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宜興窯紫砂蘆雁紋六方茶葉罐
宜興窯紫砂蘆雁紋六方茶葉罐,清乾隆, 高16.2cm,口徑4cm,足徑4.7cm。 罐六方形,小口,折肩,六方足。蓋、鈕皆帶六棱。朱紅色砂泥。腹六面繪通景蘆雁紋,碧波粼粼的湖面上簇簇蘆葦在微風中搖弋,一群大雁飛臨水面,分別作飛、鳴、食、宿狀。整幅畫面用細潤的泥漿堆繪而成,畫面微微凸起,富有立體感。 蘆雁紋是中國文人畫常見的題材之一,宋徽宗時期就有蘆雁紋的宮廷繪畫,明清時被大量地運用在工藝美術的裝飾上。宮廷紫砂使用泥漿堆繪蘆雁紋比一般的繪畫作品內斂含蓄,凸顯出紫砂泥質的肌理之美,恬靜雅致,意蘊悠長,散發出無盡的書卷氣。
清乾隆青花梅雀紋瓶
青花梅雀紋瓶,高36.3cm,口徑12cm,足徑13.5cm。
瓶口微撇,溜肩,鼓腹,腹下收斂,圈足。此瓶形體莊重大方,線條優美流暢,因外觀略似橄欖狀,故名“橄欖瓶”。器內外及底部施青白釉,釉面肥厚,白中閃青。外壁繪青花月影梅雀竹石圖,畫中明月高懸,山石旁翠竹簇簇,綠草茵茵,梅樹枝繁葉茂,梅花嫵媚清麗,幾只雀鳥棲息在梅樹枝頭。瓶底有青花篆書“大清乾隆年制”橫行六字款。
此瓶濃艷的青花與潔白的釉色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畫面構圖飽滿,青花色澤濃淡相間,紋飾生動自然,如同一幅精美的寫意花鳥畫,為乾隆青花瓷器中的精品。'
清乾隆仿朱漆菊瓣式蓋碗
仿朱漆菊瓣式蓋碗,清乾隆,通高9.1cm,口徑11.5cm,足徑4.5cm。 這是一件仿照漆器釉色的蓋碗。碗呈菊瓣式,圓口,深弧腹,圈足外撇。蓋為覆碗式,菊瓣形口,蓋面隆起,上置圈形抓紐。蓋內金彩書乾隆御題詩一首:“制是菊花式,把比菊花輕。啜茗合陶句, 浥露掇其英。”碗內外通施仿朱漆釉,色質逼真。外底署金彩篆書“乾隆年制”雙行四字款。 蓋碗屬于飲茶用具,飲茶是文人墨客的雅事。嗜茶,常作詩品茗,在許多陶瓷茶具上都留有乾隆帝的御題詩句。
清乾隆黃地琺瑯彩開光西洋人物紋綬帶耳葫蘆瓶
黃地琺瑯彩開光西洋人物紋綬帶耳葫蘆瓶,清乾隆,高10cm,口徑0.6cm,足徑2.8×2.1cm。 瓶呈葫蘆形,小口,長方形足,瓶身兩側置二綬帶狀耳。通體施黃釉,以琺瑯彩滿繪勾蓮紋。瓶身兩側上下開光,上部橢圓形開光內以胭脂彩繪山水樓閣圖,下部海棠形開光內繪西洋母子圖。足內施白釉。外底署藍料彩楷書“乾隆年制”雙行四字款。 此瓶紋樣描繪細膩,尤其是開光內的西洋女子衣著華麗,因采用了西洋畫的明暗透視技法而具有立體效果。葫蘆形的瓶體和山水圖案則體現了中國傳統的文化意味。東西文化的交融在這件器物上達到了和諧的統一。
清乾隆霽藍地描金粉彩詩句花卉紋大瓶
霽藍地描金粉彩詩句花卉紋大瓶,清乾隆,高64.7cm,口徑22.2cm,足徑20.4cm。 瓶撇口,長頸,六瓣瓜棱形腹,圈足。內外施白釉。外口部、頸部及近足處為霽藍釉描金彩纏枝萬福地與如意云頭紋、卷草紋、回紋。腹部三組折枝花卉與乾隆御制詩句相間排列,詩句以墨彩書寫,末尾鈐“乾隆” 、“宸翰” 、“惟精” 、“唯一” 、“比德” 、“朗潤”六枚礬紅彩篆體閑章。圈足內施白釉。無款識。 此瓶形體高大,制作難度之大體現了當時御窯制瓷工藝技巧之高。瓶體裝飾詩畫間錯有序,設色華麗,頗具情趣。
