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
肝腎虧損、外感寒濕、氣血不足、外傷勞損
可由外傷勞損、肝腎虧虛、氣血不足、外感寒濕等所致
肩關節周圍炎(肩周炎)是指肩關節及其周圍的肌腱、韌帶、腱鞘、滑囊等軟組織的退行性變和急、慢性損傷,加之感受風寒濕邪致局部產生無菌性炎癥,從而引起肩部的疼痛和功能障礙為主癥的一種疾病。本病中醫又名“五十肩”、“凍結肩”、“漏肩風”、“肩痹”等名稱。本病體力勞動者多見,女性略多于男性。
有慢性勞損史,復受風寒所致。好發于 50 歲左右的中年人,女性發病率高于男性,且右肩多于左肩,多見于體力勞動者。出現肩周疼痛,以夜間為甚,常因天氣變化及勞累而誘發,肩關節活動障礙,病程較長者可出現肩部肌肉萎縮,肩前、后、外側均有壓痛,外展功能受限明顯,出現典型的“扛肩”現象。
有肩部勞損史,中年人較為多見。發病初始肩部有重物感、疲勞感和不適感。隨后出現疼痛癥狀,并且向上臂及前臂放射,夜間或運動后疼痛加重。后期也可出現運動限制,有外旋受限發展到后伸、內收及上舉受限。患肢為減輕疼痛常保持在下垂與內旋位,查體見肩前區結節間溝部壓痛。
喙突炎一般多見于青壯年。患者肩前區疼痛,喙突部局限性壓痛,上舉、外展功能不受限。被動外旋時疼痛加重。
多有肩部外傷和慢性勞損病史。常多繼發與肩關節鄰近組織退化和慢性炎癥。臨床表現以肩峰下疼痛、局限性壓痛,活動受限為主。壓痛點多在肩關節、肩峰下、大結節等處,常可雖肱骨的旋轉而移位。當滑囊腫脹時,亦可在肩關節區域三角肌范圍內出現壓痛。當三角肌主動收縮時可感覺疼痛。又是因滑囊腫大而引起肩部輪廓擴大,并可在三角肌前緣鼓出一個圓形腫塊。疼痛歲病程呈逐漸加劇趨勢,且夜間疼痛較劇,活動增加時疼痛加重。
多有肩部外傷、勞損所致,好發于老年人,多數呈緩慢發病,出現肩部外側漸進性疼痛,活動受限。在急性期,肩部疼痛突然發作,持續數天至數周。常因肩部過分用力或過度使用而誘發,活動后加重,且可能向頸后、肩后及上臂等部位放射。肩關節活動可因肌肉疼痛性痙攣而受限。急性肩前區及三角肌周圍疼痛,肱骨大結節近側或肩峰下間隙明顯壓痛;患側肩關節活動受限,病人采取患肩內旋,并用檢測上肢拖住患臂的保護性強迫體位;肩峰下撞擊實驗引起劇烈疼痛;外展實驗肩部出現疼痛弧;肩部局部皮膚溫度升高,可伴有低熱和白細胞輕度升高。
患者多有職業性勞損,累積性損傷或運動損傷史。肩前或上方疼痛,有明確的疼痛部位,患臂上舉超過 120° 出現肩上方痛,上臂作被動極度內收,誘發疼痛加重。急性期肩鎖關節可有局部腫脹和壓痛。
本病的病因病機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肩關節是人體活動范圍最廣泛的關節,其關節囊較松弛。維持肩關節的穩定性,多數依靠其周圍的肌肉、肌腱和韌帶的力量。跨越肩關節的肌腱、韌帶較多,而且大多是細長的肌腱,正常人的肌腱是十分堅韌的,但由于肌腱本身的血供較差,隨著年齡的增長,常有退行性改變;另一方面由于肩關節在日常生活和勞動中活動比較頻繁。雙肩部軟組織經常受到上肢重力和肩關節大范圍運動的牽拉、扭轉,容易引起損傷和勞損。損傷后,軟組織的充血、水腫、滲出、增厚等炎性改變如得不到有效的治療,久之則可發生肩關節軟組織粘連形成,甚至肌腿鈣化,導致肩關節活動功能嚴重障礙。
中醫認為,人到 50 歲左右,肝腎精氣開始衰退,氣血不足,血脈周流運行遲澀,不能濡養筋骨,筋脈失其所養,血虛生痛,日久,營衛失調,筋脈拘急而不用。
