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學好毛筆書法,就自然會寫好鋼筆字;而學好鋼筆書法,未必會寫毛筆字。這是因為毛筆的運筆包含了鋼筆的運筆,而鋼筆卻沒有包含了毛筆運筆,所以才會出現只有毛筆單向的指向鋼筆的運筆的結果,而這種指向是不可逆的。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興起鋼筆書法,鋼筆書壇的書法大家無一不是毛筆書法的好手,如王正良、王介南、龐中華等等,他們在從事鋼筆書法之前,無一不是從事毛筆書法的。鋼筆書法發展到了今天,頻頻出現的鋼筆書法大家,無一不是從毛筆書法入手的,至今還未找到一個不會毛筆書法的鋼筆書法大家,那些不會毛筆書法的鋼筆書法“大家”,都是無根之萍,僅僅是曇花一現,從來沒有長久過!上述說的有點繞口,其實就是一句話:沒有毛筆書法,就不會有像樣的鋼筆書法!
毛筆書法的線條語言相當豐富,而鋼筆書法線條語言卻極其單調。系統語言對書法而言非常重要,它是作品氣勢體現的最基本因素,沒有了這個基本因素,書法作品都是蒼白無力的,都不符合書法的審美觀。從最簡單的“點”來說,毛筆書法可以做到“點如墜石”,它就如高山之磐石,在山頂即使不動懸在那里,對下面都有壓力;而鋼筆書法是永遠不可能有這種氣勢的,到了“行、草”書,鋼筆更無法與毛筆相比!造成這種結果的是毛筆運筆之間講究“鋒”的應用,而鋼筆無鋒可用。鋼筆書法其實就是筆尖的運行軌跡,并無更多的內容,而這種軌跡毛筆體現的遠比鋼筆豐富。這就是為什么毛筆運筆單向的指向鋼筆是不可逆的原因。
中國書法的文化底蘊就在于毛筆書法。毛筆書法有幾千年的文化積淀,這幾千年中誕生許多具有影響力的書法大家,各種流派精彩紛呈,給后世臨習留下了很多的選擇余地。歐、顏、柳、趙四大家之楷帖是初學者必選其中一家而進入書法之門的。這四大家書法風格迥然不同,運筆也不相同。這些是鋼筆書法所無法體會的到,尤其是在線條語言夸張之下,風格更顯的截然不同的部分,鋼筆書法是無法比擬。也就是說,學鋼筆書法是無法學到這一點的,加之鋼筆書法所謂的字帖根本上就出自毛筆書法字帖,而又不如毛筆,這就是鋼筆書法的作品為什么不耐看的原因,到了行書、草書就更是如此。因此,學書法如果從鋼筆入手,就如同將大廈建立在沙灘上,無根基而言,頂多是寫好字,根本談不上書法,要想學書法就必須從毛筆書法入手,而且必須從楷書入手,才能得到中國書法的真諦!
