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東北三省四市教研聯(lián)合體高考一模 渭河盆地地處暖溫帶半干旱—半濕潤氣候區(qū),末次間冰期和末次冰期之間以來地下形成了巨厚的沉積物。一般情況下,沉積物和沉積環(huán)境變化取決于氣候變化。下表為末次間冰期以來渭河盆地中部某地區(qū)沉積物的平均顆粒變化統(tǒng)計表。據(jù)此完成9—11題。 9、距今8萬年以來,塑造渭河盆地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風化作用 B.冰川作用 C.風力作用 D.流水作用 10、距今8萬—11萬年期間,渭河盆地沉積顆粒物粒徑平均較小的原因是 A.冰川搬運能力強 B.水流速度較慢 C.風力搬運能力弱 D.距離湖岸線近 11、湖相沉積向陸相沉積的變化,體現(xiàn)出渭河盆地氣候 A.波動變化,總體冷干 B.波動變化,總體暖濕 C.持續(xù)變化,總體冷干 D.持續(xù)變化,總體暖濕 解題思路 本題以渭河盆地為背景材料,以距今8萬年以來塑造渭河盆地的主要外力作用、某一時期渭河盆地沉積顆粒物粒徑平均較小的原因、湖相沉積向陸相沉積的變化體現(xiàn)出渭河盆地氣候特點為切入點,考查了地質(zhì)作用(外力)、區(qū)域地理等相關知識及獲取與解讀信息、調(diào)動及運用知識的能力等。 解析及答案 9、距今8萬年以來,塑造渭河盆地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左右滑動查看解析及答案 9、C 渭河盆地,又稱“關中平原”或“渭河平原”,位于陜西省中部,秦嶺以北地區(qū),是一個三面環(huán)山而向東敞開的河谷盆地(原則上屬于黃土高原的一部分)。這個盆地主要是由斷層陷落經(jīng)渭河及其支流涇、洛等河流沉積而成,自古有“八百里秦川(泛指今陜西、甘肅秦嶺以北平原地帶,因先秦時屬秦國所有而得名)”之稱。 注意,黃土高原是中國四大高原之一,在秦嶺及渭河平原以北、長城以南、太行山以西、洮(音同桃)河及烏鞘(音同燒)嶺以東。黃土高原的范圍,大致包括山西省全部,陜西省北部,甘肅省中部、東部及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東南部,河南省西部以及內(nèi)蒙古、青海各一部,總面積為64萬平方千米。 【繼續(xù)滑動查看】 根據(jù)材料,我們可知距今8萬年以來,渭河盆地以陸相沉積(指陸地環(huán)境下的沉積,沉積物以碎屑巖和黏土巖居多)為主,氣候條件相對干旱(“沉積物和沉積環(huán)境變化取決于氣候變化”),且與湖相沉積(湖相沉積,可以約等于海相沉積,在水環(huán)境下的沉積相,相比陸相沉積,沉積顆粒較細而分選好)相比,沉積物粒徑較大。然后,我們再結合黃土高原的成因,就可以得出風積作用的結果(風積高原,因流水侵蝕而成溝壑)。故C項正確,D項錯誤。 外力塑造地表形態(tài)始于風化作用。但是單純的風化作用,一般只會影響當?shù)氐沫h(huán)境。換言之,風化是在溫度變化、水、大氣及生物的影響下原地發(fā)生破碎作用,沒有其他外力“支持”的話,難有較大的地表環(huán)境變化(如沒有流水或風力的搬運,風化物就會堆積在一塊地方,而堆成堆的巖石地表,類似蓋了一層防護苫布,繼續(xù)風化的強度小或幾近于無)。故A項錯誤。 【繼續(xù)滑動查看】 渭河盆地地處暖溫帶半干旱—半濕潤氣候區(qū)(緯度較低,在35°N附近),即使是在末次冰期(約于7萬年前開始,于1.15萬年前完結,是第四紀更新世內(nèi)發(fā)生的最近一次冰河時期),與之影響同樣較小,更不用說冰期之后的溫暖期(或間冰期)。