“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素問·痹論》。本病的發生與風寒濕三邪的侵襲有關。其中濕邪長期滯留于關節,是導致關節運動功能障礙的主要原因。因濕性重濁粘滯,使氣血運行遲澀,易使肩部諸筋粘連。在日常生活中,患者久居濕地,風雨露宿或貪涼夜寐,露肩當風,以致風寒濕邪客于血脈筋肉,血受寒則凝,使筋脈失養,脈絡拘急而疼痛;寒濕之邪淫溢于筋肉關節,則關節屈伸不用。
治療主要以手法治療為主。
對初期疼痛較敏感者,疏通經絡,活血止痛;對后期粘連患者松解粘連,滑利關節,促進關節功能的恢復。
肩井、肩髎、肩內陵、秉風、天宗、肩貞、曲池、手三里、合谷等,肩臂部。
、揉、拿捏、點壓、彈撥、搖、扳、搓抖等手法。
患者坐位,醫者站于患側,用一手托住患者上臂使其微外展,另一手用?法或拿揉法施術,約 3 分鐘,重點在肩前部、三角肌部及肩后部,同時配合患肢的被動外展、旋外和旋內活動,以緩解肌肉痙攣,促進粘連松解。
接上勢,醫者用點壓、彈撥手法依次點壓肩井、秉風、天宗、肩內陵、肩貞、肩髎等穴,約 5 分鐘,以酸脹為度,對有粘連部位或痛點施彈撥手法,以解痙止痛,剝離粘連。接上勢,醫者一手扶住患肩,另一手握住其腕部或托住肘部,以肩關節為軸心作環轉搖動,幅度由小到大,反復 10 次;然后再作肩關節內收、外展、后伸及內旋的扳動各 5 次。接上,醫者用拿捏手法施于肩部周圍,約 2 分鐘,然后握住患者腕部,將患肢慢慢提起,使其上舉,并同時作牽拉提抖,反復 10 次。
最后,用搓法從肩部到前臂,反復上下搓動3~5遍,并牽抖患肢15次,結束治療。
封閉、針灸、理療、體育療法等。
方劍喬老師認為臨床經皮穴位神經電刺激具有無創傷性、經濟安全,操作簡便,可避免感染或疾病的傳播,不致引起人們的恐懼等優點因而在臨床上更易為疼痛患者所接受,應用也日益廣泛。方老師從中醫十二經絡和十二皮部理論角度認為其具有“通調經脈,行氣活血,平衡陰陽,協調臟腑,扶正祛邪”的功能。現代醫學認為臨床經皮穴位神經電刺激療法可有效地減輕炎癥過程中的組織腫脹,促進炎性滲出物吸收,從而控制炎癥反應。不同頻率的波形啟動不同的中樞部位釋放不同類型的阿片肽物質,作用于不同的阿片受體而發揮鎮痛效應,在臨床中經常采用 2/100 Hz交替出現的疏密波,能促進阿片膚物質釋放,從而達到最佳的鎮痛消炎臨床效果。因此經皮穴位神經電刺激有利于肩關節功能的改善,顯著增加肩關節活動范圍,臨床明顯減輕患者的疼痛。同時臨床配合肩部穴位溫針灸,臨床療效更佳,因溫針灸具有溫經散寒、振奮陽氣,祛濕通絡之功。針刺和艾灸同時施于肩部穴位,針刺的中樞鎮痛作用加之艾灸具有較高的熱能滲透力,能同時通過經絡系統,更好地將能量送至病灶而發揮作用,從而改善局部氣血循環,增加組織營養,加速炎性滲出物的吸收,繼而臨床產生消炎止痛的效果,有利于松解肩關節粘連,使肩關節功能盡快得到改善。
方老師認為肩周炎是由無菌性炎癥引起的,與個人體質和免疫因素有關,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故不主張采用藥物治療。對于劇烈疼痛患者,可在針灸治療的基礎上再予臨時封閉治療。方老師的臨床和實驗研究表明,經皮穴位神經電刺激配合溫針灸治療肩周炎能較快達到臨床治療效果。經皮穴位神經刺激對酸脹為主、病變范圍廣的患者效果尤佳。對于個別懼怕針灸的患者,亦是臨床首選。
