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帖]溫病學對中醫學術發展的貢獻
刁吉祥 安徽省郎溪縣中醫院
溫病學,是明清以來不少醫家在從事急性溫熱病的病因、病理診斷和治療的臨床實踐中,研究發展而成,其獨特的學術成就主要有四個方面。
1.闡明多種“異氣”的病源說
明代醫家汪石山,首先在溫病發病學上明確提出了新感溫病之說。他認為溫病不獨有“冬傷于寒,至春必發”的伏邪溫病,而且還有“不因冬月傷寒”的新感溫病,這就打破了長期以來認為溫病都是伏邪化熱的傳統觀念。明末吳有性,繼承前人學術成就,結合自己實踐體會,編著了《溫疫論》,從此以“異氣”作為溫熱病的病源,這是病因理論上一項重大突破。此前,外感熱病在病因理論上一直宗“六淫”外邪致病。這種“異氣”病源理論的創立,使外感熱病的病因病機和辨證論治得到了發展,為創立溫熱病學,奠定了新的理論基礎。它的主要內容首先闡明“異氣”具有傳染性。吳有性認為,溫病的病源非風、非寒、非暑、非濕等六淫為患,而是一種“異氣”。又稱“厲氣”或“戾氣”,由口鼻而入,有傳染性。所以他在《溫疫論》中確認“此氣之來,無老少強弱,觸之即病,邪自口鼻而入”。其次論述了異氣的多類型,主要反映在有一定的季節性,不論何種異氣,均無例外。這是溫病學說在病理上的新進展。
2.創立衛氣營血辨證的理論
衛氣營血辨證理論的創立,是中醫臨床病理學上的重大突破。以葉天士的成就最為卓著,他是溫病學發展史上建立完整體系的杰出代表。這一獨特理論,提出了“溫邪上受,首先犯肺”病理機制。他不僅對溫邪由口鼻而入作了有力的論證,而且闡明了溫邪入侵機體后,邪犯何處,病發何部,澄清了以往長期爭議的理論問題。雖然“溫邪上受,首先犯肺”之論尚不賅全溫邪入侵部位,但其論證是符合多數溫病臨床實際的。同時該理論還闡發了“衛之后方言氣,營之后方言血”等有關溫病病程演變的先后規律,這對探討溫病辨證論治規律有極大的貢獻。它說明了衛氣營血既有其獨特的表里、內外和深淺的關系,又是溫病辨證論治的綱要。既有助于判明溫病的部位和病勢,還能有助于推析病機、歸納病型、提示治則。如溫病證見高熱出血,既可判明病較深重,病在血分,乃熱灼營陰,迫血妄行,治宜滋陰清熱,涼血止血。同時更反映出衛氣營血的不同病理變化,是由其相應的臟腑所主。如“肺主氣屬衛,心主血屬陰”。這種將衛氣營血與臟腑的病理生理,以及辨證論治的有機聯系,成為溫病學說獨特的理論體系。
3.揭示溫病的傳變規律
溫病傳變的規律,體現在傳變的形式、傳變的條件和逆傳的臨床表現三個方面。集中反映了臨床證候的動態規律。揭示這一規律的內在聯系,是溫病學在學術理論上的又一大成就。
傳變形式分順逆 順傳:多見溫病正盛邪實情況下的傳變。其臨床證候按衛—氣—營—血的演變過程而逐步傳變。反映了溫邪由表入里,由外而內,由淺而深,由實而虛的一般病理演變過程。逆傳:多見邪實正衰情況下的傳變。其傳變不按上述衛氣營血的順序,而是由衛不經氣,直入營血。即由漸進性的順傳,改變為暴發性的逆傳。吳鞠通所倡導的三焦辨證亦是如此,三焦所屬臟腑的傳變,一般多由上焦手太陰肺開始,由此傳入中焦為順傳,如由肺而傳入心包的為逆傳;中焦病不愈,則多傳入下焦肝腎。但亦有上焦證未罷而又見中焦證的,中焦證未除而又出現下焦證的。
正邪盛衰是條件 溫病的臨床演變過程,其傳變與否,傳之順逆,均視正邪的盛衰而定。所謂傳變,實質上是反映溫邪出入的病位與證候的關系,無溫邪進出,則不存在病情的傳變;而正氣的盛衰,則與傳變的形式有密切關系。此外,病邪的不同也可決定傳變的形式,有些溫病不出現衛氣營血的全程順傳或逆傳,有的則可能出現。
逆傳的臨床表現 從臨床證候的角度看,在溫病發展的病程中,若出現神昏、出血、痙厥、閉脫等癥狀,則提示病已逆傳。從病理的角度看,病由肺、胃、腸發展到肝、腎、心包,也屬病已逆傳。一般在逆傳之前,常有高熱驟降,大汗淋漓、面色蒼白、呼吸迫促、唇面發紺、四肢厥冷、脈微欲絕等先兆。
4.首倡養陰增液新治則
養陰增液新治則的創立,是隨溫病的病因、病理等基本理論有了新的學術成就的同時,在廣泛地臨床實踐中逐步總結出來的。因為耗津傷陰是溫病特有的病理機制,傷陰程度的輕重,直接影響到轉歸和預后,歷代醫家十分強調“溫熱存陰,最為要緊”、“溫熱為法,法在存陰”,更有“若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機”的警語,并對高熱傷陰的臨床特點,進行了系統的描述,特別總結歸納出,以辛涼、甘寒、咸寒作為傷陰的基本治則。闡述了辛涼可泄衛清氣,透營涼血;甘寒以生肺胃之津;咸寒以滋肝腎之陰等運用于臨床。如選用沙參麥冬湯、益胃湯以滋養肺胃之陰;選用增液湯以增液潤腸,主治陽明津液灼傷,腸燥便秘,咽干口渴之癥;選用加減復脈湯以滋腎陰,用于邪熱久稽,真陰被劫,身熱面赤之候。這些新治則,為溫病的證治增添了新的內容。
溫病學的問世,修正了祖國醫學此前一直將外感熱病列為傷寒范疇進行辨證施治。它在理法方藥方面形成了獨特的學術體系,特別是在治療上有了新的突破。但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不可能盡善盡美。需要我們在繼承的基礎上,根據溫病學的理論,通過大量臨床實踐,結合現代醫學科學,進行深入探討和研究,進一步地進行提高和突破,為新的溫病學賦予時代的新內容。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