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高分口訣: 審準題 有亮點 卷面美
一.高考作文的基本類型:
(1)命題作文,(2)話題作文,(3)題意作文,(4)材料作文
二.高考作文的寫作要領:
第一: 審題與立意---------口訣: 抱著話題打滾
第二: 定體與構篇---------口訣: 選擇最擅長的文體
第三: 突破與升格---------口訣: 要有若干亮點
材料作文的指導
一、對比型(對舉型)
1、材料特征
(1)提供的材料在內容上一般是相對(反)的,在層次上明顯分為兩部分。(2)話題一般為關系型的,著重考查學生的思辨能力。
2、審題要點
(1)材料內容是由相對(反)的兩部分組成的,審題時要堅持全面的觀點,既要注意兩部分之間的區別,又要注意二者之間的聯系。(2)堅持重點論,審題時要權衡內容的兩部分,把握命題者的感情指向性。要特別注意兩種觀點或看法之間的過渡語和過渡詞,如“然而”“但是”“相反”“與此同時”等標志性詞語。(3)文章構思時,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最好不平均用力,應該有所側重,這樣文章才能寫得具體而深刻。
二、寓言型或(哲理)故事型
1、材料特征
(1)所給材料是一則經過加提煉的寓言或是具有一定情節的哲理故事。(2)命意重點在于闡明道理,最易寫成議論文或夾敘夾議的文章。
2、審題要點
(1) 全面解讀寓言(故事)材料,把握材料的基本情節。如材料中的人物的言行、矛盾沖突,問題的根源、事件的起因及后果,材料中富含哲理的議論句、抒情句等。(2)歸納寓言或故事蘊含的哲理(主旨),提煉關鍵詞語(短語),確定寫作中心話題或寫作角度。寓言所揭示的道理往往與現實中某種現象或問題是對應的,把握了寓言的內涵就找準了現實中的某個問題和現象。其基本審題過程:原材料→(提煉、整合、歸納)→話題式材料→(審題、立意)→寫作。(3)研讀材料中的關鍵語句,進一步確定寫作的角度。一般情況下,材料中的問句、感嘆句、比喻句、議論性語句及人物對話都是關鍵信息承載的對象,時常包含著命題者的意圖。(4)別放過寓言或故事中的細節描寫,這其中也暗含著寫作的角度,可啟發學生進行發散性思維。(5)細細研讀題目寫作要求,避開寫作的“雷區”。
三、現象(事例)列舉型
1、材料特征
(1)材料形式為松散型的現象列舉,且各種現象之間多為并列關系。(2)材料淡化了作文審題,甚至不需審題。(3)寫作角度就在材料中,因而寫作角度廣泛,可適合不同層次學生寫作。
四、問題型
1、材料特征
(1)選取的材料是當前社會中存在的熱點問題和生活中某種社會現象。(2)材料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時代感、寫作的開放性。(3)要求學生聯系生活實際發表見解和看法。
2、審題要點
(1)選準“靶子”,即準確把握材料所描述的社會問題或現象。(2)確立寫“點”,在具體深入分析材料的基礎上,確定寫作具體的“點”。(3)善于運用哲學方法分析問題,如發展的觀點、辯證的觀點、普遍聯系的觀點等,使你的認識有理性深度。(4)分析問題不能停留在問題的表面,而應該重點分析問題的根源、危害及改革方案,通過現象揭示問題的本質。
五、獨詞型
1、材料特征
作文命題中沒有材料提示,僅提供一個詞語或一個短語,作為話題或題目(命題作文),這種形式以命題作文居多。因為沒有材料的提示和渲染,對于寫慣了話題作文的學生來說,審題及寫作都很為難了,有點無從下手的感覺。
六、解詞(釋意)型
1、材料特征
(1)題目選擇的是一個多義詞語作話題或題目。(2)材料對詞語作了多方的解釋和理解。(3)每個義項都可以獨立作為一個寫作角度。
2、審題要點
這種命題形式審題難度小,只要借助義項理解詞語的深層含義即可。審題時還可參照“獨詞型”材料的審題方法。寫作角度也很明確,毋需在審題和立意上投入大量時間。
七、詩詞和名言警句型
1、材料特征
(1)作文所提供的材料是一首小詩(詩歌意象是我們熟悉的且易理解的)或一些名言警句。(2)要求學生根據詩歌的意蘊或象征意義產生聯想或感悟,進行作文。(3)詩詞型的不能寫成詩歌或詩句鑒賞短文。
2、審題要點
