強行改革,作出一系列硬行規定,奠定了中華文明的婚姻基石,這個基石就是“一夫一妻制”。
伏羲氏作出的規定:
1.男女實行“一夫一妻”制,實行族外婚,理論上,禁止婚后和非婚異性發生性行為;
2.實行“聘娶制”,并指定鹿皮為聘禮。鹿皮在當時起貨幣作用。《禮記·月令》中記載:“太昊始制嫁娶以儷皮為禮。”但是,那時的“聘禮”和現在的“聘禮”含意是不同的。那時的“聘禮”含有買斷的意義,女子是男人買來的私有品。即便是這樣,也比“搶婚制”前進了一大步。而且,“聘”含有聯姻的意思,是氏族與氏族之間聯合的一種方式。
3.制定了一套婚姻禮法,婚姻必須通過“六禮”方能完成。其中最重要的是“媒人制”,男女不可私自見面,要通過媒人的說合,否則,“無媒不婚”。《詩經·豳風·伐柯》就說:“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4. 創造了姓氏,基本上一個氏族一個姓。氏族或以所養動物為姓,或以植物、居所、官職為姓。規定“同姓不婚”,基本禁止氏族內通婚,以防止亂婚和近親結婚,中華文明中的姓氏自此起源,綿延至今。
“一夫一妻”婚姻制度,建立了穩定的家庭,使氏族內部避免了因為爭奪女性而引起的紛爭,增強了本姓氏的凝聚力。而且族外婚使氏族與氏族通過聯姻,增進了感情,促進了友好,為中華民族的最終的互相融合奠定了基礎。中華文明在這條正確健康的道路上發展前進。
所以,《禮記》中說,婚姻是“萬倫之始”,是“將合兩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后世也”。
不僅是中華文明,世界上其他古文明也大都是采取“一夫一妻”的婚姻形式。如古巴比倫文明,古希臘文明,古羅馬文明和歐洲基督教文明。
西方的學者解釋說:
但是,中華文明雖然早早地就制定了“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也崇尚“一夫一妻”制,卻偷偷地為有權勢、有財富的男人們開了一個合法占有其他女子的口子,就是可以有“妾”。“妾”基本上只是為了滿足男人們的性需要和性炫耀,是家庭的附屬品,沒有私人地位,不是和妻同等地位的“二妻”、“三妻”等。所以,古中國人振振有詞地說,他們還是“一夫一妻”的婚姻制。
古文獻《春秋傳》說:“女為人妾,妾不娉也。”“妻”出身高貴,是男家出聘禮“聘”來的,“妾”或者是家里的女奴,或者用錢買來的,她也是“妻”的女奴。
有時貴族女子出嫁,需要同族姐妹或姑侄陪嫁,稱為媵,媵會成為男子的側室,地位雖比妾高點,但同妾一樣,也是妻的附屬品。
夏商周社會的婚姻大都是中國特色的“一夫一妻多妾”制。但在各朝的“禮”中,各個階層允許擁有的“妾”的數量是有規定的。當然是“天子”、帝王最多,公、諸侯次之,其他再次等等。而“庶人一夫一婦”,就是平民只能娶一個女人過日子,不能有妾。還有,古人說“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妻不生產,平民年四十無子可以取妾,以為宗祀計。
比起同時期的世界其他古文明,中華文明中的男權主義更濃,承續祖宗香好的觀念更重,女性的社會地位和在家庭里的地位都基本上附屬于男子。所以,在中華文明中的婚姻制度里,男子為了滿足自己的性需求,變著花樣尋找得到“妾”的理由,但依然維持著穩定的“一夫一妻”制。
“一夫一妻”婚制是為正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