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進入“烤爐”模式
背后原因是什么?
6月以來
全球多國高溫熱浪頻頻來襲
西班牙、法國、意大利等西歐多國
接連遭受40℃以上的極端高溫天氣
部分地區刷新
有氣象記錄以來的同期紀錄
歐洲6月熱浪
最近各國到底有多熱?
極端高溫造成哪些影響?
各國極端高溫因何導致?
極端高溫“大頭還在后面”?
針對這些問題
我們采訪了多位氣象專家
一起來了解↓
1.最近各國到底有多熱?
法國
6月18日下午,法國氣象局發布了西南11個省的高溫紅色警報。曾經舉行過七國集團峰會的法國海濱城市比亞里茨當日下午氣溫飆升至42.9℃,創下當地2003年以來最高氣溫紀錄。
意大利
17日,意大利北部一些地區氣溫達到40℃;北部城市都靈、布雷西亞以及中部城市佛羅倫薩和佩魯賈宣布進入橙色級別的高溫緊急狀態;19日,都靈宣布進入最高級別的紅色高溫緊急狀態。
意大利北部地區干旱嚴重,意大利境內最長的河流——波河水位降至70年來最低水平,部分河段徹底斷流。波河流域管理機構秘書長貝爾塞利說,一些地方已經110天沒有降雨。
西班牙
今年熱浪來襲之早,創下西班牙1981年以來的紀錄,多地日間最高氣溫突破40℃,就連夜間氣溫也罕見地保持在20℃至25℃的高位。西班牙首相桑切斯警告:“伊比利亞半島正在成為日益干旱的地區,河流變得越來越緩。”
西班牙一個鳥類研究小組說,已在地面發現大量出現脫水和營養不良癥狀的雛鳥,由于這部分鳥類在建筑物中筑巢,許多還不會飛的雛鳥在躲避高溫的過程中掉落地面。
美國
據《中央日報》網站23日報道,隨著數周來熱浪的持續,超過一億美國人正經受高溫“烤”驗。美國多地已追平過去10年來,甚至近半個世紀以來的夏季最高氣溫。
△美國高溫分布圖(溫度單位:華氏度) 圖/領略氣象
中國
2.各國極端高溫原因為何?
針對我國6月中旬以來的持續高溫天氣,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方翀分析,華北黃淮的高溫天氣較歷史同期相比有一定極端性。主要是因為這些地區處在高壓暖脊控制之下,使得該地盛行下沉氣流有利于地面增溫,另一方面暖脊控制下,天氣狀況較好,云比較少,太陽輻射更容易到達地面,也有利于增溫。暖脊相對穩定,加之冷空氣總體較弱,多種因素疊加導致華北黃淮等地氣溫持續攀升。
那么,當前各國高溫原因是否相同?對此,國家氣候中心汛期值班首席袁媛表示,印度和美國的高溫天氣與副熱帶高壓系統的偏強密切相關,而歐洲和我國的高溫主要與中緯度高壓脊的加強有關。
3. 拉尼娜事件是否對
全球極端高溫造成影響?
據世界氣象組織此前通報,目前正在進行中的拉尼娜事件可能至少延續至8月,北半球可能持續至秋季和冬初。
袁媛表示,衰減緩慢的拉尼娜事件并不是導致近期全球高溫的直接原因,但它影響到了東亞夏季風的建立和我國雨季進程,導致南海夏季風爆發偏早,我國華南前汛期和西南雨季開始時間偏早、江南和長江中下游入梅也偏早,也為此前珠江流域發生的洪澇災害提供了重要的氣候背景。
4.極端高溫會“常態化”?
今年3月,北極和南極的氣溫已經創下歷史新高,兩極的異常升溫應被視為氣候變化的重要預兆,隨之而來的將是更多極端天氣事件。
4月,異常高溫熱浪襲擊印度和巴基斯坦,且整個南亞次大陸的炎熱天氣持續時間較長,給數千萬人帶來嚴重影響;5月,美國全國氣溫飆升,高溫、干旱、暴風雨、洪水和野火等極端天氣及其引發的次生災害侵擾美國50個州中的48個,超過1億人受到影響。
△據英國廣播公司報道,巴基斯坦遭遇幾十年來最熱夏天,一些地區白天氣溫已超過50℃ 圖/央視財經
世界氣象組織發言人表示,由于氣候變化,熱浪來得更早。如果溫室氣體排放繼續上升,全球變暖幅度將會更大,而目前所經歷的只是“未來的預兆”。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六次評估報告也指出,未來全球絕大部分有人口居住的地方都將出現更多、更強、更持久的極端高溫。
5.極端高溫影響幾何?