清乾隆青花纏枝蓮紋如意耳扁壺
青花纏枝蓮紋如意耳扁壺,清乾隆,高53cm,口徑7.5cm,足徑16×10cm。 扁壺蒜頭形口,短頸,口與肩之間對稱置如意形耳,圓腹,腹壁的兩側各凸飾一個鼓釘,長方形圈足。內施白釉,外壁通體繪青花纏枝蓮紋,輔以花卉、靈芝、梅花等邊飾。圈足內施白釉。外底署青花篆書“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款。 這是一件清代乾隆時期景德鎮御窯廠燒造的宮廷用瓷,其造型、紋飾皆源于明代永樂、宣德時期的官窯青花瓷器,表現了乾隆時期在陶瓷器皿制作方面尚古之風的興盛。
清乾隆粉彩描金徽章紋杯
粉彩描金徽章紋杯,清乾隆,高6.8cm,口徑6.5cm,足徑4.4cm。 杯敞口,直壁,近足處微斂,圈足。內施白釉。外口沿施金彩,外壁以藍彩繪徽章圖案。 本件展品由沃爾沃中國公司捐獻。
清乾隆粉彩孔雀牡丹紋湯盆
粉彩孔雀牡丹紋湯盆,清乾隆,高23cm,口徑36×21cm,足徑18×14cm。 湯盆呈橢圓形,置對稱扁耳。穹形蓋,上置貝式紐。內施白釉。外白地粉彩裝飾。器身及蓋粉彩加金描繪山石、牡丹、桃枝、孔雀、雛雞等紋飾,由四季花束分隔出各自的主題圖案。與粉彩孔雀牡丹紋托盤屬于一套餐具中的兩件。 本件展品由沃爾沃中國公司捐獻。
清乾隆仿黑鯊魚皮嵌鐘表葫蘆式壁瓶
仿黑鯊魚皮嵌鐘表葫蘆式壁瓶,清乾隆,高23cm,口徑7×3.5cm,足徑7.4×3.6cm。 壁瓶是用來掛在墻上裝飾用的瓷瓶,所以一面有裝飾,另一面做成平面。這件葫蘆式壁瓶,上部開錢形洞孔,用于懸掛。上腹部與瓶頸間對稱置如意耳,圓形開光內繪魚藻圖;下腹部兩側置夔龍形耳,中間鑲嵌鐘表。通體以黑色珍珠地裝飾,飾金彩纏枝牡丹紋。瓶內壁及背面施松石綠釉。足底前壁自右向左署青花篆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橫款,內鑲嵌四銅制螺絲。 這種黑色珍珠地系模仿鯊魚皮效果,在陶瓷器中極為罕見。其造型古樸,形制端莊,既美觀又實用。
清乾隆粉彩孔雀牡丹紋托盤
粉彩孔雀牡丹紋托盤,清乾隆,高5.1cm,口徑38×31.5cm,足徑24.5×19cm。 盤呈橢圓形,折沿,淺壁,橢圓形圈足。白地粉彩裝飾。口沿處繪礬紅彩錦紋,折沿及盤心處粉彩加金描繪山石、牡丹、桃枝、孔雀、雛雞等紋飾。外壁施白釉無紋飾。與粉彩孔雀牡丹紋湯盆屬于一套餐具中的兩件。 本件展品由沃爾沃中國公司捐獻。
清乾隆宜興窯紫砂泥繪烹茶圖六方茶壺
宜興窯紫砂泥繪烹茶圖六方茶壺,清乾隆,通高16.5cm,口徑4cm,足徑4.3cm。 壺呈六方形,小口出唇邊,一側置彎流,另一側置曲柄。附傘形蓋,蓋頂置寶珠形紐。壺腹兩面有委角長圓形開光,一面開光內印刻乾隆七年(1742年)御制詩“雨中烹茶泛臥游書室有作”。詩云:“溪煙山雨相空蒙,生衣獨坐楊柳風。竹爐茗碗泛清瀨,米家書畫將無同。松風瀉處生魚眼,中冷三峽何須辨。清香仙露沁詩脾,座間不覺芳堤轉。”另一面開光內泥繪烹茶圖。 紫砂壺胎呈黃色,胎質細膩,制作工整,當為皇帝御用。
