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_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夏日南亭懷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
    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閑敞。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

    1.山光:山上的陽光。2.池月:池邊的月色。3.開軒:開窗。4.臥閑敞:躺在幽靜寬敞的地方。5.恨:遺憾。6.感此:有感于此。7.終宵:整夜。8.勞:苦于。9.夢想:想念。

    山中的日光忽然西落了,池塘上的月亮慢慢升起。披散著頭發在夜晚乘涼,打開窗戶躺臥在幽靜寬敞的地方。一陣陣的晚風送來荷花的香氣,露水從竹葉上滴下發出清脆的響聲。正想拿琴來彈奏,可惜沒有知音來欣賞。感慨良宵,懷念起老朋友來,整夜在夢中也苦苦地想念。   

    夕陽忽然間落下了西山,東邊池角明月漸漸東上。
    披散頭發今夕恰好乘涼,開窗閑臥多么清靜舒暢。
    清風徐徐送來荷花幽香,竹葉輕輕滴下露珠清響。
    心想取來鳴琴輕彈一曲,只恨眼前沒有知音欣賞。
    感此良宵不免懷念故友,只能在夜半里夢想一場。

    西山的夕陽忽然西落,池塘上的月亮漸漸升起。我散開頭發獨自納涼,推開窗戶,看著幽靜而寬敞的廳堂。夜風吹來陣陣荷香,翠竹上滴下的露水,發出清脆的聲響。本想取琴將心曲彈出,可惜眼前卻沒有知音來欣賞。想到此處,怎能不令我懷念故友,通宵達旦夢中也在想你。
   
    孟浩然(公元689~740)唐代詩人。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世稱孟襄陽。前半生主要居家侍親讀書,以詩自適。曾隱居鹿門山。
    隱居一段時間,又想有所作為,因而到長安尋覓機會。他的詩得到了很高的評價,名聲一時傳遍京師,可惜在仕途方面卻阻礙重重,始終得不到朝廷重視,孟浩然受到莫大的打擊,只得失意地回到鹿門山,悠游山水間。之后雖有一、兩次機會,但可惜都沒能施展才能。
    公元740年,好朋友王昌齡來到襄陽,此時孟浩然背上生疽,己經快痊愈了,醫生叮嚀不可吃魚蝦等食物,可是老朋友相聚,飲酒聊天,無比歡樂,孟浩然竟忘了忌諱,吃了鮮魚,結果病毒發作死亡。活到五十二歲。
    孟浩然詩歌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題材不寬,多寫山水田園和隱逸、行旅等內容。雖不無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屬于詩人的自我表現。他和王維并稱,其詩雖不如王詩境界廣闊,但在藝術上有獨特造詣,而且是繼陶淵明、謝靈運、謝眺之后,開盛唐田園山水詩派之先聲。孟詩不事雕飾,清淡簡樸,感受親切真實,生活氣息濃厚,富有奇妙自得之趣。如《秋登萬山寄張五》、《過故人莊》、《春曉》等篇,淡而有味,渾然一體,韻致飄逸,意境清曠。孟詩以清曠沖澹為基調,但沖澹中有壯逸之氣,如《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一聯,精力渾健,俯視一切。但這類詩在孟詩中不多見。總的來說,孟詩內容單薄,不免窘于篇幅。現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詩263首,但竄有別人作品。新、舊《唐書》有傳。
    浩然詩的特色是“遇景入詠,不拘奇抉異”(皮日休),雖只就閑情逸致作清描淡寫,往往能引人漸入佳境?!断娜漳贤研链蟆肥怯写硇缘拿?。
    詩的內容可分兩部分,即寫夏夜水亭納涼的清爽閑適,同時又表達對友人的懷念。“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開篇就是遇景入詠,細味卻不止是簡單寫景,同時寫出詩人的主觀感受。“忽”、“漸”二字運用之妙,在于它們不但傳達出夕陽西下與素月東升給人實際的感覺(一快一慢);而且,“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愛而“漸”起,只表現出一種心理的快感。“池”字表明“南亭”傍水,亦非虛設。
    近水亭臺,不僅“先得月”,而且是先退涼的。詩人沐浴之后,洞開亭戶,“散發”不梳,靠窗而臥,使人想起陶潛的一段名言:“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與子儼等疏》)三四句不但寫出一種閑情,同時也寫出一種適意——來自身心兩方面的快感。
    進而,詩人從嗅覺、聽覺兩方面繼續寫這種快感:“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荷花的香氣清淡細微,所以“風送”時聞;竹露滴在池面其聲清脆,所以是“清響”。滴水可聞,細香可嗅,使人感到此外更無聲息。詩句表達的境界宜乎“一時嘆為清絕”(沈德潛《唐詩別裁》)。寫荷以“氣”,寫竹以“響”,而不及視覺形象,恰是夏夜給人的真切感受。
    “竹露滴清響”,那樣悅耳清心。這天籟似對詩人有所觸動,使他想到音樂,“欲取鳴琴彈”了。琴,這古雅平和的樂器,只宜在恬淡閑適的心境中彈奏。據說古人彈琴,先得沐浴焚香,屏去雜念。而南亭納涼的詩人此刻,已自然進入這種心境,正宜操琴。“欲取”而未取,舒適而不擬動彈,但想想也自有一番樂趣。不料卻由“鳴琴”之想牽惹起一層淡淡的悵惘。象平靜的井水起了一陣微瀾。相傳楚人鐘子期通曉音律。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品道:“巍巍乎若太山”;志在流水,子期品道:“湯湯乎若流水。”子期死而伯牙絕弦,不復演奏。(見《呂氏春秋。本味》)這就是“知音”的出典。由境界的清幽絕俗而想到彈琴,由彈琴想到“知音”,而生出“恨無知音賞”的缺憾,這就自然而然地由水亭納涼過渡到懷人上來。