詩歌是借助意象來表達情意的,而詩歌的意象都具有指代性和象征性,審題時可抓住意象這一特點去聯想、體會,捕捉它所包含的象征意義和所指的對象,然后立意作文。名言警句一般是經過長時間積淀下來的不可隨意更改的哲理性的語言。對警句型材料(一般不只一則)審題時,我們要先理解其中所蘊含的生活現象或哲理,再把它置于當今時代背景下去分析解讀,發掘其中的合理和不合理的部分,看問題要全面,不能片面。如《伶官傳序》中有這樣一則名言:“憂勞可以興國,豫逸可以亡身”。從歷史教訓層面上看,有其合理性,若從當今信息化社會實情看,“憂勞可以亡身”(如“過勞死”“重復建設”等)“豫逸可以興國”(借助高科技進行工農業生產、縮小工期提高效率等)都是成立的命題。
八、漫畫型
1、材料特征
(1)題目所給材料是一幅(幾幅)具有諷刺性和幽默性的漫畫。(2)取材內容多源于現實生活,具有很強的針對性。
2、審題要點
(1)認真觀察漫畫構圖,把握畫面基本構成要素。一般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漫畫形象:人/物,形象的狀態(靜/動);②漫畫布局:單幅/多幅,漫畫上下左右的層次順序;③漫畫細節:形象的夸張性部分,如夸張的動作、表情和語言等;④漫畫中的文字:漫畫的題目,漫畫中人物的語言。
(2)思考寓意
一般而言,漫畫多是對現實生活的喜劇化、夸張化、荒誕化表現,它往往通過夸張、比喻、象征等手法來提示問題現象。因此漫畫中越是夸張厲害的地方就是問題的關鍵所在,通過漫畫的藝術夸張解讀其對應的現象或問題。
(3)描述漫畫內容,提煉寓意
漫畫題是指把漫畫從圖片轉化為文字表述的一種題型,因此先要把圖片轉化為描述性文字,再解讀文字中的揭示的問題、蘊含的哲理。從圖片到寓意一般要經過兩次思維轉換:圖→表象→寓意哲理。
(4)對應現實,發散思維,選擇角度和素材。
(5)另外還要了解漫畫創作的特點,利于我們全面深刻的審題。如漫畫的感情指向多為歌頌真善美,抨擊假惡丑,針砭時弊;表現手法常常采用夸張、比喻、象征等達到亦莊亦諧的藝術效果;風格上具有諷刺性、幽默性和現實針對性的特點。
話題作文指導
●第一步 審題,確定寫作的重點與范圍。
(一) 話題作文的審題:
話題作文一般由“引入性材料+闡釋性話語+話題核心詞+寫作要求”構成。“材料”主要用來引出話題,同時對話題的走向起導向和提示作用;“提示語”主要是啟發審題立意,打開寫作思路;“要求”則是寫作時注意的事項,寫作時不可輕視。話題作文審題包括:審材料,審提示,審話題,審要求。最關鍵的是審話題,包括審準話題的寫作范圍與寫作重點。
⑴單個詞語型話題:其話題本身是一個字或詞語。名詞要注意其本義,引申義和比喻義。如:“臉”本義“人臉部”,引申義“表情,情感”(媽媽的臉指媽媽的關愛),比喻義“面貌”(城市的臉)。形容詞與動詞話題,寫作時根據立意,補出主語或賓語后,按后面的主謂短語和動賓短語的方法確定寫作范圍與重點。
⑵偏正短語型話題:正部是寫作的重點,偏部限定寫作范圍。如:生存的智慧,“智慧”是寫作的重點,“生存”限定寫作范圍,即“智慧”只能是“生存”方面的“智慧”。
⑶動賓短語型話題:動詞是寫作的重點,賓語是論述的對象范圍。如:戰勝誘惑,“戰勝”
是寫作的重點(為什么要戰勝,怎么樣戰勝),“誘惑”限定戰勝的對象只能是“誘惑”而不是別的。
⑷主謂短語型話題:謂語是寫作的重點,主語表示謂語論述的對象。如:答案豐富多彩,“豐富多彩”是寫作的重點,“答案”則限制豐富多彩的對象只能是“答案”,而不是別的事物。
⑸并列短語型話題:主要是關系型話題,寫作時以一者為主,兩個方面對比貫穿全文。關系型話題的主要關系有:①依存關系,如《看到自己與看到別人》;②主次關系《自我認識與他人期望》;③取舍關系,如《材與非材》;④條件關系,如《人文素養與自我發展》。
⑹完整句子型話題:以謂語為寫作重點,同時注意主語,賓語和修飾語對對象和范圍的限制。如:細節決定成敗,謂語“決定”是寫作重點(為什么決定,怎么樣決定),“細節”“成敗”則表示“決定”的范圍對象。
特別強調:審題時,要注意話題中的詞語的本義、比喻義、引伸義或其它特殊意義。深入準確地挖掘這些含義,往往會適使文章立意深遠深刻。
(二)命題作文審題與話題作文的比較:
命題作文和話題作文雖然不是同一概念,但二者有交叉的地方。有些命題本身就是話題,如“安”、“愿景”、“談意氣”等等,這樣的命題與話題作文,二者立意完全相同。而有些命題就不能僅僅把它看作話題,因為它已經是作者的觀點或主張了,如 “我想握住你的手”,“今年花勝去年紅”等,這樣的命題作文,立意必須嚴格服從題目的指向(作文的標題也不得改變)。