清乾隆粉彩描金徽章紋單柄壺
粉彩描金徽章紋單柄壺,清乾隆,高19cm,口徑7cm,足徑10.4cm。 壺單柄,有蓋,桃形蓋紐,流彎曲且較長。通體在大面積的白地上,以粉彩中的藍、黃等彩加金繪制盾形飾章及字母“S”,口沿及蓋沿都飾有星形圖案。 該器仿造的是銀器的造型,器上的盾形飾章不屬于貴族徽章,乃為普通人定制。 本件展品由沃爾沃中國公司捐獻。
清乾隆黑彩描金花卉紋碗
黑彩描金花卉紋碗,清乾隆,高13.6cm,口徑31.5cm,足徑15cm。 碗敞口,圈足。外壁用黑彩描繪簇擁的各種花卉紋,花蕊上用金彩點綴。口沿飾以金彩。碗內心描金畫瑞典支票圖案,支票上日期注明是1762年8月11日,可以知道這只碗燒制的大致時間。 本件展品由沃爾沃中國公司捐獻。
清乾隆廣彩人物紋盤
廣彩人物紋盤,清乾隆,高2.7cm,口徑12.6cm,足徑7.3cm。 盤敞口,淺弧壁,圈足。通體內外施白釉。盤外光素無紋飾,盤內繪有一歐洲婦女的半身圓形肖像,筆觸細膩,形象逼真,具有強烈的立體感。 此種瓷盤是當時專門為適應歐洲市場對中國瓷器需要而特制的外銷瓷。其所需白瓷胎是在景德鎮燒造的,彩繪和燒彩則是在廣州完成的,故有“廣彩”之稱。
清乾隆藍地粉彩勾蓮紋佛塔
藍地粉彩勾蓮紋佛塔,清乾隆,高43.4cm,底邊長18.3cm。 此塔為藏式塔。頂飾如意寶瓶,下為粉色地寶蓋。寶蓋下是十三相輪,象征十三天。十三相輪及塔身均施霽藍色釉地,上以金彩描繪勾蓮、獸面及瓔珞紋等。塔身內空,一側開有歡門,內可放置佛像。最下是粉彩須彌方座,飾有纏枝、蕃蓮等圖案。塔座內空,可放置佛經。 此塔屬于供養塔,一般置于佛前供案上,以示觀想。根據它的制作工藝、瓷質、釉色、圖案等分析,應是乾隆時期景德鎮御窯廠專門為宮廷佛堂燒造的。
清乾隆像生瓷山子
像生瓷山子,清乾隆,高6cm,長12.3cm,寬4cm。 山子模仿天然山峰形狀,高低錯落。顏色亦模仿天然山色,系先燒成白胎后,再施釉彩經低溫焙燒而成。底部自右至左暗刻楷書“蝸寄居士清玩”六字一排款。 蝸寄居士為清代著名督陶官唐英的號。此件山子應為唐英親手制作的文房用具。他于雍正六年至乾隆二十一年負責督理景德鎮御窯廠窯務,深諳陶理。在任期間,親自督理陶務,創燒出不少精美的陶瓷制品,尤其是仿制其它各類工藝品的瓷器,達到了奇巧、逼真的藝術效果。 本件展品由張子厚先生捐獻。
清乾隆仿汝釉花囊
仿汝釉花囊,清乾隆,高13cm,口徑5.8cm,足距8.5cm。 花囊盤口,束頸,扁鼓腹,平底,底下承以三乳狀足。肩部對稱置雙系,腹下凸起一周12個乳釘。通體施仿汝釉,釉面有細密開片紋。底心內凹,署青花篆書“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款。 此器為插花器物,因形似魚簍,故又稱魚簍尊。器形始見于雍正朝。此花囊形制新穎,造型規整,釉面瑩潤,為乾隆仿汝釉瓷器之精品。 汝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曾為北宋宮廷燒造御用青瓷。汝窯青瓷胎體輕薄,釉色素潔高雅,青中閃藍,故有“雨過天青”之美譽。雍正、乾隆時期以唐英為督陶官的景德鎮御窯廠曾大量仿制宋代五大名窯器物,仿汝釉瓷器主要是仿宋代汝窯瓷器的釉色,造型襲古又有創新,器物外底多有以青花書寫或以鐵錐刻劃的本朝篆體年款。
