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興號復原圖
1822年1月(道光二年),一艘叫 '泰興號'的中國商船從廈門港出發,朝古稱爪哇的印尼駛去,為避海盜搶掠繞道西沙,不幸觸礁沉沒,1802條生命永遠地沉睡在了南海的海底。與之一同被埋葬的,還有上百萬件珍貴的清代瓷器等寶貝。100多年后,一外國人私自闖入海底盜寶,挖走了價值三四十億元的中國寶藏。
壹
泰興號上的金條和瓷器
這艘船叫“泰興號”,是一艘木質結構的清代貿易船,船長50多米,寬15米,重1000多噸,是當時少有的巨型中國帆船。“泰興號”代表了清朝對外貿易的最強盛實力,經常滿載乘客和價值昂貴的絲織品、瓷器和金銀,來往于東西方之間。
泰興號德化瓷器
1822年1月(道光二年),“泰興號”商船從廈門港出發,朝古稱爪哇的印尼駛去。當時船上載有近2000名乘客、船員,包括商人、學生以及大批下南洋前往爪哇的中國勞工。
很多人是全家一起移居,從年過七旬的老人到六歲的孩子都有。搭乘者中只有少數人擁有船艙,大多數人擠在狹小的空間中,環境非常惡劣,不少人只能一直住在甲板上。
泰興號青花童子
除了載人以外,船艙內還載有貴重的貨物,包括由居住在南洋的中國、日本、英國、瑞典和法國富商訂購的大量瓷器,具體有:茶具、托盤、水杯、化妝盒、水瓶、湯匙、油燈等等。
瓷器內和瓷器之間還填滿了各種茶葉,同時也是為了保護瓷器。此外還有生絲、漆器、竹制家具、墨、紙、朱砂和器械等。
泰興號出水的紫砂朱泥茶壺
貳
“泰星號”的船長名叫游濤蔻(Io Tauko),在這之前的五年里,他每年都要往返跑一趟中國與印尼航線,有著豐富的航海經驗。
這一次,為逃避海盜劫掠,老船長臨時決定改變航行線路,并企圖穿越印尼的蓋斯潘海峽。
2月5日晚,當船駛到蘇門答臘和爪哇島之間的“貝爾威得淺灘”水域時,可能由于天氣的原因,船體不慎觸礁,船身入水,并在一個小時內迅速沉沒。
同行的另一艘由船長周景亮(Tjieuw Kingliang)指揮的小型中國帆船“萬康號”救出了18名乘客后,因擔心超重沉沒而不得不放棄剩下的人。
叁
兩天后,一艘滿載鴉片的英國貨船“印第安那號”在從印度去波特維亞途中,途經“泰星號”遇難海域,見到還有許多幸存者漂浮在海面上。
印第安那號當年的航海日志詳細地描述了當時的情景:“船員們突然看到海上有‘石頭’向船這邊漂來,駛近后才發現,那不是‘石頭’,而是沉船的飄浮物——船板、木頭、桌子、椅子……綿延好幾公里。
更驚人的是,每塊飄浮物上密密麻麻地趴著許多背著雨傘的東方人,大一點的木板上居然有四到六個東方人。
泰興號德化瓷器
泰興號德化瓷器
船長詹姆斯·帕爾(前英國海軍上尉)毫不猶豫地讓船員立即放下救生艇,盡可能多地救出浮在水面上的東方人。
這些人被救上船的時候,除了背的雨傘外,全身赤裸。更麻煩的是,“印第安那”號上的英國人沒法跟他們溝通,直到一個名叫巴巴蔡的獲救者表示會說馬來語之后,
船員們才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注:蔡是姓氏,“巴巴”意為南洋早期華人移民的混血男性后裔)
泰興號德化瓷器
知曉原委后,帕爾船長和其他船員冒著生命危險,救出了共180名在海上漂流的幸存者。旅途的延誤使詹姆斯·帕爾無法按計劃抵達帕米納銷售鴉片,因此他的個人經營失敗了。
不過作為補償,他后來因此獲得荷蘭王室授予的英雄勛章。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當時之所以有大批勞工離開廣東前往爪哇,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鴉片的大量輸入摧毀了廣東的經濟,并造成大量貧苦農民破產。
泰興號德化瓷器
除開兩次被救的198人,“泰星號”一起尸沉海底者多達1802人,是當時大海難中死亡人數最多的,它因此被稱為“東方泰坦尼克號”。
肆
沉船殘骸
“泰興號”沉沒之后,當時世界各國專家都無法確定其沉沒地點。一百多年后的1998年,英國職業盜寶人麥克·哈徹無意間在倫敦一家舊書店里找到了一本破書——《印度航行指南》,上面由荷蘭人詹姆斯·哈斯伯格記錄了“泰興號”海難的事跡,并指出了“泰興號”沉沒后,第一個趕赴救援的是英國的“印第安納”號貨輪。
麥克·哈徹
哈徹是個狂熱的國際盜寶者,他游走在世界各地,到處打撈沉船寶物,借此大發其財。哈徹知道,“泰興號”上肯定藏著巨額寶藏,于是他費盡心機到處尋找“印地安那”號的相關資料,甚至不惜花重金去博物館借閱“印地安那”號的航海日志。最終,哈徹通過航海日志大體確定了“泰興號”的大概沉沒位置。
哈徹準備潛入爪哇水域尋找沉船
1999年5月,哈徹率領他的打撈隊伍和“平靜號”打撈船,在南海貝爾威德暗礁附近的海域進行勘探。從5月1日到12日的10多天里,哈徹的盜寶隊員用聲波定位儀和磁強儀反復掃描海床,進行地毯式搜尋。
哈徹的打撈船Norma,一艘完美的打撈作業船
當時每天的花費高達1萬美金,就在哈徹將要放棄時,在12日的一次掃描中,他們發現了一處不規則的海床。經過潛水員下水觀察,他們發現了沉沒了100余年的“泰興號”殘骸。
泰興號上的寶物
在“泰興號”沉船里,哈徹見到了前所未有的壯觀景象,出現在他眼前的是大量的中國寶物,有金銀幣、六分儀、袖珍手表、火炮等等。其中數目最多的是德化瓷器,僅哈徹打撈出來的就有近60萬件。
“泰興號”出水的青花瓷器
為什么會有如此多的德化瓷器呢?