值得指出的是,如以“一枝一葉一世界”,“雕琢心中的天使”為話題作文,盡管話題即觀點,但也可以反過來立意,“一枝一葉未必一世界”“心中的天使不需雕琢”(保持人的本真美)。
(三)材料作文審題與話題作文的比較:
請比較下面兩則材料并加以區別:
材料1:“一只老鳥指著開著門的鳥籠對它的幾個孩子說“進去吧,我早就為你們準備好了家。' “不,我們要上天!'它的孩子回答說。請根據以上材料,寫一篇議論文。
材料2:有人說當代中學生常常是矛盾的。一方面,帶有個性的臉頰,他們開始認識到自我,自信“我就是我';另一方面,在繽紛炫目、而且必須面對的生活面前,他們有時也迷茫,常常會問:“誰能告訴我,我是誰?' 請你結合成長中的親身經歷,以“我的故事”為話題,講出一段真實的體驗和感受。
通過比較,我們很容易發現,由于材料的“功用”不同,二者的區別是明顯的。前一則材料,是文章立意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同學們必須找準材料的“焦點”,審清“自立”這個題旨后才能構思寫作;而后一則材料,僅僅為我們提示了一個內容指向,其寫作范圍也要比前者大得多。
在寫法上,以往的材料作文很容易套用“三段論”、“四步法”。引述材料、分析材料、聯系材料、歸結材料幾乎成了這類作文固定的寫作模式(并不是說這種模式完全要不得,作為基礎訓練它是可以的,但在選拔考試中,這種模式作文肯定占不了什么優勢)。而話題式材料作文,除了明確限定性內容外,同學們在寫作時,完全可以從簡審題,突破傳統材料作文所形成的種種程式,在它為同學們提供的最廣闊的思維空間里,大膽地發表對事物的高見,不拘一格地寫出社會生活的五彩繽紛,寫出自己的最精彩的故事。
●第二步:作文的立意(中心觀點的確立)
(一)話題作文的立意(中心觀點的確立):
話題作文的立意應考慮的幾個方向:一是使要話題表達的主題更加明確;一是使話題要表達的主題更加具體;一是使話題要表達的主題易于深化;一是使話題要表達的主題更為新穎。從話題作文的話題結構特點看,話題可分為詞語型話題、句子型話題、關系型話題。
⑴:詞語型話題(包括獨詞類,偏正短語類)的立意:
詞語型話題,中心論點可用其造句進行提煉。對話題采用“前添加,后添加,中間添加”的辦法(添加定語狀語等修飾語,或添加主謂賓等主干成分),“寬題走窄”,使話題更具體明確,或把話題補充為一個句子。那么,文章的立意也就出來了。如:話題“臉”
■擴展為短語:媽媽的臉,孔繁森的臉,曹操的臉;城市的臉,中國的臉,地球的臉;美化臉部,化裝臉部;美麗的臉,丑陋的臉。
■擴展為句子:我希望有一張天使的臉;笑容,寫在臉上;三國史是一部“臉”史;請你收起偽善的臉;改革開放的成果展露在人們的臉上。
再如2005年高考山東卷的話題“雙贏的智慧”,我們就可以造出這樣一些句子來:經商中需要雙贏的智慧,中國對外交往中也需要雙贏的智慧,人際交往中更需要雙贏的智慧;集體和個人應實現雙贏的智慧,雙贏的智慧來自雙方共同的需要,雙贏的智慧可以實現共同發展……這樣一來,思路展開了,理解話題也就變得容易多了,立意也就出來了。
⑵:句子型話題(包括主謂短語類,動賓短語類)的立意
句子型話題,其本身就是中心論點,但任須通過添加不同類型的六種成分具體化,從而列舉出不同的立意。話題:雕琢心中的天使。
■從對象的角度添加:
誰雕琢心中的天使?添加主語或通過添加不同的類屬定語細化主語————(我,媽媽,孔子,叢飛,巴金,李白---------)雕琢心中的天使
■從原因的角度添加:
為什么要雕琢心中的天使?給謂語“雕琢”添加各個層面的原因狀語———因為(責任感,使命感;人生有追求,個人有理想;---------)而雕琢心中的天使
■從辦法(方式)的角度添加:
怎樣雕琢心中的天使?給謂語“雕琢”添加各種的方式狀語———(用愛,用奉獻,用執著;用改造自己,用保持本色;用勇敢,用堅強,用獻身)雕琢心中的天使
■從賓語的類屬角度添加:
雕琢心中的什么樣的天使?從賓語的類屬角度添加定語———雕琢心中(人格高尚,才能卓越,形象高大,本色純真,貢獻巨大)的天使
■從后果(意義)的角度添加:
雕琢心中的天使就會怎么樣?在話題后面添加詞語或句子———雕琢心中的天使(自己幸福,人生精彩,社會美好;天地寬廣,人際和諧,社會進步---------)
⑶:關系型話題的立意:
重在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故構思作文之前,最重要的是要用辯證思維的方法,辨清構成話題的詞和詞、短語和短語之間的特定關系。這種關系即為中心論點。
