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耀州窯——北方青瓷的代表

聽古琴禪意 品耀窯傳奇 來自老程家的業余生活 00:00 07:09

北宋晚期 耀州窯青釉刻花嬰戲紋碗 高8.5、口徑20.8、足徑4.8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在我寫《磁州窯——沾溉天下的著名民窯》一文過程中,查閱資料發現一些專家學者把耀州窯歸屬為“磁州窯系”,而另一些專家學者卻持明確的反對態度,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事實上,在南方越窯青瓷、北方邢窯白瓷“南青北白”交相輝映之后,位于陜西省銅川市黃堡鎮的耀州窯異軍突起,成為北方青瓷的代表,后來,耀州窯也確實燒造過不錯的白地黑花產品,甚至還有一些專業人士認為耀州窯可能就是傳說中的“柴窯”!好吧,今天我就來為大家撥云開霧,介紹北方青瓷的杰出代表——耀州窯。

耀州窯概述

耀州窯窯址,分布于陜西省銅川市王益區的黃堡鎮和印臺區的陳爐、立地坡、上店、玉華宮等處,其中核心窯區在黃堡鎮。黃堡鎮北距銅川市中心城區十五公里,南距耀州區十三管理。銅川,原名“銅官”,公元446年(北魏太平真君七年)設置銅官縣,隸屬北地郡管轄。公元575年(北周建德四年),銅官縣改名同官縣。公元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由于與“潼關”同音而將同官改名為銅川。從公元925年(五代后唐同光三年)起,歷經宋、金、元、明、清,銅川地區(含黃堡鎮)均隸屬古耀州管轄,所以黃堡鎮、陳爐鎮周圍的一系列窯區統稱為“耀州窯”。直到公元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耀州降格為無管轄縣的耀州,公元1913年(民國二年)改稱“耀縣”,公元2002年6月18日國務院撤耀縣改為“銅川市耀州區”。這就是耀州窯不在現今的銅川市耀州區的原因。

黃堡鎮位于柒水河西岸狹長小盆地上,附近出產煤和優質瓷土(當地方言叫坩子土),柒水河穿鎮而過,流經耀州區與沮河匯合,鎮的東西面均有大道,水陸交通非常便利,是得天獨厚的置窯燒瓷場所。

從考古挖掘地層發現唐代器物和唐三彩來看,耀州窯始燒于隋唐。 因“耀州”在晚唐時期才設立,根據窯口命名規律,從其名稱不叫“銅官窯”、也不叫“同官窯”而叫“耀州窯”來看,耀州窯在隋唐時期并未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應該屬于非常普通的一般陶瓷窯。但是,如果就此而斷定耀州地區陶瓷窯起源于唐代,是不準確的。我們知道,考古發掘的結論,只能就現場的發現來說話,并不能就此而推論到一個地區的全貌。關中地區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就在耀州地區的李家溝、呂家崖、瓦窯溝、狼咀等地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從遺址中發掘出數量較多的新石器時期各種陶器。春秋、戰國、秦漢時期,關中地區一直是政治、文化核心區域,秦磚漢瓦、兵馬俑、各種陶制器具的大量出土,足可以證明關中地區自遠古以來陶瓷業的高度發達和淵源流傳。所以,準確的描述應該是,黃堡鎮窯場是耀州窯比較早的窯口,黃堡鎮窯始燒于隋唐。

下面我們來整理一下古代文獻關于耀州窯的記載。先看看間接文獻——陸羽的《茶經》,不少關于耀州窯的書籍、文章往往忽略這個重要信息。

唐代 陸羽著《茶經》中卷“四之器”  收錄于《四庫全書》

陸羽,生于唐玄宗李隆基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死于唐德宗李適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唐代著名茶學家,被尊為“茶圣”。《茶經》成書于唐肅宗李亨乾元三年(公元760年)左右。陸羽在《茶經·四之器》中說:“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壽州、洪州次?;蛘咭孕现萏幵街萆?,殊為不然?!币馑际遣柰耄礁G的最好,鼎州的稍差、婺州的再差…。而《茶經》成書前后活躍的鼎州窯,是唐代一處不錯的青瓷瓷窯。據文獻記載鼎州窯位于陜西省涇陽縣境內,但實際發掘發現,鼎州窯位于現在的富平縣華朱鄉銀溝,即銀溝遺址。晚唐時期,唐昭宗李曄天佑元年(公元904年)設置耀州時,富平縣華朱鄉銀溝遺址所在地即隸屬于耀州的華原縣。之后五代十國、北宋分別設置大耀州之時,富平縣更隸屬于耀州。因此,鼎州窯屬于耀州窯歷史的一部分是不存在任何疑問的。部分業界專家、學者在書籍、文章中未涉及這一段,或者沒有把鼎州窯與耀州窯聯系起來,實屬大意。

鼎州窯器(網絡搜索圖,未核實)

但在本文,如果未加特殊說明,本文的“耀州窯”專指銅川黃堡鎮及其周圍的陳爐、立地坡、上店、玉華宮等窯場。

陜西省富平縣銀溝遺址

最早直接記載耀州窯瓷器的文獻是陶榖的《清異錄》。

北宋初 陶榖著《清異錄》卷下《器具》記載耀州陶匠燒造“小海甌”  收錄于《四庫全書》陶榖出生于唐昭宗天復三年(公元903年),本姓唐,因避諱后晉皇帝石敬瑭而改姓陶,在五代十國時分別在后晉、后漢、后周等做官,晚年追隨趙匡胤,陳橋兵變時搶先擬好讓周恭帝(柴榮的六歲兒子柴宗訓)退位詔書,幫助趙匡胤登上皇位。在北宋政權建立后歷任禮部尚書、刑部尚書、戶部尚書,于宋太祖開寶三年(公元970年)病逝,終年68歲?!肚瀹愪洝烦蓵蟾旁谖宕?、北宋初這段時間,是一部記錄瑣碎事項的筆記書籍,記錄內容很有史料價值,其中的不少史料還被《辭源》和《漢語大詞典》采錄。《清異錄》卷下《器具》中記載:小海甌 耀州陶匠,創造一等平底深盌,狀簡古,號“小海甌”;《清異錄》卷下《酒漿門》中記載:甆宮集大成 雍都,酒海也。梁奉常和泉病于甘,劉拾遺玉露春病于辛,皇甫別駕慶云春病于釅,光祿大夫致仕韋炳取三家酒,攪合澄窨飲之,遂為雍都第一,名“甆宮集大成”。甆宮,謂耀州青榼。榼指古代一種酒器。這兩條記載包含三點非常重要的信息,一是五代到宋初時期,耀州窯至少已經小有名氣,其燒造的小海鷗已經受到士大夫階層青睞;二是耀州窯燒造的酒器——青榼,此時已經成為大雅之堂的重要酒器;三是耀州窯此時燒造的是青瓷。陶榖的記載能夠說明耀州窯在五代、宋初這段時間已處于繁榮狀態。

北宋初 陶榖著《清異錄》卷下《酒漿門》中記載“瓷宮,謂耀州青榼”  收錄于《四庫全書》關于“小海甌”,北宋才子鄭獬所撰《觥記注》中也有記載。鄭獬,北宋乾興元年(公元1022年)出生,北宋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去世,字毅夫,江西籍湖北安陸人,歷任翰林學士、開封知府、 杭州知府?!饿∮涀ⅰ肥珍浽诿鞒跆兆趦x所撰《說郛》卷九四中。《觥記注》描述的是從上古至北宋當時的歷代著名酒器,包括各種珍奇器皿的形制、容量,并概述其來歷及典故,記載有相當的文獻價值。

北宋 鄭獬著《觥記注》收錄于明初陶宗儀撰《說郛》(《四庫全書》版)《觥記注》中提到的小海甌與陶轂在《清異錄》記載一樣:“耀州陶匠,創造一等平底深盌,狀簡古,號小海甌”。事實上,根據宋史記載,耀州窯在北宋宋徽宗崇寧(公元1102-1106年)年間,就已經向朝廷進貢瓷器了。

元代 托克托主編《宋史》卷八十七、地理志四十地理三《陜西》中記載“耀州貢瓷器”  收錄于《四庫全書》

耀州進貢瓷器,不僅在《宋史》中有記載,在清雍正版《陜西通志》和乾隆版《欽定續通典》中都有相應的記錄。

清雍正版《陜西通志》卷二十六 記載“耀州貢瓷器”  收錄于《四庫全書》

清雍正版《陜西通志》卷九十九“拾遺第二”碎   收錄于《四庫全書》

當然清雍正版《陜西通志》里的記載,不排除照抄《清異錄》、《宋史》的可能。但這些資料足可以說明,耀州窯當時確實在向朝廷進貢瓷器。我在這里要多說一句,一些收藏界人士和一些文章,把“向朝廷進貢”作為“官窯”的依據,這是不對的。各地衙門把本地區最好的特產進貢中央朝廷,是一種基本的義務和責任,有的進貢鹽巴、有的進貢綢緞布匹、有的進貢木材草料,你不能說這些都是官辦機構吧!一般的運作模式是官府衙門在這些優質特產中的窯啊、作坊啊之類的機構進行訂制、采買,再以衙門的名義上供朝廷,朝廷依照進貢物品的質量、數量給官府以相應的報酬或抵扣。所以,耀州窯進貢瓷器,并不能說明耀州窯曾經就是“官窯”。

南宋 陸游著《老學庵筆記》   收錄于《四庫全書》那么,耀州窯進貢的是什么類型的瓷器呢?根據陸游的《老學庵筆記》記載:“耀州出青瓷器,謂之越器,似以其類余姚縣秘色也。然極粗樸不佳,惟食肆以其耐久,多用之?!标懹问窃诒彼纬錾哪纤稳耍诒彼嗡位兆谛推吣辏ü?125年)11月13日,死于南宋宋寧宗嘉定三年(公元1210年)1月26日,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独蠈W庵筆記》是陸游創作的一部筆記,內容多是作者或親歷、或親見、或親聞之事、或讀書考察的心得,以流暢的筆調書寫出來,因此不但內容真實豐富,而且興趣盎然,是宋人筆記叢書中的佼佼者。陸游的記載說明,耀州窯在仿學越窯秘色瓷,但質量比秘色瓷差,只有在飯店食肆中常用。這似乎不應該是耀州貢瓷的主打品種。因陸游寫該筆記應該在南宋時期,此時期耀州窯所在地區應該在戰亂時期或在金國統治之下,我們有理由相信,陸游所記載的耀州窯仿燒越窯青瓷應該是北宋時期,記載的內容應該是陸游自己的聽聞。

南宋嘉泰版 施宿著《會稽志》卷十九“耀州仿越窯造青瓷”  收錄于《四庫全書》

南宋宋寧宗嘉泰版《會稽志》明確記載了“今耀州陶器也叫越器”,明確說明耀州窯在仿燒越窯青瓷。這個“今”應該是指南宋宋寧宗嘉泰年間,即公元1201年至1204年。此記載說明耀州仿越窯已經持續到金代。

南宋 周煇著《清波雜志》卷五《定器》中記載“耀器白者為上”  收錄于《四庫全書》

耀州窯僅僅是仿越窯青瓷嗎?南宋周煇著《清波雜志》卷五《定器》中記載“耀器白者為上”。周煇也和陸游一樣,屬于北宋出生的南宋人,生于北宋宋欽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死于南宋宋寧宗慶元四年(公元1198年),南宋學者、藏書家。周煇在《清波雜志》的《定器》中提到“見北客言:耀州黃浦鎮燒瓷,名耀器,白者為上,河朔用以分茶。出窯一有破碎,即棄于河,一夕化為泥?!边@個記載說明,耀州瓷器也生產白瓷,且是質量最好的。

清雍正版《陜西通志》卷四十三“磁器”概括了耀州瓷器品種

清雍正版《陜西通志》卷四十三《磁器》中概括了耀州瓷器的品種:耀州同官陳爐鎮仿越窯生產青瓷,耀州明月山生產白色瓷器。這些記載說明,耀州窯既生產仿越窯青瓷,也生產白瓷。