清乾隆粉彩暗八仙紋雙耳轉心瓶
粉彩暗八仙紋雙耳轉心瓶,清乾隆,高37.3cm,口徑16cm,足徑13cm。 瓶撇口,長頸,折肩,圈足外撇。頸上對稱置紅釉描金螭龍耳。內壁施松石綠釉。瓶頸以紫地粉彩裝飾,繪纏枝花卉紋。瓶腹飾金彩,鏤空雕暗八仙紋。內瓶可以轉動,以粉彩繪八仙人物紋。無款。 此瓶腹部鏤雕暗八仙紋,內套瓶繪八仙人物,瓶頸轉動,人、器結合,明暗互稱,別具情趣。
清乾隆窯變釉缽缸
窯變釉缽缸,清乾隆,高33.2cm,口徑31.2cm,足徑20.7cm。 缸體缽式,斂口,深腹,圈足。通體施窯變釉。釉面勻凈,大面積的紅釉與淡紫、月白等色釉交相輝映,艷麗華美。圈足內施醬釉,外底陰刻篆書“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款。 窯變釉是清代雍正時期仿宋代鈞窯而創燒的一種高溫顏色釉。其燒造工藝,據成書于雍正年間的《南窯筆記》載:“其鈞窯及法藍、法翠乃先于窯中燒成無釉澀胎,然后上釉,再入窯復燒乃成。惟藍、翠一火即就,鈞釉則數火乃得流淌各種天然顏色。”此器造型端莊,胎體厚重,釉汁自然流淌,釉色艷麗,配上端莊秀美的器形,極富美感。
清乾隆仿古銅彩出戟尊
仿古銅彩出戟尊,清乾隆,高28.4cm,口徑14.6cm,足徑14.6cm。 尊廣口,鼓腹,圈足外撇。器身四面出戟,以青銅色為地,輔以綠松石釉、金銀彩,間飾青銅銹色。外底刻陽文篆書“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款,外圍金彩雙方欄。 此件瓷尊無論造型還是顏色均刻意模仿青銅器,達到了使人僅憑肉眼無法辨別是瓷還是銅的地步,這種釉色是乾隆時期的新創釉色。
清乾隆白釉凸雕蓮瓣口瓶
白釉凸雕蓮瓣口瓶,清乾隆,高27.4cm,口徑9.3cm,足徑8.5cm。 瓶口為蓮瓣形,長頸,豐肩,圈足。胎體潔白細膩,通體施白釉,釉色恬淡。外壁凸印蓮花花葉及花蕾紋飾,花葉內以極細的線條刻劃出筋脈紋理,紋飾清晰。外底署陰刻篆書“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款。 此瓶造型優美,構思巧妙,工藝精湛,顯示出乾隆時期高超的制瓷技藝。
清乾隆淡黃釉蓋盒
淡黃釉蓋盒,清乾隆,通高12cm,口徑18cm,足徑10.6cm。 盒圓形,上下子母口套合,蓋面呈淺階梯狀,頂有寶珠形紐。盒內分成七格,呈花瓣狀。圈足。內壁與圈足內施白釉。外通體施淡黃釉。外底署青花篆書“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款。 此盒胎體略厚,釉面略顯不勻,黃釉淡雅宜人。 淡黃釉瓷創燒于雍正時期,其著色劑為氧化銻,由于其釉色比氧化鐵為著色劑的傳統澆黃釉淺淡,故名。又因其釉色淡雅似蛋黃色,故又稱“蛋黃釉”。《陶成紀事》中稱之為“西洋黃”。
