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師出品,必屬精品
湖泊是什么?從概念上講,它是陸地上積水形成的、水面比較寬闊、流速緩慢的水域。我們常常看到各種類型的湖泊出現在題目中,卻缺少對其具體的認知。因而今天的主題是:分析各類湖泊的特性,以及對湖泊與其他地理要素之間關系進行一些初步整合。
一、各類型湖泊
1. 斷層湖
斷層陷落積水成湖。多呈長條狀,湖形狹長、水深而清澈。延伸方向與斷層線一致,湖岸順直,常保留有明顯的斷層陡崖,陡崖附近多有上升泉和溫泉。巨大的斷裂帶可以形成成串的斷層湖,如東非大裂谷帶沿線的馬拉維湖、坦噶尼喀湖、維多利亞湖,我國云南中部的滇池,洱海和撫仙湖;青海湖、新疆喀納斯湖等。
2. 熔巖湖
火山噴發的熔巖流堵塞河道形成的湖泊稱為熔巖湖。如黑龍江省內的鏡泊湖和五大連池。熔巖流阻塞河流,使河流水位抬高;堵塞體上游落差變小,流速變慢,水位季節變化減小。
3. 堰塞湖
河流被堵塞形成的湖泊。山崩、地震、滑坡、泥石流、冰磧物、火山噴發的熔巖流和沙丘等阻塞河流而形成的湖泊,如四川黔江縣小南海由地震使谷地兩岸山崩阻塞成湖。
4. 河成湖
河流形成的湖泊。成因多樣,河流截彎取直,形成牛軛湖;河流改道,廢棄河道成湖;河谷沉溺成湖;河漫灘內部低洼處,也可積水成湖。河成湖面積較小、水也較淺,容易改造。如甘肅境內的月牙泉就是河道被廢棄后形成的湖泊。
5. 侵蝕湖
由侵蝕作用形成的湖泊。如流水、冰川和風等外力侵蝕形成洼地,積水形成的湖泊。如北美五大湖由冰川侵蝕作用形成。
6. 牛軛湖
(1)概念
又稱弓形湖、月亮湖。河曲裁彎后廢棄的彎道。因似牛軛,故名。河曲裁彎后,廢棄彎道的上游進水口與下游出水口先后被淤死,使廢棄彎道與新河失去聯系而形成湖泊。由于廢棄彎道凹岸深槽較深,形成湖泊后能長期保留為牛軛形、新月形或弓形。牛軛湖是河水曲彎道衰亡的標志,也是河曲高度發展的表現,對研究河曲的形成演變具有重要意義。
(2)形成過程
在平原地區流淌的河流,河流侵蝕形成河曲→河水不斷沖刷與侵蝕凹岸,河曲隨之不斷的發展→河曲愈來愈彎→河水沖刷與侵蝕最彎曲的凹岸,河流遂截彎取直→河水從截彎取直的部位流走,原有的河曲被廢棄→原有被廢棄的河曲成了牛軛湖。
7. 潟湖
(1)概念
被沙嘴、沙壩或珊瑚分割而與外海相分離的局部海水水域。如杭州西湖。
(2)功能
1).防洪:潟湖可宣泄區域排水,因而很少發生水災。
2).保護海岸:由于外有沙洲的阻擋可防止臺風暴潮侵蝕沖刷海岸。
3).天然養殖場:潟湖是魚、蝦、貝和螃蟹的孕育場,也是鄰近漁民的天然養殖場。
4).人工港:由于潟湖外側往往有沙洲作為防波堤,其內風平浪靜,因此有時可以改建為人工港(例如中國的高雄港)。
8. 季節湖
季節性積水的湖泊。在雨季降水多時,積水成湖;旱季無水時,則成低洼地。每年可種一季旱作。云貴高原很多巖溶湖(指喀斯特地區由巖溶作用形成的低地積水而成的湖泊)夏季積水成湖,冬季干旱成洼:江漢平原一些碟形低地,很多也是季節湖。
9. 火山口湖
系火山噴火口休眠以后積水而成,其形狀是圓形或橢圓形,湖岸陡峭,湖水深不可測,如長白山天池深達373米,為中國第一深水湖泊。
10. 巖溶湖
是由碳酸鹽類地層經流水的長期溶蝕而形成巖溶洼地、巖溶漏斗或落水洞等被堵塞,經匯水而形成的湖泊,如貴州省威寧縣的草海。威寧城郊建有觀海樓,登樓眺望,只見湖中碧波萬頃,秀色迷人;湖心島上翠閣玲瓏,花木扶疏,有水上公園之稱。
11. 冰川湖
是由冰川挖蝕形成的坑洼和冰磧物堵塞冰川槽谷積水而成的湖泊。如新疆阜康天池,又稱瑤池,相傳是王母娘娘沐浴的地方。北美五大湖、芬蘭、瑞典的許多湖泊等。
12. 風成湖
沙漠中低于潛水面的丘間洼地,經其四周沙丘滲流匯集而成的湖泊,如敦煌附近的月牙湖,四周被沙山環繞,水面酷似一彎新月,湖水清澈如翡翠。
