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王李泰作為唐太宗李世民寵冠諸王的兒子,一生享盡萬般父愛,受到的種種逾矩寵愛不勝枚舉,屢屢招來朝臣的側目,以至于還有人因此鬧出了一個大笑話。
這個笑話緣于史書上記載的兩則史料。話說貞觀十二年的時候,有人為了詆毀魏征等人,故意向李世民打小報告,說朝中三品以上的大臣對魏王李泰不夠尊重,遇到堂堂大唐王朝的親王都不下馬行禮。李世民一聽這還了得,頓時勃然大怒,將這幫大臣招來,劈頭蓋臉就是好一頓痛罵,房玄齡等人被罵得是瑟瑟發抖,連連告罪。
但也不是所有大臣都甘愿背上這口黑鍋的,于是王珪第一個站了出來,反駁說:“按照國家規定,三品以上的大臣就算是遇到親王也不必下馬行禮。”所以所謂的大臣對魏王不夠尊重根本就是子虛烏有的事情。
然而一向將李泰放在心肝上疼愛的李世民,哪聽得進王珪的解釋?對此,他的第一反應就是:“卿輩欲自崇貴,卑我兒子耶?”
我不聽我不聽,你們這幫人就是居功自傲,對我兒子不夠尊敬!
眼看今天的陛下又忘記吃藥了,貞觀名嘴魏征索性親自下場,“懟”曰:“漢魏以來,親王的待遇一直都在三公之下,現在要求三品以上的大臣給魏王下馬行禮,根本是不合常理的事情。這種事情放在以前,沒有依據可循,放在現在,也沒有規矩可依,陛下您就不要無理取鬧了。”
一聽魏征說自己在無理取鬧,李世民當即不干了,立馬頂了回去:“國家所以立太子者,擬朕百年之后以為君也。然則人之存亡不在老幼,設無太子,則立嫡孫;若無嫡孫,即立諸子。以此而言,亦須崇敬。”
我家有皇位要繼承,立個太子就是為了繼承我的皇位,但是誰能說得準人能活多久?白發人送黑發人的事情也不是沒有,如果哪天太子不在了,就是魏王繼承我家的皇位,就沖著這一點,你們也要對魏王敬重點!
其實說到這里,李世民哪里不知道自己才是理虧的一方呢?但是沒辦法,誰讓李泰是他的心肝寶貝,為了讓自己能夠理直氣壯地寵愛寶貝兒子,就算只有一線生機他也要搏上一搏。
然而這一次李世民注定要悲劇,因為他碰上的不是別人,而是早就看他寵李泰寵過頭而不爽的魏征,所以接下來魏征就毫不客氣地給李世民上課了:“陛下你說的兄終弟及,那是商朝時候的規矩,從周朝以來,我們都是秉承著立嫡必長的規矩,這樣才能斷絕不該有的覬覦之心,陛下你身為一國之君,說話做事一定要十分慎重才行。”
慘遭王珪和魏征三連殺的李世民,終于耷拉下來,認輸了,只得當著這幫重臣的面承認:“朕以私愛忘公義,向者之忿,自謂不疑,及聞征言,方知理屈。人主發言何得容易乎!”
魏征說得對,我是出于私愛而忘掉國有國法、家有家規的道理了,當個皇帝真不容易啊!
原本這一段是貞觀朝堂中再尋常不過的君臣辯論,然而有些人一向看李世民不爽,更不爽李世民怎么可以如此寵愛李承乾、李泰、李治這三個兒子,所以硬是從這段史料里摳出了一句話——“設無太子,則立嫡孫;若無嫡孫,即立諸子”,一口咬定這是李世民在咒李承乾早死,好將儲位騰給李泰。
然而說這話的人,卻沒有仔細看史料,因為同樣在這段文字中,李世民自己也說了:“國家所以立太子者,擬朕百年之后以為君也。”
所謂“百年”,即帝王駕崩的婉詞。按照某些人的邏輯,李世民考慮李承乾萬一不幸早逝后,儲君之位由誰來繼承,是在咒李承乾早死,那么李世民親口說立太子是為了在自己駕崩后有人繼承皇位,請問這是李世民在咒自己早死嗎?
當然不是!皇帝也是人,自然明白凡人皆有一死的道理,所以才會立太子,好在自己駕崩后,王朝依然能夠安穩地傳承下去。如果考慮繼承人的問題就是在咒自己早死,那么所有立了太子的皇帝豈不是都在咒自己早死?
