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般是把大蒙古國的開國皇帝稱為成吉思汗,其實他的名字是叫孛兒只斤·鐵木真,成吉思汗只是他的尊號。可能很有朋友會好奇,“成吉思汗”這四個字究竟有怎樣的含義或者寓意,那今天我們就準備跟各位講講這個問題。將成吉思汗放在世界史上,他都是非常杰出的軍事家、政治家,他的輝煌成就,令人望塵莫及,所以各個時期人們對于成吉思汗的評價都是比較高的,當然其中肯定也會包含一些爭議。
有關“成吉思汗”的含義,有著不同的說法(解釋),按照拉施特《史集》記載:“成”是強大的意思,“成吉思”是“強大”的復數,由之,成吉思汗是強盛偉大的君主之意,幾類“古兒汗”(眾汗之汗)。
洪鈞《元史譯文證補》認為:“成,大也,吉思,最大也。”也就是“天子之義”。還有的學者進一步解釋為“強有力的皇帝”。
《新譯簡注蒙古秘史》中解釋為:表示鐵的性質的堅硬之意,形容人可以理解為強大。
然而在蒙古語中“成”包含“堅硬”或“堅確”,沒有“大”或偉大(強大、最大)的意思,更不是“天子”之義。成吉思汗的“汗”字才是“天子”的意思,與匈奴人的“單于”,柔然、突厥等游牧民族的可汗或合汗的意思一樣,解釋為“天子”或“皇帝”。
《蒙古源流》與《蒙古世系譜》中有另一個說法:鐵木真即位之前,每天早晨有一種五色鳥長鳴,發出“成吉思”、“成吉思”的叫聲,蒙古人民認為這是一種吉祥的征兆,便作為鐵木真的尊稱。
還有一種說法比較流行,筆者認為是最不靠譜的:洪鈞在《元史譯文證補》中又注引了一種解釋:“成吉思即騰吉思,言海也。”據此,一些專家學者認同此說,認為成吉思與西藏語“達賴”同義,是海洋的意思,表示具有無限的強大威力,即“海內合罕”之義。
《蒙古文學史》贊同此說,并且進一步解釋說:“大部分學者以為成吉思是從“騰汲思”一詞來的,這個騰汲思一詞是蒙古、突厥語,意思是大海。秘史上就把大汗稱為大海汗的,因此成吉思汗有大海汗之意”,是“海洋一般強大的不可戰勝的可汗”。
《中國古代史》(南開大學歷史系編寫的)也說:“成吉思汗義有不同的解釋,一般認為是海洋意,成吉思汗就是海洋皇帝。”史學大家蔡美彪先生也主此說,在其著的《中國通史》第七冊中也說成吉思汗其“意為海洋般的大汗。”
那么,這“騰汲思”何解?
《蒙古秘史》中有“騰汲思”與“騰吉思”,旁譯為“水名”并不是“海”的意思,并且鐵木真生活的蒙古高原并沒有海洋,只有河流與湖泊或泡子,鐵木真與他的臣民們也沒有見過海洋,怎么可能上尊號“大海皇帝”或“海洋般的大汗”呢?
筆者認為:成吉思汗是“天皇帝”的意思。
這與草原游牧民族敬天有關,匈奴的單于,有“撐犁孤涂單于”、“天所立匈奴大單于”等等,“撐犁孤涂單于”就是“天單于”的意思。
突厥與回鶻都有“登里可汗”,解釋為“天賜福神武智慧可汗”。
契丹人建立大遼王朝,開國皇帝耶律阿保機上尊號“天皇帝”。
引申去考慮,成吉思汗這個稱號源于匈奴、突厥、回紇與契丹,有著至高無上、神圣無比的“天皇帝”之意,由此推論,“成吉思”就是匈奴語中的“撐犁”,突厥與回鶻語中的“登里”,漢語的“天”或“天賜”之意,“汗”就是“單于”、“可汗”的意思,解釋為漢語中的“皇帝”或“天子”。
趙珙的《蒙韃備錄》中記載:“成吉思,乃漢語天賜二字也。”
趙珙,是與成吉思汗同時代人,公元1221年曾經到燕京見過成吉思汗手下四杰之首木華黎。關于蒙古最高統治者“成吉思汗”的解釋,應該不是信口雌黃,必然有所依據。
魏源撰寫的《元史新編》也解釋為“言天賜”。
我們再根據《世界征服者史》、《史集》等相關史料記載,成吉思汗這個稱號是蒙力克老人的四兒子,蒙古部族大薩滿闊闊出提出的,并且他自稱“帖卜——騰吉思”,可解釋為“天使”,人稱“通天巫”,他自稱法力無邊,能與鬼神共語,預卜吉兇,能夠傳達上蒼的旨意。
在游牧民族中十分信奉薩滿教,大薩滿的話具有“神權”的威信,成吉思汗統治蒙古帝國,自然也離不開薩滿的“預言”,《史集》中記載:“蒙古力克——額赤格的兒子闊闊出——帖卜騰里是一個奇跡的預言者”,對蒙古高原上的人們說:鐵木真是“最高的主讓你統治大地”,“最高的主命你采用成吉思汗的稱號”,得到所有人的認可。
志費尼的《世界征服者史》中說:天神對闊闊出說了,“把整個地面賜給鐵木真及其子孫,名他為成吉思汗”。
綜上分析,當時鐵木真雄心勃勃,事業騰達,鐵木真與他的文臣武將也知道中原漢族人的最高統治者被稱作“天子”,鐵木真完全有能力與中原王朝的皇帝以及冒頓單于、登里可汗、天皇帝耶律阿保機媲美,擁有“天可汗”,這應該就是“成吉思汗”這一稱號的真正內涵。
公元1206年的忽里臺大會不僅給鐵木真上尊號“成吉思汗”,還確定了國家的名字:“也客——忙豁勒——兀魯思”,其漢意就是大蒙古國,也讓蒙古高原各部落擁有了共同的名稱“蒙古”,這無論是對蒙古族還是中國,乃至世界都有著深遠的劃時代的影響。
作者:陳二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