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視劇《三國演義》“草船借箭”的橋段中,有一段精彩的“將帥論”,諸葛亮對魯肅說:“兵者,有可見之兵,有不可見之兵。可見之兵,執戟荷戈,肉身之士;不可見之兵,日月星辰、風云水火、山川靈氣,如此萬物均可為兵。”且看那古戰場上,滾木壘石、云梯暗道、水淹火燒……簡直是無所不用其極。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原著中雖然沒有寫出諸葛亮的這幾句名言,但是他卻是善用不可見之兵的高手,尤其愛玩兒火。
許攸獻計:一把火定乾坤
曹操與袁紹為爭霸主之位,對陣官渡。而此時曹操的故交許攸卻在袁紹帳下做謀士。在友情和職業操守之間,許攸選擇了后者,頂著“反插兄弟一刀”的惡名,向袁紹指出了糧草的重要性,真是謀臣的業界良心、中國好智囊。他說:“曹操屯軍官渡,與我相持已久,許昌必空虛;若分一軍星夜掩襲許昌,則許昌可拔,而操可擒也。今操糧草已盡,正可乘此機會,兩路擊之。”
常言道,“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人不得食,馬無草料,軍心渙散,這樣的軍隊撐不了幾日。因此許攸這一招“釜底抽薪”,可以不戰而屈人之兵。幸虧袁紹并未采納許攸之計,否則曹操危矣!而許攸見袁紹爛泥扶不上墻,便負氣跑去投奔曹操,反插了舊主袁紹一刀,“袁紹軍糧輜重,盡積烏巢,今撥淳于瓊守把,瓊嗜酒無備。公可選精兵……燒其糧草輜重,則紹軍不三日將自亂矣”。
曹操是愛聽取意見的人,立即安排一支人馬去放火燒糧,最終大敗袁紹,取得官渡大捷。這一把火,燒出了曹操的宏圖霸業。
諸葛亮首秀:一把火坐穩中軍帳
都說“新官上任三把火”,諸葛亮也是如此,他剛坐到劉備的中軍帳中,料定武將不服氣,恰好此時曹操來犯,于是諸葛亮與曹操的第一次接觸戰就變成了個人首秀。諸葛亮先以趙云為第一誘餌,以劉備為第二誘餌,誘敵深入。曹操帳下的大將夏侯惇立功心切,急追至新野,這里“南道路狹,山川相逼,樹木叢雜”。這是專門為放火而生的絕好地形!我們看諸葛亮是怎么安排的:
“云長可引一千軍往豫山埋伏,等彼軍至,放過休敵;其輜重糧草,必在后面,但看南面火起,可縱兵出擊,就焚其糧草。翼德可引一千軍去安林背后山谷中埋伏,只看南面火起,便可出,向博望城舊屯糧草處縱火燒之。關平、劉封可引五百軍,預備引火之物,于博望坡后兩邊等候,至初更兵到,便可放火矣。”
博望坡一把火,燒死曹軍無數,燒得曹操膽戰心驚,也燒出了諸葛亮的成色,令劉備麾下武將心悅誠服,為他奠定了軍師的絕對地位。這樣的妙計諸葛亮在“火燒藤甲兵”時又用了一次,簡直是無往而不利,但諸葛亮有悲天憫人之心,燒死三萬藤甲兵,垂淚曰:“吾雖有功于社稷,必損壽矣!”
周瑜、諸葛亮聯手:一把火燒出勝算
李白詩云:“烈火張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蘇軾贊曰:“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這些詩句描寫了赤壁之戰的情景。當時孫劉聯合抗曹,但想要以少勝多,談何容易?諸葛亮和周瑜兩個當世的頂尖謀臣卻不謀而合:
“瑜曰:‘某……思得一計,不知可否。先生幸為我一決之。’孔明曰:‘都督且休言。各自寫于手內,看同也不同。’瑜大喜,教取筆硯來,先自暗寫了,卻送與孔明;孔明亦暗寫了。兩個移近坐榻,各出掌中之字,互相觀看,皆大笑。原來周瑜掌中字,乃一‘火’字;孔明掌中,亦一‘火’字。”
英雄所見略同,奇怪的是曹操這個當世奸雄竟然沒有看出這明顯的軍事防御漏洞。羅貫中簡直是用生命在黑曹丞相啊!接下來就是如何實施這一妙計了,于是史上最華麗的“暗戰”開始上演,無數人輪番坑曹操。先是“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憑此苦肉計,黃蓋假意投降曹操,使靠近其水寨放火成為可能。再是“鳳雛”龐統假意幫助曹操,以連環計將其大小戰船全部連接綁定,要燒就來個干凈!萬事俱備,諸葛亮又借來東風,使赤壁大火如期燃起,把曹操燒了個肝膽俱裂,欲哭無淚。
陸遜出世:一把火燒出盛名
東吳與西蜀雖結盟抗曹,卻也矛盾重重,其中主要矛盾就是荊州。那個令人刮目相看的呂蒙,用了陸遜之計,白衣過江,得了荊州,致使關羽敗走麥城,慘遭孫權斬首。張飛又因悲傷過度怒打手下遭暗殺。桃園結義的兄弟,并肩作戰的伙伴,就此折損兩人,劉備豈不痛徹心扉?他“引本國大兵,及蠻王沙摩柯番兵數萬,又有洞溪漢將杜路、劉寧二枝兵,水陸并進,聲勢震天”。興師來東吳問罪,并怒言:“朕切齒仇人,乃孫權也。”他敗孫恒,戰猇亭,拒講和,誓報仇,看來東吳危險了。
此時陸遜卻“傳下號令,教諸將各處關防,牢守隘口,不許輕敵”,無論劉備怎樣叫陣辱罵,陸遜都頂住部下請戰的壓力,堅守不出,耐心等待時機。天氣炎熱,劉備令軍隊夾江安營——“樹柵連營,縱橫七百余里,分四十余屯,皆傍山林下寨”。如此下寨,乃兵家大忌,怪不得陸遜開心地說:“取之正在今日。”他毫不客氣地火燒蜀軍連營。若不是諸葛亮在魚腹浦擺下“八陣圖”,陸遜又恐曹魏坐收漁翁之利,恐怕西蜀就此被滅了。
三國演義的故事引出了許多歇后語,例如:曹操下江南——來得兇,敗得慘;張飛扔雞毛——有勁兒難使;曹操吃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請試著搜集幾條有趣的三國歇后語,并講講與它們相關的故事。
(來源:語文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