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胖
[概念]
舌體虛浮胖大,或邊有齒痕,色淡而嫩的稱舌胖。
舌胖亦稱'胖大舌'、'齒痕舌',有的書籍將其與'舌腫'(隀脹舌)合談,但'舌腫'是指因熱郁、藥毒等而致舌體腫脹變大,色多深暗,質地堅硬蒼老,常伴木硬、疼痛,屬實,'舌胖'則是由脾之陽氣虛衰,或兼寒濕而致舌體胖大、虛浮、嫩軟,色淡,常有齒痕,屬虛。二者舌體雖均增大,但性質不同,病因各異,應予區別。
[鑒別]
常見證候
脾虛舌胖:舌體胖大而嫩,色淡,舌邊有齒痕,舌苔薄白。面白形寒,少氣懶言,倦怠食少,腹滿便溏,脈虛緩或遲弱。若兼有寒濕則舌體之胖大,舌質之淡嫩更顯著,且更為滑潤,舌苔白滑或白膩,并有泛惡欲吐,頭重身腫等癥狀,脈濡緩或沉緩。
腎虛水泛舌胖:舌大胖嫩,色淡,邊有齒痕,腰以下腫甚,小便少,形寒神疲,四肢厥冷,面色晦暗國【白加光】白,脈沉遲或沉細。
鑒別分析
脾虛舌胖與腎虛水泛舌胖:舌胖嫩,正如《中醫診斷學、舌形形》所說:'嫩是舌質浮胖嬌嫩,或舌尖邊有齒印,不論何種苔色,其病都屬虛。'兩證共同點:均有舌胖嫩,色淡,邊有齒痕,及形寒神疲乏力,水腫等表現。所不同的是,前者側重于脾氣虛,后者側重于腎陽虛。辯證時,前者兼有納呆,腹脹、便溏,嘔惡等癥;后者兼有腰酸肢軟、四肢厥冷,腰以下腫甚,脈沉遲等癥。前者較輕,后者為重。后者常由前者發展而來。脾虛舌胖,治宜健脾益氣,方用理中湯、補中益氣湯之類;腎虛水泛舌胖,治宜小溫陽利水,用金匱腎氣丸、真武湯之類。應指出的是,兩證雖有區分,但臨床上每多兼見,故宜靈活對待,不可膠執。
[文獻別錄]
《中醫舌診.腫脹舌》:'舌色淡白,舌面水滑,舌體內好像【水加豬】留不少水分而腫胖的,這是脾腎陽虛,水濕上泛所致。'
《辨舌指南.辨舌之胎垢》:'舌胖短而潤,在暈絕并停呼吸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