原來,這些被西方人譽為“世上獨一無二的珍品的”象牙白瓷和青白瓷,大都是18世紀、19世紀出自閩南窯口的德化瓷器。
泰興號德化瓷器
德化窯釉下青花瓷在明代就開始生產,到了清代已經成熟并趨于精美,當時德化青花瓷生產規模之大,產量之高,達到了史無前例的程度。
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清政府正式在廈門設海關,德化瓷器大量由廈門出海銷往國外。
泰興號上的德化清華瓷盤
哈徹等人撈出了60多萬件康熙時期的精美瓷器和130多塊重大1斤的金塊。為了便于運輸和抬高價格,他將這些瓷器撈起后,挑選出了35.6萬件精品瓷器,其余同一樣式或者品相較差的20多萬件全部打爛丟在海底。
哈徹盜得的35.6萬件瓷器
當打撈工作進行到第三個月時,印尼海軍發現了哈徹打撈沉船的手續是假的,欲通緝他。
由于時間倉促,“泰興號”船尾還有兩個艙未被打開,哈徹就倉皇逃跑了,將剩下的35.6萬件運往德國拍賣。至于“泰星”號的船體殘骸和眾多遇難者的遺骨,更是被哈徹的打撈隊員“丟得到處都是”。
等候買中國瓷器的人
泰興號德化瓷器
2000年11月17日至25日,德國斯圖加特中心火車站展覽館人山人海,歐、美、日各國以及中東阿拉伯商人蜂擁而至。
他們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瘋狂搶購哈徹從中國沉船上打撈的35萬件清代德化瓷器。除此之外,哈徹還把部分展品運往澳大利亞、亞洲、歐洲和北美的11個城市巡回拍賣,甚至還建起了一個“泰興號”網站,進行電話競拍和網絡訂貨。
泰興號德化瓷器局部
此次拍賣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功,被稱為是世界歷史上最大、最成功的一次拍賣。
“泰星”號的近兩千個亡靈,絕不可能知道178年后,有人會從他們身邊賺走3000多萬德國馬克,折合人民幣大約為3億元。按照購買力,應該是今天的30到40億元。
金條
一年后,哈徹又返回“泰興號”沉船不遠處,再次撈起了23.9萬件康熙、乾隆年間的青花瓷和125塊金子,100個大康熙元寶。哈徹將這些瓷器和元寶賣掉,又賣得了2000萬美金,折合人民幣約1.39億元。
伍
泰興號德化瓷器
哈徹頻繁在中國領海盜寶,引起了世界其他盜寶者的注意,于是英國、美國、印尼、比利時、菲律賓等國家的盜寶團伙紛紛涌入南海,盜掘中國古代沉船寶物,先后盜走了近300多萬件青花瓷器和其他寶物。
泰興號德化瓷器
泰興號德化瓷器
對于哈徹等人的非道義行為,中國有關方面的專家曾向國際組織提出了抗議,要求他遵守1982年制訂的聯合國海洋公約,與文物的來源國中國共同協商這批文物的處理辦法。
一方面開始派遣海軍南下巡邏,護海底寶物,而且親自打撈“南海I號”等沉船珍寶。
打撈南海I號
然而,這并沒能阻止哈徹對“泰星”號大量文物的毀滅性的破壞,作為瓷器制造者的后人,德化縣政府只能以有限的一點資金,通過僑居德國的福建德化籍華僑鄭德力博士在拍賣會的最后一天買回了其中的72件普通瓷器。
現在,這些瓷器就珍藏在德化陶瓷博物館內,以此紀念那場被稱之為“東方泰坦尼克”的海難,并展示德化瓷器輝煌的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