二、 影響流速
通常情況下,河流的流速比湖泊快,河流水容易更新,湖泊之水相對處于靜止狀態,水體更新速度慢。當河流變成湖泊時(如三峽變成三峽水庫),水庫面內水流速度下降。
三、鹽度變化
(1)如果大量引用進入內陸湖的河水,使得進入湖泊的水量減少,湖水面積縮小,湖岸線后退(類似于海退),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以及鹽度會增加,導致湖水變得更咸,周圍水生植物死亡,破壞生態環境,出現荒漠化。
(2)黑海周圍降水多,蒸發量少:黑海周圍徑流注入,起到稀釋作用,所以黑海的鹽度相對較低。
四、底部地形
(1).湖泊水面呈現“冬季一條線,夏季一大片”的景象變化,說明湖泊水位季節變化大,并且湖底有線狀洼地。
(2).豐水期無法知道湖泊底部的地形地勢狀況,根據水向低處流的原理,可知枯水期湖泊底部有水的地方是湖泊海拔較低處,沒水的區域則是湖底地勢較高處。
五、湖泊與水源
(1).死海是世界上鹽度最高的湖泊,湖水不宜用作灌溉水源;但用做牲畜飲用水基本可以。
(2).淡水湖往往是一個地區的重要水源地,為了保護水源地,應退耕還林、還草,減少農藥和化肥的使用量:禁止向湖泊、河流排污,禁止在湖泊人工養殖;并且要保護好湖泊周圍的森林。
(3). 為防止艾比湖繼續萎縮,在該湖流域應采取的措施是退耕還林,保護水源,增加湖水補給。
(4).湖泊,雨季能夠蓄水,利于防洪,旱季灌溉方便利于抗旱。
(5).在干旱半干旱流域內,耕地面積擴大會使灌溉用水增多,加劇流域內水資源短缺的狀況:同時會使注入湖泊的水量減少,導致湖泊萎縮。
六、調蓄作用
(1).湖泊和水庫對其下游的河流徑流起調蓄作用,在洪水期蓄積部分洪水,延緩、削減洪峰;枯水期釋放蓄水,補給、穩定下游徑流。如三江源地區湖泊眾多,湖泊是河流的補給源之一,同時還對河流流量起著天然的調蓄作用。當雨季來臨和冰雪融水豐富之時,這些湖泊儲蓄河水,起著削減洪峰的作用。到了冬季、春季,因冰雪封凍,河流水量減少,湖泊將存儲的水補給河流,保持河流流量的相對穩定。
(2)羅訥河里昂以上河段沿岸附近分布有較大面積的沼澤與湖泊,可以起到積蓄徑流、削減泄峰的作用。
(3)火山口積水形成的湖泊通常為河流的源頭,對湖泊下游的河段具有調蓄作用。
(4)圍湖造田嚴重的地區,要退田還湖,增強湖泊調蓄洪水的能力,為洪水留夠空間,防止發生洪澇災害。
(5)擴大城區湖泊(濕地)面積,有利于增強湖泊對徑流量的調蓄作用,減輕城市洪水壓力,防止發生內澇。
(6) 湖泊對其上游河流無調節作用。
七、湖泊與生物
(1)維多利亞湖湖面廣闊,為體型大的尼羅河鱸魚提供了廣闊的生存空間:湖中魚類為尼羅河鱸魚提供了充足的餌料。
(2) 湖泊面積小,環境容量小,不可能有大型動物生存。
八、湖泊與地質作用
(1).河流途經湖泊,所攜帶的泥沙、營養物質部分會在湖泊中沉積,使得流向下游的泥沙、營養物質減少,水質得到凈化。但下游由于營養物質的減少,動物資源也會減少。
(2). 多條河流在同一位置注入錯那湖,泥沙沉積多,河口三角洲面積較大,冬春季節河流水位低,河灘泥沙裸露;出露的湖灘泥沙面積較大,干涸后成為沙源地。
九、湖泊與交通運輸
(1). 湖泊與外流河相連,可以擴大內河的運輸范圍。
(2). 湖面高于海洋水面,湖水通過河流能自流入海,河流上宜建設船閘,改變航運條件。
(3). 湖泊水深,水位季節變化小(枯水期水也較深),流速慢,有利于航運。
十、湖泊與污染
(1).湖泊面積萎縮,湖中的水生生物減少,失去對湖水的凈化作用。
(2). 湖泊蒸發作用強,面積縮小,水量減小,會失去自我凈化能力,使污染物濃度增加,加劇污染。 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十一、湖泊與小氣候