黃堡鎮耀州窯遺址出土的唐三彩 耀州窯博物館藏

根據考古發掘表明,黃堡鎮窯在唐代大量生產唐三彩。這一發現意義重大。大家都知道,河南鞏縣窯是生產唐三彩的專門窯口。唐三彩作為一種二次燒成的陶制殯葬用具——明器,在唐代甚為流行,不僅廣泛使用,還規定多高的官銜、地位使用尺寸多大、多少數量的三彩傭來陪葬。這種殯葬制度是大唐朝廷自上而下非常普及的,由此推測以大唐首都長安為中心的核心區,唐三彩的需求量應該比東都洛陽更大,而長安地區也不可能大老遠從鞏縣窯運輸三彩器而來。因此判斷長安周圍應該有更大規模的唐三彩燒制窯口,而且比鞏縣窯更早、更權威。黃堡鎮窯大量生產唐三彩證實了這種判斷,考古發掘專家禚振西女士說:“黃堡窯是唐三彩的故鄉”。

黃堡鎮耀州窯遺址出土的陶制建筑物琉璃構件 耀州窯博物館藏

唐代地層發掘不僅有唐三彩,還有數量不少的建筑物琉璃構件。唐代早中期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一個鼎盛時期,國家統一、社會安定、國力強盛,生產力發展和經濟文化的蒸蒸日上,催生著建筑業、制造業與手工業的蓬勃發展。黃堡鎮窯正是在這種條件下應運而生。黃堡鎮唐代創燒時期大量陶制建筑構件與唐三彩制造作坊出土,映證了大唐盛世之蓬勃、活躍的社會形勢。

黃堡鎮耀州窯遺址出土的黑釉瓷器 耀州窯博物館藏

根據考古發掘,唐代耀州窯的瓷器琳瑯滿目、品種繁多。有白釉瓷、黑釉瓷、黃釉瓷、青釉瓷、茶葉末釉瓷、花釉瓷、素彩瓷、黑釉剔花填白彩瓷等,以青瓷居多。器物種類以碗、盤、缽、盞、罐、盂、盒、燈、盞托、瓶、盆為主,碗、盤、盞、缽最多,還有不少動物瓷塑小品。這時期的耀州窯廣學天下、博采眾長,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南青北白”均是模仿的對象。

陜西銅川市黃堡鎮耀州窯遺址(唐至元)唐代黃堡窯的原料粉碎使用石碓臼和碾盤,露天進行。成型、紋樣裝飾和施釉的作坊為半地穴土洞式窯洞建筑,不完全在室內。

唐代陶瓷作坊

五代時期黃堡鎮窯的釉色品種減少,青釉瓷占大多數,制瓷工藝與水平均有所提高,突出表現在模仿越窯秘色瓷。器型多以模仿金銀器形狀,酒具、茶具、餐具明顯增多。瓷器的造型也由唐代的渾圓飽滿,發展變化為精巧毓秀。裝飾手法有劃花、刻花、雕花、印花和貼花,其中劃花紋樣以線條纖細、流暢、多變是自唐代創燒以來最為獨到的。

黃堡鎮耀州窯遺址出土的青釉瓷器 耀州窯博物館藏五代時期黃堡窯的原材料準備以及成型、紋飾作坊與唐代基本相同。五代與唐代一樣,均使用馬蹄形拱頂饅頭窯,以柴草為原料。早期窯爐還有唐三彩窯爐、石灰窯(燒釉料)爐、其他陶窯爐等。

黃堡鎮耀州窯遺址出土的印花紋碗 耀州窯博物館藏

經過唐代、五代的不斷發展,并隨著宋朝文化、科技、經濟水平的進一步發展,耀州窯到北宋時期已達到其鼎盛階段。鼎盛時期的耀州窯形成“十里窯場”的巨大規模,不僅產品種類有明顯的增加,質量也有明顯的提升。產品以生活中常用的盤、碗為主,并有壺、鑲、盆、爐、缽、瓶、盆、盞托等多種器型。每種器皿都有各式各樣的變化,如碗、盤可分作六折、十折、葵瓣、卷口、直口、荷葉口等多種樣式。瓶也有平口、卷口、長頸、短頸、豐肩、折肩、硬腹斂腹等多種不同,其它器物也都如此。印花紋飾的內容取材比較廣泛,常見的有纏枝、折枝牡丹、蓮花、菊花、鳳凰牡丹、飛蛾、飛鶴及嬰戲等圖案,以印花嬰戲最為流行。有的嬰兒在竹枝上打秋千,有的在梅竹內做游戲,有的在蓮花束上作出騎竹馬、蕩秋千等動作,栩栩如生,令人喜愛。用“巧如范金、精比琢玉”來形容此時的耀州窯,已十分恰當。

黃堡窯宋代制瓷作坊和窯爐宋代黃堡窯采用大型石碾槽粉碎法制作原料,露天進行。碾槽由弧形石條組合而成,直徑7米,中心用柱固定,使用畜力牽引碾輪,沿環形凹槽轉動將原料粉碎。再經石砌的箕形陶洗池進行陶洗,隨后將泥漿注人沉淀池或成批的大缸中進行沉淀和陳腐,備制出適用的泥料來。成型、紋樣裝飾和施釉均在室內作坊完成,作坊多為磚石結構的窯洞建筑,內中有拉坯成型用的轉輪、成型或模印紋樣用的范模、烘乾器坯用的火坑、施釉用的釉缸等等。宋代窯爐以煤炭作燃料,窯爐結構更具科學性。 

黃堡鎮窯出土青釉刻劃罐 耀州窯博物館藏鼎盛時期的耀州窯在北方影響很大,各地窯口紛紛效仿,逐漸形成了一個以耀州窯為代表的北方青瓷窯系, 包括河南臨汝窯、 宜陽窯、新安縣城關窯、禹縣鈞臺窯、內鄉窯店大窯、甘肅天水秦窯等等。

北宋 耀州窯銀扣花青釉刻花缽 陜西省藍天縣北宋呂氏家族墓葬出土 一級文物進入金代,由于戰爭破壞和社會經濟下滑,耀州窯的生產由繁榮一度轉向萎縮,但持續保持生產狀態并有所發展。此時期耀州窯仍以燒造青瓷為主,兼燒醬釉瓷、窯變天目瓷、黑瓷,此外還大量燒造青白釉瓷。其中青釉瓷、醬釉瓷、窯變天目瓷、黑瓷屬于延續宋代生產,青白釉瓷為金代創燒。器類有碗、盤、碟、盞、壺、盒、枕、爐、燈、瓶、洗、杯、缽等,還有人俑。金代大量使用模范印花,是翻模復制新工藝的出現的顯著標志,生產趨于標準化,生產能力大量提升。印紋模范有嬰孩戲蓮紋、纏枝菊花紋、折枝牡丹紋、交枝牡丹紋、水波魚蓮紋、纏枝牡丹紋、折枝花紋、六格梅花紋、折枝卷葉紋、忍冬紋、團菊紋等,還有貼花人物范、器足范等象生造型模范和素面八棱杯等器皿造型模范,既有陰紋內范也有陽刻的母范。

黃堡鎮窯出土印花范 耀州窯博物館藏進入元代,黃堡鎮窯的生產出現兩個顯著變化:一是原來的主打產品——青瓷明顯衰落,產品粗制濫造,每況愈下;二是白地黑花瓷器卻異軍突起。這時期耀州窯青瓷主要供應民間百姓,品種有碗、盤、罐、燈盞、瓶、壺等,以碗盤為主,裝燒方法簡陋、產量極大提升,裝飾紋題材以游魚、蓮花、菊花、水波、錢幣為主,都是民間百姓喜聞樂見的題材,圖案醒目、風格粗狂。金元時期的泥料準備、室內作坊、窯爐基本與宋代類似。

黃堡鎮窯出土盤 耀州窯博物館藏耀州窯白地黑花瓷器的迅猛發展,明顯是受磁州窯的影響。這也是一些磁州窯研究學者把耀州窯作為磁州窯系的窯口的主要原因。白地黑花瓷器的工藝我在《磁州窯——沾溉天下的著名民窯》一文中有詳細的論述。耀州窯白地黑花工藝與磁州窯幾乎相同,產品也是以民間生活實用器為主,如盤、碟、盆、高足杯、把足碗、大口罐、廣口板沿盆、雙耳瓶等,紋飾以花、鳥、魚、枝葉、蔓草、詩文等。當然,以此為據把耀州窯說成磁州窯系的窯口,未免有些以偏概全。

黃堡鎮窯出土白地黑花紋罐 耀州窯博物館藏傳統的黑瓷、白瓷在元代又得到復蘇,有大量燒制,器型主要有碗、盤、碟、罐、枕、燈盞、燭臺、酒盅、油瓶、香爐等,器物特色是渾厚、堅固、耐用,素面無裝飾,大多施半釉,圈足、外底露胎。

黃堡鎮窯出土燭臺 耀州窯博物館藏黃堡鎮窯在元代一直走下坡路是不爭的事實,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連年的戰亂給瓷窯造成巨大破壞,這是主要原因;二是元朝商品貿易十分發達,南方價廉物美的瓷器如龍泉窯、景德鎮窯、吉州窯瓷器等源源不斷運往北方,給當地瓷窯給與致命打擊,加上黃堡窯創新力不足,黃堡鎮窯逐漸被市場拋棄。

元代 耀州窯青釉刻花玉壺春瓶 口徑8、足徑8.1、高28.8cm 耀州窯博物館藏黃堡鎮窯停燒之后,附近的立地坡、上店、陳爐等鎮的瓷業相繼形成規模,爐火不息,成為耀州窯重要的中心窯場。民國《同官縣志》記載:“自黃堡瓷失傳后,繼起者為立地、上店、陳爐各鎮。而立地、上店今已不陶,所存者惟陳爐耳?!?/p>

明代 耀州窯白釉剔刻八仙紋罐 西安建工局明代瓷器窖藏出土曹昭在元末明初寫的《格古要論》中,對耀州窯竟然只字不提,這足以說明此時的耀州窯,不僅聲譽衰敗殆盡,而且已經淡出人們的視線與意識。

民國 陳爐窯出品 口徑11.5、足徑16.6、高33cm 耀州窯博物館藏明代及明代以后,陳爐鎮窯一直延續燒造很長時間。但是,其產品粗制濫造,毫無耀州窯鼎盛時期之特色,僅供當地民眾使用。

德應侯碑與耀州窯址發掘

耀州窯是我國解放后較早發掘的古窯址,這得益于我國陶瓷歷史上第一座窯神碑——德應侯碑的發現。德應侯碑的發現,還真具有傳奇色彩。

田野考古學家 陳萬里

陳萬里先生在1951年組織北京故宮博物院專家對河南修武當陽峪窯進行調查時,發現當陽峪窯山上有座窯神廟,廟里還保存一座北宋宋徽宗崇寧四年的石刻碑記,石碑的名稱叫“懷州修武縣當陽村 土山德應侯 百靈廟記”。碑文記載,當時當陽峪窯的工人,遠去耀州黃堡鎮,繪制耀州窯神面里的神像,回來在當陽峪立廟。因此,陳先生判斷,耀州造瓷成就很高,很受當陽峪窯的崇拜,同時斷定耀州也應該存在窯神廟及窯神碑。

保存在西安碑林的德應侯碑

1954年陳萬里、馮先銘等專家到黃堡鎮調查窯址時,問及陪同人員竟無人知曉窯神廟之事。走訪時有位老者指著當地一所小學校(現為銅川市第四中學)說好像這就是窯神廟,當走近查看是一座東岳廟紫極宮,現已改為學校。陳先生等人在學校轉悠時,發現有一塊石碑被當作學生的飯桌,仔細一看,“德應侯碑”幾個大字映入眼簾…。德應侯碑現被保存在西安碑林,在運輸或保存過程中斷為兩截。