酷暑高溫給民眾生活工作、森林防火、農業生產和能源需求等帶來極大挑戰。
破紀錄的氣溫加劇了干旱。意大利農民協會說,該國北部約一半農業區的降水量只有去年同期的一半左右,農作物受到干旱威脅,損失估計為10億歐元。都靈所在的皮埃蒙特大區主席阿爾貝托·奇里奧說,意大利最長的河流波河今年的水量比正常年份低72%,而這條河對農業灌溉至關重要。
△當地時間6月20日,意大利波河流域遭遇70年來最嚴重旱情,波河流域管理部門建議減少20%采水量,以確保農業灌溉用水 圖/國家應急廣播網
高溫給人體造成影響,特別是脆弱人群。法國衛生和疾病預防部長布麗吉特·布吉尼翁18日表示,法國醫院的工作量“顯然已處于飽和狀態”。衛生部門建議民眾一天中最熱時段減少外出、常飲水和避免體力勞動等。法國還設立了相關專項服務熱線。
地球,變得越來越熱了
波及全球的極端高溫天氣
為人們敲響了警鐘
以上來源 | 中國氣象局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中國氣象報社)
拉尼娜
原意是“小女孩”,也稱為“反厄爾尼諾”,一般以西經120至170度和南北緯5度之間的赤道太平洋海區的海溫距平指數來判定。當該區海溫距平低于負0.5℃,則稱之為進入“拉尼娜狀態”;若“拉尼娜狀態”持續5個月以上,則判定為一次“拉尼娜事件”。如2016年8月,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距平指數達到負0.53℃,標志著已經正式進入拉尼娜狀態。
拉尼娜究竟是怎樣形成的?
海洋表層的運動主要受海表面風的牽制。信風的存在使得大量暖水被吹送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區,在赤道東太平洋地區暖水被刮走,主要靠海面以下的冷水進行補充,赤道東太平洋海溫比西太平洋明顯偏低。當信風加強時,赤道東太平洋深層海水上翻現象更加劇烈,導致海表溫度異常偏低,使得氣流在赤道太平洋東部下沉,而氣流在西部的上升運動更為加劇,有利于信風加強,這進一步加劇赤道東太平洋冷水發展,引發所謂的拉尼娜現象。
拉尼娜和厄爾尼諾
通常交替出現
此消彼長
進入拉尼娜狀態
對我國而言,在拉尼娜影響下,秋季我國北方降水易偏多,秋汛明顯,如1974年、1984年和2000年發生的拉尼娜事件,都造成了當年秋季黃河和淮河流域降水偏多。拉尼娜事件會導致冬季我國大部氣溫易偏低,如2000年的拉尼娜事件導致2000至2001年冬季東北、華北地區氣溫明顯偏低;2007年至2008年拉尼娜事件導致2008年初南方出現大范圍低溫雨雪冰凍。但同樣是超強厄爾尼諾轉拉尼娜的1998年至1999年冬季,我國大部地區氣溫卻偏高明顯。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一小段動畫
跟你細說“拉尼娜”
不過拉尼娜現象也并不一定就會只吸引來寒潮降溫,從東太平洋被吹拂到西太平洋的溫暖海水會使得沿海一帶氣溫偏高,而且有可能進一步向內陸推進,導致內陸地區氣溫偏高,而且這一帶溫暖的海水很容易形成熱帶風暴或臺風,向內陸推進時外圍氣流攜帶的水汽也常會與冷空氣相撞形成降水,這在我國南方地區表現尤為明顯。
在上一個冬天,也就是2020~21年20度的冬天,就有幾次寒潮席卷我國中東部地區,其出現的原因就與拉尼娜現象有關,實際上上次的拉尼娜出現于年2020的9~10月份,直到今年的5月份才結束,如今拉尼娜現象又出現了,因此又有人稱今年是個雙峰拉尼娜年,這也意味著氣候反常已趨向于頻繁,極寒和極暖的現象增多,冷熱交替變化大的氣候對人們的生活和自然生物的生存都是不利的。
21年207月底8月初,歐洲東南部及地中海沿岸遭遇了嚴重的“熱浪”襲擊,多地出現45℃以上的極端高溫。在強風和高溫的作用下,希臘、意大利、西班牙、土耳其紛紛遭受火災。土耳其數萬民眾緊急撤離,許多人被滯留在臨時安置點。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助長此次地中海沿岸地區火災形勢的氣壓帶或風帶是( )
A.東南信風帶B.赤道低氣壓帶
C.副熱帶高氣壓帶D.極地東風帶
2.下列場所適宜作為火災臨時安置點的是( )
①商場、超市②學校、體育場 ③居民家中 ④空曠廣場
A.①②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1.C 2.C
【解析】
1.由所學知識可知,歐洲東南部及地中海沿岸地區為地中海氣候,7—8月地中海沿岸地區受副熱帶高氣壓帶影響,氣流下沉,天氣炎熱干燥,助長火災的發生,C正確。地中海沿岸位于30oN-40oN大陸西岸,不會受到南半球低緯度地區的東南信風、赤道地區的赤道低氣壓、極地地區的極地東風帶影響,ABD錯誤。故選C。
2.疏散到臨時安置點的人員較多,臨時安置點需要選擇在公共設施較齊全、空地面積較大、易燃物較少的開闊地帶,學校、體育場和空曠廣場等比較合適, ②④正確;商場、超市的空地面積較小,且所經營商品主要是居民生活用品,設成臨時安置點會影響人們購買生活必需品,①錯誤;居民家中空間比較小,能夠安置的災民數量有限,③錯誤。故選C。
【點睛】