1.對立統一關系:就是各要素單一來看是對立矛盾的,但實質上它們又相互依存、相輔相成、和諧統一。也可稱之為無此無彼式。如“自由與紀律”這個話題,辨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沒有“自由”無所謂“紀律”,沒有“紀律”也就沒有“自由”,二者對立統一。當然,根據這種關系可變通理解為:沒有紀律,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人要有自由,但自由要受紀律約束。
2.是非取舍關系:即指關系型話題的諸要素之間是一是一非、一對一錯的關系,對它們只能有所取舍選擇。也可稱之為有此無彼式。對“自信?自滿?自負”,我們應理解為“要自信,不能自滿,更不能自負”。
3.辯證關系:即指構成話題的諸要素之間存在著某種關系,但這種關系不是一成不變的。也可稱之為有此未必有彼式。如“痛苦與成功”這個話題,我們可理解為“成功來自痛苦的磨礪”。但痛苦之后不全是成功,成功也并非全部源自痛苦。
4.并列共存關系:即指構成話題的諸要素之間存在著一種平等并列的關系,幾個要素可以同時共存。也可稱之為有此有彼式。如“和而不同”,須理解為“既要做到‘和’,又要做到‘不同’”,意即“既要善于調和矛盾,與別人和諧相處,同時又要有不同于別人的獨立見解,不能隨風倒、隨大流”。
5.條件結果關系:即話題兩個要素之間為一是其中另一個的條件。也可稱這為有此就有彼式。
(3)分論點的提煉與表述
論證某一方面觀點、某一事理,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不同層次去展開,這每一層、每一面就一一個“分論點”。分論點是對中心論點的展開與說明,是中心論點的具體化。因此,提煉分論點的前提是先確定中心論點,并用一個句子的形式表達出來。提煉分論點的常用方法有:
1、追問原因法——即問一個“為什么”
追問原因法,就是把中心論點作為結論去追溯這個結論產生的條件和原因,或透過現象深入本質,或揭示問題產生的原因,從而形成分論點。由于因果聯系是存在于一切事物和現象之間的一種普遍聯系,因此,運用因果分析法形成分論點是議論文寫作中使用得較多的一種方法。
例1:古訓說:“不以規矩,難以成方圓”。現代人說,如何創新,就是要打破傳統的框框,突破規矩。請以“規矩”為話題作文。
分析:先把話題(題目)擴展成一個句子(中心論點): 沒有規矩,難成方圓。再對這個句子表述的現象追問原因,于是得到分論點 : ①沒有規矩,個人不能成才;②沒有規矩,集體不能穩定;③沒有規矩,國家不能發展。
例2::高考話題作文“答案是豐富多彩的”。
提煉:話題“答案是豐富多彩的”本身就是一個句子(中心論點),無須擴展。對這個句子表述的現象追問原因,于是得到分論點:⑴世界千變萬化,事物是復雜的;⑵人們看問題的方法、角度不同;③評判事物時所持的標準不同。
2、追問辦法法——即問一個“怎么辦”
所謂追問辦法法,就是解決論證中的“怎么辦”的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具體措施和途徑。這些具體措施和途徑往往就是文章的分論點。采用“追問辦法法”提煉分論點,也必須先確立中心論點。
例1:題目“談意氣”。
提煉:先把題目“談意氣”中的關鍵詞“意氣”擴展成一個句子(即中心論點),:人要有意氣,然后追問:人怎樣才能有意氣?于是得到三個分論點:⑴堅韌不屈,不畏風霜,不畏冷雨;⑵勇敢不懼,勇往直前,不怕犧牲; ⑶自信樂觀的,幾多風雨陰霾,總能撥開云霧見陽光
例2:命題作文《學會欣賞別人》。
提煉:標題就是中心論點,無須擴展成句子。圍繞“怎樣學會欣賞別人”提出解決問題的三個具體做法(亦即三個分論點):學會欣賞別人,要求自己有胸懷坦蕩、虛懷若谷的作風;學會欣賞別人,就是要努力發掘別人身上的閃光點,學習并借鑒,不求全責備,不嫉賢妒能;學會欣賞別人就是要互幫互學,取長補短,共同提高。
3、追問結果法——即問一個“會怎樣”
追問結果法,就是把由話題(標題)確定的中心論點作為前提,去推想在這個前提下將會產生的結果(意義、價值、影響)。
例1:話題“答案是豐富多彩的”
提煉:以“答案是豐富多彩的”為前提,可以去闡發“答案是豐富多彩”的意義(結果)。這樣我們可以想到:⑴在思維領域,正因為答案的豐富多彩,才有那么多發明創造,才有“百家爭鳴”的局面;⑵在文學藝術領域,正因為答案的豐富多彩,才有風格的多樣、創作方法的多樣,才有“百花齊放”的絢麗多彩;⑶在經濟領域,正因為答案豐富多彩,我們經濟才繁榮,社會生活才豐富多彩