王選章教授治療“五十肩”這種由于人體衰老引起的肩周炎有獨到的見解,在治療上亦有獨特之處,并在臨床上取得了令人滿意的療效。王選章教授認為本病多由于年老體弱、肝腎虧損、氣血虛衰、筋肉肌腱失于濡養,操勞傷損加之風、寒、濕邪侵蝕導致血不榮筋,痰濁瘀阻經絡及關節而致病。臨床上常見的肩周炎患者多發生在 45 歲至 65 歲之間,50 歲左右最為常見,這與此年齡段人體的氣血運行的特點有關。氣血衰弱是本病的內因,風、寒、濕邪的侵襲是本病的外因。由于氣血衰弱,正氣不足,外感之邪由表及里侵蝕人體,根據中邪的部位,分為皮、脈、肉、筋、骨五部。此類肩周炎早期僅有肩部疼痛,無明顯肩關節活動障礙,因為邪氣客于皮肉之間未及筋骨。若此時失治、誤治,邪氣入里則侵及筋骨出現劇烈疼痛,日久筋脈不張則為筋痹;治療本病的宗旨應以扶正固本、補益正氣為主,兼以祛風除濕,應辨證施治,根據不同時期的特點施以不同的針法及按摩手法。
肩周炎是肩關節周圍炎的簡稱,是肩關節囊及其周圍韌帶、肌腿和滑膜囊的慢性勞損、退行性病變導致的無菌性炎癥,臨床以肩部疼痛、肩關節活動不利為主要特征。
創傷無疑是肩周炎產生的重要因素,一次嚴重的創傷,如肩關節脫位、韌帶撕裂及肩部骨折等,而使肩關節長期處于制動狀態,繼而纖維組織增生粘連,使肩部活動受限。有些治療不徹底,或稍好后又繼續工作而導致肩周炎。所以創傷后易造成創傷性肩周炎。
肩周炎患者以 40~60 歲年齡段發病最高。而年輕發病者多因為創傷后引起,老年周圍軟組織病變,骨性退變后而發病較多見。
肩周炎與性別的關系,男性患者多因男性工作實屬強力,肩部負荷量大,時間長.易發病;女性患者則因為懷孕及雌性激素分泌減少而致肩關節部分韌帶松弛,鈣離子沉積所致。也有人認為女性患者并非因生育,也非因職業,而和痛閾有關。
潮濕、陰冷可導致或誘發肩周炎,不少患者對氣候變化很敏感,有“晴雨表”的感覺。說明天氣變化與肩周炎關系密切,或有大氣壓力改變而引起肩周炎。
職業的不同,使肩部經常所處的體位及工作姿勢不同。而對肩關節周圍結構造成不利姿勢,均可導致肩周炎的發生。
重體力勞動者,因為肩部長期處于超負荷狀態而引起相應的變化。工作姿勢,如長期伏案,長期使上肢上舉、外展等姿勢,使肩部結構處于力學上不利條件,改變了肩部正常的生物力學狀態,使骨關節及其軟組織勞損而導致肩周炎。
另外,長期工作在陰冷、潮濕環境的人們也極易導致肩周炎。
肩部退變包括肩關節的退變、肩部軟組織退變及肩部骨結構退變。這些退變的病理改變是肩周炎發病的重要基礎,同時骨關節炎、疼痛弧綜合征、肱二頭肌紊亂等也會導致肩周炎的發生。
肩周炎與其他疾患也是相互轉化的。各病所致肩周炎數量多。
肩部慢性疾病與人類直立以后肩胛骨平面和前臂活動平面的改變,及肱骨長期處于外展位等進化因素有關,如雙肩經常保持外展位的打字員與活動度和負荷均較大而肩部卻不斷變化的檔案員相比,其岡上肌腔鈣化的發生率高得多。肱骨內旋時肱二頭肌腱在肱骨的肱二頭肌溝的內側摩擦,加以人類的肱二頭肌肌溝深淺不一,從而易于激惹肌腱而導致肌腱炎。慢性炎癥所致疼痛可明顯抑制肩部的肌肉動作,患者開始在盂肱關節不動的情況下,依靠其他關節的代償而勉強完成各項日常活動,從而易發生肩部粘連而造成永久性肩部活動障礙。當肩部軟組織內瘢痕攣縮廣泛和嚴重到一定程度以后,即使各種關節成形包括假體置換,效果仍很不理想。