地中海氣候又稱副熱帶夏干氣候,由西風帶與副熱帶高氣壓帶交替控制形成,是亞熱帶、溫帶的一種氣候類型。在地中海地區,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地中海水溫相比陸地低從而形成高壓,加大了副熱帶高氣壓帶的影響勢力,冬季地中海的水溫又相對較高,形成低壓,吸引西風,使西風的勢力大大加強。
2022年3月,地球南北兩極同時經歷了異常的高溫,南極洲的部分地區比多年平均溫度高出約40℃,北極地區的溫度比多年平均溫度高出約30℃。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3.南北極高溫天氣出現的直接原因是( )
A.臭氧空洞擴大B.大量熱量和水汽向極地輸送
C.周圍海域大量海冰融化D.大規模洋流異常
4.南北極極端高溫天氣產生的影響是( )
A.赤道與極地之間氣壓梯度增大B.極地地面輻射減小
C.大氣對地面輻射的吸收增強D.極地生物多樣性增加
【答案】3.B 4.C
【解析】
3.全球尺度看海氣通過相互作用,可以把熱量和水汽進行大規模傳遞。風和洋流把大量水汽和熱量送到極地地區,直接導致南北極增溫。周圍海域海冰融化吸熱,大規模洋流異常可能使大氣增溫,也可能降溫,臭氧空洞導致大氣吸收太陽輻射中紫外線減少,但太陽輻射中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見光,不是紫外線。故選B。
4.南北極高溫天氣。使赤道與極地之間溫差變小,氣壓梯度減小;極地冰川融化。冰川反射作用減小,地面吸收太陽輻射增強,極地地面輻射增強,大氣吸收地面輻射也會增強;極地生物適應極地氣候,極端高溫生物有可能出現不適應狀況。故選C。
【點睛】
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熱島效應、溫室效應、水循環。
全球氣候變暖產生的影響:海平面上升、極端天氣增多、大氣、地面對地面輻射的吸收增強。
洞庭湖區位于長江中游荊江南岸,東、南、西三面環山,北部為江漢平原,該湖區極端天氣事件多發。左圖表示1961-2013年洞庭湖區24個自動氣象站夏季高溫熱浪(指連續多天35度以上的高溫天氣)頻次分布,右圖表示1961-2013年洞庭湖區夏季平均高溫熱浪頻次歷年變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5.圖中訊息顯示,1961-2013年洞庭湖區夏季平均高溫熱浪天氣( )
A.呈逐年上升趨勢B.頻次自東南向西北遞減
C.每年均會出現D.部分地區一年出現2次
6.1961-2013年,岳陽站夏季平均高溫熱浪頻次最可能是( )
A.0.6B.0.7 C.1.0 D.1.1
7.洞庭湖極端高溫天氣事件頻發,推測主要的影響因素有( )
①人類活動②水陸分布③植被覆蓋率④地形地勢
A.①②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5.D 6.B 7.A
【解析】
5.根據圖示信息可知,1961-2013年洞庭湖區夏季平均高溫熱浪天氣呈波動變化趨勢,A錯誤;頻次大致呈現由北向南遞增的趨勢,B錯誤;部分年份的高溫熱浪頻次接近0,說明該年沒有出現高溫熱浪天氣,C錯誤;部分年份的高溫熱浪頻次超過2,說明一年出現2次或以上高溫熱浪天氣,D正確。所以選D。
6.根據“大于大值,小于小值”的判讀原則,岳陽的高溫頻次可能為:0.6<高溫頻次<0.8或1<高溫頻次<1.2,且不等于0.6、0.8、1、1.2,AC錯誤。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岳陽毗鄰洞庭湖,湖水受熱升溫慢,夏季受湖泊對氣溫的調節影響,高溫天氣出現應較少,岳陽的高溫頻次為:0.6<高溫頻次<0.8,所以應為0.7,B正確,D錯誤。所以選B。
7.洞庭湖地區人口密度較大,人類活動產生的廢熱較多,導致極端高溫天氣頻發,①正確;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洞庭湖地區河網密布,水陸相間分布,導致水陸熱力性質差異顯著,陸地高溫天氣頻發,②正確;洞庭湖地區以亞熱帶季風氣候為主,植被覆蓋率較高,不利于高溫天氣的出現,③錯誤;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洞庭湖地區以平原地形為主,南部以環洞庭湖山地為主,有利于與北方地區熱量交換,不利于高溫天氣的出現,④錯誤。所以選A。
【點睛】
等值線地圖中,通常情況滿足相鄰兩條等值線相差一個等值距或者相等的特點。但特殊的封閉區域要注意的是,如果封閉線上的值等于小的,封閉區域內的值會更小;如果封閉線上的值等于大值,則封閉區域內的值會更大。
城市高溫人口脆弱性是自然和人文過程耦合作用的結果,受高溫熱浪天氣和城市熱島效應的雙重影響,城市人口暴露于高溫環境之下,致使居民身體健康面臨突出風險,但由于城市內部不同地區人口對高溫影響的敏感性和適應能力不同,進而形成了人口脆弱性的空間分異。西安市近年極端高溫天氣頻現,城市電力供給常面臨超負荷壓力,給人民健康與城市發展帶來嚴重影響。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8.易于受高溫影響的敏感性群體是( )
①老年人②礦工③建筑工人④低收入人群⑤學生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9.下列城市功能區分別為城市高溫脆弱性熱點區和冷點區的是( )