德應侯碑拓片德應侯碑碑文如下:宋耀州太守閻公奏封德應侯之碑三秦張隆撰并書及題額熙寧中,尚書郎閻公作守華原郡?;浢髂?,時和政通,奏土山神封德應侯。賢侯上章,天子下詔。黃書布渥,明神受封。廟食于古,不其盛哉。侯據黃堡鎮之西南,附于山椒,青峰四回,綠水傍瀉,草木奇怪。下視居人,如在掌內。居人以陶器為利,賴之謀生。巧如范金,精比琢玉。始合土為坯,轉輪就制,方圓大小,皆中規矩。然后納諸窯,灼以火,烈焰中發,青煙外飛,煅煉累日,赫然乃成。擊其聲,鏗鏘如也;視其色,溫溫如也。人猶是賴之為利,豈不歸于神之助也。至有絕大火,啟其窯而觀之,往往清水盈勻,昆蟲動活,皆莫究其所來,必曰神之化也。陶人居多沿長河之上,日以廢瓷投水,隨波而下,至于山側,悉化為白泥,殊無毫發之余,混沙石之中,其靈又不可窮也。殿之梁間,板記且古。載柏翁者,晉永和中有壽人耳,名林,而其字不傳也。游覽至此,酷愛風土變態之異,乃與時人傳火窯甄陶之術,由是匠士得法,愈精于前矣。民到于今,為立祠堂,在侯之廟中,永報休功,不亦宜乎。一方之人,賴侯為衣食之源,日夕只畏,曾無少懈。得利尤大者,其惟茂陵馬化成耳。歲以牲豚薦享之,義喜施財,為之完飾。此真所謂積善之家,宜有余慶者也。易曰:“顯諸仁,藏諸用”,正合侯之功矣。隆退棲林泉之下,久不弄筆硯。一日,太原王從政至于門,且言馬君事,侯之勒碑為文,刻諸石,將使萬古之下,傳知無窮。又皆知侯因閻太守而列位于王公之下矣。斯誠可紀,固無惜荒唐之言,直筆以書之。大宋元豐七年九月十八日立石鎮將劉德安、張化成三班奉職監耀州黃堡鎮酒稅兼煙火呂閏茂陵馬化成施石立碑,男馬安、馬信、馬明太原王吉掌勅看廟清河張昱州人劉元刊這座徳應侯碑,立于北宋宋神宗趙頊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撰文張隆,書寫張隆,刻碑人劉元,出錢立碑人馬化成和他的三個兒子。碑文詳細記述了北宋宋神宗趙頊熙寧年間(公元1068—1077年),耀州太守閻公奏請天子封山神為德應侯一事。根據明嘉靖時期李廷寶、喬世寧篡修,明嘉靖三十六年 刊本的《耀州志》卷五中記載:“耀州太守閻充國奏請朝廷封黃堡鎮山神為德應侯”得知,耀州太守閻公指閻充國。不過,根據《續資治通鑒》記載,閻充國后來被朝廷治罪。

明嘉靖 李廷寶 喬世寧篡修 明嘉靖三十六年 刊本《耀州志》卷五中記載:耀州太守閻充國奏請朝廷封黃堡鎮山神為德應侯

元代 托克托撰《宋史》卷九十五 志第四十八記載:耀州知府閻充國募流民治漆水堤收錄于《四庫全書》碑文詳細講述山神德應侯的位置、黃堡鎮的自然環境以及山形——據黃堡鎮之西南,附于山椒,青峰四回,綠水傍瀉,草木奇怪。下視居人,如在掌內;講述陶瓷業對當地居民的重要性——以陶器為利,賴之謀生;講述耀州窯產品的精致程度與高質量——巧如范金,精比琢玉;講述耀州窯精湛的制坯工藝——始合土為坯,轉輪就制,方圓大小,皆中規矩;講述耀州窯的燒窯工藝——然后納諸窯,灼以火,烈焰中發,青煙外飛,煅煉累日,赫然乃成;講述耀州窯胎的致密(燒結)程度——擊其聲,鏗鏘如也;講述耀州窯的釉色——視其色,溫溫如也;總結耀州窯器為什么受歡迎?——神之助也;總結耀州窯器為什么這么精巧絕倫?——神之化也;講述窯工們的制瓷與生活方式——陶人居多沿長河之上,日以廢瓷投水,隨波而下,至于山側,悉化為白泥,殊無毫發之余,混沙石之中,其靈又不可窮也;講述高超的技藝從何而來?——游士柏林…游覽至此,酷愛風土變態之異,乃與時人傳火窯甄陶之術,由是匠士得法,愈精于前矣;窯民感恩柏林——民到于今,為立祠堂,在侯之廟中,永報休功,不亦宜乎;窯民更感恩衣食父母山神——一方之人,賴侯為衣食之源,日夕只畏,曾無少懈(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講述窯業的生產關系——得利尤大者,其惟茂陵馬化成耳(窯民只是養家糊口,而發財的是茂陵馬化成——民窯典型特征);每年財主馬化成都要祭祀山神、施富濟貧——歲以牲豚薦享之,義喜施財,為之完飾;表揚馬化成的積德行善之舉(指立碑和施善)——此真所謂積善之家,宜有余慶者也。易曰:“顯諸仁,藏諸用”,正合侯之功矣;最后說明寫碑文和立碑的過程。

明嘉靖 李廷寶 喬世寧篡修 明嘉靖三十六年刊本《耀州志》卷二》古跡》中記載:窯神德應侯的來歷與變遷關于窯神德應侯的來歷與變遷,在明嘉靖明嘉靖三十六年刊本《耀州志》中又明確的記載:黃堡鎮在金代是一個重鎮…鎮里古時候有陶瓷窯,當地人建紫極宮來祭祀山神,北宋熙寧年間耀州太守閻充國啟奏朝廷將山神封為德應侯,以護佑陶瓷燒制。也祭祀山西人柏林老人傳授給當地人燒制陶瓷的技術。如今黃堡鎮已經不燒了,轉移到陳爐鎮燒制陶瓷,并按照黃堡鎮一樣在陳爐鎮也建起一座寺廟來祭祀德應侯……。

2017年8月陳爐鎮重新建設的窯神廟《德應侯碑文》這樣詳盡的內容,確確實實是研究耀州窯和中國陶瓷史的不可多得的寶貴石刻實物文獻資料,意義十分重大??梢哉f,德應侯碑的發現是我國陶瓷歷史文化研究領域的一件大事。

1958年發掘黃堡鎮古窯址出土的瓷窯及作坊遺跡 上圖為制料場、下圖為瓷窯1958年陜西省考古研究所成立,隨后將耀州窯址指定為考古的重點遺址之一,對黃堡鎮古窯址進行首次考古發掘。之所以把耀州窯遺址作為首先發掘對象,得歸功于《德應侯碑文》的清晰記載。考古發掘由唐金裕領隊,發掘時間為1958至1959年,是我國古瓷窯址的第一次大規??脊虐l掘。發掘面積1427平方米,清理出宋金瓷窯和磚窯12座、作坊5間,揭示出晚唐、宋、金元三個時期的文化層,出土瓷片標本8萬多塊。

黃堡鎮古窯址出土的窯具和瓷器 耀州窯博物館藏考古人員以發掘為依據,編寫《陜西銅川耀州窯》一書,為耀州窯的研究奠定了實物基礎和科學資料。

1973年5月,因銅川市燈泡廠基建工程施工挖到耀州窯遺址,逐由禚振西女士主持對黃堡和玉華的發掘。發掘面積413平方米,清理出瓷窯8座、瓷片2萬多塊。這次發掘找到五代青瓷和唐、宋多個瓷類品種。

唐代黃堡窯三彩作坊遺跡1984—1997年,杜葆仁、禚振西主持對耀州窯古窯址進行最大規模、最長持續時間的發掘。共布探方211個,發掘面積15000平方米,清理出瓷窯和作坊近百座,出土陶瓷標本100多萬片,其中完整和可復原器物數萬件。還有原料加工場、堆料場、晾坯場、堆貨場、窖穴以及大量的作坊具、模具、窯具、支燒具等。

唐代黃堡窯出土的三彩馬 耀州窯博物館藏這些發掘揭示出唐、五代、宋、金、元、明五個歷史時期文化層,找出文化層之間的疊壓關系,全面系統揭示黃堡窯場唐代至明代八百多年的燒造歷史,找出從唐至元明各時代耀瓷的特征,系統地解決了其時代區分問題。特別是新發現的唐代三彩、琉璃瓦、青瓷、花釉瓷和各種彩繪瓷,以及找到五代的淡天青瓷和“官”款青瓷。

唐代黃堡窯出土的三彩龍頭構件 耀州窯博物館藏過去一些專業人士因為沒有找到耀州窯古窯址,把這些北方青瓷武斷說成是“東窯”出品,或說成“北龍泉”、“北麗水”、“秦窯”甚至汝窯的出品,這次發掘一并予以澄清和糾正。

唐代黃堡窯白瓷雙耳罐 耀州窯博物館藏這一系列發掘形成的考古文章、考古報告以及《唐代黃堡窯址》、《五代黃堡窯址》、《宋代耀州窯址》等書籍,為深入研究耀州窯提供了全面系統 的科學資料。

2002—2003年,禚振西、薛東星主持對耀州窯陳爐地區的立地坡、上店、陳爐大窯場(離黃堡中心窯區15公里)進行考古調查與考古發掘工作,重點對立地坡、上店的部分燒造區進行發掘。立地坡發掘面積551平方米,清理出窯爐5座,出土陶瓷標本10萬件(片),其中可復原器物1200多件,找出金、元、明、清四個文化層,說明立地坡窯區燒造延續到清代。上店發掘面積89平方米,清理出窯爐1座,出土陶瓷標本1萬多件(片),其中可復原器物200多件,找出金、元、明三個文化層,說明上店窯區燒造只延續到明代。以以上考古調查和試掘為依據,編寫出版了《立地坡、上店耀州窯址》,揭示出黃堡鎮的耀州窯中心窯場東移的時間和路線問題。

立地坡瓷窯遺址及出土的陶瓷器 耀州窯博物館藏考古隊對陳爐窯址的調查與發掘一直持續進行。發掘面積超過1000平方米。發現窯爐20多座,找到金末、元、明、清、民國、解放初等時代的文化層,出土陶瓷標本20萬件(片),其中可復原器物3000余件。說明陳爐窯區持續燒造至現代。

耀州窯的成就

是什么因素使得耀州窯能夠延續千年的窯火不絕?我從四個方面來總結耀州窯的成就。

耀州窯成就之一:始終保持民窯性質我在《磁州窯——沾溉天下的著名民窯》一文中講到,磁州窯之所以能成活時間很長,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始終扎根民間、保持民窯性質,這樣才能行以致遠。那么,耀州窯之所以延續千年窯火不絕,也是同樣的道理。

五代至北宋 耀州窯青釉刻劃花罐 法國吉美博物館藏

與民窯對應的是官窯,就是官府衙門或朝廷辦的窯,包括官窯和御窯。在中國陶瓷歷史長河中,真正的官窯是從南宋才開始有的,即修內司官窯與郊壇下官窯,真正的御窯是明清開始才有的。

五代至北宋 耀州窯青釉刻劃花三足罐 法國吉美博物館藏

事實上,官窯或御窯都是短命的,為什么?概括原因有四:一是因為瓷器自誕生起,在生活用器方面,主要以仿青銅器、金銀器為主,初期的質量還相當粗糙,并不為上層社會尤其皇族器重并首先使用,除明器外其主要使用人群是中下層人士或民間百姓,即瓷器窯場從誕生即具有民窯特征。二是朝廷或官方即使對瓷器有需求,其需求量并不大,而且需求也不具有連續性,這對瓷窯的發展和延續是極其不利的,只有把產品供應目標定在市場,才具有連續性。三是朝廷或官方用瓷對質量要求極其苛刻,往往不計成本以滿足小眾需求,而朝廷投入往往有限,所以官窯的生存壓力是很大的,同時,官窯由于高成本運作,其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往往比民窯差,社會老百姓日常生活也用不起昂貴的器物,越窯后期衰敗主要就是這個原因。四是官窯的生命周期往往受到朝廷更迭、內斗、戰爭的影響,可能瞬間滅亡,風險極大,只有民窯才能做到遠離政治紛爭和朝廷更迭之禍。