肩部外展至90°時肱骨必須足夠外旋,才能進一步外展,這一機制常在許多關節疾病的早期便遭破壞。旋轉袖破裂特別是涉及岡下肌和小圓肌時,由于這些肌肉不再旋轉繞肱骨頭而在接近外展90°時被鎖住。肩峰下間隙紊亂可阻礙肱骨頭外旋,如滑囊增厚、旋轉袖撕裂、扭曲、折疊,肱骨、肩峰底面、肩鎖關節或鎖骨外端的骨突或骨性不平整均影響肩峰下間隙的大小而造成阻塞。盂肱關節活動時,其瞬時旋轉中心的變動范圍很小,因而肱骨頭在盂面上的平移很小,常見的病理性異常原因為旋轉袖損傷、骨關節炎、痛風、神經營養性病變。這些原因使旋轉袖不能有效穩定肱骨頭。另一類原因為肱骨上端和盂窩骨折,關節面畸形愈合而不平整,平移增加和瞬時旋轉中心變化范圍增大又可進一步引起或加劇骨關節炎、關節囊及周圍軟組織粘連,限制關節活動度。上述因素互為因果而進人病理力學的惡性循環。
胸鎖關節是鎖骨各種活動的支點,正常時具有堅強而厚實的關節內韌帶以保持關節良好的穩定性。一旦反復勞損造成關節結構異常而導致不穩定。肩鎖關節是退行性病變的好發部位,該關節的活動障礙將影響整個肩部功能。
肩部急性創傷的病理過程是正常組織遭到不同程度的撕裂。原因可以是直接暴力所致局部組織挫傷和撕裂,或內源性或外源性因素造成肌肉、肌腱過度負荷。肌肉、韌帶的損傷致纖維結締組織損傷性炎癥性變化。肌腱的損傷可為玻璃樣變、纖維變、斷裂或部分斷裂,在裂隙中充滿壞死組織和瘢痕組織。在小血管周圍有炎細胞浸潤、小動脈增生及硬化,有時變性的肌纖維中,可出現鈣化和骨化現象,這種改變主要局限于岡上肌肌腱,有時肩胛下肌、小圓肌和岡下肌也同時累及。
某些部位的韌帶和肌鍵、關節囊的撕裂,可造成肩鎖關節,或盂肱關節的脫位或半脫位。另外,肩部因受直接和間接暴力而致骨折,都相應造成肌腱韌帶損傷,時間長久,損傷積累引起相應組織病理改變,肩部活動受限,臨床癥狀明顯。
肩周炎手術方法的選擇要參考臨床表現及關節造影所見。反復出現肩關節滑動、功能障礙、關節攣縮、造影劑由肩峰下囊流出同時合并腱斷裂者,皆采用上方入路,肱二頭肌功能障礙與關節囊前方障礙者,采用前方入路。可在直視下進行手法操作,強力被動活動關節。
手術治療的適應證如下。
具有較強透皮吸收性能,使扶他林滲入皮下炎癥部位,并施以按摩達到活血止痛、消炎消腫、松解粘連、以恢復功能活動的治療目的。起到抗炎鎮痛作用,
作為疏通微循環類藥物,能增加患處血流,改善組織缺氧,結合鎮痛藥物濃度增加,可提高藥物的治療效果。
作用在脊髓水平,松弛肌強直并抑制疼痛反射,同時又通過抑制血管平滑肌收縮而改善血液循環,這些作用結合在一起能緩解因疼痛而引起的肌緊張,也能緩解因肌緊張引起的疼痛,從而使肌強直得到改善。
是乙酰水楊酸鈣鹽和尿素的結合物,主要通過抑制痛受體中沖動的形成而產生鎮痛效果,另外與其他抗炎藥物相比,速克痛顯不出兩種作用:一方面它對身體結締組織的代謝作用有正效應,從而對骨性關節炎患者的惡化起到抑制效應;另一方面對前列腺素的合成有抑制作用。
西醫理療就是用我們經常接觸到的電、光、磁、聲、熱、機械等物理因素來治病、防病和康復的物理治療方法。它可以用于對疾病的治療,尤其是在病變的急性期,理療的作用能積極促進康復,防止可能留下的后遺癥,對慢性病、老年病、傷殘的康復,可起到藥物和手術不能產生的作用。
理療的種類很多,有超聲波療法、蠟療、磁療、水療、運動療法、生物反饋療法等。在電療中有直流電療法、低頻脈沖電療、離子導入療法、中頻脈、電水浴療法及高頻電療等。在光療中有紅外線療法、紫外線療法、可見光療法和激光療法等等。