毛筆書法雖好,但很難普及。影響毛筆書法普及主要有兩種原因,一、自鋼筆出現以來,由于它的強大實用性,人們就不再使用毛筆為日常書寫工具;二、毛筆的運筆比較難理解,也比較難掌握。正是這兩種原因,限制了毛筆書法的普及與發展,加之中國書法教育的缺環,更使毛筆書法雪上加霜。怎么辦?毛筆雖好卻不實用,鋼筆實用卻難以表達書法藝術,于是,中國書法一直處在這種糾結之中。只有將書法從這種糾結中解放出來,中國書法才會得到普及和發展。
細心的人們都知道當鋼筆在比較軟的紙張上書寫時,在放大鏡下觀察,其筆劃是很有毛筆書法韻味的,如果用圓珠筆在紙皮上書寫這種現象會更明顯。這種現象告訴我們,鋼筆是有可能實現毛筆書法的,也就是說在鋼筆書法和毛筆書法之間,可能還存在著銜接二者書法的第三種書法。這第三種書法是鋼筆書法和毛筆書法連接的橋梁,只是人們并沒有找到它。如果能夠找到這第三種書法,那么鋼筆書法和毛筆書法之間的關系就不是單向不可逆的,而是雙向可逆的,這一點意義非常重大,如果是雙向可逆的,意味著第三種書法兼容了鋼筆書法的實用性和毛筆書法的藝術性,那么,中國書法的發展在真正意義上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這正是書法發展所追求的,只有實用中國書法才會普及,只有普及書法才會快速發展。這第三種書法應該是原生態的的,不需要我們去加工的。然而,我們長久以來卻人為的去制造出第三種書法,將鋼筆筆尖弄彎,制造出了美工筆,是增加一些線條語言,但鋼筆卻失去了實用性。美工筆僅僅曇花一現,很快就凋零了,于是又有人借助其它工具來實現毛筆書法,什么竹筆、刀子紛紛上場,可謂千奇百怪,這些筆具的出現,展示一下硬筆書法的多樣性還可以,可對中國書法的發展卻有引向歪門邪道之嫌,毫無意義。美工筆和這些千奇百怪的硬筆還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就是不能進行楷書,沒有楷書的書法是行不通的。那么,第三種書法究竟在哪里?其實在鋼筆誕生的那一天起,鋼筆實現毛筆書法的功能就已經存在,而這種存在已伴隨了百余年,我們都不知道,機會是留給細心的人!福建省福州市的齊建國先生抓住這個機遇,創建了著名的“齊氏鋼筆書法”。
“
眾所周知:學好毛筆書法,就自然會寫好鋼筆字;而學好鋼筆書法,未必會寫毛筆字。這是因為毛筆的運筆包含了鋼筆的運筆,而鋼筆卻沒有包含了毛筆運筆,所以才會出現只有毛筆單向的指向鋼筆的運筆的結果,而這種指向是不可逆的。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興起鋼筆書法,鋼筆書壇的書法大家無一不是毛筆書法的好手,如王正良、王介南、龐中華等等,他們在從事鋼筆書法之前,無一不是從事毛筆書法的。鋼筆書法發展到了今天,頻頻出現的鋼筆書法大家,無一不是從毛筆書法入手的,至今還未找到一個不會毛筆書法的鋼筆書法大家,那些不會毛筆書法的鋼筆書法“大家”,都是無根之萍,僅僅是曇花一現,從來沒有長久過!上述說的有點繞口,其實就是一句話:沒有毛筆書法,就不會有像樣的鋼筆書法!
毛筆書法的線條語言相當豐富,而鋼筆書法線條語言卻極其單調。系統語言對書法而言非常重要,它是作品氣勢體現的最基本因素,沒有了這個基本因素,書法作品都是蒼白無力的,都不符合書法的審美觀。從最簡單的“點”來說,毛筆書法可以做到“點如墜石”,它就如高山之磐石,在山頂即使不動懸在那里,對下面都有壓力;而鋼筆書法是永遠不可能有這種氣勢的,到了“行、草”書,鋼筆更無法與毛筆相比!造成這種結果的是毛筆運筆之間講究“鋒”的應用,而鋼筆無鋒可用。鋼筆書法其實就是筆尖的運行軌跡,并無更多的內容,而這種軌跡毛筆體現的遠比鋼筆豐富。這就是為什么毛筆運筆單向的指向鋼筆是不可逆的原因。
中國書法的文化底蘊就在于毛筆書法。毛筆書法有幾千年的文化積淀,這幾千年中誕生許多具有影響力的書法大家,各種流派精彩紛呈,給后世臨習留下了很多的選擇余地。歐、顏、柳、趙四大家之楷帖是初學者必選其中一家而進入書法之門的。這四大家書法風格迥然不同,運筆也不相同。這些是鋼筆書法所無法體會的到,尤其是在線條語言夸張之下,風格更顯的截然不同的部分,鋼筆書法是無法比擬。也就是說,學鋼筆書法是無法學到這一點的,加之鋼筆書法所謂的字帖根本上就出自毛筆書法字帖,而又不如毛筆,這就是鋼筆書法的作品為什么不耐看的原因,到了行書、草書就更是如此。因此,學書法如果從鋼筆入手,就如同將大廈建立在沙灘上,無根基而言,頂多是寫好字,根本談不上書法,要想學書法就必須從毛筆書法入手,而且必須從楷書入手,才能得到中國書法的真諦!