    此時,詩人是多么希望有朋友在身邊,閑話清談,共度良宵。可人期不來,自然會生出惆悵。“懷故人”的情緒一直帶到睡下以后,進入夢鄉,居然會見了親愛的朋友。詩以有情的夢境結束,極有余味。
    孟浩然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詩意感受。此詩不過寫一種閑適自得的情趣,兼帶點無知音的感慨,并無十分厚重的思想內容;然而寫各種感覺細膩入微,詩味盎然。文字如行云流水,層遞自然,由境及意而達于渾然一體,極富于韻味。詩的寫法上又吸收了近體的音律、形式的長處,中六句似對非對,具有素樸的形式美;而誦讀起來諧于唇吻,又“有金石宮商之聲”(嚴羽《滄浪詩話》)
    此詩寫夏夜水亭納涼清爽閑適和對友人的懷念。詩的開頭寫夕陽西下與素月東升,為納涼設景。三、四句寫沐后納涼,表現閑情適意。五、六句由嗅覺繼續寫納涼的真實感受。七、八句寫由境界清幽想到彈琴,想到“知音”、從納涼過渡到懷人。最后寫希望友人能在身邊共度良宵而生夢。全詩感情細膩,語言流暢,層次分明,富于韻味。“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句,納涼消暑之佳句。
    浩然詩的特色是雖只就閑情逸致作清描淡寫,往往能引人漸入佳境?!断娜漳贤研链蟆肥怯写硇缘拿?。孟浩然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詩意感受。此詩不過寫一種閑適自得的情趣,兼帶點無知音的感慨,并無十分厚重的思想內容;然而寫各種感覺細膩入微,詩味盎然。文字如行云流水,層遞自然,由境及意而達于渾然一體,極富于韻味。詩的寫法上又吸收了近體的音律、形式的長處,中六句似對非對,具有素樸的形式美;而誦讀起來諧于唇吻,又“有金石宮商之聲”。
    夕陽從天邊悄無聲息地滑落,一轉眼便沒有了蹤影,仿佛一顆落入大海的石子,瞬間被海水吞沒,世界立刻陷入無盡的黑暗。月亮此刻卻像剛出浴的女子,纖塵不染。她對鏡梳妝,略施粉黛,輕描µ¬寫,著一襲潔白無瑕的輕紗,款款而來,翩翩而至。
    晚風輕撫,褪去了白晝的疲憊和喧囂,猶如一曲飄渺空靈的天籟之音,穿越熙攘凡塵的縫隙,裹卷一襲荷芳稻香,撲面而來,沁人心脾,撩人情思。
    香氣一絲絲一縷縷地盤旋在空中,幻化成一根根柔韌的琴弦,風撩起她的纖纖玉指,輕撫琴弦,悠揚清越的琴聲流淌在空中,驚動了竹葉尖上晶瑩剔透的露珠,一陣怦然心動之后,帶著美的眩暈,碎裂在大地上,只留下一聲清脆的聲響,還殘留著一絲裊裊余音。
    解下發簪,任發絲散亂地披掛在肩頭,風過無痕,卻留下了一抹清涼在耳際縈繞。閑來斜臥窗前,屏氣凝神,側耳傾聽大自然的每一個音符,如此清幽絕俗,禁不住也想取出瑤琴彈奏一曲,與你共度良宵,奈何你身在異處,昔日高山流水遇知音,如今是曲高和寡無人識。琴弦,在手指間怎么也滑不出動人的聲線。張開眼簾,那個可以迷醉在一曲清音里的知己啊,你會在哪一邊?
    清風、明月、微露、荷香¡¬¡¬清新宜人的,每一樣都鐫刻了心中那份最純凈的理想,琴弦,也應該為之潺潺而唱。可是,在這樣一美麗而清雅的時刻,為何不是盛滿了快樂,而是讓清寂像藤蔓一樣爬上樹梢?
    興許,夜里它也會穿過草堂,輕輕扣響我的柴門,揭開我的蚊帳,潛入我的夢里。夢里,你我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縱然塵滿面鬢如霜,卻也金樽對月,把酒話凄涼。
    在“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中國歷史上,“知音難覓”的苦痛困擾著很多讀書人。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所以,古人所珍視的友情其實大多為事業上的相通或相互理解。因此,自古流傳下來的關于友情的故事也很讓人感動。最為著名的也許要數“高山流水”的俞伯牙和鐘子期了,那種為了朋友舍棄音樂的精神確實很讓人感動,也讓后使很多人懂得要珍惜知己。除此之外,“管鮑之交”和桃園三結義的豪情也很值得贊頌。(不過,個人認為,鮑叔牙對于朋友如此大公無私在現代社會來看實在是令人瞠目結舌。)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中國古代文人對琴情有獨鐘,認為詩是風雅,琴則是大雅,是一種高雅的藝術。在文人情趣中,琴位列首位。優美的琴聲,時而高山流水,時而青松朗月;時而疾風驟雨,時而湖水漣漪。靈巧的雙手撫摸琴弦,可以彈出《陽春》《白雪》,也可以彈出《下里》《巴人》,可以使人悲,也可以使人喜。許多知識分子把彈琴作為最好的修身養性,怡情悅目之道,很多詩人都是操琴高手,以琴為主題的詩歌、繪畫、戲劇,比比皆是。
    最著名的琴詩有唐代劉長卿的《彈琴》詩:“泠泠七弦上,靜聽松風寒。 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 王維的《竹里館》詩:“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人生自古知音難覓。如果說相愛時的人們是找到知音,那么愛一個人從來不需要理由。如果要理由,這理由就是他們是知音。他們互相理解對方,一個眼神,一個行為,都可從中讀到無聲的語言。伯牙鼓琴,子期聽之。當愛遠去,知音不在,那一言一行都化作厭倦。其實,知音也就是那段時期的心境,如伯牙子期者能有幾人?所以,花心成為了知音不在的代名詞。而男人似乎尤甚。
    我愛過,也擁有過,以為今生知已已得,夫復何求,只須安然度日即可??墒钱攼矍殡x我遠去,我才知道原來我只是渴望被愛,渴望愛的感受,渴望被愛的執著,渴望心心相印,渴望自然的組合。當離去已變成回憶的時候,我終于知道原來愛不只是享受幸福,更多的還是愛的付出,感情的逝去導致人生的殘缺,而對逝去我只是愧疚與無聲的淚水。雖說淚水無法安撫受傷的靈魂,但希望有人能明白我心。
    從相識到相愛,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我以為我可以擁有完整的人生完整的愛情,然而蒼天給我的卻是無言的傷害。他到底還是離我遠去,感情在別處,生活在遠方。
