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拉尼娜、沃克環流、厄爾尼諾現象到底是什么回事?
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沃克環流
▼
沃克環流
是赤道海洋表面因水溫的東西面差異
而產生的一種緯圈熱力環流
它是熱帶太平洋上空
大氣循環的主要動力之一
沃克環流示意圖?
No.1
成因
赤道附近的太平洋水溫分布西高東低。在西太平洋,海洋母親賦予了大氣巨大的熱量,使這里的空氣溫暖而潮濕,盛行上升氣流,成為對流活動極為旺盛的地區也是太平洋降水最為豐富的地區,而熱帶東太平洋為冷水域,冷水使其上方的空氣變冷、密度增大,這一帶洋面上盛行下沉氣流,多晴朗少云天氣。
平均而言,太平洋大氣低層東部氣壓高,西部氣壓低,空氣從高壓區流向低壓區,從東邊來的空氣流到西太平洋正好補償了因上升而流失的空氣。而高空的情況常常與低層相反,在太平洋上空常以偏西氣流為主。這樣就在赤道地區形成了一個閉合的環流圈,即西太平洋為氣流上升區,到高空以后向東運行,行至東太平洋下沉到海面,然后向西太平洋流動。這個在低緯度太平洋上空形成東西向流動的大氣環流就是沃克環流。
No.2
沃克環流的增強和減弱及其影響
沃克環流的增強和減弱仍然是當代科學之謎。
一般有兩種說法:
一是自然因素。赤道信風、地球自轉、地熱運動等都可能與其有關。
二是人為因素。即人類活動加劇氣候變暖,也是赤道暖事件劇增的可能原因之一。
沃克環流減弱(厄爾尼諾)對我國的影響:
(1)夏季主雨帶偏南,北方大部少雨干旱。
(2)長江中下游雨季大多推遲。
(3)秋季我國東部降水南多北少,易使北方夏秋連旱。
(4)全國大部冬暖夏涼。
(5)登陸我國臺風偏少。除了上述一般規律外,也有一些例外情況。因為制約我國天氣氣候的因素很多,如大氣環流、季風變化、陸地熱狀況、北極冰雪分布、洋流變化乃至太陽活動等。
沃克環流增強(拉尼娜)時對我國的影響:
(1)熱帶氣旋增多,即在西北太平洋生成和登陸我國的熱帶氣旋增多。
(2)我國東北春夏易出現干旱,氣溫偏高。
(3)我國南方易發生干旱,華北洪澇。
(4)冬季較寒冷,寒潮多發,南方易出現凍雨、風雪。
厄爾尼諾現象
▼
厄爾尼諾暖流,是太平洋一種反常的自然現象,在南美洲西海岸、南太平洋東部,自南向北流動著一股著名的秘魯寒流,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正是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海域水溫普遍升高,向西流動的赤道暖流得到加強。
恰逢此時,全球的氣壓帶和風帶向南移動,東北信風越過赤道受到南半球自偏向力(也稱地轉偏向力)的作用,向左偏轉成西北季風。西北季風不但削弱了秘魯西海岸的離岸風——東南信風,使秘魯寒流冷水上泛減弱甚至消失,而且吹拂著水溫較高的赤道暖流南下,使秘魯寒流的水溫反常升高。
No.1
成因
厄爾尼諾暖流,是太平洋一種反常的自然現象,在南美洲西海岸、南太平洋東部,自南向北流動著一股著名的秘魯寒流,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正是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海域水溫普遍升高,向西流動的赤道暖流得到加強。
恰逢此時,全球的氣壓帶和風帶向南移動,東北信風越過赤道受到南半球自偏向力(也稱地轉偏向力)的作用,向左偏轉成西北季風。西北季風不但削弱了秘魯西海岸的離岸風——東南信風,使秘魯寒流冷水上泛減弱甚至消失,而且吹拂著水溫較高的赤道暖流南下,使秘魯寒流的水溫反常升高。
圖解厄爾尼諾現象?
No.2
厄爾尼諾對全球氣候的影響
厄爾尼諾對全球氣候的影響(來源:NOAA)?
拉尼娜現象
▼
拉尼娜現象就是太平洋中東部海水異常變冷的情況。
東南信風將表面被太陽曬熱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致使西部比東部海平面增高將近60 厘米,西部海水溫度增高,氣壓下降,潮濕空氣積累形成臺風和熱帶風暴,東部底層海水上翻,致使東太平洋海水變冷。
那么拉尼娜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厄爾尼諾與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的增暖、信風的減弱相聯系,而拉尼娜卻與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度變冷、信風的增強相關聯。因此,實際上拉尼娜是熱帶海洋和大氣共同作用的產物。
No.1
成因解釋
海洋表層的運動主要受海表面風的牽制。信風的存在使得大量暖水被吹送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區,在赤道東太平洋地區暖水被刮走,主要靠海面以下的冷水進行補充,赤道東太平洋海溫比西太平洋明顯偏低。
當信風加強時,赤道東太平洋深層海水上翻現象更加劇烈,導致海表溫度異常偏低,使得氣流在赤道太平洋東部下沉,而氣流在西部的上升運動更為加劇,有利于信風加強,這進一步加劇赤道東太平洋冷水發展,引發所謂的拉尼娜現象。
No.2
拉尼娜對全球氣候的影響
拉尼娜對全球氣候的影響(來源:NO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