A.中心商務區高密度住宅區B.低級住宅區文化旅游區
C.高級住宅區工業聚集區D.城鄉結合區周邊農村地區
10.結合城市建成環境特征,為降低高溫暴露度,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①大力發展城市垂直綠化②建設大量公共納涼場所③貫徹執行高溫避暑措施④開放部分校園體育場館
A.①③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8.B 9.B 10.C
【解析】
8.城市高溫人口脆弱性是城市人口暴露于高溫環境之下,致使居民身體健康面臨突出風險。老年人身體脆弱,抗高溫能力較弱,①正確;礦工在井下作業,不受地表高溫熱浪天氣影響,有通風系統,②錯誤;建筑工人直接暴露于高溫天氣下,易受高溫天氣影響,③正確;低收入人群居住環境擁擠,條件較差,抗高溫能力差,④正確;學生并不經常直接暴露于高溫環境,教育環境較好,抵御高溫環境能力較強,⑤錯誤。所以選B。
9.低級住宅區多以高層建筑為主,建筑密集,人口眾多,為高溫脆弱性熱點區,文化旅游區一般位于城市郊區,人口、建筑以及產業活動都較少,為高溫脆弱性冷點區,B項正確;中心商務區和高密度住宅區,人口多,散熱差,熱島效應強,為高溫脆弱性熱點區,A項錯誤;高級住宅區一般位于城市郊區,環境優美,為高溫脆弱性冷點區,工業聚集區一般熱島效應較強,為高溫脆弱性熱點區,C項錯誤;城鄉結合區和周邊農村地區都遠離城市,熱島效應弱,高溫環境少,為高溫脆弱性冷點區,D項錯誤。所以選B。
10.結合城市建成環境特征,盡量減少對城市建成環境的改變,大力發展城市垂直綠化需要改變城市建成環境,且實施所需時間相對較長,不利于實施,①錯誤;城市內部土地集約,不宜建設大量公共納涼場所,②錯誤;貫徹執行高溫避暑措施和開放部分校園體育場館,結合城市建成環境,實施度高,③④正確。所以選C。
【點睛】
人口脆弱性的生理因素是指人們的不同生理特征影響他們的受損傷程度。由于其身體機能的不成熟、老化或缺陷,人群中的兒童、老 人、病人、殘疾人更易受到傷害。高溫給城市人口健康帶來的脆弱性后果愈發嚴重,如何量化高溫影響下城市人口脆弱性程度,識別脆弱的人口分布地域并揭示其空間異質性。這一問題的解答可為高溫災害風險的針對性防控、有限資源的空間優化配置、高溫人口脆弱性的精準治理提供決策依據。
21年206-7月,加拿大西南部和美國西北部出現極端高溫天氣。這是因為大氣中的高壓循環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熱穹”,下沉的空氣像蓋子一樣,把地表附近的空氣壓縮,困住大量的熱量使其無法逸出。下圖示意“熱穹”對大氣環流的影響。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1.“熱穹”的形成過程中( )
A.副熱帶高壓南移加強B.西風帶來的暖氣流受阻,堆積增溫
C.副極地低壓南移增溫D.極地東風南下,氣流受阻堆積增溫
12.圖中“熱穹”溫壓場的垂直剖面是( )
A.①B.② C.③ D.④
13.受“熱穹”控制的區域可能出現( )
A.強風B.地表徑流增多 C.農業增產 D.能耗增加
【答案】11.B 12.A 13.D
【解析】
11.根據圖中信息,太平洋上空的暖氣流在西風的吹拂下到達北美洲西海岸,受阻堆積下沉增溫,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熱穹”,不是極地東風南下,氣流受阻堆積增溫形成的,B正確,D錯誤;題目中的“熱穹”形成于21年206-7月,副熱帶高壓南移的時間為北半球的冬季,A錯誤;副極地低壓南移的時間為北半球冬季,C錯誤。所以選B。
12.由材料可知,“熱穹”內部氣流下沉,形成高壓,等壓面向上凸,熱空氣不易擴散,氣溫高,等溫面向上凸,A正確,BCD錯誤。所以選A。
13.在“熱穹”的控制下,天氣炎熱干燥,空調等制冷設備能耗增加,D正確;區域氣壓高,以下沉氣流為主,風力小,A錯誤;降水減少,地表徑流減少,B錯誤;高溫導致干旱,使農業減產,C錯誤。所以選D。
【點睛】
7月份,氣壓帶風帶位置偏北,1月份,氣壓帶風帶位置偏南。
受“熱穹頂”的影響,21年206月底,一向冬不冷、夏不熱的美國西北部與加拿大西南部不約而同地遭遇了極端高溫天氣,部分地區出現49℃的歷史最高溫。下圖示意“熱穹頂”形成原理和北半球“熱穹頂”影響范圍。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4.從形成看,與“熱穹頂”最相似的是( )
A.印度低壓B.夏威夷高壓
C.阿留申低壓D.蒙古—西伯利亞高壓
15.受“熱穹頂”影響的區域易形成極端高溫的是因為( )
①冷空氣受排斥②氣流下沉增溫
③氣流受熱抬升④太陽高度大
A.①②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14.B 15.A
【解析】
14.由圖可知,熱穹頂受周邊氣流上升不斷堆積,中部氣流受動力作用下沉,與高壓中心相似,A、C錯誤;蒙古西伯利亞高壓是熱力原因形成的,D錯誤;夏威夷高壓是副熱帶高壓帶的一部分,動力原因形成,與熱穹頂相似,B正確。故選B。