五代至北宋 耀州窯青釉刻花雙鳳流執壺 法國吉美博物館藏

有人會問,天子都封窯神為“德應侯”了,耀州窯難道不是官窯?不是的,對于皇帝來說,普天之下莫非皇土,天下子民凡是有成就的,皇帝都應該予以褒獎,就像皇帝給一些守婦道的寡婦立貞節牌坊一樣,關鍵就看地方官去不去申報。

耀州窯青釉刻花雙鳳流執壺 局部細節

有人會問,耀州窯遺址出土不少帶有“官”字的瓷片,難道不能說明耀州窯是官窯嗎?不能。理由我之前的文章已經多次講過。比如邢窯、磁州窯都有過帶“官”字的瓷器,這只能說明官府在瓷窯訂購過瓷器,瓷窯為了區分哪個客戶、對官府訂購瓷十分重視,窯工才寫上“官”字的。這些“官”字,寫得既不工整,也不美觀,書寫比較隨意,也應該解釋為窯工的小批量標記行為。

耀州窯青釉刻花雙鳳流執壺 局部細節

有人會問,史書都記載著耀州窯有貢瓷,難道不能說明耀州窯是官窯?不能。理由我之前的文章也已經多次講過。事實上,地方衙門每年都有進貢的任務,地方官會從本地區訂購一些有名氣的土特產去進貢給中央朝廷,比如貢梨、貢糧,并不能說明產梨、產糧的農戶是官辦的。耀州窯進貢瓷器,只能說明當時在耀州地區耀州窯的瓷器聲譽最好,也不能說明它就是當時天下最好的。

耀州窯青釉刻花雙鳳流執壺 局部細節

事實上,只有始終堅持服務市場和老百姓的瓷窯,才能走得更遠、笑到最后。

耀州窯成就之二:廣學天下,博采眾長耀州窯作為民窯,和磁州窯一樣,并不具有越窯、邢窯、定窯、汝窯那樣的名窯在社會上層的影響力,因而不可能得到來自朝廷或官府衙門的幫助和庇護,也難以獲得額外的發展資源,他只有靠自身的努力,瞄準市場需求,生產出滿足社會需要的產品,才能有生存的機會。

黃堡古窯址出土的唐代三彩明器和建筑構件 耀州窯博物館藏從耀州古窯址發掘揭示的各個時期文化層來看,耀州窯的適應市場能力和學習能力都非常強。唐代時大規模生產明器——唐三彩,滿足社會厚葬風的需求,還滿足建設廟宇、樓臺亭榭對建筑構件的需求。

月白釉耳洗 高6、口徑15.4、底徑4cm 1988年陜西省耀縣柳林鎮窖藏出土 耀州窯博物館藏鼎州窯就是耀州窯的前身。繼南方越窯青瓷和北方邢窯白瓷“南青北白”競相輝映之后,耀州青瓷悄然登上舞臺,成為北方青瓷的代表。耀州窯青瓷所開辟的青瓷造型和裝飾藝術風格,取得了不起的成就,在中國陶瓷史上留下輝煌的篇章。然而,正如耀州窯自身的成長歷史一樣,耀州窯青瓷風格的成熟和發展也經歷了模仿、創新、再創新的過程。當然,首先是學習和模仿。

月白釉龍首八角杯 高4.8、杯口長邊長11、短邊長9.8、底徑4.5cm 1986年陜西省銅川市黃堡鎮耀州窯遺址出土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藏文前已經所述陸游的《老學庵筆記》、嘉泰版《會稽志》、周煇著《清波雜志》中都記載著“耀州在模仿越器”,說明耀州窯在學習、模仿越窯是天下共知的。事實上,耀州窯不僅模仿,更致力于創新。從唐代開始到元代,當越窯達到鼎盛時期,鼎州窯開始模仿,從陸羽《茶經》中的比較可知,就茶碗而言,鼎州窯僅次于越窯、比其他窯都好的水平;當越窯青瓷開始衰落時,耀州窯青瓷達到鼎盛;當越窯青瓷完全衰落殆盡時,耀州窯青瓷在持續燒制。通觀其整個發展歷史,耀州窯青瓷生產有兩次高潮,一次是晚唐到五代時期,一次是宋代中晚期到金代前期。金代中后期,青瓷的燒制還有一次小小的高潮,就是月白釉的成功燒制。

月白釉三足爐 高9.5、口徑9.7cm 1992年陜西省銅川市黃堡鎮耀州窯遺址出土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藏耀州窯青瓷不僅模仿越窯,還模仿臨汝窯,生產過不錯的天青、粉青、淡青釉瓷器。這期間還模仿過建窯黑釉茶盞,不過沒有掀起大的浪潮。耀州窯不是簡單地模仿,而是學習加創新,比如使用化妝土來彌補胎土的問題,以達到更佳的效果。

月白釉玉壺春瓶 陜西省銅川市黃堡鎮耀州窯遺址出土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元代以后,耀州窯模仿的磁州窯白地黑花瓷器,耀州窯青瓷的生產逐漸被磁州窯風格白釉黑花瓷及白瓷和黑瓷的生產所代替。

月白釉執壺 高11.6、口徑1.5、足徑5.1cm 1988年陜西省耀縣出土。耀州窯博物館藏

耀州窯成就之三:獨特的工藝、造型與紋飾,巧如范金耀州窯在器物胎質、造型、紋飾方面,在學習各大名窯的基礎上,比照金銀器造型和韻味,不斷創新,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大家知道,青瓷之美主要通過釉色釉質來體現,但最重要也是最基礎的,是胎的顏色,正所謂釉若是皮膚,胎便是表皮下的真皮和皮下之骨。表皮之色往往通過真皮來襯托。

唐代 耀州窯茶葉末釉注子 高17.6、口徑10.8、底徑9.1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注子亦稱“執壺”,是古代酒器而非茶壺唐代黃堡窯青瓷,早期由于胎土加工技術落后,胎內雜質頗多,胎體呈黑色。為掩蓋黑色胎體對器物觀感的影響,窯工們曾在胎體表面施一層白色化妝土,但很難達到越窯那種釉色均勻的效果,于是積極探索改變胎色。到了晚唐,胎色和當年越窯一樣,已成青灰胎,能把透明的青釉色調襯托得十分幽深。然后試著學越窯那樣不用化妝土,但胎質中因雜質而形成的斑點暴露無遺。只好再次施用化妝土,將胎質中的雜質斑點掩蓋,使器物呈色均勻。

五代 耀州窯青釉葵瓣口碗 高7.5、口徑19.2、足徑7.2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到五代后期,黃堡窯的胎色已經呈灰白色或白色,質地細膩,可塑性強,器物薄胎化,有的胎厚僅 1 毫米多。器物造型美化,多種器型仿金銀器化,高檔、精致,如酒具、茶盞、碗、盤等,使用葵口、海棠花口、瓜棱腹、多折腹等裝飾,有的做出如金銀器般花折,其造型風格可用精致細巧、秀麗典雅來概括。到這時,黃堡窯已經不同于越窯,其產品已經實現自己的創新。

宋代 耀州窯青釉刻花牡丹紋梅瓶 高22.5、口徑5、底徑6.8cm 首都博物館藏宋代青瓷產品種類幾乎囊括了日常用器的所有品種,生產規模不斷擴大,造型多樣化。器胎多數較薄,碗、盞等器腹的線條偏于斜直,搭配高且窄的小足,相比于唐代的飽滿大方、五代的高挺秀麗,小巧精致中透出一種冷峻和理性。胎土細膩堅致,胎色淺灰或微泛紅、類似香灰色,是耀州窯歷史上胎質最好的時期,比五代時期有很大提高,達到了巧如范金的程度。

北宋 耀州窯青釉刻花瓶 高19.9、口徑6.9、足徑7.8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耀州窯刻花青瓷以盤碗為多,瓶類較少。此瓶小口短頸,襯出瓶身的雍容飽滿,刻線處積釉色深,凸起處色較淺,使花紋更加清晰,有立體圖案的效果,為耀瓷中的精品黃堡窯巧如范金還體現在器物紋飾的美化上。黃堡窯從五代晚期開始出現剔花瓷,器外花紋滿裝,且多為大花大葉,線條飽滿流暢,頗似盛唐風格,給精巧秀麗的器物增加一些高貴富麗之氣。這種裝飾手法也是受到金銀器的影響,是宋代深刻花青瓷的源頭。

北宋晚期 耀州窯青釉刻花嬰戲紋碗 高8.5、口徑20.8、足徑4.8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耀州窯裝飾多取嬰戲紋題材,此類構圖還有兩嬰蕩秋千、四嬰戲把蓮等青瓷橄欖綠釉刻花、印花是宋代耀州窯最典型的裝飾手法,紋飾題材有各種纏枝、折枝的牡丹、菊花、蓮花等,動物紋樣有水波三魚、雙鴨、飛鳳、龍、鴛鴦戲蓮等,富有生活氣息。

北宋 耀州窯青釉刻花鳳銜牡丹紋枕 日本靜嘉堂文庫美術館藏刻花先以立刀刻出大致輪廓,再以斜刀鏇掉花紋輪廓外的胎面,花紋凸現,立體感強,使圖案花紋有浮雕的效果。運刀圓活而有力,刻痕也極富力度感和韻律感,遒勁犀利的輪廓痕與瀟灑流暢的花紋陰陽映襯,對比分明??袒ǖ幕ò旰腿~面上又加以平湖細波般的篦劃線條, 更顯豐富華美。

宋代 耀州窯青釉刻花蓮花紋雙耳瓶 高24.5、口徑5.5、足徑9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耀州窯瓷器多為灰白胎,但多數器物透過青翠的釉層,使人感到的卻是潔白、細膩的胎體,仿佛上釉前曾施一層化妝土這種遒勁有力、瀟灑醒目且布滿全器的刻花是在西北酣暢奔放、率真質樸的民風孕育下的產物,同時,那適合器形的花紋布局,嚴謹、和諧,枝葉比例均衡、勻稱,圖案中沒有多余之筆畫,又無疑是基于嚴謹、縝密思考下的創意,是富有活力的民間藝術與理性的文人雅趣的完美結合,是耀州窯數代工匠經驗的提煉升華。

早期單純的刻花工藝被更為復雜的刻劃結合式裝飾手法所取代,這樣使得圖案層次更為豐富立體,裝飾效果也較前期有了較大優化

宋代 耀州窯青釉刻海水鴨紋碗 高7.4、口徑17.8、足徑4.9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碗造型優美,紋飾清晰,鴨紋的刻劃生動傳神,海水紋宛轉自然所以,耀州窯刻花瓷器以其蓬勃的生命力在民間廣受歡迎、暢銷不衰以至供不應求,同時也受到收藏人士的青睞。

宋代 耀州窯印花碗 高5.1、口徑13.2、足徑4.1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青釉印花吸取刻花紋飾在布局上的精髓,運用軸對稱、旋轉對稱、均衡等原理設計適合紋樣,構圖繁密但主次分明,細致周到且動靜相宜,但因工藝不同,稍顯遒勁淋漓不足,沉靜細膩有余,更接近宋代文人騷客的審美理念。

宋代 耀州窯青釉印花童子玩蓮紋碗 高4.5、口徑14.3、足徑3.3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耀州窯遺址中出土的印花陶范很多,上面陰刻的花紋因反復使用而磨損,從而證明了這一裝飾手法在當時曾大量使用刻花印花青瓷到金代依然盛行。金代初年,刻花瀟灑流暢,疏密有致,但不似宋代的犀利,后來變得愈來愈寫意化、疏朗。印花向繁密和疏朗兩個方向發展,尤其是姜黃釉印花,繁密者分層布局,稍有繁縟感,疏朗者逐漸顯得簡單潦草,紋樣略感僵化生硬,呈現出耀州窯青瓷總體的衰落趨勢。