    回憶過去的每一個日日夜夜,似乎在昨天,就在眼前。放棄了還有美麗的回憶,不放棄也許連回憶也會變味。就這么反反復復,無法放下。在這痛苦的掙扎中,忽悟忽謎,忽醒忽睡,忽明忽滅,真真把心撕開千千萬萬遍。
    總以為只有子期伯牙的千古絕唱,卻原來,恨無知音是所有性情中人的共識。
    世間的人一旦有了功名,就會對功名放不下,有了金錢,就會對金錢放不下,有了事業,就會對事業放不下,有了愛情,就會對愛情放不下。恨無知音賞,也就是對知音難以割舍。如果放下了,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是知音。
    子期死,伯牙不再彈琴,恨無知音賞。世間已無知音或正當知音的人呢?或許或多或少,或早或遲終會走上無知音之路。
    欲取鳴琴彈,終無知音賞。
    縱覽古今,如東坡般有真情意者實乃鳳毛麟角,這一點,從他對待妻子的情誼上可見一斑。第一任妻子王弗與蘇東坡生活了十一年后病逝,東坡在她埋骨的山頭親手栽下了三萬株松苗。三萬株啊,要種多長時間?點點滴滴的泥水中,包含了多少情和愛!他是把自己那一縷相思化成了三萬株萬古常青的松樹,經寒歷暑,沐雨櫛風,歲歲年年,生生世世,守候在愛妻身旁。又是十年后,蘇東坡為王弗寫下了那首令所有讀懂了的人摧心扼腕、痛斷肝腸的《江城子•記夢》“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生時十年相伴,死后十年相思,王弗何幸,得如此優秀的男人“不思量,自難忘”,“年年腸斷”!作為女人,得其中一個十年就已足矣,二十年乃至一生的魂牽夢繞,王弗地下有靈,也該笑得如鮮花般燦爛吧。何況此時的東坡已于六年前娶了小蘇東坡十一歲的王弗的堂妹王閏之了。蘇東坡并沒有因有了新歡就忘了舊情。
  再說王閏之。作為進士之女,嫁一個年輕貌美前途無量的書生應該不成問題;作為王弗的堂妹,她是應該了解甚至見過蘇東坡這個姐夫的,據說當年王弗嫁給蘇東坡時,很令她羨慕了一番。王閏之能以十一歲的年齡差距去做填房,除了崇拜和敬佩,大概就是感動于東坡對妻子的深情厚誼了。不幸的是,二十五年后,王閏之又病逝了。這個陪著她宦海浮沉在黃州惠州儋州的窮達多變中絕無怨尤的賢惠妻子、視前妻子如己出的賢德母親的去世,使東坡的情感再受重創。蘇東坡曾與王閏之誓言生則同室,死則同穴,王閏之死后百日,蘇東坡請他的朋友、大畫家李公麟(龍眠)畫了十張羅漢像,在請和尚給她誦經超度往來生樂土時,將此十張足以傳世的佛像獻給了妻子的亡魂,并終于在十一年后由蘇轍將停放在京西一座寺廟里的靈柩與蘇東坡埋在了一起,蘇轍是了解這個哥哥的,幫他實現了生則同室,死則同穴的誓言。
  除了這兩個妻子外,還有一個由侍妾扶正的王朝云。這個十二歲進門的丫頭,幾十年來侍奉在蘇東坡左右,在他最得意時,也在他最倒霉時。特別是在坡翁最后的流放海南的歲月里,在那些侍妾“樹倒猢猻散”的時候,朝云的生死相依,更應該源于刻骨銘心的敬愛,東坡這個比朝云大二十六歲的“白須消散”的“病翁”,能打動朝云的除了才氣,應該就是深情了。朝云沒有看錯,三個妻子中,蘇東坡給朝云寫的詩詞最多,坡翁稱之為“天女維摩”(類似于后來我們說的天使),以知己看待。大概是上天也嫉妒東坡如此得女人的垂青吧,三十三歲的朝云在扶正了十一年后又病逝,蘇東坡將她埋在惠州城西的豐湖邊上,俯瞰二人一起開辟的放生池,一湖凈水,有如朝云的一片丹心,竟然令東坡不忍重游。朝云死后,蘇東坡就一直鰥居,再未婚娶。他給朝云的楹聯是:不合時宜,惟有朝云能識我;獨彈古調,每逢暮雨倍思卿,“每逢暮雨倍思卿”,在蘇東坡此后的日子里,有多少夜雨孤燈夜晚,就有多少“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的百結愁腸。朝云就這樣款款地走在暮年東坡的深情里,直到永遠……
    高山流水的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書中記載: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若江河!”我記不清是那一本書了,同樣記載了這個故事,但要比這個要長一些,它的記載是:在山之濱,水之湄,士大夫俞伯牙與山野樵夫鐘子期相遇,琴韻丁冬聲里,彌漫著巍巍高山,浩浩江水,意境開闊吞吐萬物,高山巍峨,流水浩瀚,樵夫鐘子期聽懂了俞伯牙的琴意,歌聲相和。俞伯牙把鐘子期引為人生知己,因為音乃心之聲,聽懂他的琴意,就是明白他的靈魂,這是知音。后來二人不但是知音,還成了終生摯友,鐘子期早亡,俞伯牙悉知以后,在鐘子期的墳前撫了平生最后一支曲子,然后盡斷琴弦,終生不復鼓琴。
  在中國古典文學或傳說中令人神往的故事應不在少數,無論我們怎么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刪繁取簡,我想高山流水至少算一個無法取締的。這個典故里體現著千百年來人們對那種情誼的渴求——知音。人們常說,千金易得,朋友難求,其實我認為知音比朋友更難得。知音不是求來,是可遇不可求的。或許你從仆如云,一呼百應,但未必有一個知音;或許你高朋滿座,珠璣妙語,但知音不是虛位以待就來得;或許你在親情的環繞下,有人噓寒問暖,但其中他們不一定真知道你;或許你佳人攜手,如花美眷,但愛人不一定能如花解人語。知音不是金錢財寶換來得,也非功名權位招來的,它是一種靈魂的召喚與相應,是靈魂與靈魂的互答。在屬于人的構造中,最讓人難以琢磨或理解的應當是靈魂或說是心靈,它是一種純粹的精神,看不到,摸不著,它依附于人體存在,而又超脫于人體。繩索可以捆綁住肉體,卻無法困住靈魂,靈魂才是一個本真的自我。人的四肢、五臟六腑都可以放到顯微鏡下從細胞分析到碳水化合物,進行物理性研究,但靈魂不可以,因為它是非物質的。它不可以物理性分析,只能用另一個靈魂來體會。當一個靈魂理解另一個靈魂時,兩者融為一體,是相通的,猶如弦與音箱的關系,弦在響,音箱也在響,習慣上我們稱之為——共鳴或共振。共鳴是知音的先決條件,有了共鳴才有了知音。真正的知音是肝與膽的相照,琴與瑟的和鳴,是閃與雷的交乍,心與腦的一拍而合,宛如一場大雨淋濕了你,也澆透了我,那是你我同在,天地共存,也是靈魂與靈魂的融合,靈魂與靈魂交織。兩個知音的相遇就是兩顆流星相撞,在剎那的撞擊中,人生最燦爛的火花迸射出炫彩奪目的光華,書寫出人生最優美的樂章!