例2:題目《這山望著那山高》
提煉:題目《這山望著那山高》即為中心論點,無須擴展成句子,用推想結果的方法提煉:①這山望著那山高,人就會永不滿足; ②這山望著那山高,人就會精益求精; ③這山望著那山高,人就會進取開拓; ④這山望著那山高,人就會力爭上游。
4、追問對象法——即問一個“關涉到哪些人事物”
追問對象法,就是先將由話題(標題)確定的中心論點用一個句子表達出來,再看這個句子的謂語可涉及到哪些人(事,物),然后補出來或者具體列舉出來,即成為分論點。
例1:話題“雕琢心中的天使”
提煉:將話題變具體一點為“用愛雕琢心中的天使”,為它作中心論點,謂語“雕琢”可涉及的人有: 叢飛,李春燕,洪戰輝等,于是可以組合成文章主體部分的三個內容:⑴叢飛用愛雕琢心中的天使;⑵李春燕用愛雕琢心中的天使;⑶洪戰輝等用愛雕琢心中的天使。
例2:以“最美的顏色”為話題作文
提煉:把話題補充為“什么是最美的顏色”,于是可得到分論點:⑴綠色是最美的顏色,因為它是生命的顏色;⑵紅色是最美的顏色,因為它象征熱情;⑶白色是最美的顏色,因為它象征純潔。
5、追問內容法-——即問一個“關涉哪些方面”
追問內容法,就是先將由話題(標題)確定的中心論點用一個句子表達出來,再看這個句子的賓語可涉及到哪些人(事,物),然后補出來或者具體列舉出來,即成為分論點。
例1:話題“雕琢心中的天使”
提煉:將話題補充為一個句子:一代大家辛棄疾雕琢心中的天使。然后對賓語“天使”具體化,即得到分論點:⑴一代大家蘇軾把自己雕琢成愛國的天使(國家危難時);⑵一代大家蘇軾把自己雕琢成的樂觀的天使(受貶時)⑶一代大家蘇軾把自己雕琢成的詞壇的天使(文學上)。
例2:《拒絕窩囊廢》文題
提煉:題目即為中心論點。對“窩囊廢”進行分析,分析它的能指和所指,可以形成三個分論點:(1)拒絕平庸無能者(提倡德才兼備);(2)拒絕怯懦無聊者(提倡敢作敢為);(3)拒絕鼠目寸光者(提倡志存高遠)。
分論點的表述:1.“扣得住”,是說所列的幾個分論點應該從同一角度回答同一問題;2.“分得開”,是說所列分論點之間界限清楚,不互相交叉重疊,沒有包容關系;3.“排得順”是說分論點的先后順序要合乎邏輯,合乎情理。
●第三步 確定文體與構篇
選擇自己最擅長的文體,文體要固定;文體特征要鮮明,文體不限不代表沒有文體,要寫什么象什么。記敘文要三分之二的篇幅落足于敘述,議論文反之。寫記敘文,最好將主人公設定為自己,用第一人稱入文,不喊口號,情真意切。寫議論文要注意事例貼切、事理的分析、引用后的引申,做到首尾呼應。(如何確定文體體和如何選擇全文結構見后面10篇例文)。
●第四步 扣住話題(題目),寫出亮點
1、美化標題——絢麗彩虹亮人眼:切忌無標題或以話題為標題。題目要出新: 1.揭示主題;2.反映內容;3. 巧用修辭; 4.化用名句;5.借用歌曲;6.妙用符號;7.呼告抒情
2、巧妙開頭——入目即感滿眼春:切忌抄原材料。入題要快。要展示自己的文采,讓改卷老師先入為主。
3、注重形式——巧持彩練當空舞:寫好每一段的首句,每一段的首句猶如人的眉目,把首句寫好,“眉清目秀”,整個段落都顯著精神。
4、扮靚語言——語不驚人死不休:多使用比喻、排比、對偶、擬人等修辭手法,遣詞造句要用情感。
5、扣住話題——任你東南西北風:話題出現頻率要高。話題在正文中要經常出現,尤其是開頭結尾,以免有套題、偏題、脫題的嫌疑。不要擅自將話題改變為其近義詞,,如將”紀念”改為”懷念”.將”感動”變為”激動”或感激”,將”困擾亂”變為”困難”或”困境”。在寫作的過程中,至始
至終要回視話題,以免走題。如果.寫了一半甚至寫完了,發現自己走題了一般不要重來(時間不夠,又影響卷面),加一些含有話題中詞語的句子即可,特別是在結尾一段。
記住:
高考作文得分高,審準文題最重要。立意前后加詞語,開篇點題是訣竅。
走進歷史及名人,文化積淀露一招。借鑒當年新材料,移花接木扣得巧。
排比比喻及對比,句式靈活一類招。文體明顯結構好,頻頻扣題積分高。
高考作文應“小題大做”