金代 耀州窯青釉刻花“吳牛喘月”紋碗 高7.6、口徑21.3、足徑6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碗心中的圖案原名“犀牛望月”,經過考證應為“吳牛喘月”。它出自《世說新語》:“今之水牛唯生江淮間,故謂之吳牛也。南方多暑,而此牛畏熱,見月疑是日,所以見月則喘。”圖案反映了北方金人統治下的漢族百姓對戰亂帶來的沉重的生活壓力深感畏懼的心理概括起來,耀州窯器物的紋飾主要有以下三類為多數:植物紋飾、動物紋飾和人物紋飾:

耀州窯植物紋飾

耀州窯動物紋飾

耀州窯人物紋飾

耀州窯成就之四:獨特的釉色,精比琢玉

講完胎質,該說釉了。青瓷之美主要通過釉色釉質來體現,釉是最重要、也是最關鍵的環節。

唐代 耀州窯茶葉末釉罐 耀州窯博物館藏唐代黃堡窯的青瓷釉色,大體經歷了淺淡不勻,到青幽多雜質,再到相對純正三個階段。其中,多雜質的階段主要是由于未施化妝土,胎土內黑疵點顯露所致。到第三個階段的晚唐,胎表又重新施加化妝土,使釉面變得純凈。但由于胎質變白,白色胎底也容易使釉色顯得寡淡,為解決這個問題,黃堡窯增加了釉層的厚度,使釉色多重疊加,從而顯得相對豐厚。五代時期的釉層又普遍再增厚,且釉內多氣泡,這樣,釉更顯得乳濁不透,腴潤含蓄。

唐代 耀州窯青釉罐 黃堡鎮窯遺址出土 耀州窯博物館藏五代時期最多的釉色是灰青色,這類青瓷多為施化妝土的青灰胎?;瘖y土將胎體內的疵點雜質完全包裹,釉層厚膩乳濁,而表面光澤度不減,光潔明亮?;仪嘤云魑锬依怂械纳铑I域和高低檔次,是五代一直到北宋初數量最多、最常見的釉色。

五代至宋初 耀州窯青釉深刻花三足蓋罐 陜西省彬縣洪龍河窖藏出土薄胎厚釉是黃堡窯在學習名窯基礎上的創新。五代中后期,出現天青、粉青、淡青、淡綠色釉,多數施釉較厚,釉層有乳濁不透的,也有透明如水的,但總體上光澤內斂、嬌嫩淡雅,含蓄高貴。這類器物既有大眾化的碗、盤、罐、執壺等,也有酒具、茶具等小巧玲瓏的高檔青瓷,前者胎體以青灰胎的居多,后者多為仿金銀器的薄胎造型,其中白胎或灰白胎居多。

北宋 耀州窯青釉刻花牡丹紋梅瓶 高48.4cm 口徑7.5cm 底徑11cm 上海博物館藏黃堡窯粉青、天青色呈色穩定,且改變釉子成分,使釉質粘稠,乳濁感更強,并多次施釉,釉面厚,又以灰黑色胎土襯托釉面,使釉色更顯幽深、似蘊蓄無窮,失透的玉質感也愈加到位。

北宋 耀州窯青釉花口溫碗 陜西省彬縣洪龍河窖藏出土淡雅系青瓷中還有一類釉層較薄的淡青淡綠的高檔白胎瓷,釉質透明,釉下剔花,恰將剔刻花的紋樣清晰地顯現出來。剔刻花青瓷出現于五代末北宋初,為宋代深刻花青瓷的出現準備了技術條件。

北宋 耀州窯青釉六折洗 陜西省彬縣洪龍河窖藏出土宋代黃堡窯青瓷由于改用煤做燃料,青瓷釉質釉色發生改變,五代時期略失透的青釉變得清澈、透明,富玻璃質感,釉色由灰青、粉青、淡青、淡綠變得青綠泛黃褐。特別是宋代中期以后,橄欖綠色的青釉成為主流,順應這種透明的玻璃釉特征,釉下花紋逐漸增多。宋代橄欖綠釉深刻花、印花青瓷堪稱經典。

金代 耀州窯月白釉缽 1991年四川遂寧南宋窖藏出土金代青釉釉色有橄欖綠、翠綠、褐黃、姜黃等,并燒制較典型的月白釉青瓷。敦厚渾圓、溫潤如玉的月白釉器釉層一般較厚,釉色或灰白、或淡青透白、或灰白泛青,釉質肥厚腴潤,呈朦朧的半失透狀,如凝脂堆玉,頗具美感。

耀州窯花口缽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收藏所以說,厚厚的乳濁釉就像天青、粉青、淡青、淡綠色、橄欖綠、月白青的美玉,嫩如春水,玻璃質感強,把中國青瓷之美帶到一個新的境界,正所謂精比琢玉。

金代 耀州窯月白釉方爐 陜西省藍田南寨金代瓷器窖藏出土

耀州窯與柴窯

柴窯是困擾中國古陶瓷研究領域多年的一個迷。幾百年來,古代文獻中一直有關于柴窯的記載,但是,由于既無窯址被找到,也無令人信服的實物——柴窯器或瓷片出現,導致這個“迷”一直還是一個眾說紛紜的美麗傳說。5年前我寫過一篇文章,名叫《雨過天青云破處,五代柴窯姍姍來》,介紹民間收藏大師曹先生及他收藏的一件“柴窯”渣斗。這件渣斗到底是不是柴窯,也只是一面之辭,不足為憑?,F在,經常聽說或新聞報道,說XX地方的XX人擁有柴窯器或柴窯瓷片,最后不是張冠李戴就是自說自話、經不起推敲,也都不足為信。關于柴窯窯址到底在哪里?業界眾說紛紜,誰也說服不了誰。歸納起來,有上林湖越窯、景德鎮窯、河南鄭州窯、禹州鈞窯、新密窯、陜西耀州窯等幾種說法。其中,耀州窯一說符合的條件稍多一些,其他幾種說法更加牽強,不值一提。那么,耀州窯一說有哪些特征符合,又有哪些問題呢?

明初 曹昭著《格古要論》卷下 論“柴窯” 收錄于《四庫全書》文獻最早記載柴窯的,是元末明初的曹昭《格古要論》:“柴窯  出北地,世傳柴世宗時燒者,故謂之柴窯。天青色,滋潤細媚,有細紋,多足麄黃土,近世少見?!比欢?0年后江西人王佐對《格古要論》進行增訂。王佐在《增訂格古要論》中,將柴窯描述為:“柴窯器  出北地,河南鄭州,世傳周世宗姓柴氏時燒者,故謂之柴窯。天青色,滋潤細膩,有細紋,多是粗黃土足,近世少見。”這兩個版本中“多足麄黃土”、“多是粗黃土足”這兩句話,很是讓人費解,我看幾百年來,還沒有人真正理解它的含義。

明初 曹昭著 王佐增訂《增訂格古要論》卷之七中“論柴窯”“柴窯 出北地”!如果這個“北地”是指大秦朝劃分的北地郡的話,那么耀州正好處于北地郡。但王佐在增訂版中加入了“河南鄭州”,據考證,明代前期的鄭州,應該位于現在的許昌附近。如果“北地”是代表北方的話,耀州窯也是符合的。反對者認為,耀州屬于后周的邊陲,離東京汴梁相距遙遠,柴榮不可能把官窯設到遙遠的耀州。

前面講過,五代時期黃堡窯燒制天青釉青瓷。如果現在的天青色,與曹昭所處的元末明初時期所描述的天青色一致的話,那么釉色也是符合的。

明代 王世貞著《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七十中說“秘色瓷就是柴窯” 收錄于《四庫全書》除了最早提到“柴窯”的《格古要論》之外,明代還有不少文獻提到柴窯。明代文學家、史學家王世貞(公元1526-1590年),在他的著作《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七十中提到:“陸龜蒙詩所謂‘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最為諸窯之冠,至吳越王有國日愈精,臣庶不得通用,謂之秘色,即所謂柴窯也,或云制器者姓或云柴世宗時始進御云”。由于柴窯難得見到,王世貞把秘色瓷當成了柴窯。這顯然有點想當然。問題是,耀州窯青瓷是仿燒越窯的,自然與越窯青瓷(秘色瓷也是越窯)有相近的地方,如果耀州窯天青釉就是柴窯的話,王世貞的論斷也屬于靠譜的?隨便提一下,據考證,《金瓶梅》的實際作者,可能就是王世貞。

明代 黃一正著《事物紺珠》卷二十二論柴窯明代黃一正著,在萬歷十九年(公元1591年)刊印的大型資料性類書《事物紺珠》卷二十二中講到:“柴窯 窯同,制精者異,為諸窯之冠?;蛟撇袷雷跁r始進御,今不可得?!彪S后又講到,秘色瓷可能就是柴窯。黃一正和王世貞的觀點相同。

明代 高濂著《遵生八箋》卷十四中論柴窯的特征 收錄于《四庫全書》關于柴窯的特征,最早描述的是明代的高濂,他在著作《遵生八箋》卷十四“論官哥窯器”中寫道:“高子曰:論窯器必曰柴汝官哥,然柴余未之見,且論制不一,有云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是薄瓷也!而曹仲明則曰柴窯足多黃土,何相懸也?”這個記載很有意思,高濂沒見過柴窯,但聽人說過柴窯的四大特征:“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而且他也不理解曹昭在《格古要論》中說柴窯“足多黃土”是什么意思。高濂寫的這四大特征,已經成為后世多次引用和尋找柴窯的依據,可他自己也沒見過柴窯!

明代 張應文著《清秘藏》上卷 論柴窯 收錄于《四庫全書》隨后張應文在《清秘藏》上卷中也描述了四大特征,說這一定是見過的,才說得這么形象。張應文還說見過一片瓷片,拴在繩子上,顏色相同,就是比較厚。他也表示不理解曹昭那句“足多黃土”是什么意思。

明代 文震亨著《長物志》卷七 論柴窯 收錄于《四庫全書》文震亨在《長物志》卷七中講到,柴窯最貴,見不到,也不理解四大特征是什么意思。

明代 谷泰著《博物要覽》卷五 論柴窯晚明時期,谷泰在他的著作《博物要覽》卷五中提到,他沒見過柴窯,大家各說各的,說法并不一致,亦不理解柴窯“足多黃土”是什么意思。

明代 謝肇淛著《五雜俎》卷十二論柴窯除四大特征之外,還有一句詩“雨過青天云破處,這(者)般顏色做將來”多為愛好者們引用,那么這句詩出自哪里呢?原來,最早寫出這句詩的人叫謝肇淛。謝肇淛(公元1567-1624年),明代晚期博物學家、詩人、朝廷官員,他在其著作《五雜俎》卷十二“陶器”中講到:“陶器,柴窯最古。今人得其碎片,亦與金翠同價矣。蓋色既鮮碧,而質復瑩薄??梢詩y飾玩具而成器者,杳不可復見矣。世傳柴世宗時燒造,所司請其色,御批云:‘雨過青天云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惶茣r已有秘色。陸龜蒙詩:“九天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秘色來?!毕Ы袢藷o見之耳。余謂洛中人有掘得漢、唐時墓者,其中多有陶器,色但凈白,而形質甚粗,蓋至宋而后,其制始精也。”這是能找到的所有歷史文獻中,最早出現這兩句詩的,這已經成為清代以來很多人引用、演繹的源頭。文中,謝肇淛本人也表示沒有見過柴窯。謝肇淛這人很有意思,他不僅博學、為人正直,還大膽批駁宋代赫赫有名的儒家理學,公開反對因果報應思想。他的思想被現代人稱為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天道觀,也可能正是因為如此,他的著作《五雜俎》在清代編撰《四庫全書》時,被列為禁書。

晚明 佚名著《宣德鼎彝譜》卷一(晚明時有人假借呂震之名編撰的偽書)這里還要提一下《宣德鼎彝譜》,這是業界很多愿意引用的書籍,是它“第一次”提起所謂歷史六大名窯或宋代五大名窯的。書中寫道:““內庫所藏柴、汝、官、哥、鈞、定各窯器皿,款式典雅者,寫圖進呈……其柴、汝、官、哥、鈞、定中并選得二十有九種……”,好像在宣德年間內庫中真的收藏有柴窯器一樣。我在《曜變的紫霞——鈞窯》一文中已經詳細講過,《宣德鼎彝譜》是在明朝晚期,有人假借呂震之名編撰的偽書,實際成書時間應該在明代天啟年間,即公元1621至1627年這段時間,書中關于對瓷器的描述很難作為依據。從以上文獻資料可以看出,有文字記載的明代人,都表示沒有見過柴窯器。但就是這批沒有見過柴窯的人,把柴窯的四大特征“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和所謂周世宗柴榮的“御批”——“雨過青天云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說成了定案!可見這是多么的牽強。

到了明代末期和清代,人們拿著明代人杜撰的柴窯四大特征,去尋找柴窯,還“真”有不少找著并收藏“柴窯”器,不過有的牽強附會,有的自相矛盾,可信度并不高。

明末 汪砢玉著《珊瑚綱》卷二十二“嚴氏書品冊頁目”提到”柴窯二十四件“ 收錄于《四庫全書》明末藏畫家汪砢玉在他的著作——成書于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的《珊瑚綱》卷二十二“嚴氏書品冊頁目”中記載:“珍奇器玩共三千六百五十余件,內有嵌寶金象駝水晶燈二架,上具寶蓋珍珠絡索,柴窯計二十四件,外有珊瑚樹六十株......”

