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20年前的一天,有人拜訪著名書法家,恭恭敬敬地在名剌上寫:謹拜愛新覺羅·啟功先生。
啟功先生不客氣地說,我既然叫啟功,就是姓啟名功,請您別叫錯了。
訪客碰了一鼻子灰,心里納悶不已,啟功先生是雍正皇帝的九世孫,難道姓愛新覺羅有錯嗎?
愛新覺羅確實曾經是啟功祖上的姓氏,但到了啟功這里,如此稱呼卻是對啟功先生極大的冒犯。
問題出在哪呢?這事還要從清朝滅亡、滿族人民改姓說起。
滿族姓氏源遠流長,很多都可以追溯到古老的肅慎、挹婁等民族。
古挹婁民居
清朝編纂的《皇朝通志·氏族略》,記載了滿族679個姓,堪稱最為權威的滿族氏族志。
有人說,清朝初年滿族一共才不到百萬人口,居然整出來這么多姓氏,難道這玩意兒也是炫富的標志嗎?
其實不光是滿族兄弟這么干,漢人當了皇帝也喜歡拿姓氏說事。
唐太宗李世民下令修《氏族志》,把李姓排成天下第一姓;宋朝編《百家姓》,趙姓又高居第一;朱元璋當了皇帝,直接把朱姓定為國姓。
影視劇中趙匡胤形象
可見,姓氏在封建時代不只是姓,而是皇帝、貴族們的面子。
滿族的600多個姓,在入關后逐漸演化成八大姓,分別是:佟佳氏、瓜爾佳氏、馬佳氏、索綽羅氏、齊佳氏、富察氏、那拉氏和鈕鈷祿氏。
佟佳氏是貴姓中的貴姓,出過的名臣大將極多,以至于在清朝有“佟半朝”之美譽,比如清初五大臣之一扈(hù)爾漢,開國名臣佟養性,以及幫助雍正奪位的隆科多。
康熙的母親孝康章皇后,以及康熙的妻子孝懿(yì)仁皇后,都是佟佳氏的姑娘。清亡后佟佳氏改為佟、童、仝、董等姓,佟大為就是佟佳氏后人。
瓜爾佳氏的代表人物是那位被康熙活擒的權臣鰲拜,以及慈禧太后的心腹、晚清重臣榮祿。
瓜爾佳氏改漢姓后,多采取音譯改為關,當然也有改成其他的,諸如石、鮑、汪、李等等。
關姓自古多美女,老一輩的關之琳,就美到讓人舔屏,小一輩的國民閨女關曉彤,論顏值論身材也都是一流。
關之琳
另一個顯赫的姓氏那拉氏,最著名的當屬慈禧太后。
漢姓中的那氏,就源自滿姓那拉氏,樂壇大姐、亞洲天后那英,可能就是慈禧后人!
當然,除了這些知名的明星,說不定你身邊也潛藏著某位改過姓的滿清貴族呢。
這里得說一下,滿洲八大姓是沒有愛新覺羅的。
影視劇中的皇太極和多爾袞形象
倒不是說愛新覺羅不夠大,就是因為太大太尊貴了,清朝皇帝直接把愛新覺羅定成了國姓,凌駕于諸姓之上。
但是愛新覺羅這個姓,與八大姓相比較,卻是個很年輕的姓。
愛新最早是女真老姓,意思為金,所以這也是許多清室后裔改姓為金的緣故。
那么覺羅是怎么加到愛新后面的呢?啟功先生解釋過這個緣故。
當初清太祖努爾哈赤立國之后,把自己的直系子孫稱為“宗室”,把各家伯父、叔父家的后代稱之為“覺羅”,意思是非直系的本家子弟,后來叫著叫著順了口,就統稱為愛新覺羅了。
當然這只是其中一個說法,爭議者還有很多。
啟功先生認為,他本姓是愛新,而非愛新覺羅。
啟功
清亡之后,愛新覺羅這個帶有特殊政治意義的姓更加敏感,他不愿再摻合到政治中去,所以干脆以名字中的第一個字“啟”作為姓氏。
姓什么這是啟功先生個人的自由,事實上也是為了避開清亡的尷尬。
有的人還把老一套封建殘余強行扣人頭上,自然惹人不高興。
漢族姓氏,即使在封建帝制時代,也沒有人為地分貴賤論高低。
皇帝能姓李,老百姓也能姓李,甚至為了籠絡人心,唐朝皇帝還賜過少數民族兄弟姓李。
“你也配姓趙”,不過是魯迅先生故意逗你玩兒的。
漢人對姓氏,其實還是蠻大方的。
那么滿族的姓氏為啥姓著姓著,還姓出來高矮胖瘦了呢?
滿族姓氏帶有濃重的原始色彩,大部分姓氏本身沒有特別的意義,要么來源于居住地,要么來源于部落。
八大姓之首佟佳氏,佟佳就是一個地名,瓜爾佳則是滿族部落名。
滿清崛起之初,實行軍事化的牛錄制度,一姓、一部落之人編入一個牛錄。大凡作戰、遷徙,一個牛錄都聚集在一起。
久而久之,勇猛善戰、軍功鼎盛的部落,勢力越來越大,人口越來越多,在朝中的地位越來越重,姓氏也就自然而然地水漲船高,成為所謂的“八大姓”。
其實滿族姓氏區分貴賤的現象,是每個民族都會經歷的自然階段,越是進化的淺,越對姓氏有迷之執著。
經過充分的社會進化,姓氏的內涵變得越來復雜,已經不是簡單的身份、血緣的象征,現代社會,姓氏更多地變為我們“尋根”的線索,也是文明、社會、政治進化的活化石。
參考資料:
哈斯巴特爾《愛新覺羅詞姓考》
曹德全《小議滿族“八大姓”》
李學成《滿族老姓漢化的歷史嬗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