此外,結合史學常識(0.3萬年前,大致是商周時期),渭河盆地屬于古文明的中心地帶,從未聽說有大型冰川的侵襲(如果有冰川的覆蓋,其實也就代表著這塊地不適合人的居住)。故B項錯誤。 10、距今8萬—11萬年期間,渭河盆地沉積顆粒物粒徑平均較小的原因是 左右滑動查看解析及答案 10、B 結合上題結論,當?shù)厣儆斜ǜ采w(距今8萬年—11萬年期間,應為間冰期,或起碼不是冰期),少有冰川作用。此外,冰川滑動的力量巨大,不僅能夠碾碎巖石,甚至可將冰床底部的巨大巖塊“連根拔起”。運動的冰川可將大小混雜的礫石“帶走”,搬運到數(shù)百乃至數(shù)千米遠的地方。因此,冰川搬運當以粗顆粒居多(且粗細混雜、棱角分明)。故A項錯誤。 【繼續(xù)滑動查看】 渭河谷地作為地塹(谷),除了受風力搬運的黃土堆積影響外,還與附近河流的(黃土)搬運沉積有關。在內(nèi)力作用的基礎上,地球表面大多數(shù)地區(qū)受到流水(侵蝕、搬運及沉積)作用的塑造。在構造穩(wěn)定區(qū)或構造沉降區(qū),流速降低,河流挾帶的泥沙發(fā)生的機械沉積,即以流水沉積(堆積)作用為主。如果水流速度較慢(平原地帶),則搬運能力較弱,多以細顆粒物沉積為主,故B項正確。 【繼續(xù)滑動查看】 當時為湖相沉積環(huán)境,氣候濕潤,以河湖流水作用為主,與風力作用關系不大,故C項錯誤。在湖相沉積中,距離湖岸線近(即河湖外圍,河流的入湖處,相對落差較大,水流攜帶能力強),沉積的顆粒較粗,而離湖岸線遠(靠近湖心,基本沒有落差,水流較緩,大顆粒物質(zhì)難以深入),即顆粒物較細,故D項錯誤。 11、湖相沉積向陸相沉積的變化,體現(xiàn)出渭河盆地氣候 左右滑動查看解析及答案 11、A 湖相沉積,就是河湖較多,氣候濕熱為主,經(jīng)河湖沉積而成渭河盆地地底物質(zhì)。陸相沉積,就是陸地上的沉積,氣候較為干燥(或冷干),經(jīng)風力、風化等作用而成渭河盆地地底物質(zhì)。根據(jù)渭河盆地的“平均顆粒變化統(tǒng)計表”來看,距今12萬年以來,當?shù)亟?jīng)歷了“沉積相”的變化,且以陸相沉積為主,這就說明了當?shù)貧夂蛘w冷干化(結合史實,北方曾經(jīng)有大象和犀牛,如今卻只在熱帶地區(qū)常見,除去人為干擾,也與氣候變遷有關)。故B、D二項錯誤。 【繼續(xù)滑動查看】 此外,不同時期的沉積物粒徑粗細不一,呈波動變化,表明雖然氣候在不斷的冷干化,但并不是持續(xù)性的“單調(diào)遞減”。這一點,其實我們也可以聯(lián)系實際情況來看(地理難就難在“靈活”,易就易在“靈活”,因為不少書本知識在生活中可以找到案例或者參照物),如今的氣候變暖,不是持續(xù)變暖,而是整體變暖,在不同年份有著波動變化(如今年中國大部有“涼夏”的感覺)。故A項正確,C項錯誤。 知識鏈接 由于涇渭兩河的清濁河水相匯而不相容(一半渾一半清,類似黑白巧克力或鴛鴦鍋),故有“涇渭分明”之說。如今的“涇渭分明”,多為“涇清渭濁”,因為涇河多流經(jīng)基巖山區(qū),泥沙含量少,而渭河的沖積平原,植被覆蓋率低,泥沙淤積較多,沖刷強烈(上游植被破壞嚴重,再加上經(jīng)濟發(fā)達,工農(nóng)業(yè)及生活排污較多)。但是,古代卻是“濁涇清渭”現(xiàn)象,這或與涇河落差大,河水侵蝕強度大,且流經(jīng)黃土高原(腹地)有關。 此外,受雨帶及河流位置(涇河在北,渭河在南)的影響,常年夏季出現(xiàn)先“涇清渭濁”后“涇濁渭清”現(xiàn)象。中國的季風(鋒面)雨帶東西延伸、南北推移,在西北太平洋高氣壓帶(高壓脊)的推移下,雨帶先來到渭河流域,此時渭河汛期水渾,而涇河水清;當雨帶來到?jīng)芎恿饔颍瑳芎友雌谒疁啠己铀澹ㄔ诎司旁路荩陰а杆倌贤藭r,則先經(jīng)過涇河而后掠過渭河,道理與之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