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重慶市高三上11月調研測試
青藏高壓是指盛夏季節中心位置在青藏高原上空的反氣旋,其東西范圍可達120個經度,南北范圍可達30—40個緯距。當其中心位置移到南亞地區上空時也稱為南亞高壓。青藏高壓的反氣旋環流強、尺度大、位置穩定,是夏季副熱帶對流層上部最主要的大氣環流,對我國夏季氣候影響很大。下圖示意夏季青藏高原(90°E)上空大氣增溫速率變化。據此完成8—10題。
8、青藏高壓的形成原因主要是
A.氣旋抬升 B.鋒面移動
C.動力作用 D.熱力作用
9、盛夏季節,青藏高原上空大氣對流上升的高度可達
A.100百帕 B.200百帕
C.300百帕 D.400百帕
10、青藏高壓東移常常給我國南方地區帶來高溫干旱天氣,主要原因是它
A.與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合并
B.轉變為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
C.推動副熱帶高壓向東退出大陸
D.阻擋來自低緯海洋的臺風西進
“
解題思路
本題以青藏高壓為背景材料,以青藏高壓的形成原因、夏季青藏高原上空大氣對流上升的高度、青藏高壓東移常常給我國南方地區帶來高溫干旱天氣的主要原因為切入點,考查了大氣環流、天氣系統等相關知識及獲取與解讀信息、調動及運用知識的能力等。
“
答案及解析
8、青藏高壓的形成原因主要是
A.氣旋抬升 B.鋒面移動
C.動力作用 D.熱力作用
左右滑動查看解析及答案
答案:
8、D
【繼續滑動查看】
解析:
青藏高原隆起對大氣環流所產生的的動力作用和熱力作用,對中國(季風)氣候的形成、氣候區域分異和特征形成都有著深刻影響。夏季,青藏高原是一個巨大的熱源(同緯度同高度最熱的“對流旺盛”的高原熱島),會形成一個范圍較小的氣旋(逆時針)低層環流。
但要注意的是,上述的“熱低壓”是高原近地面(或稱對流層底部)的氣壓狀態,而青藏高壓,是夏季對流層上部的高壓,因低層氣流輻合上升,高層空氣質量堆積產生輻散而形成的高壓。由此可見,其成因是近地面大氣受熱上升,導致青藏高原上空氣壓加大。故D項正確。
【繼續滑動查看】
氣旋抬升,還是氣旋,而底層氣旋、高層反氣旋,主要靠的是氣流抬升,一字之差、謬以千里,不可不察。故A項錯誤。鋒面,指冷鋒、暖鋒等天氣系統,其多與氣旋一道出現,組成鋒面氣旋天氣系統,與反氣旋關系較小,即使是鋒面移動,也不會直接生成反氣旋。故B項錯誤。與青藏高原有關的大氣環流動力作用,主要是指受青藏高原的阻擋,西風氣流的分支、繞行、匯合與東流,形成了北半球最強大的西風帶——研究表明,西風氣流的東進與東亞季風的進退有一定的關系。但是,這只是與高原地勢有關,而與青藏高壓關系不大。故C項錯誤。
9、盛夏季節,青藏高原上空大氣對流上升的高度可達
A.100百帕 B.200百帕
C.300百帕 D.400百帕
左右滑動查看解析及答案
答案:
9、B
【繼續滑動查看】
解析:
對于對流層大氣來說,太陽輻射不是主要的直接熱源。大氣對太陽輻射中能量最強的可見光卻吸收得很少,大部分可見光能夠透過大氣射到地面上來。地面吸收透過大氣的太陽輻射后升溫,同時又持續向外釋放輻射能量,形成地面輻射。地面輻射釋放的能量,除極少一部分透過大氣返回宇宙空間外,絕大部分都被截留在對流層大氣中,使大氣增溫。所以說,地面是對流層大氣主要的直接熱源。
【繼續滑動查看】
因此,盛夏季節,青藏高原上空大氣對流上升的高度只要看圖作答即可。受地面加熱作用的影響,離地面越遠,增溫越少(小),而增溫速率為0時,已經沒有地面增溫的影響,即在高度200百帕左右。故B項正確,A、C、D三項錯誤(注意,該題可以根據近地面升溫曲線來看——類似燒火的冒煙,煙霧消散,即為其到達的最高點——距離熱源遠,曲線波動小,而不受熱源影響的高空則曲線較平直)。