清乾隆胭脂紅、藍地軋道琺瑯彩折枝花紋合歡瓶
胭脂紅、藍地軋道琺瑯彩折枝花紋合歡瓶,清乾隆,高16.8cm,口徑6.8cm,足徑7.5cm。 瓶體雙聯式,盤口,短頸,溜肩,圓腹,束脛,圈足微外撇。蓋頂置寶珠形紐。瓶內壁施松石綠釉。外壁在胭脂紅、藍地上裝飾軋道工藝,并彩繪折枝花卉紋。圈足內施白釉,自右向左署藍料彩篆書“大清乾隆年制”橫排六字款。 此瓶造型優美,設計精巧,在清代宮廷檔案中被稱為“合歡瓶”。軋道工藝是在琺瑯彩色地上用鐵錐劃出細如毫芒、宛如鳳尾狀的花卉紋,為乾隆時期創制的新型裝飾技法。在軋道地上繪花卉圖案,具有銅胎畫琺瑯的藝術效果。此種工藝頗為費工,清宮內務府記事檔中稱這種新創紋飾為“錦上添花”。
清乾隆爐鈞釉琮式瓶
爐鈞釉琮式瓶,清乾隆,高37.3cm,口徑8.6cm,足徑12.1cm。 瓶仿玉琮造型,小口,短頸,折肩,方腹,高圈足外撇。器腹折角處凸飾八卦紋。通體施爐鈞釉,釉面藍紫相間,色彩斑駁,外底署陰刻篆書“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款。 乾隆朝的爐鈞釉以藍、綠、月白色釉面為主,釉面流淌小,以藍色釉點多見,造型更加豐富。此器仿周代玉琮形狀,古樸敦厚,釉色清新素雅,天藍與淡紫色相互浸潤襯托,具有不同凡響的藝術效果。
清乾隆斗彩勾蓮紋“壽”字葫蘆瓶
斗彩勾蓮紋“壽”字葫蘆瓶,清乾隆,高33.1cm,口徑3.6cm,足徑8cm。 瓶葫蘆形,小口,短頸,通體飾斗彩纏枝蓮紋,并飾紅蝠、篆體“壽”字紋,象征福壽綿長。圈足內施白釉。外底署青花篆書“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款。
清乾隆琺瑯彩勾蓮紋象耳瓶
琺瑯彩勾蓮紋象耳瓶,清乾隆,高14.4cm,口徑5.3cm,足徑6.2cm。 瓶撇口,短頸,圓腹,圈足。內施松石綠釉。外壁以金彩繪7道弦紋,肩部兩側對稱置鎏金象耳銜環鋪首。主題紋飾為金彩錦紋地上繪寶相花紋。圈足內施松石綠釉,署青花篆書“乾隆年制”雙行四字款,外圍青花雙方欄。 此瓶裝飾繁縟華麗,體現了乾隆晚期瓷器的裝飾風格。乾隆晚期的琺瑯彩工藝多采用百花地、色地軋道及仿鎏金工藝,與雍正白胎琺瑯彩清新典雅的風格形成鮮明對比。
清乾隆黃地粉彩勾蓮紋佛塔
黃地粉彩勾蓮紋佛塔,清乾隆,高43cm ,底邊長18.4cm。 塔常見于佛塔,意為:墳、廟、高顯處等。它起源于印度,建塔之原義有三:一是表人勝,二為起信,三為報恩。后為佛教所沿用之,存放諸佛菩薩、祖師、高僧之遺骨舍利或佛經,以彰表其功德,并作供養、膜拜之用。久之成為佛教的器物象征,且逐漸演變,呈現各種形式。 這件黃地粉彩勾蓮紋瓷塔為藏式塔,頂部飾粉彩如意寶瓶形寶頂,下為寶蓋形天盤和十三相輪。十三相輪及塔身施黃釉地,上以粉彩繪勾蓮、獸面、瓔珞紋等圖案。塔身內空,一側開有歡門,內可放置佛像。塔座呈四方形,施以紫紅色釉,并飾有纏枝蓮瓣等圖案。此塔屬供養塔,一般置于佛前供案上,以示觀想。該塔制作為分段燒制,后粘合而成。其做工細致,瓷質潔白,釉色晶瑩、清透、均勻,蓮紋線條流暢、色彩艷麗。據其特征,應是乾隆時期景德鎮御窯廠專門為宮廷佛堂燒造的。