15.從熱穹頂的形態看,周圍熱空氣上升堆積,高緯度的冷空氣受到排斥;氣流下沉,受焚風效應影響不斷增溫,①②正確;熱穹頂中心區,氣流下沉,③錯誤;21年206月的太陽高度與往年一致,④錯誤,綜合起來,A正確,B、C、D錯誤,故選A。
【點睛】
高壓中心氣流下沉,焚風效應增溫明顯;另外,這種天氣系統帶來晴朗天氣,進一步助推氣溫的升高。
16.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背景下的港口合作正如火如荼地展開。圖1為近年來我國在印度洋沿岸取得經營權的部分港口及取得時間示意圖。圖2為瓜達爾港的氣候直方圖。
材料二圖3為斯里蘭卡島的等高線地形圖。圖中努沃勒埃利耶的紅茶品質優良;漢班托塔港將打造成集裝箱中轉港,屆時努沃勒埃利耶的紅茶可通過此港輸出。圖4為吉布提港的示意簡圖,21世紀初,為了遠洋航行和打擊索馬里海盜,該港逐漸成為萬國軍港。
(1)圖1中保克海峽1、7月份的洋流流向不同,試分析其原因。
(2)分析瓜達爾港6月份經常出現極端高溫天氣的原因。
(3)從地理位置角度分析吉布提港與漢班托塔港的功能及其形成原因。
【答案】(1)1月吹東北季風,洋流自東北向西南流;7月吹西南季風,洋流自西南向東北流。
(2)6月降水少,大氣削弱作用弱;地處低緯度,6月太陽高度大,白晝時間長;沙漠地貌,植被覆蓋率低,升溫快
(3)吉布提港:軍港;臨近曼德海峽、亞丁灣,扼守世界重要航線之咽喉,軍事戰略價值高。漢班托塔港:貿易港(中轉港);位于印度洋航線的中部節點,是客貨流重要的中轉站。
【解析】
本題以近年來我國在印度洋沿岸取得經營權的部分港口及取得時間示意圖、瓜達爾港的氣候直方圖、斯里蘭卡島的等高線地形圖等為材料,設置三道小題,涉及保克海峽1、7月份的洋流流向不同原因、瓜達爾港6月份經常出現極端高溫天氣的原因、吉布提港與漢班托塔港的功能及其形成原因等相關內容,考查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
(1)讀近年來我國在印度洋沿岸取得經營權的部分港口及取得時間示意圖,分析可知,保克海峽位于北印度洋,屬于季風氣候區,1月份,盛行東北季風,海水受盛行風影響,形成自東北至西南流向的洋流;7月盛行西南季風,海水受盛行風影響,形成自西南至東北流向的洋流。
(2)從近年來我國在印度洋沿岸取得經營權的部分港口及取得時間示意圖上找到瓜達爾港的位置,發現瓜達爾港地處低緯度,6月太陽高度大,獲得的太陽輻射多,該地位于北半球,6月份白晝時間長,日照時間長,獲得的太陽輻射較多;從從瓜達爾港的氣溫降水柱狀圖中可以看出在6月該地雨季沒有到來,降水少,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弱;而且該地為沙漠地貌植被覆蓋率低,吸熱快,升溫快。
(3)讀圖1可知,吉布提港扼守于紅海,連接地中海和印度洋。吉布提港背靠非洲,北面隔著紅海是中東,東北方向對著歐洲。吉布提港臨近曼德海峽、亞丁灣,扼守世界重要航線之咽喉,軍事戰略價值高。漢班托塔港位于斯里蘭卡島,斯里蘭卡是南亞島國,位于印度東南面,處在亞歐國際主航線旁邊,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戰略節點,地理位置十分優越。斯里蘭卡南部漢班托塔市離世界最繁忙的國際主航線僅10km,位于航線的中部節點,是客貨流重要的中轉站。
17.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不僅對人類社會和基礎設施造成嚴重破壞,同時還給生態系統和野生物種帶來巨大威脅。近年來,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在全球范圍內頻繁發生,頻率均明顯增加。2018年夏季,氣候出現顯著異常,北半球多地遭受極端天氣的侵襲。下圖為2018年7月北半球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與環流異常分布示意圖。
(1)根據上圖,指出東南亞地區可能出現的極端天氣現象。
(2)說明東南亞地區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成因。
(3)說明北半球中高緯度地區出現高溫熱浪天氣的原因。
【答案】(1)強降水;風暴潮。
(2)7月,西南氣流異常強盛,將印度洋的水汽不斷輸送至東南亞地區,產生強降水;7月氣旋性環流異常顯著,強盛的對流活動也從熱帶西太平洋逐漸向西擴展,東南亞地區大氣對流運動旺盛,引發海面的異常升降形成風暴潮。
(3)北半球中高緯度地區大多被異常的高壓系統占據,持續受下沉氣流控制;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位置明顯偏北,對中高緯度地區影響增強;高壓出現顯著異常,北半球大范圍高壓系統附近盛行強盛的下沉氣流,大部分地區持續出現高溫熱浪天氣。
【解析】
本題以2018年夏季極端天氣事件為切入點,涉及氣壓帶、風帶及常見天氣系統知識,重點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體現了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能力的核心素養。