高考前夕,筆者所在學校語文組通過各種考試總結出來的作文熱點話題為:青春、欣賞、閱讀、足跡、等待、在路上、傾聽、出錯、成長、形象、人格、自我、壓力、牽掛、信念、情感、回報、感動、懷念、享受、幸福、遺憾、完美、教育、偶像、品位、時間、好奇、探索、空中樓閣、戰爭與和平、平凡與偉大、真與假、利與弊、目標與現實、生與死、輸與贏、自然與心靈、立場與觀點、個人與集體以及個性與共性等等。通過對這些話題的觀察,我們會發現,這些話題很“平凡”,幾乎都是學生在生活中能隨時觸及的與自身關系十分密切的話題,甚至有很多話題都是在初中學習階段中討論過很多次的。所以,這會給人造成一種感覺,那就是圍繞這些話題而進行的寫作是十分容易的。但是實際情況卻不是這樣。
通過對學生作文的評改以及對高考滿分和失誤作文的評析,筆者發現,學生寫作時并不是沒有話說,結構也并不是沒有條理。但是,文章基本上都流于形式,并且內容十分空洞。雖然學生有話說,但是說的多是空話、大話;雖然文章的語句不乏精彩之處,但是詞藻的華麗更加凸顯了內容的偏離和貧乏。請看2007年高考滿分作文《獨上高樓》的內容片段:
是黃沙漫天、北風吹雁中騎驢高歌的歌者么?是以霓為線、以虹為鉤的海上釣鰲客么?是遍訪青山綠水、且歌且行的游者么?在那個煙花三月的時代,人們對你的期望是歌功頌德,取悅帝王換取高官厚祿;而你,偏偏要獨上高樓,在朝要高力士脫靴磨墨,在野要放白鹿于青崖間。
于是你注定要孤獨,“舉杯邀明月,對飲成三人”,然而你傲然,“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愿醒”,而當我們回望唐朝,站在盛唐中間的不是帝王,而是你啊。
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剩下三分嘯成了劍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
這篇文章乍眼一看,可謂文采斐然。被評為高考滿分作文,更好像是實至名歸。但是這樣的文章被追捧只能達到這樣的效果:讓今后的學生更加注重句子的華麗化描寫,而不想做任何努力去對作文的題目進行推敲,也不會再想任何有關立意的問題。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以這樣的導向去引導學生,那后果更是不堪設想。其實,這樣的結果已經大量顯現了,連學生自己都能總結出教師所謂的“教學經驗”了,那就是逢題便寫“李杜白”(李白、杜甫、白居易),然后再加上一些“風蕭馬鳴”,來襯托古代文人的哀情,接著修辭上使用大量的排比、比喻和夸張,最后結構上來個首尾呼應。在這種教學模式的引導下,教師在“撒謊”的同時教自己的學生“撒謊”,因為這種情感幾乎不是教師真實的情感,也不是學生真實的情感。
增加思維含量
培養學生給作文增加思維含量的意識,并不是讓學生唱高調,給作文題目戴“高帽子”,而是讓學生提升思維的高度,要讓學生從那種空洞無味的機械化模仿和制造模式中轉入真正的思考程序。以今年高考作文題目《人之常情》為例,就出現了一大批的失誤作文,比如下文(有刪節):
人有七情,哪七情可以表達出來?常情。
愛情,人最需要的一種情,在它的世界里可以感受到溫暖,還有被愛的美好。喜!
友情,每個生存在這個地球上的人、事、物都需要它,水、樹、草、鳥等都離不開它。樂!
親情,誰離得開它呢?不可能,親情是最偉大最真摯的情感抒發,所以它是樂!
友情,人之常情,為了友誼可以放棄很多。為了朋友兩肋插刀也在所不惜,為了兄弟或姐妹上刀山下火海也絕不低頭說“NO”,這就是常情,人最深刻最明白的表達七情的常情——友情。
假情,如果別人對你假情假意,虛有虛無地使你的心情混亂,這是什么情——怒……
同情,當你看到弱者時心里會不由地想要憐憫人家,感嘆人生的哀怒情愁,這是哀……
真情,對于怕再一次受傷的人來說,他們需要的是什么?最真最真的情意,我說不要懼。
感情,吃五谷雜糧的人怎會無感情呢?但往往有的人看待事物持一種消極的態度,悲……
從這種排比式的句子中,就可以清晰地看出考生平時機械化模仿形式的軌跡。但是,當成熟的形式套用了淺薄的內容時,就會產生內容混亂的后果。《佛學大詞典》中的“七情”,指一般人所具有的七種感情:喜、怒、哀、懼、愛、惡、欲。與此解釋相比,道家、儒家和中醫學對“七情”的解釋都大同小異。當然,我們不能要求學生絕對熟練地掌握這些內容,可是,在羅列情感的內容時,考生思維一定要清晰,概念一定要分清。就本文而言,“親情”“愛情”“友情”固然是互為對立的概念,但是這三者同屬“真情”,也同屬“感情”,可“真情”和“感情”并不是對立的概念。而“同情”只是一種心理活動,不是“情”,至于“假情”,更是寫作者為了拼湊,生造出來的這么一種“情”。