毛筆書法雖好,但很難普及。影響毛筆書法普及主要有兩種原因,一、自鋼筆出現以來,由于它的強大實用性,人們就不再使用毛筆為日常書寫工具;二、毛筆的運筆比較難理解,也比較難掌握。正是這兩種原因,限制了毛筆書法的普及與發展,加之中國書法教育的缺環,更使毛筆書法雪上加霜。怎么辦?毛筆雖好卻不實用,鋼筆實用卻難以表達書法藝術,于是,中國書法一直處在這種糾結之中。只有將書法從這種糾結中解放出來,中國書法才會得到普及和發展。
細心的人們都知道當鋼筆在比較軟的紙張上書寫時,在放大鏡下觀察,其筆劃是很有毛筆書法韻味的,如果用圓珠筆在紙皮上書寫這種現象會更明顯。這種現象告訴我們,鋼筆是有可能實現毛筆書法的,也就是說在鋼筆書法和毛筆書法之間,可能還存在著銜接二者書法的第三種書法。這第三種書法是鋼筆書法和毛筆書法連接的橋梁,只是人們并沒有找到它。如果能夠找到這第三種書法,那么鋼筆書法和毛筆書法之間的關系就不是單向不可逆的,而是雙向可逆的,這一點意義非常重大,如果是雙向可逆的,意味著第三種書法兼容了鋼筆書法的實用性和毛筆書法的藝術性,那么,中國書法的發展在真正意義上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這正是書法發展所追求的,只有實用中國書法才會普及,只有普及書法才會快速發展。這第三種書法應該是原生態的的,不需要我們去加工的。然而,我們長久以來卻人為的去制造出第三種書法,將鋼筆筆尖弄彎,制造出了美工筆,是增加一些線條語言,但鋼筆卻失去了實用性。美工筆僅僅曇花一現,很快就凋零了,于是又有人借助其它工具來實現毛筆書法,什么竹筆、刀子紛紛上場,可謂千奇百怪,這些筆具的出現,展示一下硬筆書法的多樣性還可以,可對中國書法的發展卻有引向歪門邪道之嫌,毫無意義。美工筆和這些千奇百怪的硬筆還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就是不能進行楷書,沒有楷書的書法是行不通的。那么,第三種書法究竟在哪里?其實在鋼筆誕生的那一天起,鋼筆實現毛筆書法的功能就已經存在,而這種存在已伴隨了百余年,我們都不知道,機會是留給細心的人!福建省福州市的齊建國先生抓住這個機遇,創建了著名的“齊氏鋼筆書法”。
“齊氏鋼筆書法”簡稱“齊氏書法”。齊氏書法具有實用性和藝術性,而且,將楷書處理的非常到位(見“春暉”二字)。最重要的是齊氏書法的運筆與毛筆書法的運筆非常相似,有的筆劃運行幅度更大,更能理解毛筆書法的用筆,這一點意味今后我們學習毛筆書法,可以直接從鋼筆入手,這也意味著今后進行書法創作時將不受文房四寶的制約。“齊氏書法”的出現,使我們學習毛筆書法更簡單化,實用性重新回到中國傳統書法。從普及意義上來講,“齊氏書法”具有劃時代的,是重要的里程碑!以下我會將我所理解的齊氏書法的運筆與毛筆運筆作一比較,大家便會知道二者筆法是如何相通。
張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