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肝煎
《景岳全書》
[組成]當歸二錢(6g) 枸杞子三錢(9g) 小茴香二錢(6g) 肉桂一錢(6g) 烏藥二錢(6g) 沉香一錢(木香亦可)(3g) 茯苓二錢(6g)
[用法]水一盅半,加生姜三五片,煎七分,食遠溫服(現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溫補肝腎,行氣止痛。
[主治]肝腎不足,寒滯肝脈證。睪丸冷痛,或小腹疼痛,疝氣痛,畏寒喜暖,舌淡苔白,脈沉遲。
[方解]本方證因肝腎不足,寒客肝脈,氣機郁滯所致。寒為陰邪,其性收引凝滯,若肝腎不足,則寒易客之,使肝脈失和,氣機不暢,故見睪丸冷痛、或少腹疼痛、或疝氣痛諸癥。治宜補肝腎,散寒凝,行氣滯。方中肉桂辛甘大熱,溫腎暖肝,祛寒止痛;小茴香味辛性溫,暖肝散寒,理氣止痛,二藥合用,溫腎暖肝散寒,共為君藥。當歸辛甘性溫,養血補肝;枸杞子味甘性平,補肝益腎,二藥均補肝腎不足之本;烏藥、沉香辛溫散寒,行氣止痛,以去陰寒冷痛之標,同為臣藥。茯苓甘淡,滲濕健脾;生姜辛溫,散寒和胃,皆為佐藥。綜觀全方,以溫補肝腎治其本,行氣逐寒治其標,使下元虛寒得溫,寒凝氣滯得散,則睪丸冷痛、少腹疼痛、疝氣痛諸癥可愈。
本方補養、散寒、行氣并重,運用時應視其虛、寒、氣滯三者孰輕孰重,相應調整君臣藥的配伍關系,使之更能切中病情。
[運用]
1.辨證要點 本方為治療肝腎不足,寒凝氣滯之睪丸、疝氣或少腹疼痛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睪丸、疝氣或少腹疼痛,畏寒喜溫,舌淡苔白,脈沉遲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 原書于方后說: “如寒甚者加吳茱萸、干姜,再甚者加附子。”說明寒有輕重,用藥亦當相應增減,否則藥不及病,.療效必差。若腹痛甚者,加香附行氣止痛;睪丸痛甚者,加青皮、橘核疏肝理氣。
3.現代運用 本方常用于精索靜脈曲張、睪丸炎、附睪炎、鞘膜積液、腹股溝疝等屬肝腎不足,寒凝氣滯者。
4.使用注意 若因濕熱下注,陰囊紅腫熱痛者,切不可誤用。
[文獻摘要]
1.原書主治 《景岳全書》卷51:“治肝腎陰寒,小腹疼痛疝氣等癥。”
《景岳全書》卷33:“疝之暴痛,或痛甚者,必以氣逆,宜先用荔香散。氣實多滯者,宜寶鑒川楝散或天臺烏藥散。非有實邪而寒勝者,宜暖肝煎主之。”
2.方論選錄 徐鏞《醫學舉要》卷5:“此治陰寒疝氣之方,疝屬肝病,而陰寒為虛,故用當歸、枸杞以補真陰之虛,茯苓以泄經腑之滯,肉桂補火以鎮濁陰,烏藥利氣而疏邪逆,小茴、沉香為疝家本藥,生姜為引,辛以散之,如寒甚者,吳萸、附子、干姜亦可加入。”
[臨床報道]
賀氏用暖肝煎加減治療疝氣病251例,療效滿意。基本方:枸杞、當歸、茯苓各15g,小茴香、烏藥、肉桂各l0g,沉香5g,隨證加減。每日1劑,水煎服,7日為1療程。結果:臨床治愈195例,顯效32例,有效6例,無效18例。總有效率92.8%。[賀啟智,等.暖肝煎加減治療疝氣病251例。陜西中醫 1995;16(1):15]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