明末清初 孫承澤著《庚子銷夏記》卷一中提到“柴窯小枕 收錄于《四庫全書》明末清初政治家、收藏家孫承澤(公元1592-1676年)在他的著作《庚子銷夏記》開頭段(卷一)寫道:“庚子四月之朔,天氣漸炎...倦則取古柴窯小枕,偃臥南窗下,自烹所蓄茗,連啜數小杯,或入書閣......”

明末清初 劉體仁著《七頌堂識小錄》中提到“柴窯無完器” 收錄于《四庫全書》明末清初詩人劉體仁在他的著作《七頌堂識小錄》中說:“柴窯無完器,近復稍稍出。馬布庵見示一洗,圓而撱,面徑七寸,黝然深沉,光色不定,雨后青天未足形容。布庵曰:‘予目之為絳霄?!彼摹安窀G無完器”說法,明顯與孫承澤相矛盾。

清代 王士禎著《居易錄》卷二十中提到”柴窯碗“ 收錄于《四庫全書》清代詩人、文學家王士禎(公元1634-1711年)在他的著作《居易錄》卷二十中提到:“嚴柱峰副憲(曾榘)家有金剛子念珠一串,凡百四十顆,色如水晶。大司農馬齊公出所藏僅十顆,較大,尤有光彩,云顆直百金也。又示柴窯碗,碧色,形制甚古,流光四射,非哥定宣成諸窯比,亦尤物。按格古要論云,金剛子出......”。

清代 王士禎著《香祖筆記》卷七中提到柴窯碗 收錄于《四庫全書》王士禎還在《香祖筆記》卷七中說:“嘗見一貴人買得柴窯碗一枚,其色正碧,流光四照,價馀百金。始憶陸魯望詩‘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可謂妙于形容。唐時謂之秘色也?!蓖跏康澋倪@個記載清楚地說明,他已經把越窯秘色瓷錯當成柴窯了,而且他的說法,與劉體仁的“柴窯無完器”說法也是矛盾的。

清代 張英著《文端集》卷六之《柴窯酒碗歌》 收錄于《四庫全書》清代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宰相張廷玉之父張英,在他的著作集——《文端集》卷六《柴窯酒碗歌》中寫道:“長安晴日秋窗暖,曹郎酒客秋窗滿。持出牀頭舊酒巵,篋中碧色柴窯椀。大樸不屑爭離竒,翡翠斑剝空爾為。制如半截青蓮子,土花色暗蒼玉姿。懸知此物巳千載,滄桑幾換今猶在。人間歲月老糟牀,瓦缶田家同不壞。由來珍異豪家爭,玻璃七寳徒縱橫??喟橹橛裎瘔m土,那能常對秋山清。吾儕持此發詩思,舉手摩娑復頻視,問爾千年閱幾人,幾人對爾能沈醉?!睆脑娍梢钥闯觯瑥堄巡窀G形容成翡翠斑駁的青蓮子,可能他也是把秘色瓷當成柴窯的人。

清代 乾隆撰《御制詩·三集》卷三十八之《詠柴窯枕》 收錄于《四庫全書》乾隆皇帝畢生喜歡收藏和鑒賞瓷器,自然對柴窯趨之若鶩。鑒賞之余,還喜歡寫詩贊美瓷器。目前我從乾隆皇帝四萬多首詩中,找到專門吟誦柴窯的打油詩四首。其中吟誦柴窯枕的兩首、吟誦柴窯碗的兩首。乾隆皇帝《詠柴窰枕》中寫道:“遵生稱未見,安臥此何來?大輅椎輪溯,青天明鏡開。薦牀猶蟹爪,借席是龍材。古望興遐想,宵衣得好陪。堅貞成秘賞,苦窳漫嫌猜,越器龜蒙詠,方斯倍久哉”。從打油詩中明顯可以看出,乾隆皇帝也是認為秘色瓷就是柴窯。下圖就是被乾隆皇帝認作“柴窯枕”的元代鈞窯枕。

被乾隆皇帝認作柴窯的元代鈞窯天藍釉長方枕 高12.3、面橫37.5、面縱17.5、底橫33.8、底縱13.9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被乾隆皇帝認作柴窯的元代鈞窯天藍釉長方枕 高12.3、面橫37.5、面縱17.5、底橫33.8、底縱13.9cm 枕底面鐫刻的乾隆詩文“遵生稱未見,安臥此何來?大輅椎輪溯,青天明鏡開。薦牀猶蟹爪,借席是龍材。古望興遐想,宵衣得好陪。堅貞成秘賞,苦窳漫嫌猜,越器龜蒙詠,方斯倍久哉”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乾隆皇帝不僅寫詩來吟誦柴窯枕,還讓人把詩可在他認為的“柴窯枕”上。見上圖。這一刻不要緊,卻活生生地證明了乾隆皇帝不僅“鈞汝不分”(我在《中國瓷器的巔峰——汝窯》、《曜變的紫霞——鈞窯》等文章中已近見過),而且把元代的鈞窯,當成柴窯和“秘色瓷”!

清代 乾隆撰《御制詩·三集》卷五十六之《詠柴窯碗》 收錄于《四庫全書》乾隆皇帝在《詠柴窯碗》中寫道:“色如海玳瑁,青異八牋遺。土性承足在,銅非箝口為。千年火氣隱,一片水光披。未若永宣巧,龍艘落葉斯?!睆倪@詩可以看出,乾隆皇帝也是以曹昭的《格古要論》和高濂的《遵生八牋》中描述柴窯之特征為依據,憑自己的判斷來定是否是柴窯的。說明清代人無有更新的證據來鑒別是否是柴窯。

清代 乾隆撰《御制詩·四集》卷八十一之《詠柴窯如意枕》 收錄于《四庫全書》

乾隆皇帝在《詠柴窯如意瓷枕》中寫道:“過雨天青色,八牋早注明。睡醒總如意,流石漫相評。晏起吾原戒,華袪此最清。陶人具深喻,厝火積薪成?!贝藭r再一次證明乾隆皇帝是依據高濂的《遵生八牋》來鑒賞“柴窯”的。

清代 乾隆撰《御制詩·五集》卷二十九之《詠柴窯碗》 收錄于《四庫全書》

乾隆皇帝在另一首《詠柴窯碗》中寫道:“冶自柴周遂號柴,冠乎窯器獨稱佳。鏡明紙薄見誠罕,足土口銅藏尚皆。內府數枚分甲乙,夷門廣牘類邊涯。都為黒色無青色,紀載誰真實事諧。”乾隆皇帝在鑒賞之余,還對一些書籍記載柴窯為黑色無青色表示不認可。

綜上明清兩朝對柴窯的文獻記載,明代人沒見過柴窯器,但總結出柴窯的四大特征即“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還寫出了周世宗柴榮的御批“雨過天青云破處,這邊顏色做將來”。而清代人根據明代的文獻,據稱找到不少柴窯器,有不少人聲稱見過、擁有過柴窯器,包括乾隆皇帝,但事實上并不可靠。也就是說柴窯的研究與尋找還要靠我們當代人去努力。

好在有我國老一輩陶瓷考古學家禚振西為首的,一大批耀州窯考古工作者在努力證明古耀州窯就是柴窯所在地。盡管工作有些進展,但離目標還有不少距離。我們將拭目以待。

耀州窯藏品欣賞

除文章中展示的一些耀州窯藏品之外,還有以下部分藏品,以供大家欣賞:

宋代 耀州窯青釉藥王塑像 高45.0、底徑10.5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雖然像上未標注姓名,但塑造的應是人們崇拜為“藥王”的孫思邈。中國醫學史上被尊稱為“藥王”者雖有多人,但唯有孫思邈享譽最廣,影響最大,受到醫學界和民間的廣泛推崇,為他舉辦紀念活動也最為經常。孫氏是陜西耀縣人,耀縣緊臨銅川,大名鼎鼎的孫思邈自然會成為宋代耀州窯工匠的創作素材。銅川舊有藥王廟,廟中供奉孫思邈像。

宋代 耀州窯青釉人形執壺 高29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耀州窯的瓷塑作品很少,此件人形執壺無論是造型構思還是工藝水平均可謂上乘佳作

宋代 耀州窯青釉盤口瓶 高19.5、口徑9.5、足徑8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這時期耀州青瓷釉面皆玻璃質感強,施釉均勻,大多開有細碎片紋,胎釉結合緊密,沒有剝釉現象。品種以日用瓷為主,造型方面與五代耀州窯瓷器有明顯的繼承關系。

宋代 耀州窯青釉刻花菊瓣紋碗 高5.1、口徑13.2、足徑4.1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宋代 耀州窯醬釉碗 高4.5、口徑14、足徑4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金代 耀州窯錢紋小壺 高13、口徑4、足徑6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紋飾簡潔清晰,刀法犀利,風格粗獷,紋飾清晰。壺通體施青釉,釉青中泛黃。紋飾簡潔,為耀州窯金代典型的風格。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北宋 耀州窯鳳紋龍首提梁壺 高21、直徑15.2cm 薩繆爾·彼得斯1926年饋贈 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

大英博物館藏“耀州窯”部分藏品

金代 耀州窯青釉鋬沿洗 高4、口徑11、底徑6cm 1975年北京通州區城關金石宗璧墓出土 首都博物館藏。直口,腹微鼓,臥足,足內無釉,口沿側附月牙形鋬耳,耳下附環形系。外口沿飾兩道凹弦紋。內外施青綠釉,釉面瑩潤。此器以釉色和造型取勝,釉色濃深潤澤,造型獨特,展示了耀州窯青瓷的燒造水平

宋代 耀州窯青釉團花八角盤 高2、口徑10.1、底徑2.4cm 首都博物館藏  八角形。折沿,淺腹,臥足,向下突出一雞心形。內外施青釉,外壁施釉不及底,盤心印團花紋。釉面澄澈,玻璃質強,布滿開片

耀州窯青釉刻花蓮瓣紋水盂 宋 高5.1厘米,口徑2厘米,底徑3厘米 首都博物館藏。收口,豐肩,鼓腹,圈足,足脊無釉??谘叵驴谈采彴昙y,并劃出筋脈。內外施青釉,口沿下有開片,釉層澄澈。胎體輕薄,造型精巧,是一件別具一格的文房用品

耀州窯青釉刻花雙鶴紋碗 宋 高7.2厘米,口徑20.2厘米,底徑5.5厘米 首都博物館藏。撇口,弧腹,小圈足。足脊平削無釉,有窯渣痕。內外施青釉,碗內刻雙鶴翔于云中,一鶴銜草,一鶴銜信札。釉色青綠,胎質細膩呈灰白色。構圖巧妙,紋飾飽滿,刻花有浮雕感。為耀州窯精品

