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心學的精髓是“致良知”,其學說體系表現為 “四句教”:“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陽明告訴他的學生徐愛和錢德洪,“只依我這話頭隨人指點,自沒病痛,此原是徹上徹下功夫。”在這里,“話頭”指的是教人時啟發思考的語句,而“徹上徹下功夫”,則是教人的主要內容。
學習王陽明“四句教”,對“話頭”必須有所理解,而最重要的是掌握“徹上徹下功夫”。
第一句,“無善無惡心之體”:陽明的解釋是,人心本體是心的“本來面目”, 是“無心之心”(無念之心), 當一個人心中所有的念頭、想法都消失的時候,這個時候,無所謂善,也無所謂惡。
第二句,“有善有惡意之動”:陽明的解釋是,“有習心在,本體受蔽。”人成為獨立體之后,在成長的過程中會受到一些不良習俗的污染,產生私心物欲,即陽明所說的“習心”。這時,“本體”與“習心”并存,因此,感受外物時,引發的意念可能是善的,也可能是惡的。
第三句,“知善知惡是良知”:陽明告訴我們,人在面對各種事物時會產生動念,要判斷人的動念是善是惡,關鍵在于“致知”, “爾意念著處,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瞞他一些不得。”
第四句,“為善去惡是格物”:陽明告訴我們,從“身心修養”五個要素的關系看,正心,誠意,致知,格物,都是為了修身。在上述五個要素中,“格物”(格正惡念惡行)是最需用力之處,也是能見到成效的地方。
學習“四句教”,最重要的是掌握“徹上徹下功夫”。王陽明為我們提供了一套身心修養的“組合拳”。
其一,“靜坐”的功夫:人的思慮多在私欲一邊,因此要“靜坐”,息思慮,讓各種欲念消失。陽明對陸澄說,“汝若于貨,色,名利等心,一切皆如不做劫盜之心一般,都消失,光光只是心之本體,看有甚閑思慮?”陽明所說的“靜坐”息思慮,讓各種欲念消失,與佛家所說的“明心見性”有相通之處。據說,悉達多(釋迦牟尼)在提示修行者時,曾指著天空說,平時我們看到天空中有各式各樣的云彩,當這些云彩都消失了,天空就是清凈的。意思是說,人的各種欲念猶如天空中的云彩,是飄忽不定的,經過修煉之后,這些欲念消失了,人的心就變得清凈了。這清凈的心才是我們的本性,才是佛性。
其二,“省察克制”的功夫:在靜坐時,欲念雖一時消失,但病根尚未除去,還會時常冒出來,因此要“省察克制”,把各種欲念的根拔掉。王陽明認為,在功夫上說,“省察克治”比靜坐又進了一步。他說:初學時心猿意馬,其所思慮,多是人欲一邊,所以必教以靜坐,以便息思慮。時間一長,習意稍定以后,如只懸空靜守如槁木死灰,那也沒有什么用處,此時就必須教他省察克治。如去盜賊,必須要掃除廓清。時刻注意把那些好色、好貨、好名等私念一一加以追究,搜尋出來,拔去病根,使它永不復起。這正像貓的捕鼠,眼睛看著,耳朵聽著,才有一念萌動,即與除去,不可窩藏,不可放它出路,這才是真實用功。王陽明還說, “克己須要掃除廓清”,“有一毫在,則眾惡相引而來。”即是說,私欲不掃除干凈,眾多的惡念就會接踵而至。只有“掃除蕩滌,勿使留積”,才能不為其所累,獲得心靈的自由。
其三,“致知”的功夫:省察克治,拔除病根,未必干凈,遇事時(誘惑)還會冒出來,因此要在“意念著處”致知。
在何處致知?在“意念著處”。即是在面對外物產生念頭或想法這個時候,用良知辨別善念惡念。王陽明對弟子陳九川說,“爾意念著處,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瞞他一些不得。”如,當一個人面對美色,錢財,權位,生死等引發動念時,可能失之于偏倚,過了,著了,迷了,這個時候,就需要喚醒良知來對我們的動念是善是惡進行判斷,否則,很可能走錯路,做錯事,甚至毀了自己的人生。
如何致知?要“慎獨”,在獨知之地用力。王陽明在和薛侃的交談中提出,“人若不知于此獨知之地用力,只在人所共知處用力,便是作偽”,“此處獨知便是誠的萌芽。此處不論善念惡念,更無虛假”,“正是王霸,義利,誠偽,善惡界頭”。“于此一立立定,便是端木澄源,便是立誠。”“慎獨”有幾個要素:其一是要在獨知之地用力;其二要意識到此時對面臨之物隨感而發的意念可能是善念,也可能是惡念,這是善與惡的一個分界點;其三是此時要“端木澄源”,認清自己的意念是出自良知的善念,還是出自私欲的惡念,并在此作出決定:是善念,可為之,是惡念,不可為。
致知過程注意什么問題?要“戒懼”,保持警惕。王陽明在和薛侃的交談中也提到。他說,“戒懼之念,無時可息。若戒懼之心稍有不存,不是昏聵,便已流入惡念。”(《王陽明集》卷二《薛侃錄》)他認為,人有習心,隨感而發的很可能是惡念,而不是善念,因而要保持戒懼之心,保持警惕,否則,很容易放縱惡念。
其四,“格物”的功夫:致知雖辨明了善念惡念,但仍有可能放縱惡念,因為人的私欲有強大的驅動力量,很可能會戰勝良知。這個時候,關鍵在于“誠意”二字。要糾正一個人的行為,特別是改變一個人的習慣(如好色,好貨,好名等)是很難的。在《王陽明集 陸澄錄》中,王陽明提出,“工夫難處,全在格物致知上。此即是誠意之事。意既誠,大段心亦自正,身亦自修。”現實生活中,有的人出于良知,也知道做人應清正廉潔,不能接受賄賂。但缺乏誠意,只要有人送錢,照收不誤。有人講了一個故事,原武漢市地稅局局長羅濤被查,家中一個大保險柜始終無法打開。一個識貨的檢察官說,此乃聲控鎖,密碼多用八個字。于是辦案人員輪流猜試:“人不為己,天誅地滅”;“芝麻開門,芝麻開門”;“上天保佑,升官發財”;“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一系列猜試都沒有用,只好把羅局長押到現場。他清清嗓子,用濃厚的勛縣話高聲念道:“清正廉潔,執政為民”。保險柜門應聲而開,滿柜金銀珠寶驚呆眾人。
“致知”的功夫是最重要之點。王陽明的弟子陳九川提出,近來功夫稍有所領悟,但“難尋個穩當快樂處”。王陽明對他說,此間有個“訣竅”,只是“致知”。
“格物”的功夫是最難之點。陽明在《與鄒謙之書》中說,自己“有悟于良知之學”,后悔以前的一些作為是“包藏禍機作偽于外”。十多年來,雖保持警惕,并極力洗刷剔除,但因病根深固,有時還是會像被砍斷的樹枝萌發新芽那樣冒出來。好在自己能掌握良知,故雖遇驚風巨浪,也能避免傾覆在大海之中。為此他發出感嘆:染上舊習之人,雖已覺悟,克治之功尚且這么難,那些染上舊習而未能覺悟,且日益加深的人,又將如何抵制消除舊習呢。
綜上所述,真正在心上用功,學會了這套“身心修養”的組合拳,才算學會了“致良知”。否則,只是在字面上打轉,毫無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