理療所起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明顯的是改善血液循環及消炎作用。理療還可以引起皮膚、皮下組織及體內組織器官的充血反應,由于血運旺盛,局部組織的營養得到改善,使得單核吞噬細胞的吞噬功能增強,加快了局部代謝產生的廢物及有害物質的吸收與排泄,從而起到消炎作用。這種消炎作用是對體內功能調節的結果,因此沒有藥物的不良反應或手術治療對組織的破壞,這是理療的特點。理療不僅作用于表淺組織,而且還能夠治療關節、肌肉、神經及內臟的炎癥或其他病變。理療的鎮靜止痛作用也是明顯的,許多理療方法都能降低神經系統的興奮性和神經沖動的傳導性,增強抑制過程,因此可以用來鎮靜、緩解痙攣及止痛,理療還有刺激興奮的作用,利用適當的物理因子、一定的作用方式和不同的劑量刺激人體,可加強神經系統的興奮過程,治療神經麻痹、肌肉萎縮及某些器官功能低下和抑制過程占優勢的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理療還具有調節心血管系統功能、加強機體防御免疫能力的作用,加強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除上述的共性作用外,各種物理療法還具有本身的特殊功能:紫外線能殺滅細菌,促進皮膚中形成維生素D;低頻脈沖電能引起肌肉收縮;超聲波有振蕩按摩作用,等等。
一般認為,當組織受到機械性壓迫或化學炎性物質刺激達到一定程度時,致使組織損傷產生某些化學致病物質,如組胺、緩激肽等。這些物質刺激了痛覺感受器,并由傳人神經傳入中樞而引起疼痛,此時患者血液中的兒茶酚胺濃度升高,導致骨骼肌與血管痙攣,形成惡性循環。因此,治療肩周炎的目的是阻斷肩胛上神經與腋神經分布至肩關節周圍肌及其附近的感覺、運動神經及伴隨血管的交感神經,切斷其痛覺反射的傳導路,解除肩部肌及血管痙攣,從而達到改善局部血流量、促使炎癥恢復和消除局部疼痛的目的。
常用激素如曲安奈德,結合局麻藥物如利多卡因、酚妥拉明等。曲安奈德為腎上腺皮質激素類藥,對纖維母細胞DNA有直接抑制的作用,抑制纖維結締組織形成,抑制和松解肩關節囊內、外粘連及肩周組織粘連緩解、消除增生阻斷肩周的纖維化和鈣化,該藥可通過抗炎作用消除肩周的無菌性炎癥,阻斷炎癥的惡性循環使關節囊內、外組織代謝恢復正常,建立良性循環,還通過減少膠原合成與降低膠原酶抑制物如α2巨球蛋白和α1抗胰蛋白酶水平使膠原降解增加,加強了對肩周組織增生的抑制與粘連的松解作用,并可加速水腫、炎癥的吸收促進修復損傷。利多卡因、酚妥拉明能迅速止痛,阻斷神經纖維的傳導,增加神經組織對氧的利用和對缺氧的耐受性,抑制神經末梢興奮性,同時松解血管平滑肌,擴張肩周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使局部的代謝產物易于從血液循環中帶走,減輕局部酸中毒,有利于關節功能恢復。
加強體育鍛煉是預防和治療肩周炎的有效方法,加強肩關節肌肉的鍛煉可以預防和延緩肩周炎的發生和發展。據調查,肩關節肌肉發達,力量大的人群中,肩周炎發作的幾率下降了很多,所以肩關節周圍韌帶,肌肉的鍛煉強大,對于肩周炎的治療恢復有著重要的意義。
受涼常是肩周炎的誘發因素,因此,為了預防肩周炎,中老年人應重視保暖防寒,勿使肩部受涼。一旦著涼也要及時治療,切忌拖延不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