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心語:學會孤獨
作者:
水墨畫 整理:眷戀
晚清學者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之二六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三種境界”,其原文如下:“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
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
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晏、歐諸公所不許也。”
我非常喜歡“第一種境界”原出自晏殊的《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
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王國維以這句話形容學海無涯,只有勇于登高遠望者才能尋找到
自己要達到的目標,只有不畏怕
孤獨寂寞,才能探索有成。
塵世間,茫茫人海中,有多少人流連榮耀一生,榮華富貴的光彩,穿梭在觥籌交錯,風花
雪夜的場合中;又有多少人暢游在高談闊論和浮華當中;然而璀璨的光彩總有消逝的時候,再
美的花也終歸于調零,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所以在喧囂的都市,在每一個人寧靜的心田里里,有一種獨特的心境---孤獨悄悄地走進了我們的心間。
在這個蕓蕓眾生的人世間,有人選擇熱鬧,有人選擇孤獨;我卻選擇后者。許多人把孤獨和寂寞混為一談,其實孤獨和寂寞是不一樣的;孤獨是一種境界,是一種自我的境界,而寂寞則是一種無聊,無以慰藉,無可奈何的情緒,是一種
痛苦的
心情。
我喜歡孤獨,孤獨的時候,可以遠離喧囂,獨守
心靈的那份寧靜。對世事雜亂紛爭充耳不聞,視而不見;感受孤獨的同時,也擁有了心境的坦然。孤獨的時候,自己也真正的做回了真的自己,不需要裝腔作勢,不必言不由衷,不必強顏歡笑,不必畏手畏腳,不需要瞻前顧后。
一個人在房間里,靜靜地坐著或躺著,卸去所有的偽裝,呈現一個赤裸裸的自我,不用在在世俗前戴上一個假面具,不用在別人面前裝自由自在的模樣,真正的是一個人置身于自己的世界里,陪伴自己的只有那根香煙,那一縷飄忽不定的煙跡;
人生旅途當中,這樣歸真的時刻能有多少?更多的是我們作為一個戲中的角色,伴著劇情的變化木偶般的演繹;談笑風生,風情萬種不都是在配合劇情的發展嗎?身不由己,難道不是一種更深的孤獨嗎?(
散文閱讀:www.sanwen.net )
我習慣于孤獨,孤獨的時候,我可以想象這個世界是多么深遂而奇妙。孤獨像一棵芬芳的小花,能讓你聞到醉心的花香,那味道彌漫在夜里,彌漫在寧靜的心里。在寂靜的夜里,邁著輕松的腳步,溫柔朦朧的
月光陪伴著我,“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此時的內心還孤獨嗎?
孤獨是一種心境,比浪漫更可靠;在孤獨中可以炫耀真正的自己。孤獨是一種獨立,孤獨的時候你可以看清自已的位置,讀懂自已的心,有了孤獨,就能祛除浮躁的心,就能淡然恬靜。孤獨是一種享受,擁有孤獨,才能擁有真正的自我。孤獨也是一種從容,當所有的風景漸漸消失,當身邊的
故事成為灰色的
童話,我已經開始能夠面對。
有人害怕孤獨,恨不得把自己
永遠置身于熙熙攘攘的空間里;何必害怕孤獨!何必遠離孤獨!
孤獨,讓一個人冷靜;孤獨,讓一個人有了反省的空間;孤獨,讓一個人能夠更充分地審視自己的心靈;孤獨,讓一個人更真切的
體會、感受世間的冷暖;孤獨,讓一個人懂得了珍惜
曾經陪伴自己的
美好,懂得了世間有些寶貴的東西失去了就永遠不會再來。我喜歡享受這份屬于自己的孤獨,那是和別人無關的,甚至跟這個世界都無關。
孤獨不是深居簡出,不聞世事,而是心靈上的陶冶,是一種
純潔的情操。孤獨不是離群的飛雁,而是堅定地飛翔的方向。孤獨不是
秋天落地的種子,而是頑強的
生命力。孤獨不是蒲公英飄飛的花絮,而是自由飛翔的歡快。孤獨不是深山里那一眼清泉,而是那一溪歡暢和透徹。
因此,學會孤獨,就學會了思考,學會了
感悟,學會了體會。
因此,我卻喜歡這夜里的孤獨,傾聽四周那時候的心靈最自由,沒有任何牽絆的,思緒在夜里恣意地奔馳,越過喧囂噪雜的情境,向深遠天空中飛去,摒棄藩籬去觸及和感受別人無法企及的意境。
默默的體會著
歲月的滄桑,體會著歲月的流轉,體會著歲月的變遷。從遠山寧靜到流水的叮咚,有一種節拍輕輕的越過地平線,飄到我睡著的
夢境里……
人在旅途,熙熙攘攘,躁擾繁雜,學會孤獨!任如人流車流從身邊淌過,任萬千行人從身邊走過,不再覺得
孤單。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何孤之有?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
雨也無晴”何獨之有?
http://bbs8.zhxww.net/UploadFile2008/2013-4/20134288514138668.sw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