  朋友與知音不是同一個含義,朋友來源于相互的敬重,而知音來源于相互的共鳴;朋友之間是一種情感的愛護,而知音卻是精神的高度一致;朋友是相互的欣賞與認同,而知音是“于我有戚戚焉”的相互擁抱。白頭如新的可能是朋友,但傾蓋如顧的一定是知音。朋友一定會生死相扶,患難與共;但知音可能卻是將逢良才的生死宿敵?!〉郎先绮琅c鐘子期,陸抗和羊祜這樣肝膽相照的知音必竟是稀少的。孟浩然長嘆曰:“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岳飛午夜無眠長歌道:“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象蘇軾那樣的天縱奇才,可謂合唱者眾多,他卻自比孤鴻,寫下了“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州冷”句子。
  人間的知音太難得了,越是杰出者越寂寞,也就沒有知音,或許這是曲高和者寡。有的人尋覓一生也得不到一個知音。高朋滿座,載譽而歸也遮不住他落寞身影,還是身在喧囂中能聽到自己的心跳,錦衣還鄉也如夜之歸途。如梵高生前無人認同,最終以槍自斃,死后縱是遺畫價高數千萬美元又于他生前的寂寞何干;屈原憂國憂民,但朝廷中卻無知音,賦完《離騷》逐水而眠;曹雪芹用血淚涂寫成了《紅樓夢》,最終淚盡而逝。難怪《紅樓夢》結束一場無垠蒼涼的大雪,溫瑞安在《神州奇俠》系列里每位高手死時都說一句:人生好寂寞。
  知音太難得了,縱是是杰出者之間也不能成為相互知音。據說,當年歌德聽完貝多芬的音樂時,異常激動,竟熱淚盈眶,激惱了貝多芬,他憤怒的沖著歌德吼道:“你根本沒有聽懂我的音樂!”高更與梵高同樣杰出,但他們相處不長時間,高更就憤然的搬離了梵高為其精心準備的房子。再者清華大學同學聚會時錢鐘書先生的一位同學對著錢先生說,你的《管錐編》什么都寫了,就是沒寫你自己,錢先生惱怒的說:“你根本沒讀懂我的書。”于是把一套《管錐編》寄給同學,讓他再讀。知音太難得了,所以我們更能充分的理解魯迅先生為瞿秋白先生寫下那句長幅:“人生得一知已已足矣!當以斯室而同懷。”
  中國自古以來就留下了“士為知己者死”的格言,人們是那樣的注視知音,知音知己,為其生死而無怨無悔。我們不必說,“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諸葛亮,也不必說易子救孤的程嬰,我們就翻開《史記·刺客列傳》吧,翻開這一篇,那是滿紙的豪氣干云,熱血縱橫,洋溢著“士為知己者死”的視死如歸。專諸、預讓、聶政等為報知遇,死而無怨,尤其荊珂刺秦王,更是浴血奮戰生死無悔。荊珂原為齊國人,后遷徙衛國,他刺殺秦王即不為利,亦非為民族,為國家諸等正義,他是為了受托于知己田光,報燕太子丹之知遇,他讓秦王驚慌失措,負劍逃竄,盡失王者風范。在身受巨創,面不改色,倚柱而笑,并且指著秦王罵道:“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 這是知音知己的最高禮遇,用血涂滿尋找知音的路。有什么比生命更可貴的呢?然而生命在這條路上,只不過尋找靈魂共鳴的一堆血肉。靈魂的歸宿是那共鳴的歌聲,知音說在嘴邊不是花言巧語的輕諾,那是靈魂深處釋放的沉重。
  當今的人啊,越來越自我封閉了,誰還注重靈魂的共鳴。肉體的享受,物欲的泛濫,它能代替我們那精神上的空虛嗎?能填補我們靈魂的寂寞嗎?我們的精神塑像在坍塌,我們迷失了自己,我們想通過高科技的手段滿足我們的口舌,我們卻把心靈囚在城堡里,我們是物欲中的囚徒。我們要釋放自己,尋找靈魂里那個真正的自我,我們要尋求一種精神,尋求精神上的共鳴者,我們將不再獨自吟唱,或許有一天我們站在山之濱,水之湄獨自漫歌時,有一位傾聽者說:“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若江河!”
    “山青青,水碧碧,高山流水韻依依,一聲聲如泣如訴如悲啼,嘆的是,人生難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難覓……”
    許多人喜歡慨嘆:知音難求。
    然而:何為知音?誰又能完美地詮釋這“知音”二字呢?