部分耀州窯瓷器 英國維多利亞阿爾伯特博物館藏

黃堡鎮窯出土青釉貼花龍紋復式熏爐 耀州窯博物館藏

黃堡鎮窯出土唐代熏爐 耀州窯博物館藏

黃堡鎮耀州窯遺址出土 唐三彩底座 耀州窯博物館藏

北宋 耀州窯青釉瓷塑胡人頭部

北宋 耀州窯青釉立像

北宋 耀州窯青釉刻花蓋盒 陜西銅川紅土鎮瓷器窖藏出土

北宋 耀州窯青釉田字款娃娃枕 瑞士玫茵堂藏

北宋 耀州窯青釉鴨形香薰 大英博物館藏 同類標本在黃堡窯址及西安基建中均有出土

短波水紋、大弧度同心圓和以六角形邊線刻畫出的不規則水波紋成為耀州窯與其他窯口在這一時期的顯著區別

金代 耀州窯纏枝牡丹紋碗

金代 耀州窯青釉蓮花紋盤 陜西旬陽縣南宋瓷器窖藏出土

金代 耀州窯青釉貼花夔龍紋三足爐 陜西省藍田南寨金代瓷器窖藏出土

宋代 耀州窯出土青釉刻花紡錘瓶 口徑3.6、底徑4.1、高12.1cm 耀州窯博物館藏

五代 黃堡窯址出土鳳流剔刻花執壺

五代至北宋 耀州窯綠釉刻花雙流壺

宋代 耀州窯刻花罐

宋至金 耀州窯花瓶

結束語

耀州窯寫到這里,就要結束了。作為北方青瓷的代表——千年窯火不斷的耀州窯,始終保持著民窯特征,廣學天下技藝,在學習、借鑒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終于創造出自己輝煌的歷史。耀州窯產品,以服務市場和百姓為主要方向,以金銀器器型為樣板,以越窯、建窯、磁州窯為榜樣,逐漸形成獨特的紋飾和釉色,達到巧如范金、精比琢玉的效果,產品深受天下百姓、官府衙門的喜愛,也深受各朝各代收藏家的青睞。耀州窯的發展史,為豐富中華民族陶瓷歷史文化做出了巨大貢獻。本文初稿“抗擊新冠病毒疫情”期間在家完成。感謝夫人為本文的修飾與修改!

當您讀到此處,說明您已真正閱讀了本文,您的閱讀已經給我帶來莫大的欣慰,謝謝您!感謝文后“參考書籍、資料”欄所列的所有古籍、現代書籍、專業雜志文章的作者,這是我大部分思路、知識、觀點的來源,盡管我有些觀點和所列專家、學者可能不一致,但我亦從中受益良多。文中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搜索。在此一并致謝!

如讀者對這些古籍、現代書籍、專業雜志文章感興趣,請聯系我。

本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用于商業目的請聯系作者本人。

程彥林2020年2月16日于北京

參考書籍、資料:

葉麟趾著《古今中外陶瓷匯編》1934年出版

陳萬里《調查平原、河北二省古代窰址報告》載于《文物參考資料》1952年1期

陳萬里《談當陽峪窯》載于《文物參考資料》1954年4期

陳萬里《我對于耀瓷的初步認識》載于《文物參考資料》1955年4期

商劍青《耀窯摭遺》載于《文物參考資料》1955年4期

馮先銘《略談北方青瓷》載于《故宮博物院院刊》1958年1期

馮先銘《瓷器淺說_續》載于《文物》1959年5期、8期

陳萬里《故宮博物院十年來對古窯址的調查》載于《故宮博物院院刊》1960年2期

陳萬里《中國瓷器史上存在著的問題》載于《文物》1963年1期

陳萬里《中國歷代燒制瓷器的成就與特點》載于《文物》1963年6期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輯《陝西銅川耀州窯》科學出版社1965年1月出版

馮先銘《新中國陶瓷考古的主要收獲》載于《文物》1965年9期

盧建國《銅川市耀州窯遺址發現窖藏銅錢》載于《文物》1979年5期

馮先銘等著《中國陶瓷史(中國硅酸鹽學會主編 )》文物出版社1982年9月出版

傅振倫《跋宋德應侯廟碑記兩通》載于《文獻》1983年1期

郭演儀《宋代汝_耀州窯青瓷的研究》載于《硅酸鹽學報》1984年2期

楊靜榮《陶瓷裝飾紋樣_吳牛喘月_考》載于《故宮博物院院刊》1984年2期

楊東晨《宋代耀州窯》載于《陜西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年4期

楊東晨《論耀州窯的歷史地位》載于《中國陶瓷》1985年1期

梁觀登《對耀州窯發展史的幾點看法_與楊東晨同志商榷》載于《河北陶瓷》1986年1期

杜葆仁《耀州窯的窯爐和燒成技術》載于《文物》1987年3期

王長啟《金元時期的耀州瓷器》載于《文博》1988年2期

陳聯眾《宋代耀州窯趙家款青釉纏枝牡丹盤》載于《文物》1988年10期

楊東晨《耀州窯與黃堡陶瓷史》載于《河北陶瓷》1989年3期

劉中夏《耀州窯遺址粘土及其古瓷的初步研究》載于《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1990年1期

楊東晨《明清銅川耀州窯初探》載于《河北陶瓷》1990年3期

楊東晨《論金元時代的耀州窯》載于《河北陶瓷》1991年2期

薛東星《耀州窯史話》紫禁城出版社1992年6月出版

陜西省考古研究所《唐代黃堡窯址》(上下冊)文物出版社1992年9月出版

王蘭芳《記耀州窯陶瓷展》載于《文博》1993年1期

楊東晨《五代時期的耀州窯》載于《陶瓷研究與職業教育》1993年4期

楊德安《甘肅省博物館藏耀州窯青釉瓷器》載于《文物》1993年12期

張巖《德應侯碑_探微_》載于《碑林集刊》1994年00期

李宗揚《宋瓷奇葩_耀州窯》載于《收藏家》1994年2期

任超《談談耀州窯博物館的陳列設計》載于《文博》1994年4期

劉中夏《歷代耀州窯黑瓷胎及釉的穆斯堡爾效應研究》載于《陜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4年4期

陳華莎《耀州窯青瓷辨識》載于《收藏家》1994年6期

陳潤民《宋耀州窯青釉刻花牡丹紋瓶》載于《文史知識》1994年8期

王蘭芳《耀州窯遺址新發現的五代陶范_兼談對五代耀州窯的幾點認識》載于《考古與文物》1995年3期

李輝炳《略談_秘色瓷》載于《文博》1995年6期

禚振西《中國古代北方青瓷的代表_耀州窯_在首屆耀州窯學術討論會上的講話》載于《文博》1996年3期

董一俊《在首屆耀州窯學術討論會開幕式上的致辭》載于《文博》1996年3期

陳顯求《宋耀州兔毫盞》載于《陶瓷學報》1996年3期

仵錄林《首屆耀州窯學術討論會簡述》載于《文博》1996年3期

張世英《試述耀州窯塔坡窯址》載于《文博》1996年3期

陳全方《讓耀州瓷走向世界_在首屆耀州窯學術討論會上的講話》載于《文博》1996年3期

宋治清《耀州窯初探》載于《文博》1996年3期

盧建國《耀州窯研究二題》載于《文博》1996年3期

祝秀玲《淺談耀州窯唐宋時期的窯爐》載于《文博》1996年3期

王芬《耀州窯窯具及裝燒方法》載于《文博》1996年3期

薛東星《耀州窯月白釉瓷的初步探討》載于《文博》1996年3期

楊瑞余《論佛教文化對耀州窯的影響》載于《文博》1996年3期

王民《從三彩看唐代黃堡窯場與其它窯口的文化交流》載于《文博》1996年3期

倪新安《宋代耀州窯與中外文化交流》載于《文博》1996年3期

任超《耀州窯陶瓷的審美價值》載于《文博》1996年3期

姬乃軍《關于耀州窯五代時期_官_字款青瓷的認識》載于《文博》1996年3期

孫若鵬《宋代耀州青瓷辨識》載于《文博》1996年3期

董彩琪《宋代耀州窯茶盞》載于《文博》1996年3期

杜雪燕《唐代黑釉塔式蓋罐》載于《文博》1996年3期

趙麗《耀州窯唐代瓷塑》載于《文博》1996年3期

付春玲《耀州窯唐代器蓋》載于《文博》1996年3期

周曉陸《學瓷小札》載于《文博》1996年3期

介紹《耀州窯博物館》載于《文博》1996年3期

陳雙全《耀州窯博物館創建碑記》載于《文博》1996年3期

黃鳳升《耀州窯陶瓷在長安的新發現》載于《文博》1996年3期

李輝柄《在首屆耀州窯學術討論會總結會上的講話》載于《文博》1996年3期

宋治清《耀州窯簡論》載于《固原師專學報》1996年4期

仵錄林《耀州窯與陜西宋代文化》載于《中國陶瓷》1997年1期

馮先銘《耀州窯瓷器及其仿品》載于《收藏家》1997年3期

杜文《黃堡出土唐三彩年代的探討》載于《文博》1997年5期

仵錄林《三銅公路工程中耀州窯陶瓷的新發現》載于《考古與文物》1997年6期

陜西省考古研究所《五代黃堡窯址》文物出版社1997年8月出版

陳萬里著《陳萬里陶瓷考古文集》紫禁城出版社1997年9月出版

徐巍《耀州窯的藝術特色》載于《故宮博物院院刊》1998年1期

劉子建《論耀州窯古陶瓷的造型與裝飾設計》載于《西北輕工業學院學報》1998年2期

仵錄林《從出土窯爐看耀州窯元代陶瓷生產》《文博》1998年2期

陳潤民《清宮藏宋代耀州窯瓷器》載于《收藏家》1998年3期

陜西省考古研究所、耀州窯博物館編《宋代耀州窯址》文物出版社1998年10月出版

邢福來《陜西耀州窯遺址新出土的宋代瓷器》載于《收藏家》1999年1期

陸明華《五代耀窯剔花青瓷和東窯產地》載于《文博》1999年4期

禚振西《耀州窯遺址考古收獲》載于《文博》1999年4期

劉濤《耀州窯與汝窯》載于《文博》1999年4期

周麗麗《耀州窯在五代_北宋_金三朝的歷史地位》載于《文博1999年4期

石興邦《耀州窯發掘研究的典型模式_載于《文博》1999年4期

王芬《耀窯黑釉系列瓷的研究》載于《文博》1999年4期

黨燕寧《耀州窯歷史沿革》載于《文博》1999年4期

徐芳《耀州窯縱橫談》載于《文博》1999年4期

楊瑞余《耀州窯陶范及相關問題》載于《文博》1999年4期

李鏵《也談宋代廣西仿耀青瓷與耀州窯的關系》載于《文博》1999年4期

郭學雷《關于耀州窯等窯口所產_燈_的正名及相關問題》載于《文博》1999年6期

彭善國《略論五代宋金耀瓷的流布》載于《中原文物》2000年1期

薛東星《銅川耀州窯博物館》載于《文物世界》2000年2期

禚振西 杜文《耀州窯瓷鑒定與鑒賞》江西美術出版社2000年5月出版

劉曉路《典雅的宋瓷》載于《裝飾》2001年4期

馬琴莉《陜西三原縣西秦磚窯出土一批耀州窯瓷器》載于《考古與文物》2001年5期

薛東星《五代耀州青瓷與柴窯》載于《收藏家》2001年6期

王小蒙《五代黃堡窯青瓷與柴窯》載于《收藏家》2001年7期

馮先銘主編《中國陶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出版

薛東星《耀州窯唐三彩》載于《文博》2002年2期

韓釗《試論唐黃堡窯裝飾藝術中的伊斯蘭風格》載于《考古與文物》2002年2期

劉子建《耀州窯青瓷藝術特點及其成因》載于《陶瓷科學與藝術》2003年4期

劉小剛《北宋耀州窯青釉箱形枕》載于《收藏界》2003年4期

羅宏杰《不同歷史時期耀州窯碗器型結構特征之研究》載于《中國陶瓷工業》2003年6期

杜文《北宋耀州窯青瓷花插辨識》載于《收藏界》2003年9期

李國霞《歷代耀州窯釉料淵源關系的初步分析》載于《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04年3期