(1)讀圖可知,東南亞地區出現異常氣旋性環流,東部有臺風活動。低壓中心和臺風附近多降水,因此東南亞地區可能出現的極端天氣現象為強風、暴雨和風暴潮天氣。
(2)東南亞地區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夏季盛行西南季風。讀圖可知:7月西南氣流異常強盛,將印度洋水汽源源不斷地輸送到東南亞地區,產生強降水;7月,東南亞地區出現異常氣旋性環流,東部有臺風活動,受其影響,強盛的對流活動也從熱帶西太平洋逐漸向西擴展,引發海面的異常升降形成風暴潮。
(3)讀圖可知,北半球中高緯度地區大范圍受副熱帶高壓控制,高空控制區盛行下沉氣流,難以形成降水,因而導致7月高溫干燥。圖中“H”代表高壓中心,由圖中“H”的位置可推知,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位置明顯偏北,因而異常的高壓系統對中高緯度地區影響增強。故北半球中高緯度大部分地區持續出現高溫熱浪天氣。
18.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熱穹頂”是一種反常的地理現象,它是由于天空熱高壓系統停滯不動,高壓氣流像鍋蓋一樣籠罩在某個區域的上方,在其控制下氣流循環往復運動,產生大量熱量而形成。21年207月,受“熱穹頂”影響,美國多個地區進入極端高溫天氣。下圖為美國“熱穹頂”形成示意圖。
(1)結合圖文資料,分析“熱穹頂”造成極端高溫的原因。
(2)舉例說明“熱穹頂”可能引發的次生災害(至少列出兩種)。
【答案】(1)夏季陸地快速升溫,產生了大量熱空氣:受熱高壓控制,氣流下沉增溫;熱空氣在高壓中心四周上升,形成熱空氣封閉環流,冷空氣難以進入。
(2)森林/草原火災:干早(缺水)。
【解析】
本題以美國“熱穹頂”形成示意圖為載體,主要涉及熱穹頂”造成極端高溫的原因及可能引發的次生災害,主要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的能力。
(1)根據材料,天空熱高壓系統停滯不動,高壓氣流像鍋蓋一樣籠罩在某個區域的上方,在其控制下氣流循環往復運動,產生大量熱量而形成,且發生在夏季。“熱穹頂”盛行下沉氣流,夏季陸地快速升溫,產生了大量熱空氣;“熱穹頂”受熱高壓控制,氣流下沉增溫;熱空氣在高壓中心四周上升,形成熱空氣封閉環流,冷空氣難以進入。
(2)“熱穹頂”可能引發的次生災害,主要由高溫引發的,高溫導致蒸發旺盛,有可能出現旱災,干旱又可能引發森林火災。
19.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背景下的港口合作正如火如荼地展開。我國于2013年取得瓜達爾港的經營權。
材料二:青藏高原繼續隆起,不斷影響南亞氣候的變化。研究表明大陸架M海域的沉積物主要來自喜馬拉雅山脈和德干高原地區。該海域陸源碎屑物質輸入深受南亞季風強度變化的影響,研究發現,南亞季風強度增大,M海域沉積物中來自德干高原沉積物碎屑占比上升。
材料三:南亞、西亞略圖,瓜達爾港氣候直方圖
(1)瓜達爾港6月份經常出現極端高溫天氣,試根據所學知識分析原因。
(2)判斷圖中保克海峽處1、7月份洋流流向并分析原因。
(3)隨著青藏高原的隆起,推測M海域來自喜馬拉雅山脈的碎屑占比并分析原因。
【答案】(1)6月降水少,晴天多,大氣削弱太陽輻射的作用弱;緯度偏低,6月正午太陽高度角大;夏半年,白晝時間長;多沙漠,植被覆蓋率低,吸熱升溫快。
(2)1月盛行東北季風,洋流自東北流向西南;7月盛行西南季風,洋流自西南流向東北。
(3)占比:減少。原因:青藏高原不斷隆起,喜馬拉山脈海拔升高,冰雪覆蓋面積擴大,巖石風化剝蝕速率降低,入海碎屑物質占比減少。
【解析】
本大題以海上絲綢之路為背景材料,涉及洋流流向及成因、影響氣溫的因素、港口的功能等相關知識,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能力及綜合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力等地理核心素養。
(1)讀圖1可知,瓜達爾港位于北回歸線附近,地處低緯度,6月太陽高度大;該地位于北半球,6月份白晝時間長;讀圖2分析可知,6月降水少,大氣削弱作用弱,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多;位于北回歸線附近,終年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形成炎熱干燥的熱帶沙漠氣候,沙漠地貌,植被覆蓋率低,升溫快,因而瓜達爾港6月份經常出現極端高溫天氣。
(2)讀圖可知,保克海峽位于北印度洋海域,受季風影響,不同的季節,洋流流向不同;1月吹東北季風,洋流自東北向西南流;7月吹西南季風,洋流自西南向東北流。
(3)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隨著青藏高原不斷隆起,喜馬拉山脈的海拔高度不斷升高;由材料信息“該海域陸源碎屑物質輸入深受南亞季風強度變化的影響”可知,隨著海拔高度的不斷越高,東南季風對其影響的強度減小;海拔越高,氣溫越低,冰雪覆蓋面積不斷擴大;使巖石被風化剝蝕速率降低;結合“大陸架M海域的沉積物主要來自喜馬拉雅山脈和德干高原地區”可知,來自喜馬拉雅山脈和德干高原地區的陸源碎屑物質減少,導致M海域入海碎屑物質占比將會減少。