    《列子·湯問》記載了春秋戰國時的一段流傳千古的知已佳話:伯牙善鼓琴,志在登高山:鐘子期善聽,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又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皆能從琴聲中聽出他的心意。俞伯牙為此感嘆:“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
    后來:鐘子期因打柴不幸滾落山崖身亡。伯牙覺得失去了知音就不再鼓琴。知音已去,留琴何用?就此琴碎、音絕。人生中的喝彩者走了,生命也就枯萎了。而樂為知己者奏。為此:岳飛喟嘆: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要知道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古人亦知知音的可貴。所謂知音,便是兩人的心靈相通;只需那么輕輕一點,心靈即可穿越時光隧道,尋訪知音的足跡,跟著就會產生美妙的共鳴。
   唐朝詩人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說“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
    可見:雖然知音是可遇不可求的。卻不在乎距離的遠近,只要相知,哪怕在天涯海角,相隔千山萬水;且無論何時、何地,依然可以感覺到對方的心聲,并一見如故,相見恨晚。
    它不僅是好朋友的超越,更是友誼的升華。即使一生無緣相聚,知音依然能如此地理解你、讀懂你。真可謂心有靈犀一點通,何必日日相廝守?猶如長風繞戰旗、相得益彰;繁星纏明月,互相輝映。只因為有了心靈的真正吸引,方能相知與相惜。
    知音雖不是情人,不需要承諾,也沒有“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鏗鏘誓言;它卻可擁有情人般的浪漫、溫馨;但更多的是坦誠相對、寬容理解,相互指點迷津;敬而不畏,親而不狎,互相一見傾心。
  當你失落灰心時,他或她能給你勇氣;當你猶豫彷徨時,他或她能給你理解和支持;當你成功喜悅時,他或她會由衷地替你鼓掌歡欣。它超越名與利的誘惑,如行云流水,默契相依。即使是相對無言,默默無語,彼此也能深切地感受到對方的喜怒哀樂,由此而心靈相通、心心相印。
    所以知音尤為珍貴,大詩人杜甫老知音李常仙逝后,詩人哭道“斯人不重見,將老失知音。”從而縈系一生,難以忘懷。
    當我們在人生的路上顛沛漫行,虔誠地祈求著愛的降臨,時時刻刻把知音尋覓,尋找著精神世界的同路人;尋找共同的心聲;用心靈對話,用心靈之和,奏一曲高山流水,在同一條心路間將心靈的脈搏傳遞。
    知音雖沒有什么具體的、形式上的結果;只是在心中,永遠留下一段美好的回憶。但人生若有知音,生活就滋潤,猶如小溪匯入河流,注入大海。其間有那一段永恒的記憶;生命:也就因此而不會感到茫然,撫掌嘆息。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千金易得,知音難尋。豈知一個真正的劍客,終生尋找的往往是與自己旗鼓相當的對手,即使為此失去生命也能含笑而別,在所不辭。要知道:歷盡天涯三尺瑤琴,甘愿只為知音吟奏。
    然而:知音,盡管你可以擁有也應該擁有,正如樂為知己者奏;正如魚需要水,鳥需要巢。但你不能占有,更不能駕馭。因為:知音可以飄然而至,也可瀟灑而去。
    豈不知萬紫千紅,芳香四溢;青山依舊,綠水依舊。人生的相知猶如陽光雨露,滋潤著每一片綠葉、每一葉花瓣,收獲你我的真誠在你我的心底,就象那一汪湛藍清澈的湖水,湖底浸潤的是一顆純凈透明的心,那么真誠而細膩。
    千古感嘆——知音難求!其實:我們的要求并不很高,只是希望:在自己聽到一首美妙的樂曲時,可以欣喜地告訴另一個人,與其同悅;當讀到一篇拍案叫絕的好文時,可以興奮地告訴另一個人,與之訴說心中那點滴的領悟和感慨,能即刻得到共鳴;并因此而收藏你的點點滴滴,與自己的心聲融為一體。
    我不是矯情,而是真的感嘆:
    因為徐志摩曾經寫道:“我將于茫茫人海中訪我唯一靈魂之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可見“人生難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難覓”的人生境遇,也讓他覺得求之不得,枉自傷悲。
    而我:卻因有幸擁有知音而倍覺欣慰。真不知這感嘆的文字,是為了你讀,還是為了我寫?     
    這首詩抒寫夏夜水亭納涼的清爽閑適和對友人的懷念。是孟浩然的五古名篇。
    這是一首五言古詩。五言古詩的語言風格一般要求古樸、粗拙,以便獲得一種類似漢魏古風的古樸森茂韻致。但孟浩然在這首詩里所要抒寫的,是一種清爽閑逸、其中夾著淡淡惆悵的情緒,就不便采取樸拙、拗峭的語言了。因此,詩人在寫法上有意吸取了五言近體詩的音律美和形式美的長處。首先它不用散體單行,而在中間六句采取似對非對的句式,使語言比較整飾,具有樸素的形式美。其次,注意語言的平易、淺近,聲音的響亮動聽,使人讀起來瑯瑯上口,再次,在韻腳方面,它有意采用宏亮級的“江陽”部韻,清亮爽口、鏗鏘悅耳。而為了保持古詩的特色,詩中不用平聲韻,全部押仄聲韻。全篇五個韻,除了第一韻“上”字是去聲外,其余“敞”、“響”、“賞”、“想”、全是上聲。加強了詩的音樂美。由于上聲字誦讀時聲音是從高往低,又由低向高,給人以悠揚起伏的感覺,用它們作韻腳,使節奏較為舒緩,很契合這首詩所抒寫的悠閑自得情緒。更充分地表現了題旨。
    這里還想指出,詩中的“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二句,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評論說“一時嘆為清絕”,除了景色美之外,同它們的音樂美也大有關系。詩句中的去聲字“送”和“淡”,特別是入聲字“滴”,聲情并妙。讀到這個“滴”字,真使人感到唇吻之間有竹露清脆地然而又是細微地滴落的清響。
    對于孟浩然詩歌語言音調的和諧優美,古代詩論家早已有人認識到了。南宋的嚴羽說:“孟浩然之詩,諷詠之久,有金石宮商之聲。”(《滄浪詩話·詩評》)
    明代陸時雍在《詩鏡》總論中也贊揚孟詩“語氣清亮,誦之如泉流石上,風來松下之音。”清朝翁方綱則云:
    “讀孟公詩且毋論懷抱,毋論格調,只其清空幽冷,如月中聞磬,石上聽泉。”(《石洲詩話》卷一)
    詩歌語言的音樂美,作為流動的情感的節奏、音響的表現,能夠深深地打動人心,從而表現、加強和升華詩的抒情美。而孟浩然的許多詩之所以被人們廣為傳誦,正在于它們使外在的音樂美與內在的抒情美達到了高度的融合。
    除了音樂美,這首詩鮮明地體現了浩然詩“遇景入詠不拘奇抉異”(皮日休)的藝術特色。詩人以細膩入微,清新絕妙的景物描寫,創造了清幽散淡的意境。
    是一年夏天的傍晚,我在陽臺上品著花茶,看絢麗的流霞在西天隱現,歸鳥在云中飛還,忽一陣晚風吹來,掀起了膝上的書,風吹哪頁讀哪頁,低頭一看,是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懷辛大》,這首雖不是孟詩中我最愛的,但猶喜其中的“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這兩句。荷風,香淡細微,竹露,泠然清脆,暑熱中讀著這樣清涼的句子,覺心內塵躁頓消,明凈清爽.