至于具體的內容,更是混亂至極:“愛情”是“人最需要的”,是可“喜”的;“友情”是“人、事、物”都離不開的,是可“樂”的;“親情”是“誰”都“離不開”的,又是可“樂”的。那么,這三者的區分點在哪里?統一點又在哪里呢?即使找到了區分點和統一點,這三者的特性與“常”又有什么關系呢?總之,思維混亂到這種程度,幾乎看不見一點思考的痕跡了。這種狀況的出現,跟學生缺乏增加作文中的思維含量的意識是直接相關的。學生在前幾年的作文訓練中,習慣了對形式的模仿,也因此,習慣于在寫作之前,在作文選和網絡上找出一大堆的材料進行拼湊,即使有的學生通過這種方法了解了一些寫作方法并且掌握了一些描寫技巧,但是卻讓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喪失得越來越快。
避免大而無當
針對目前高考現狀,建議學生“小題大做”。
上文已經提及,貌似“平常”的作文題目對學生思維的要求反而會更高。那么,學生更應該有意識地去從哲學、宗教、文藝等領域去汲取營養,擴大自己的知識面,雖然有的老師擔心這個時候的學生理性不足,在思想上“拔高”不足取。但是筆者認為,對于人生的高品質和高層次的思考是與年齡無關的,更何況,高三學生已經是成年人了,已經基本具備了成年人的鑒賞和分析心態。即使他們的社會經驗不足,那也只是生活素材不足,而不是思維度不足。
與“小題大做”對立的寫法有兩種:一種是“小題小做”,一種是“大而無當”。
第一種寫法是考生將自己的一段逝去的愛情、親情或友情原汁原味地記錄而不是描述下來,雖然表達了自己內心的感情,但是因為描述得極為平淡,且沒有經過高度濃縮,不容易讓人產生共鳴。
第二種文章表面上看是小題大做,但是大而無當,且大而失實。比如有的學生為了迎合傳統道德觀和主流話語,竟然認為“人為了祖國獻身而放棄自己的家人”也是一種“人之常情”。這種“常情”其實已經變成了“無情”。這就將思維擠進了死胡同。真正的“小題大做”一定要基于自己的真情實感,并由自己的情感延及到群體的情感中去,并且適當地與歷史和文化史中相對應的現象做對照以及進行分析思考。這是真正的由“小”變“大”的過程。仍以《人之常情》為例,今年的滿分作文就很好地做到了這一點。首先考生選擇了一句十分平常的話作為“人之常情”的標志性話語——“好好活著”。這句話緊扣“常”字,十分切題。這句話是每個人都非常熟悉的一句話,平凡得幾乎都要讓人忘記了。作者看到,在經歷大地震后,因為能夠“活了下來”,在強悍的自然面前,人們以超然的姿態表現出悲傷而不憤怒、痛苦而不壓抑、無奈而不絕望的冷靜,讓一個最普通的人之常情——“活著真好”,閃耀出人性的純真與堅強。從生存的特殊時期悟出“活著”的生命意義,得以重拾起生活的初衷,痛悔往日的紅塵喧囂給我們的污染,仿佛一個晝夜就讓我們站到了成人行列。這樣的議論,這樣的感受,已經從單純的對四川汶川人民的同情上升到對整個中國社會群體意識的審視,經歷過這場災難,人們對外在的狂熱的追逐逐漸轉變到了對自己內心世界的考問,人活一生,既然要活,到底應該怎么活?怎樣活著才是真正的“好”,怎樣才算是“好好活著”。這種問題,想必在大部分人的腦海中都閃現過,當考生清晰地將這種一閃而過很容易被忽略的思考用文字顯現在考卷上的時候,人們必然會將自己相似的思索從已沉淀的記憶中過濾出來,從而在情感和心靈上與考生產生了應和,由此,考生的個體意識和群體意識擁有了相一致的內容,共鳴自然而然就會產生,此時,考生的“小”感情變成了群體的“大”感情,文中的情感才擁有很濃的人情味,且不矯情不夸張。
上海一位閱卷專家表示:“高分的標準是文章的思想性,立意的高低就是得分的高低,文章只要富有感情,就一定能獲得高分。而那些大量使用引文,堆積很多形容詞,缺乏自己獨立思考的文章,即使寫得‘根正苗紅’,也不會得到高分。”筆者將這句話作為文章的總結。
高考作文十大誤區
考生在作文寫作中應盡量的避免寫作誤區。例如,高考作文因字數、時間的限制,不可能寫得太多,但有相當多的考生往往出現“入題慢”的弊病,廢話很多,以一當十的內容卻千呼萬喚不出來。引用原材料或可有可無的內容占去了很大的篇幅,重點部分無法展開。應多看名家精短美文,為我所用,在“實戰”中尋找不足,總結經驗。
一、審題——若即若離
雖然近年來作文多以“話題作文”或是“新材料作文”出現,題目寬泛,不設審題障礙,但也并不是想寫什么就寫什么,想怎么寫就怎么寫,依然要在所給話題、材料范圍內進行審題寫作,不可拋開話題、另辟蹊徑地“信馬由韁”。否則,就會不著邊際,偏離話題。比如上海2007年高考作文題《必須跨過這道坎》,就應該牢牢抓住“必須”“跨”“坎”等“題眼”進行審題,還要重點關注、開掘出“坎”的引申義、比喻義。