20.閱讀圖文材料,回答問題。
21年206-7月,加拿大和美國西部部分地區連日受到高溫熱浪的侵襲,多地氣溫超過50℃,最熱地區高達到81℃,打破歷史最高溫紀錄。此次極端高溫天氣,主要是由一種名為熱穹頂(原理如下左圖)的天氣現象導致的。下面左圖示意熱穹頂現象形成過程,下右圖示意熱穹頂現象對冷空氣的影響。
(1)結合熱穹頂現象形成的原理和該現象出現的地區,推測易發生熱穹頂現象地區的氣候特征。
(2)分析加拿大和美國部分地區此次高溫天氣“高燒不退”的原因。
(3)說明熱穹頂現象對當地影響。
【答案】(1)夏季高溫干燥,風力較弱。
(2)夏季,太陽高度角大,白晝時間長,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多,熱穹頂產生的下沉氣流阻擋地面蒸發的熱空氣向外擴散,并將熱空氣重新壓回地面,導致地面溫度持續升高;冷空氣少且勢力較弱,熱穹頂外圍存在向四周輻散的氣流,阻擋了冷空氣的流入。
(3)高溫干燥,威脅農作物和植被的生長;威脅人體健康和生命安全;能源消耗量增大;火災發生的概率升高。
【解析】
本題以熱穹頂現象為材料,設置三道小題,涉及熱力環流和氣象災害等相關內容,考查學生圖片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事物分析能力,區域認知、綜合思維以及人地協調觀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
(1)根據圖示信息,受熱穹頂的影響,以下沉氣流為主,導致天氣晴朗,降水較少;高空的高氣壓會把上升的熱空氣壓回到地面,這就使得地面的熱空氣溫度升高,升高后還會繼續上升,再被上方的高氣壓壓回來,溫度繼續上升,這樣的一個死循環,導致溫度越來越高。所以出現熱穹頂現象的地區的氣候特征是高溫少雨(干燥),風力較弱。
(2)根據材料信息,可知此次高溫天氣出現的時間是在6、7月份,太陽高度角大,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多;根據圖示信息,受熱穹頂的影響,以下沉氣流為主,導致天氣晴朗,降水較少,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多;兩者共同作用,導致地面的溫度很高,靠近地面的空氣會被加熱,導致地面熱空氣的體積增大(熱脹冷縮),熱空氣密度減小,熱空氣就會在熱穹頂內部上升,但由于上方也是高氣壓,它會把上升的熱空氣壓回到地面,這就使得地面的熱空氣溫度升高,升高后還會繼續上升,再被上方的高氣壓壓回來,溫度繼續上升,這樣的一個死循環,導致溫度越來越高;6、7月份為北半球的夏季,冷空氣勢力較弱,該地受冷空氣影響較小,降溫作用較弱,根據圖示信息可知。熱穹頂的外部存在向四周輻散的氣流,阻擋了冷空氣對穹頂內部的影響,使得氣溫偏高。
(3)根據上題分析可知,熱穹頂的出現會導致該區域氣溫偏高,會導致居民用于制冷的能源消耗量較大,增加能源消耗;能源消耗量增加以及高溫的共同作用,會導致輸電線路負荷增加,會危害輸電等基礎設施的安全;高溫會危害人類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高溫會導致火災發生的頻次增加;高溫威脅農作物和植被的生長;高溫會導致柏油馬路融化;火災發生的概率升高等。
21.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在全球變暖的環境下,極端天氣、氣候現象頻發,極端高溫事件也顯著增多,全球大陸超過一半地區的暖夜、暖日數量增多。中國近百年來平均氣溫明顯增加,增幅高于同期全球升溫幅度平均值,中國內蒙古自治區位于全球氣候變化敏感帶附近。甲圖示意內蒙古自治區1961~2018年夏季平均最高氣溫分布,乙圖示意內蒙古自治區1961~2018年夏季極端高溫發生頻次。
(1)從氣候、河流及農業方面,說明內蒙古自治區地理位置的過渡性。
(2)分析圖示時期內蒙古自治區夏季平均最高氣溫出現在西部地區的主要原因。
(3)指出圖示時期內蒙古自治區夏季極端高溫發生頻次的分布特征。
【答案】(1)是溫帶大陸性氣候向溫帶季風氣候的過渡帶;是內流區(或內流河)和外流區(或外流河)的過渡帶;是牧業區和農耕區的過渡帶。
(2)以荒漠裸地為主,地表升溫快;深居內陸,受海洋影響小;陰雨天少,太陽輻射強等。
(3)全省均會發生;總體上東多西少;地區差異大;與平均最高氣溫分布相反等。
【解析】
本題以內蒙古的夏季平均溫度和極端高溫頻次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學生解讀材料,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并結合材料解答問題的能力。
(1)讀圖,內蒙古位于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過渡地帶,因此從氣候上看是溫帶大陸性氣候與溫帶季風氣候的過渡帶;我國內外流區的界線和我國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分界線大致吻合,因此從河流方面,是內流區(或內流河)和外流區(外流河)的過渡帶;內蒙古還是我國400毫米等降水量線經過地區,因此降水量的差異導致兩側形成了特點鮮明的農耕區與牧業區,農耕區以種植業為主,牧業區以畜牧業為主。