    我們來看看孟老夫子在這首詩中的小資情調。
    夕陽從山邊西落,池塘上方的一輪明月從東方漸漸升起,迎著晚涼的風,頭發隨意披散,開窗躺著,愜意而清閑。隱隱聞到風里荷花的淡香,聽竹葉上的露珠滴在池塘里,清心悅耳,這樣靜幽絕俗的境界,很想取出我的琴來彈,可是沒有知音來欣賞,心內頓起惆悵,多么希望故人能來到我的身邊,共對水亭的明月清風啊,可能只是幻想罷了,還是回房,在夢中實現這一期盼吧。
    離開長安的孟浩然,在鄉間的青山綠水中,找到了詩意的人生,面對夏日清景感念友人,悵惘不已。而現代人則沒有這么縝密的心思,即便窗外美景如畫,但浮躁的心仍沉淀不下來去靜賞,若三五友人在一起,大熱天里,更不會去彈琴說詩,早已躲在冷氣開得足足的房間里搓麻將了。
    總覺得古人比現代人要高雅有情趣得多,古時沒有現代人的優越條件,夏日炎炎時,無電扇可吹,沒空調可孵,他們便走向大自然,追涼風,濯清水,賞芙渠,水榭邊釣鯉魚,天空中弋高鴻,品茗吟詩,自有一番清涼天地。
    蘇東坡在晁補之的揚州隨齋,見主人汲井泉置大盆中,漬白荷花,用清涼的井水灑在白荷花上,頓覺室內清微冰芬不濕衣,坐客翛然,無復有暑意,這樣的消暑方法既簡便又有詩意?!陡∩洝防?,沈復與蕓娘并坐滄浪亭水窗,空中一輪清輝皓月,俯視河水波光如白綢,搖起輕羅小扇,看云彩飛過夜空,這樣的納涼觀月,綿綿情意盡在其中。蜀主孟昶與花蕊夫人,夜間避暑于摩訶池上,水殿微風徐來,暗香縈繞,兩人攜手看星河閃爍,直吹得冰肌玉骨清涼無汗,至三更仍意猶未盡,我想像不出摩訶池是怎樣的清澈冰爽,只覺這是神仙眷侶才有的境界。
    孟浩然正是在夏日的南亭里,在荷風的香氣里,想著他的朋友辛大,明月清風無際,友誼深厚無邊。孟浩然是個謙和淡泊的人,許多友人與他交好,他和當時的王維、張九齡、王昌齡、李白等都是好友。他與王維的詩風相近,開拓了唐詩的一代田園之風,然而他的運氣遠沒有小他十二歲的王維好,王維一直做大官,他卻一直是個小老百姓,是個有人緣無官緣的人,想入世又好面子,也曾向張九齡舉薦,也應試卻落第,最終沒了做官的欲望,便回南山閑居。
    一次他在王維官署作客,恰好唐玄宗駕到,嚇得他欲鉆到床底下,正好被皇帝看見,命他獻詩,他不是靈活逢場之人,結果那么多淡然清雅的田園詩沒有獻,吟的卻是《歲暮歸南山》,其中有兩句:“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玄宗當場很不悅,自已并沒有拋棄他,你孟老夫子根本不是真心來求仕,于是拂袖而去,孟浩然至此一生布衣,隱居故園鹿門。
    孟浩然詩的恬淡清真,語出自然,正如他淡泊的性格一樣。他也愛酒,淡遠的性格中有著俠義疏豪的一面,李白對這位前輩的詩風和人品頗為折服,李白是當時很牛的一個人,能讓他看上眼的很少。李白曾贊孟浩然“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描繪出孟浩然的脫俗儒雅的形像。送孟浩然去廣陵,惆悵地看著江水“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深濃的友情造就了李白的這首千古名詩,可見他們之間的特殊感情。李白與杜甫也交好,杜甫為李白的詩才和超逸風采所仰慕,終身追隨并牽念著他。敬佩他“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李白被謫,杜甫夢里是“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李白朋友多,到處游仙、任俠,杜甫窮困潦倒中仍盼著與他“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然而,杜甫憂愁沉重的性格遠遠跟不上詩仙飛揚飄逸的灑脫,想與他常聚只能是奢望。
    孟浩然的人生沒有大起大落,也沒有絢麗輝煌的瞬間,在唐朝詩人中,沒有誰比他的人生更平淡了,由于這種簡單的經歷,因而讓他能靜下心來融入到大自然的深處,與一草一木,一溪一云共細語。用清閑淺淡的文筆,把人們帶入到幽靜清曠的山水田園里,讓勞頓的心洗去浮躁,覺得白駒過隙的生命中至少還有如此清靜所在。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這兩句詩從嗅覺、聽覺兩方面來描寫夏夜給人的美好感受。荷花的香氣清淡細微,所以“風送”時聞。竹露滴在池面上聲音清脆,所以是“清響”。細香可嗅,滴水可聞,使人感到除此之外別無聲息。寫荷以香,寫竹以響,完全沒有視覺形象,恰是夏夜給人的真切感受。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浮光躍金 靜影沉壁 山外煙嵐 悠然暢寄