10、青藏高壓東移常常給我國南方地區帶來高溫干旱天氣,主要原因是它
A.與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合并
B.轉變為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
C.推動副熱帶高壓向東退出大陸
D.阻擋來自低緯海洋的臺風西進
左右滑動查看解析及答案
答案:
10、A
【繼續滑動查看】
解析: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橫跨歐亞大陸,地域遼闊(面積250萬平方千米)。青藏高原(緯度25°N—40°N之間,經度73°E—104°E之間)既是盛行西風帶與副熱帶高氣壓帶的過渡地區,又是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可直達中高對流層的大氣環流中的一大障礙物。
由此可見,青藏高壓的東移,或與影響中國的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合并(實際是連成一片),給南方地區帶來高溫干旱天氣(盛夏時節,“副高”范圍多在南方,而雨帶在北方,故南方長江流域有伏旱天氣)。兩個都是高壓,或有影響,但相遇大多是“強強聯合”,一般不會推動副熱帶高壓向東退出大陸。故A項正確,C項錯誤。
【繼續滑動查看】
青藏高壓的成因是熱力因素(詳情見上題),而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我們常說的“副高”)的成因是動力因素(赤道附近受熱氣流上升,到達高空后向南北半球緯度較高區域流動,最終在南北緯30°左右下沉,從而形成“副熱帶高氣壓帶”),二者性質不同,難以相互轉變(只有合并)。故B項錯誤。臺風形成與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主要影響東南亞、中國東南沿海及韓日等國(地區),而青藏高原位置過于偏西(青藏高壓即使東移,也不會來到沿海),難以阻擋臺風西進(再者說,臺風也很少西進內陸)。故D項錯誤。
“
課外拓展
低氣壓或氣旋,高氣壓或反氣旋,分別是對同一個天氣系統的不同描述。低氣壓與高氣壓是對天氣系統氣壓分布狀況的描述,氣旋與反氣旋是對天氣系統氣流狀況的描述(氣旋和反氣旋的名稱是從大氣流場而來的,而高壓和低壓名稱是從氣壓場而來的)。簡言之,氣旋就是低氣壓(中心),反氣旋就是高氣壓(中心),名異而實同。
在等壓線分布圖上,凡等壓線閉合,中心氣壓低于四周氣壓的區域,叫做低氣壓。以北半球為例,在水平氣壓梯度力的作用下,低氣壓的氣流由四周向中心流動。再加上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低氣壓的氣流向右偏轉成逆時針流動的大旋渦(大氣的這種流動類似江河中的旋渦,故低氣壓又名氣旋)。在低空,氣流從四面八方(逆時針方向)流入氣旋中心,使得中心的空氣被迫上升,即為 “輻合上升”。當氣流升至高空后,它又從四周流出。
在等壓線分布圖上,凡等壓線閉合,中心氣壓高于四周氣壓的區域,叫作高氣壓。高氣壓的氣流由中心向外流出,在北半球按順時針方向旋轉流出。高氣壓的這種環流系統與氣旋正好相反,故稱之為反氣旋。當低層反氣旋中心的氣流向外流散后,高層的空氣就自上而下來補充,形成下沉氣流,即為“下沉輻散”。
誠邀您關注
地理蹊公眾號的抖音官方賬號!
圖片及部分搜索資料均來源網絡(侵刪)
文字 | 利之王
編校 | 徐思檸
審核 | 利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