(2)本題中影響溫度的因素包括:海陸位置、天氣狀況、植被。內蒙古西部以溫帶荒漠帶為主,植被稀少,白天地表升溫快;內蒙古西部位于我國內陸地區,受海洋影響小;內蒙古西部位于非季風區,難以受到東南季風影響,降水較少,晴天多,太陽輻射強,因此夏季平均溫度較其他地方高。
(3)從全省夏季極端高溫發生頻次圖發現,全省都發生了夏季極端高溫天氣,但是總體上呈現東多西少的頻次,所以地區差異比較大,且內蒙古夏季最高溫分布是西高東低,與夏季極端高溫發生頻次相反。
22.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自21年20入夏至6月末,落基山脈以東的美國西南部(研究區)出現極端高溫天氣,在導致降水異常的同時,還造成當地異常干旱,水資源緊張。研究發現,該區域此次極端高溫的出現與高壓系統“大氣阻塞”并在當地上空形成“Ω形穹頂”(左圖)相關,且6月該區域有較長時間受強大高壓脊控制。右圖為6月15日異常干旱區域分布示意圖。
(1)指出該研究區正常年份降水量驟增的月份,并分析原因。
(2)根據材料,分析自21年20入夏至6月末該研究區極端高溫的形成過程。
(3)推測持續極端高溫天氣對大氣環境產生的不利影響。
【答案】(1)月份:7月。原因:由于落基山脈阻擋,來自太平洋的濕潤氣流難以抵達,該區域的降水大部分來自墨西哥的濕潤氣團;7月該區域與墨西哥灣海陸熱力性質差異顯著,水平氣壓梯度力較大,墨西哥的濕潤氣團北移至該區域,并帶來大量降水。
(2)在高壓系統控制下,天氣晴朗(降水較少),地面吸收更多的太陽輻射,進而導致升溫;空氣下沉、壓縮且升溫,形成“Ω形穹頂”,使地面吸收的熱量無法釋放(或散失);在“形穹頂”內溫度升高的熱空氣再上升,被阻擋,再被壓縮升溫……如此過程循環往復,使地表熱量不斷積累,當地溫度持續升高(出現極端高溫);“Ω形穹頂”阻隔了內部高溫氣體與外界冷空氣的交換,極端高溫難以得到緩解。
(3)干擾正常的三圈環流,引起全球極端天氣頻發;導致過度使用空調、冰箱,可能破壞臭氧層(患皮膚癌等疾病的概率增加);(制冷系統,野火)提高大氣層溫度(或加劇溫室效應),導致控制極地冷空氣的急流減弱,(極地環流減弱,南北氣流交換更活躍,)“Q形穹頂”出現概率增加;植被覆蓋率大幅度降低,沙塵暴頻發,大氣質量低;(由于動植物大量死亡,極端高溫)背風坡(增溫減濕)山火頻發,釋放大量有毒氣體至大氣層(通過大氣環流擴散至全球)等。
【解析】
本題以美國西南部21年20入夏至6月末出現的極端高溫天氣為情境,考查降水、氣溫變化以及氣象災害的相關知識,考查學生圖片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事物分析能力,同時滲透了對學生區域認知,綜合思維以及人地協調觀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考查。
(1)由材料信息可知,該研究區位于落基山脈以東,由于高大的落基山脈的阻擋,來自太平洋的西風暖濕氣流的難以深入,所以該區域的降水大部分來自墨西哥的濕潤氣流的影響;正常年份,7月該區域氣溫最高,與墨西哥灣海陸熱力性質差異顯著,水平氣壓梯度力較大,推進了墨西哥的濕潤氣流北移至該區域,并形成大量降水。所以該區域正常年份降水量驟增的月份是7月份。
(2)根據材料信息,可知此次高溫天氣出現的時間是在入夏至6月末,此時,太陽高度角大,到達地面的大陽輻射多;同時,副熱帶高壓系統北移控制該區,天氣晴朗(降水較少),地面吸收了更多的太陽輻射,進而導致升溫;根據圖示信息,由于高壓控制之下,空氣下沉、壓縮且升溫,形成“Ω形穹頂”,受Ω形熱穹頂的影響,地面吸收的熱量無法釋放;兩者共同作用,導致地面的溫度很高,靠近地面的空氣會被加熱,導致地面熱空氣的體積增大(熱脹冷縮),熱空氣密度減小,熱空氣就會在熱穹頂內部上升,但由于上方也是高氣壓,它會把上升的熱空氣壓回到地面,這就使得地面的熱空氣溫度升高,升高后還會繼續上升,再被上方的高氣壓壓回來,溫度繼續上升,如此過程循環往復,導致溫度越來越高;入夏至6月末為北半球的夏季,冷空氣勢力較弱,該地受冷空氣影響較小,降溫作用較弱;再加上周邊高大山地的阻擋,冷空氣對穹頂內部的影響較小,使得氣溫偏高。
(3)持續極端高溫天氣,會導致居民用于制冷的能源消耗量較大,增加能源消耗,會增加溫室氣體的排放,加劇溫室效應;可能破壞臭氧層的氟氯烴類氣體增加,導致紫外線輻射增強;持續極端高溫天氣,可能干擾正常的三圈環流,使大氣系統紊亂,引起全球極端天氣頻發,造成洪澇、干旱等氣象災害;持續高溫,加速動植物殘體分解,也會使一些本來可以溶解在水中,甚至可以停留在土壤環境作為基本組成的氣體如二氧化碳、甲烷等不同程度釋放到大氣環境,加劇了大氣污染;高溫會導致火災發生的頻次增加,植被覆蓋率大幅度降低,沙塵暴頻發,大氣質量降低;持續極端高溫天氣有可能加速兩極冰川消融,極地高壓強度減弱,造成極地環流減弱。
來源:湘說地理綜合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