清乾隆粉彩嬰戲圖壯罐
粉彩嬰戲圖壯罐,清乾隆,高14.9cm,口徑5.8cm,足徑5.5cm。 罐直口,短頸,筒形腹,圈足,附蓋。罐內壁與圈足內施松石綠釉。外壁以粉彩嬰戲社火圖為主題裝飾,邊飾紫地軋道粉彩仰覆如意云頭紋。圖中嬰孩在園景中有的舉燈、騎馬,有的敲鼓、打镲、吹號,有的舉獅戲球、燃放爆竹,一派喜氣洋洋、熱鬧非凡的場面。外底署紅彩篆書“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款。 嬰戲圖在唐代長沙窯瓷器上已經出現,至宋、金時期磁州窯枕面上多見。唐、宋、金瓷器上的嬰戲圖主要反映民間生活場景,人物、動作、場景單一,系民窯產品。明代這種喜聞樂見的紋飾被官窯瓷器吸收采納,將表現人物與場景擴大,發展至清代逐步成為官窯瓷器上的一種程式化的象征圖案,寓意喜慶太平。
清乾隆青花釉里紅云龍紋天球瓶
青花釉里紅云龍紋天球瓶,清乾隆,高47cm,口徑10.7cm,足徑15.5cm。 瓶直口,長頸,腹渾圓似球,圈足。內施白釉,外壁以青花、釉里紅繪云龍出海。外底署青花篆書“大清雍正年制”三行六字款。 天球瓶是明永樂、宣德時期景德鎮窯的創新器形。多以青花裝飾。清代雍正、乾隆時期又燒造青花釉里紅、斗彩、粉彩等品種。此瓶造型穩重端莊,是乾隆時期官窯瓷器中比較常見的器形。圖案畫法借鑒了清代順治時期經常使用的“龍身在云中三現”的表現形式,龍身只露出三段,其它部分被浮云遮掩,故稱“一身三現”,確有“云從龍”之感。此種斑片云紋,順治時最為流行。康熙時亦常用,到乾隆時期畫面更加寫實。
清乾隆青花八仙過海圖葫蘆瓶
青花八仙過海圖葫蘆瓶,清乾隆,高57.5cm,口徑15.5cm,足徑21cm。 瓶呈葫蘆形,撇口,短直頸,圈足外撇。內施白釉,外壁青花裝飾。頸部對稱置夔鳳耳,繪如意云紋、瓔珞紋、蕉葉紋、回紋。上腹繪畫吉祥云蝠紋,下腹繪主題紋樣“八仙過海”。八仙身披彩霞、足踏祥云漫步海面。瓶足邊繪錦地四蝠紋。圈足內施白釉。外底署青花篆書“大清乾隆年制” 三行六字款。 因“葫蘆”與“福祿”音近,故葫蘆瓶寓意“福祿”,具有“祝福”的含意。葫蘆瓶是明、清時期瓷器中比較多見的造型。此器配有八仙圖案,寓意“八仙祝福”。
清乾隆黃地開光粉彩山水人物紋四方茶壺
黃地開光粉彩山水人物紋四方茶壺,清乾隆,通高15.9cm,口徑6cm,足徑6.2cm。 茶壺四方形。壺蓋隆起三層臺形,置寶珠形紐。壺身一側置長流,另一側置曲柄。方足微外撇。壺內壁施白釉,外壁黃色粉彩軋道上繪折枝蓮紋,四面各有橢圓形開光,前后二開光內分別繪折枝牡丹和折枝梅花,左右二開光內繪山水樓閣圖,分別題有“峰黛疑靈鷲,波光是若耶”、“漫步天街草,閑探上苑花”的詩句。圈足內施松石綠釉,署藍料彩篆書“乾隆年制”雙行四字款,外圍藍料彩單線方欄。 此件茶壺開光內繪山水、花卉等圖案,并配上御題詩。開光外繪錦地洋花紋飾,錦地與開光形成主次、疏密等多種變化,在繁縟的“錦上添花”中突出了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