規避:要加強審題訓練,針對題目“辨字析詞”,盯準“題眼”,尤其對于哲理性命題,涉及辯證關系的,更要深入分析題目的深刻內涵。審題越細、越準、越透,立意的思路就越寬、越深、越廣。
二、入題——千呼萬喚
高考作文因字數、時間的限制,不可能寫得太多,但有相當多的考生往往出現“入題慢”的弊病,廢話很多,以一當十的內容卻千呼萬喚不出來。引用原材料或可有可無的內容占去了很大的篇幅,重點部分無法展開。
規避:多看名家精短美文,為我所用,在“實戰”中尋找不足,總結經驗。
三、扣題——蜻蜓點水
有的考生寫作文,從頭到尾沒有出現話題、話題的關鍵詞或與話題相近的表述,犯了扣題不緊的錯誤,看不出是就所給特定“話題”或是“新材料作文”而寫的文章,這樣得分自然不會理想。
規避:在行文時牢記“考綱”中對作文扣題一項的具體要求,依照標準去做,回想老師的相關叮囑及傳授的方法。
四、立意——平庸病態
見解獨到、構思新巧、主旨積極的文章無疑是任何人都夢寐以求的。可惜的是,在考場上有的學生為了追求所謂的標新立異,甚至寫出了令人匪夷所思的文章。如有的學生在《假如記憶可以移植》中這樣寫:“我要把愛因斯坦的大腦移植過來,為自己發財致富……”由于思想格調不高,不符合高考作文“思想健康”的要求,降低了作文品位。
規避: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突破定向思維、線性思維,走向逆向思維、發散思維,視角獨特,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五、選材——陳舊蒼白
有的學生作文材料陳舊蒼白,缺乏厚重感。要么記敘一件事,有骨架沒血肉;要么議論一個道理,觀點+例子+結論,缺分析少論證;要么連例子都沒有,翻來覆去,空談漫議,寫到哪兒算哪兒,湊夠字數為原則。
規避:積累材料。一是在高三這段時間里繼續收集鮮活的材料,并選記一些名言警句;二是把長期以來的“庫存”分門別類篩選一下,選擇出可供用于寫作的精品材料列出提綱。
六、語言——艱澀難懂
有的考生喜歡使用縮寫、英文單詞、網絡語言,其實這是要冒一定風險的。有的閱卷教師對這類語言很反感,就會對考生有害無利。高考大綱對于作文的要求是語言通順、用詞貼切,文句有表現力。因此,考生應當盡量用優美、有內涵的語言來表情達意,要用最規范、最傳統的語言來寫作,最好不用或少用網絡語言。
規避:平時寫作時盡量不使用網絡語言或少數知道意思的語言。
七、形式——千篇一律
考場作文,事關重大,不僅內容要出彩,形式上也應該不拘一格,使內容與形式相得益彰,完美統一,方可獲得高分。但教師在批改作文中卻發現,形式創新的寥寥無幾,多為千篇一律、似曾相識的“老面孔”,這應當引起注意,尤其是寫作能力強的學生,不要因為形式的“不適宜”而失去了本不該丟的分。
規避:運用題記、后記、演講稿、采訪記錄、日記體、書信體、小標題等新形式來詮釋思想,表達意旨。
八、文體——似是而非
有的學生寫的文章好像屬于“四不像”的文體,因而閱卷老師難以讀懂、把握這樣的文章,判分就有爭議。所以,一般說來,文體還是明朗為好。
規避:就高考作文而言,最好多使用記敘文(夾敘夾議)、散文(記事、抒情)、議論文三種常見形式,少采用或不用詩歌、戲劇、文言等體裁。
九、結篇——虎頭蛇尾
有的學生由于沒有分配好答題時間,以致在寫作文時所剩時間不夠了,有的考生來不及結尾,結果或用一句話硬斷,或點上一串省略號,或干脆空在那兒。無論哪一種情況,都會被視為未完篇處理。因為閱卷老師衡量一篇文章的好壞,首先是看文章的整體,虎頭蛇尾的文章是要被扣分的。
規避:考生平時要訓練自己在大約45~60分鐘內能夠寫出一篇完整作文的能力,最后交上的作文無論如何都應該是一篇結構完整的作文。
十、卷面——亂涂亂改
現在是電腦閱卷,字跡模糊、掃描不清就會丟失信息,老師看得吃力無疑會影響分數。我們都有這樣的感覺:書寫工整、卷面整潔的作文使人賞心悅目,印象分立即增加;而字跡潦草、涂改得難以辨認的答卷,無形中就會多扣幾分。高考作文如果接二連三地出現錯別字,就會被認為語文基礎太差,得分也會大打折扣。2008年高考作文對錯別字要求更高,有的省已經規定每錯一字扣一分,應予以特別重視。
規避:養成好的書寫習慣,不會的字、詞要查字典、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