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頸動脈超聲在健康體檢當中的普及,“動脈斑塊”成為了中老年人體檢異常結果當中的“常客”。
一旦有了“動脈斑塊”,不少朋友都會擔心斑塊不斷發展下去堵塞血管,又或者斑塊上“長出”血栓、脫落以后造成梗死。因此,大家都希望把這個有如“定時炸彈”一般的健康問題給清除掉。
然而,有很多人卻說:斑塊一旦“長出來”,就再也無法“逆轉”了。事實真的如此悲觀嗎?
這篇文章,我們就從機制上告訴大家,為什么動脈斑塊其實是有希望發生逆轉并縮小的?以及要想達到這個目的,需要通過調脂治療讓哪些血脂指標發生改變?
盡管,動脈斑塊的形成涉及到非常復雜的機制,但是,在醫學上,早已明確了這其中最為關鍵的一步:就是膽固醇向血管壁的“滲透”。
在這一過程中起到核心作用的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這種血脂成分。低密度脂蛋白(LDL)在人體中主要發揮的作用是將肝臟合成的膽固醇給轉運到肝臟以外的其他組織。
當吸煙、高血壓、糖尿病等因素導致血管壁受損以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就可以從血管壁受損的部位“滲透”進去并逐漸“沉積”下來,最終形成動脈斑塊。
所以,醫學界一致認為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是促進動脈斑塊形成的“壞膽固醇”。但與其作用相反,其實在血脂成分當中也存在一類所謂“好膽固醇”,這就是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
高密度脂蛋白(HDL)主要負責將肝臟以外其他組織當中的膽固醇給轉運回肝臟,這也同時包括動脈斑塊內存在的膽固醇。
簡單來說,低密度脂蛋白負責把膽固醇從肝臟“搬運”到動脈斑塊里,而高密度脂蛋白則負責把膽固醇從動脈斑塊“搬回”到肝臟中去。
理論上,只要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降得足夠低,而同時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升得足夠高,那么,動脈斑塊里的膽固醇就可以被越“搬”越少。
在《ASCVD患者逆轉斑塊他汀治療專家共識》當中專門定義了:斑塊逆轉是斑塊內脂質的逆向轉運,可以最終讓斑塊體積實現縮小。
而一系列的臨床研究也驗證了這種理論,通過他汀類藥物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同時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以后,動脈斑塊出現了逆轉效應,斑塊體積也有減小的趨勢。
了解了前面的內容,相信有朋友會問了:明明我一直都在吃他汀類藥物,但怎么每次體檢卻沒見動脈斑塊縮小呢?
研究發現,并不是說只要吃了降血脂藥,斑塊就一定可以發生逆轉。斑塊的逆轉,其實是有“門檻”的。要想實現斑塊逆轉,光吃藥還不夠,必須得通過藥物讓多項血脂指標同時滿足一定的條件才可以!
在《ASCVD患者逆轉斑塊他汀治療專家共識》當中,提出了這樣的三項條件:
第一,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應該顯著降低至1.4~2.1mmol/L;
第二,讓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升高超過8%,達到1.2~1.4mmo/L;
第三,讓載脂蛋白A1(Apo-A1)水平升高超過9%,達到1.35~1.5g/L。
醫學研究提出,當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低至1.4~2.1mmol/L時,可以讓動脈斑塊不再進展;而同時提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以及載脂蛋白A1的水平,則能夠讓斑塊內的膽固醇實現逆向轉運。
這里的載脂蛋白A1也是血脂檢查當中的一項指標,載脂蛋白A1一般很少出現在其他的脂蛋白當中,但它是高密度脂蛋白的主要組成成分。因此,它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水平呈正相關,也被認為對逆轉動脈斑塊具有正向效應。
還有一點需要提醒大家,就是斑塊發生逆轉或縮小的過程一般會比較漫長。我們不能指望在血脂項目達標以后短短數月就能夠看到明顯的斑塊縮小。要知道,有不少醫學研究是通過很精密的檢查手段才可以觀察到斑塊逆轉,比如血管內超聲技術等等。
而有研究顯示,至少需要強化降血脂治療18個月以上,才有可能觀察到比較明顯的斑塊縮小效應。所以,這就是為何醫生在臨床上往往更加關注血脂指標的控制而并非是動脈斑塊大小的變化。
不過,上面所提到的這三項指標的目標值,并不一定適合每一位存在動脈斑塊的患者。不同患者的心血管風險程度不同,往往意味著血脂目標值的設定也會有所差異。
比方說,對于確診過冠心病、腦中風、外周動脈疾病等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患者而言,原本他們的降血脂目標就是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給控制到1.8mmol/L以內。因此,對于這類患者而言,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目標值應該在1.4~1.8mmo/L之間,而不是1.4~2.1mmol/L。
而對于很多只是體檢發現了頸動脈斑塊,但平時血壓、血脂以及血糖問題并不明顯,沒有很高心血管疾病風險的人群而言,則未必需要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給降到2.1mmol/L以內。因為,并不是所有的頸動脈斑塊都“非常危險”,當醫生認為總體心血管風險并不高的時候,可能不會要求必須開展藥物治療。
在《ASCVD患者逆轉斑塊他汀治療專家共識》當中,主要推薦瑞舒伐他汀(每日10~20mg)或者阿托伐他汀(每日20mg)這兩種他汀類藥物作為優先使用的降血脂藥物。
他汀類藥物是最經典也最常用的調血脂藥物,在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同時還具有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功效。而在眾多的他汀類藥物當中,10~20mg/片的瑞舒伐他汀以及20mg/片的阿托伐他汀都屬于中高強度的他汀類藥物,降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程度往往可以達到40%以上。
最后,總結一下,動脈斑塊是可以通過治療發生逆轉的。
要想實現這個目標,關鍵是要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降得足夠低同時把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以及載脂蛋白A1升得足夠高。
不過,并不是所有存在動脈斑塊的人群,都有必要這樣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