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爾尼諾 & 拉尼娜
表示在南美洲西海岸(秘魯和厄瓜多爾附近)向西延伸,經赤道太平洋至日期變更線附近的海面溫度異常增暖的現象。
(如圖:厄爾尼諾年所出現的全球海面溫度圖)
每年的10月至次年的3月時值南半球夏季。南半球海域水溫普遍升高。
向東流動的赤道逆流得到加強, 恰逢此時, 全球的氣壓帶和風帶向南移動, 東北信風跨過赤道受到南半球的自轉偏向力作用, 向左偏轉成西北季風。
西北季風不但削弱了秘魯西海岸的東南信風, 使秘魯寒流冷水上泛減弱甚至消失, 而且吹拂著水溫較高的赤道逆流海水沿秘魯寒流來的方向逆洋流南下, 把秘魯寒流變性為暖流。
這股悄然而至不固定的暖流被稱之為厄爾尼諾暖流。
我們可以結合圖片來看看厄爾尼諾現象。
總的來說,當厄爾尼諾現象出現時,赤道東太平洋由于海水溫度高,空氣層結不穩定,對流發展,由干燥少雨變為多雨,引發洪澇災害;而赤道太平洋西岸地區由于海水溫度低,空氣層結穩定,由濕潤多雨變為干燥少雨。
1、夏季東北地區氣溫偏低,形成低溫冷害。
2、夏季黃河及華北一帶少雨干旱。
3、夏季黃河以南、長江中下游地區多雨以致發生洪澇災害。
4、熱帶西太平洋上生成的臺風數量偏少,登陸我國的臺風數量也偏少。
原意是“小女孩”、“圣女”
含義:是指赤道附近東太平洋水溫反常下降的一種現象,表現為東太平洋明顯變冷,是厄爾尼諾現象的反相,也稱為“反厄爾尼諾”或“冷事件”,同時也伴隨著全球性氣候混亂,總是出現在厄爾尼諾現象之后。
氣象成因
東北信風的存在使得大量暖水被吹送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區,在赤道東太平洋地區暖水被刮走,主要靠海面以下的冷水進行補充,導致赤道東太平洋海溫比西太平洋明顯偏低。
當東北信風加強時,赤道東太平洋深層海水上翻現象更加劇烈,導致海表溫度異常偏低,使得氣流在赤道太平洋東部下沉,而氣流在西部的上升運動更為加劇,有利于信風加強,這進一步加劇赤道東太平洋冷水發展,引發所謂的拉尼娜現象。
我們也同樣對照著圖來看。
拉尼娜現象常與厄爾尼諾現象交替出現,但發生頻率要比厄爾尼諾現象低。其影響會讓赤道太平洋東岸地區降水減少,而赤道太平洋西岸地區高溫多雨。
拉尼娜現象出現時,我國易出現冷冬熱夏,登陸我國的熱帶氣旋個數比常年多,出現'南旱北澇'現象;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東部、巴西東北部等地降雨偏多;非洲赤道地區、美國東南部等地易出現干旱。
最后我們來看看
厄爾尼諾和拉尼娜
對中國的主要影響
厄爾尼諾年,我國北方地區通常會出現嚴重高溫干旱,南方地區則通常會出現嚴重的洪澇。但如果大氣環流發生過度異常,則也可能會出現北澇南旱的情況。拉尼娜年,入春后我國北方強寒潮大風頻繁出現,而降雨量卻持續偏少,氣溫也居高不下。影響范圍包括西北、華北、東北西部、黃淮地區,甚至波及到了江淮地區。
來源:中國氣象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