     靜夜仰望星空 星星燦美如詩
     凝望幽翠山林 長藤披垂如發
     花木美好嫩弱枝葉
     海沉默太深 幽出浪花美麗

     人生如絮 細雨微風 飄零落絮飛花
     寂寞云園 低斂溫柔 默默佇立
     情影斜暉 脈脈水悠悠
     浮光掠影 往事隨波逐流

     微笑如含苞待放的寂寞
     誓言如那頁繽紛的書簽
     刻畫美麗的詩終究一場煙
     手上青春還剩多少 思念就有多少煎熬
     愛情在悲傷里抽絲剝繭
     思念在足音里從容徘徊

     一脈清泉 釣出水中云影 釣出失去閑情
     愛情能草香如綠 相看兩不厭
     希望就成了等待 焦慮就不上身
     生命就能揚起風帆平靜無波
     名字就不再空虛……
   
    安度炎夏,可以到深山老林、峰巔、溶洞去“旅游納涼”,可以到地下商場等陰涼處走走,可有些人“力不從心”,走不動了。那么,可邀幾個老友聚在一起,選個寂靜的地方,泡上一壺好茶,或談笑,或對弈,以忘卻炎熱。若喜歡清靜,不愛熱鬧,不妨端坐家中,品讀些納涼古詩避夏,這叫“心理納涼”,既不煩人,又不出門,一舉兩得,達到“心靜自然涼”的目的。下面擷取幾首納涼古詩,以助您在涼爽天地里遨游。
    大詩人孟浩然有一首詩《夏日南亭懷辛大》,輕描淡寫、引人漸入夏日佳境:“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閑敞。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詩人在夏夜水亭納涼的清麗閑適情景,躍然紙上,使讀詩的人,也感到了陣陣涼意。再讀到“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的詩句時,清淡細微的香氣,似乎已“風送”而聞,竹露滴在池面上聲聲清脆,正是一幅消夏的絕美圖畫。全詩情趣全得,詩味盎然,這使得讀詩的人,心情最煩也不得不安靜下來,進入一個清幽境界,全身舒服,讀讀納涼古詩的妙處,就在此耳。
    唐代詩人高駢,有一首納涼好詩。詩云:“綠樹濃蔭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山中樹木森森,亭畔老樹參天,滿院薔薇花香,飄來全身清涼,讀詩的人讀著讀著高駢的好詩,雖仍處于熱浪滾滾的夏日,也會心靜如水,涼意陣陣,似乎生活在山中消夏的日子里了。
    宋代梅堯臣有詩云:“高樹秋聲早,長廊暑氣微。不須何朔飲,煮茗自忘歸。”個中禪房清幽、古木參天、人跡罕至、納涼品茗、樂而忘返的意境別開生面,讀來像是欣賞一幅風俗畫,妙不可言。
    元代釋英《山中景》說:“六月山深處,輕風冷襲衣。遙知城市里,撲面火花飛。”是說城鎮烈日當空赤照,山中卻是風輕襲人、涼意陣陣。自然,到此消暑煩熱頓消,讀來確實有一種清新涼爽之感。
    有一天,和心愛的人騎車到郊外,感受“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的靈動。當裙裾隨同美麗的秀發在風里飛揚,心情也在有節奏的韻律里與自然合歡。那是多么真實又簡單的快樂啊!
    佇立于蓮橋,晨風拂面,讀小股清流乍起之處,碧葉裙裾飛揚,羞花嬌艷欲滴。于微風之中,曾經靜態的、或淡雅、或孤傲、或妖媚、或清高的荷花似乎更加生動起來。此時此刻,想起南宋詩人楊萬里的“恰如漢殿三千女,半是濃妝半淡妝”真是再貼切不過了,難怪南邊荷塘東岸的“長槍短炮”在那里瘋狂獵艷。
    荷,真的太美了。以至于文人騷客數千年對荷的情愫經久不衰。“荷花團團擎翠蓋,蓮花灼灼斗紅妝。”的畫般的景象,陶醉過多少謙謙君子?“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壯美,又釉彩過多少文人志士的心胸?于蓮橋讀荷塘紅蕖萬朵,翠蓋層疊,綽約多姿,風情萬種的荷花,我亦動情?!桑敲廊?!
    荷,真的太美了。仔細品讀,荷花風度高雅,麗質天生,卻無造作。樸實中見俊逸,恃重中顯高潔。我心想,亙古至今,人們之所以對荷有著一種恒古的文化情結,不正是荷具有人格化的品行和風骨嗎?難怪周敦頤的《愛蓮說》中的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成了一代代有志人士吟唱不絕的千古名句,難怪屈原的“集芙蓉以為裳”,清人方婉儀的“淤泥不染清清水,我于蓮花同日生。”成了明示高潔的象征?!桑蔷?!