陜西省考古研究所、耀州窯博物館等編《立地坡、上店耀州窯址》三秦出版社2004年10月出版

齊揚《耀州窯宋代青瓷及現代仿瓷的初步分析研究》載于《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05年1期

周萍《陜西耀州窯博物館瓷器保護修復》載于《文博》2005年2期

卜琳《從耀州窯童子蹴鞠紋瓷看宋代足球》載于《考古與文物》2005年3期

林亦秋《一場關于_犀牛望月_的美麗誤會__省略_耀州窯綠釉盤談耀州窯瓷基本鑒定法》載于《藝術市場》2005年3期

李明明《越窯__耀州窯__景德鎮窯瓷器刻劃花裝飾研究》載于《陶瓷研究》2005年4期

許渭《耀州窯棱形花口盤及長方八角杯尋蹤》載于《中國書畫》2005年8期

劉謙《耀州瓷的刻花裝飾藝術》載于《裝飾》2005年10期

杜文《耀州窯佛教文化題材陶瓷賞論_下篇》載于《收藏界》2005年10期

馮松林《上店耀州窯場場坡燒造點金代古瓷的XRF分析研究》載于《全國第六屆X射線熒光光譜學術報告會與X射線光譜分析研討會論文集》2005年

李國霞《黃冶窯唐三彩和耀州窯唐三彩起源關系的中子活化分析》載于《第十三屆全國核電子學與核探測技術學術年會論文集(上冊)》2006年

杜文《金代耀州窯陶瓷文獻新讀》載于《收藏界》2006年9期

王育玲《甘肅省博物館藏耀州窯瓷器精品》載于《收藏家》2006年10期

杜文《唐代黃堡窯的黑釉瓷及其創新品種》載于《文博》2007年2期

杜文《五代馮暉墓出土耀州窯青瓷及其斷代價值》載于《收藏界》2007年2期

張潔《回味黑白意蘊_解讀唐代耀州窯黑釉瓷裝飾文化》載于《美術向導》2007年6期

張凌云《民間與現代的緯度_透析宋代耀州窯嬰戲紋飾》載于《藝術教育》2007年9期

錢漢東《奇特的耀州窯香爐》載于《檢察風云》2007年15期

劉訓立《宋代耀州青瓷的刻花裝飾藝術》載于《西安美術學院》2007年論文

劉謙《耀州瓷裝飾藝術研究》載于《西安美術學院》2007年論文

凌雪《耀州窯青瓷白色中間層和化妝土的EDXRF光譜分析》載于《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08年1期

凌雪《耀州窯青瓷的能量色散X射線熒光光譜分析》載于《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年1期

楊勇《黃冶窯和耀州窯唐三彩指紋元素的多元統計分析》載于《信陽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年2期

凌雪《耀州窯青瓷白色中間層和化妝土的微觀結構》載于《武漢大學學報(理學版)》2008年4期

王楠《禚振西與耀州窯》載于《四川文物》2008年5期

伍秋鵬《四川古陶瓷中的耀州窯因素》載于《收藏界》2008年10期

張天琚《美國舊金山亞洲博物館的耀州窯瓷器》載于《收藏界》2008年10期

黨燕寧《大美無言_耀州窯金代月白釉瓷》載于《收藏界》2008年10期

付春玲《巧如范金__精比琢玉_耀州窯博物館館藏精品賞析》載于《收藏界》2008年11期

祝秀玲《釉出青色__鴨戲蓮塘_宋代耀州窯青瓷鴨紋小鑒》載于《收藏界》2008年11期

王蘭芳《耀瓷海外收藏一瞥》載于《收藏界》2008年12期

趙春燕《試論耀州窯陶瓷裝飾紋樣的民俗風格》載于《西安美術學院》2008年論文

易立《試論五代宋初耀州青瓷的類型與分期_以墓葬_塔基出土物為中心》載于《考古與文物》2009年2期

王靜《耀州窯青瓷劃花藝術賞析》載于《收藏界》2009年2期

王學武《解開千年之謎_柴窯》載于《收藏界》2009年2期

楊建軍《耀州窯天青釉瓷與景德鎮窯青白瓷的比較》載于《中國陶瓷工業》2009年4期

杜文《藥王_道童_雨師__宋耀州窯雨師赤松子瓷塑考辨》載于《收藏家》2009年5期

王小蒙《耀州窯青瓷的美學理念及風格變遷》載于《四川文物》2009年5期

王冬華《西安出土的金元時期耀州窯青釉瓷》載于《收藏界》2009年8期

禚振西《耀州窰__窯火不熄的千年窯場》載于《收藏》2010年7期

呂成龍《略談引用古代文獻研究柴窯應注意的幾個問題》載于《收藏界》2010年11期

王小蒙《耀州窯五代青瓷的胎釉工藝與新的審美風尚的形成》載于《收藏界》2010年11期

王蘭芳《從窯址出土器物看五代耀州窯的性質》載于《收藏界》2010年11期

劉政《記耀州窯博物館新征集的五代耀州窯青瓷》載于《收藏界》2010年11期

邢福來《五代耀州窯的新發現》載于《收藏界》2010年11期

葉喆民著《中國陶瓷史》增訂版 三聯書店2011年3月出版

鄧坤《簡述耀州瓷的繪畫裝飾藝術》載于《中國陶瓷》2011年11期

張紅星《內蒙古地區出土的耀州窯青瓷》載于《收藏》2011年12期

劉謙《耀州窯黃堡窯場的產生與發展簡析》載于《中國陶瓷工業》2012年2期

劉謙《耀州窯裝飾紋樣的構圖特征》載于《陶瓷學報》2012年4期

孫曉鋒《新入藏宋耀州窯青瓷珍賞》載于《收藏》2012年5期

汪東《巧如范金__精比琢玉_宋代耀州窯陶瓷造型與裝飾研究》載于《池州學院學報》2013年1期

羅珊珊《宋代耀州窯瓷的藝術成就》載于《現代裝飾(理論)》2013年1期

陳強強《淺論耀州瓷裝飾紋飾及其蘊含的民眾心理》載于《陶瓷》2013年4期

劉訓立《淺談宋代耀州窯青瓷刻花裝飾的美學特征》載于《陶瓷科學與藝術》2013年Z1期

吳曉璇《宋金耀州窯及磁州窯嬰戲紋對比研究》載于《黑龍江史志》2014年3期

何倩《宋代耀州瓷紋飾主題與人文觀念》載于《文物鑒定與鑒賞》2014年12期

彭善國《東北_內蒙古出土的耀州窯青瓷_以墓葬材料為中心》載于《考古與文物》2015年1期

杜文《窖藏所見耀州窯瓷器_上篇》載于《收藏》2015年3期

杜文《窖藏發現耀州窯瓷器概述_下篇》載于《收藏》2015年5期

付春玲《銅川清代紀年墓出土耀州窯瓷器》載于《考古與文物》2018年4期

杜文《碧玉妝成_宋金耀州窯青釉刻印花枕與孩兒枕》載于《收藏家》 2018年7期

唐代 陸羽著《茶經》卷中“四之器”收錄于《四庫全書》

北宋初 陶谷著《清異錄》卷下”酒漿“(瓷宮集大成) 收錄于《四庫全書》

北宋初 陶谷著《清異錄》卷下”器具“(小海甌) 收錄于《四庫全書》

北宋 鄭獬著《觥記注》收編于明初陶宗儀撰《說郛》收錄于《四庫全書》

北宋 王存著《元豐九域志》卷三“耀州貢瓷五十事” 收錄于《四庫全書》

南宋 陸游著《老學庵筆記》卷二 收錄于《四庫全書》

南宋 周煇著《清波雜志》卷五“定器” 收錄于《四庫全書》

南宋 趙蕃著《乾道稿》卷五《鑒山主以天圣宣賜行道者五百金裝羅漢青瓷香爐為示復用韻》載于《四庫全書》(《全宋詩》卷513)

南宋 施宿著《會稽志》卷十九“耀州仿越窯造青瓷” 收錄于《四庫全書》

元代 托克托主編《宋史》卷八十七 地理志四十地理三“陜西” 收錄于《四庫全書》

元末明初 陶宗儀著《輟耕錄》卷二十九中記載的南宋葉寘著《坦齋筆衡》窯器 收錄于《四庫全書》

明初 曹昭著《格古要論》卷下 收錄于《四庫全書》

明初 曹昭著 王佐增補《增訂格古要論》卷七 收錄于《續四庫全書》

明嘉靖 李廷寶 喬世寧篡修《耀州志》卷二、四、五 明嘉靖三十六年刊本

明代 王世貞著《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七十 收錄于《四庫全書》

明代 黃一正著《事物紺珠》卷二十二論柴窯

明代 高濂著《遵生八箋》卷十四 收錄于《四庫全書》

明代 張應文著《清秘藏》上卷 收錄于《四庫全書》

明代 文震亨著《長物志》卷七 收錄于《四庫全書》

明代 謝肇淛著《五雜俎》卷十一“物部三 茶“列入《四庫全書》禁書

明代 谷泰著《博物要覽》卷五 論柴窯

明末 汪砢玉著《珊瑚綱》卷二十二 收錄于《四庫全書》

明末清初 孫承澤著《庚子銷夏記》卷一 收錄于《四庫全書》

明末清初 劉體仁著《七頌堂識小錄》 收錄于《四庫全書》

清代 王士禎著《居易錄》卷二十 收錄于《四庫全書》

清代 王士禎著《香祖筆記》卷七 收錄于《四庫全書》

清康熙 何焯 陳鵬年編《御定分類字錦》卷二十五《杯盞十》收錄于《四庫全書》

清康熙 嵇曾筠 沈翼機等編《浙江通志》卷一百四《物產》越窯 收錄于《四庫全書》

清代 張英著《文端集》卷六之《柴窯酒碗歌》 收錄于《四庫全書》

清雍正 劉於義等編《陜西通志》卷二十六“耀州”  收錄于《四庫全書》

清雍正 劉於義等編《陜西通志》卷九十九“拾遺第二”碎 收錄于《四庫全書》

清雍正 劉於義等編《陜西通志》卷四十三”磁器“ 收錄于《四庫全書》

清代 乾隆撰《御制詩·三集》卷三十八之《詠柴窯枕》 收錄于《四庫全書》

清代 乾隆撰《御制詩·三集》卷五十六之《詠柴窯碗》 收錄于《四庫全書》

清代 乾隆撰《御制詩·四集》卷八十一之《詠柴窯如意枕》 收錄于《四庫全書》

清代 乾隆撰《御制詩·五集》卷二十九之《詠柴窯碗》 收錄于《四庫全書》

清乾隆 紀曉嵐 嵇璜 曹仁虎等編《欽定續通典》卷八《食貨》:唐、五代、宋稅賦(上) 收錄于《四庫全書》

清乾隆 袁文觀纂修《同官縣志》卷一、二、四 清乾隆三十年刊本

清代 藍浦原著 鄭廷桂補輯《景德鎮陶錄》卷七“耀州窯”

清光緒 樊增祥纂修《富平縣志》卷三 清光緒十七年刊本

民國 許之衡著《飲流齋說瓷》說窯第二“耀窯”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香港佳士得2016秋拍——養德堂珍藏中國古陶瓷
也說“柴窯”
關于柴窯
金代耀州窯極為稀罕,日本收藏的這件堪稱精品|瓷器鑒定真知堂
耀州窯:民窯中的貢窯,比肩五大名窯!
宋代耀州窯瓷器鑒賞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和县| 石泉县| 桂林市| 平塘县| 汝城县| 池州市| 修文县| 延吉市| 浦东新区| 丹寨县| 高阳县| 盐山县| 湖口县| 邛崃市| 乌鲁木齐市| 新龙县| 绥化市| 扶绥县| 西畴县| 塔城市| 高碑店市| 焉耆| 图木舒克市| 苗栗市| 天镇县| 集安市| 杭锦旗| 金湖县| 虹口区| 镇康县| 宁强县| 乐安县| 多伦县| 榕江县| 龙口市| 四会市| 肇庆市| 海安县| 兰坪| 南江县| 六枝特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