由此也可知,某些人為了黑而黑的邏輯是有多荒唐可笑了。不過拋開這個笑話不談,李世民對太子李承乾的寵愛與重視也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李世民之所以會說出“設無太子”這種話,其實也是因為他的心底藏著對李承乾身體健康狀況的深深擔憂。
畢竟李承乾自幼體弱多病,貞觀五年的一場大病,讓從來不信佛也不信道的李世民,急得專門請來了道士秦英進宮祈福。李承乾病愈后,李世民又是召度三千人出家祈福,又是給兒子修建了西華觀和普光寺,又是將獄中的囚犯減免了罪行,折騰出這么多事情就是希望李承乾能夠有個健健康康的身子。
誰知這邊病剛好了沒多久,貞觀七年李承乾再次病重。這一回李世民直接下旨請來了天竺高僧波頗為寶貝兒子祈福,等到李承乾痊愈后,李世民大喜之下,特地賞賜了綾帛等六十段與及時服十具給這位高僧。
在這樣的情況下,李世民自然會對李承乾能否順利繼承皇位有所顧慮,再加上貞觀十二年君臣發生爭論的時候,李承乾的嫡子尚未出生,所以李世民才會有李承乾要是不在了,就需要李泰來繼承皇位的想法。
不過這樣的想法也就是和大臣們吵嘴的時候這么一說而已,因為就在這場爭論后沒過幾個月,太子妃蘇氏誕下了嫡子李象。李世民抱著這個皇孫高興的不得了,當即下詔讓天下見禁囚徒都降罪一等,內外官職事五品以上子為父後者,各加勛官一轉,天下大酺五日,又在東宮大宴五品以上的官員。
與此同時,李世民對李承乾的疼愛與重視可謂是一如既往:專門為寶貝兒子開設了崇文館,讓朝中三品以上官員的嫡子全部去東宮侍奉,放開了府庫的權限讓李承乾想怎么花錢就怎么花錢,還讓大臣直接以“君父”這個天子的專稱去稱呼自己的兒子。
李世民身為堂堂一國之君,做父親做到這個份上,旁觀者光是看看都覺得動容了,然而李承乾叛逆太子的頭銜不是白叫的——
和道士秦英等人搞左道,玩方術;借口生病,然后一連幾個月都不上朝,還把東宮弄得震天響,聲音連宮外都聽得一清二楚,唯恐別人不知道他這是在裝病;甚至還折騰出了謀反這個十惡不赦的滔天大罪。
可憐李世民,心都操碎了,還得一邊老淚縱橫,一邊想盡辦法保下了李承乾的一條性命,以至于最后出現了主謀安然無恙,從犯卻全部死翹翹的不可思議的景象。
光是一個李承乾,就讓李世民掏心掏肺到了這個地步,至于讓李世民因私愛而忘公義的李泰,那就更不用說了。要知道李泰身為皇子親王,在搞特殊化方面,他認第二,敢認第一的就只有他的同母弟弟李治了。
李泰到了一定年紀,沒跟別的兄弟一樣離開長安去外地赴任,而是常年留在李世民身邊,一人領著好幾份薪水卻什么活都不用干,沒事就把房子裝修成奢侈華麗的代名詞,隨手寫本《括地志》,李世民就為他忙前忙后,又是開文學館招攬人才,又是主動提供豐厚得令人咂舌的活動經費。
就算后來李泰想要奪嫡的小心思讓父親知道了,可李世民的反應卻是只降了兒子一級的爵位,最后四年不到還重新升回來了。這樣的處罰簡直就是雷聲大雨點小,相比之下東吳大帝孫權的兒子孫霸簡直就要哭暈在廁所里了,為什么大家都一樣,都是想奪個嫡,怎么他的下場就是直接被父親賜死呢?
當然,能夠讓李世民因私愛而忘國法的,除了李泰還有李治。
李治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享受由皇帝親自撫養待遇的皇子,即便當了皇太子,李世民都舍不得放這個兒子回東宮待著,非要待在身邊同吃同住。急得馬周、劉洎等人不得不輪番上陣,試圖拍醒這個溺愛兒子的老父親,唾沫都說干了,這才讓李世民勉強點頭答應,讓李治每半個月回自己的東宮一次。
后來李世民征高句麗,父子二人難得分別這么久,那封著名的《兩度帖》肉麻得讓人掉了一地雞皮疙瘩,不知道的人還以為是情書呢。就連李世民身上的衣服穿了好幾個月,臟得連一旁的大臣都看不下去了,委婉地勸他,這里新衣服多得是,管夠。然而李世民卻一臉義正言辭地拒絕了,理由是:“這是我和雉奴(李治小名)分別時穿的,我和他約好了,咱父子倆不見面,堅決不換衣服!”
好不容易熬到從高句麗回來了,也是不得安生,李世民去巡幸個靈州也非要帶著李治不可。張行本無奈之下,只得硬著頭皮勸說這位愛子狂魔,認為“私愛俯從公道”,陛下您不可以因為私愛而耽誤了皇太子學習的大好時機啊!
就是這樣一位真性情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從來都是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表現對李承乾、李泰、李治這三個兒子的愛,堪稱父親力MAX。
然而近些年也許是因為李世民作為皇帝中的流量體,樹大招風,以至于連他寵愛兒子這樣再正常不過的舉動,都要遭受某些無腦黑,鬧出來的各種笑話更是一個接一個。不過任憑某些網友如何顛倒是非、曲解史料,都篡改不了史書上哪怕一個白紙黑字——這些史料雖然摸上去毫無溫度,可它們卻是忠實地將記載傳承千年,并將繼續流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