    立于蓮橋的我,領略著荷的千嬌百媚,而真正感受最多的,還是荷特立獨行的品質和洗滌心靈的清韻。
    記得小時候,老家琉璃河也有不少濕地,每逢盛夏來臨,荷花便開始與蛙聲一起綻放。那里的荷塘都不大,一般只有五六畝地大小,然而當蓮子成熟時,我們幾個小伙伴,都會抹一通黑泥于全身,揪一片荷葉于頭上,偷偷泅渡于荷塘之中偷食蓮子。荷花美嗎?美!但那個缺衣少糧和文化荒漠的年代,我們感到的只是蓮子的清涼透心。
    此去經年,慢慢長大的我,開始迷戀起荷花來。起初是讀了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在后來便是讀了季羨林先生的《清塘荷韻》,荷,漸漸在我的心目中圣潔高大起來。自此,荷,開始像我人生一盞不滅的燈,照亮著我的心路,讓我時時刻刻,尤其是蛙聲長滿荷塘之時,總是能夠感到荷的清香、純美。每逢此時,我會感動荷的圣潔,荷的至真至純,荷的至高無上,既是秋風乍起,亦是“留得殘荷聽雨聲”,我想如此生命的絕唱,當萬物動容。
    那天在紫竹院,乘坐于荷塘的彩船之上,默念著“乘彩舫,過蓮塘,棹歌驚起睡鴛鴦”。然而,卻不見鴛鴦乍起,倒有一對野鴨在碧葉紅花中穿行。我最驚奇的是蓬間的家雀于荷花、荷葉和蓮蓬間跳來跳去,演繹著麻雀與荷塘的傳奇故事。
    讀在荷塘,在荷花最興奮的季節,心靈的荷花,也在雨后的清晨,春筍一樣地瘋長。
    孟浩然與王維齊名,時稱“王孟”。但王維是幽冷,孟是沖淡。王維有“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聲喧亂石中,色靜深松里”,讀王維的詩,如在無人處靜聽雨聲,令人忘卻紅塵紛擾,萬念皆寂。而孟的“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清淺有味,如明凈的溪水,看得到流水下的鵝卵石——春天里詩人睡得正香甜,被鳥兒喚醒,忽然想起昨夜下過雨,那花朵不知零落多少?淡淡的想起,淡淡的道來。還有“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等句,皆是“清空自在,淡然有余”,在他的筆下,湖光山色,朗月清風,鹿柴青苔,都是散淡的味道。 
孟浩然文字沖淡,人也有出塵之味,煙火氣太重的,是寫不出這樣的詩的。史書上說他“頎而長,峭而瘦,衣白袍,靴帽重戴,乘款段馬——一童總角,提書笈負琴而從”,挺拔清癯的孟浩然,一襲白衣,飄然如風,端的是“骨貌淑清,風神散朗”。
    蓮,在中國古代文人的心目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它歷來就是文人騷客所詠嘆的對象.它的孤高,脫俗讓人仰視它的冰清玉潔,讓人羨慕.面對它,劉禹錫發出了”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 ”的由衷贊嘆;揚萬里描繪了 “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的動人美景;杜牧的名句” 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 ”,在傲然回首的綠荷形象中融合了即使遭挫折,也不肯茍合求榮的岸然兀立的詩人形象;王維的” 日日采蓮去,洲長多暮歸。 ” ,以蓮的動態描畫出一副浣女晚歸圖;杜工部的” 圓荷浮小葉,細麥落輕花。 ” ,顯示了小荷長出新葉的勃勃生機;孟浩然的“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 ,從視覺和嗅覺的的角度寫出了荷花的清香;蘇東坡的” 荷背風翻白,蓮腮雨褪紅 ” ,寫出了荷花凋謝,綠葉枯萎的凄涼景象。
    遠遠地望著已經鋪滿了半個池塘的荷,正午的太陽,烤得馬路上熱氣騰騰,除開偶然來往的車輛,路上絕無人行。荷塘就在馬路邊進去一點點,那些大葉子微微有些收縮,一動不動,默默承受著炙熱的陽光,看上去是“別有池塘一種幽”。幾天的時間里,會有起風的日子,山巒般的烏云壓在頭頂,可雨并不輕易下來,那么大的云說走就走了。只要有風,荷就婉轉,田田的葉子翻過去,露出白一點的底,和下面瘦弱的枝。不管枝如何瘦弱,翻過來也好,翻過去也好,它就像傘柄——傘總是壞面兒,誰見過柄斷的?所以楊萬里說:“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
    終于雨來了,狠狠地下了一整夜,不知道“猛雨打萬荷”時荷的狀況,第二天起了一個大早,先到池塘邊去看。第一個感覺是水是臟的,黃黃地,泛著泥色。而荷葉青青,亭亭如蓋,寬大的葉面上這里幾顆珍珠,那里也有幾顆。等一會兒,葉子動了動,珍珠就圓嘟嘟地滾向葉心。再看葉心里,是一元硬幣大小的一塊,在輕輕地搖曳。放眼,看見半池的荷晶瑩剔透,仿佛古代的詩人都撐著傘,在這里集聚。這是李白在說:“攀荷弄其珠,蕩漾不成圓”,那是孟浩然的低吟:“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我把視線與荷全接觸,看見原來有早熟的,新承恩澤,飽滿的苞蕾婀娜多姿,似乎正在等待意中人,要做這一生最肆無忌憚的盛開。大部分還只是暗香盈盈,寵辱不驚,只把她油亮的裙子搖啊搖,同伴間竊竊私語,不知道什么叫心事。
    我從荷塘走過,沾了一身清香,兩眼葳蕤。滿腹的心事,可笑留給了不懂心事的人。只但愿今年的蓮心,不要因之過苦才好。
    雨中觀荷,是一種多么悠然的韻味和恬靜。“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那些美好的詩句又勾起我絲絲縷縷的思古幽情。猛然間,我看見在一株殘敗的花瓣間,已經成形的蓮蓬被雨水沖開,我心一抽緊,此時的我,只想為她擋風,為她遮雨,她仿佛讀懂了我的憂慮,于淚水中笑了,那笑容是如此的安祥與寧靜,讓我也情不自禁的跟著她笑,我想生命在她這里也許才是完整的,雖然有些負累,有些沉重,于是我真心祝福她,再大的雨都會停,當秋天來的時候,就是她收獲的季節!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孟浩然——李白的偶像,唐朝唯一的隱士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孟浩然的這首詩寓情于景
【醋溜唐詩】發個乘涼的自拍,不帶這么炫騷的!
夏日南亭懷辛大詩詞賞析
《孟浩然·夏日南亭懷辛大》------ 唐詩 — 中文閱讀網
古詩賞析|孟浩然《夏日南亭懷辛大》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蕉岭县| 永春县| 柯坪县| 攀枝花市| 凤翔县| 焦作市| 乌兰县| 巴马| 嘉义市| 许昌市| 达拉特旗| 通河县| 依安县| 自治县| 林州市| 嫩江县| 昌宁县| 呼和浩特市| 兴文县| 武强县| 湘阴县| 鞍山市| 资中县| 太谷县| 中方县| 高阳县| 崇仁县| 尼勒克县| 南投市| 白银市| 鄂尔多斯市| 化州市| 新晃| 富阳市| 雷山县| 高雄县| 都兰县| 永胜县| 华池县| 沧州市| 泾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