(1)湖泊對其周圍區域農作物生長的有利影響是夏季降水增多,且湖面反射太陽輻射可以為植物增補光照。
(2)水體增溫和降溫的速度比陸地慢,縱橫交織的灌渠,會增大水體面積,可減小氣源變化幅度,尤其可提高夜間溫度,能夠有效減少低溫、凍害對農作物的損害。
十二、大湖效應
“大湖效應”指的是冷空氣遇到大面積未結冰的水面(通常是湖泊)從中得到水蒸汽和熱能,然后在湖泊迎風岸形成雨、雪、霧等現象。
★★重難點解讀★★
從歷年高考題本專題在高考命題中的命題頻率很高。從高考題分布情況看,重難點主要集中在水循環原理的應用、河湖水文特征分析及陸地水體補給等知識點上,多以圖文并重的形式進行命制。試題材料多選擇具體區域的河流、湖泊、濕地的水文特征,綜合考查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影響以及水循環的變化對河流水文特征的影響等內容,考查學生的綜合思維和區域認知,引導考生思考人類活動與水體運動之間的相互影響的關系,從因地制宜的角度審視人地協調觀的途徑。
★★典例探究★★
(2019·新課標全國卷Ⅰ)黃河小北干流是指黃河禹門口至潼關河段,全長132.5 km。該河段左岸有汾河、涑水河,右岸有渭河等支流匯入;河道擺動頻繁,沖淤變化劇烈,為典型的堆積性游蕩河道。下圖為黃河小北干流河段示意圖。據此完成7~9題。
7.黃河小北干流為堆積性游蕩河道,是因為該河段河流
A.流量大、含沙量季節變化小B.流量大、含沙量季節變化大
C.含沙量大、流量季節變化小D.含沙量大、流量季節變化大
8.黃河小北干流河道中段擺動范圍較小的主要影響因素有
①河水流量 ②支流匯入 ③沿岸地貌 ④兩岸巖性
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
9.渭河是黃河最大的支流,流量和含沙量均較大。在主汛期,渭河的洪峰導致黃河小北干流
A.含沙量劇增,擺幅增大 B.水量增大,流速加快
C.水位上升,淤積增強 D.侵蝕加強,河床加深
【答案】7.D 8.C 9.C
【解析】7.堆積性游蕩河道,必須要具備含沙量大、沖淤變化劇烈等特點。含沙量大為淤積提供了基礎條件,流量季節變化大為沖淤的季節變化提供了基礎條件,只有沖淤的不斷變化,才能導致河道的游蕩(改道)。
8.若河流處于深、窄的地形中,且兩岸巖性不易受侵蝕,則河流游蕩范圍會受到限制,反之河道游蕩范圍會擴大,③④對。河水流量和支流匯入主要影響河道的寬度和深度,①②錯。
9.結合圖文材料可知,渭河從黃河小北干流南部匯入。因此,在主汛期,支流渭河洪峰會使干流流量增大,水位上升,進而導致干流的上(北)游與下(南)游河段的落差變小,流速減緩,泥沙淤積增強,C對。流速減緩,攜帶泥沙能力減弱,含沙量下降,泥沙淤積增強,河床抬升,A、B、D錯。
(2019·新課標全國卷Ⅲ) 37.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河發源于美國內陸高山,河流上游河段受季節性融雪和大氣降水補給。7月后主要受降水補給,降水多為暴雨。該河段流量和含沙量年內變化大,但河面寬度變化不明顯。下圖示意該河段典型河流斷面不同時間的水體形態。
(1)對該河段河面寬度變化不明顯的現象作出合理解釋。
(2)指出4~6月該斷面河水深度的變化特征,并說明原因。
(3)分析8月該河段河底淤積的原因。
【答案】(1)(地殼抬升,)河流下切(未擺動);單一巖性(巖性相近)河岸,河岸直立。
(2)變化特征:深度增加。原因:融雪補給為主,流量持續增長,水位上升;融雪補給為主,含沙量低,流速持續加快,侵蝕河床。
(3)降水補給,(坡面侵蝕強,)河水含沙量高;徑流量與流速變率大,流速降低時泥沙快速淤積。
【解析】(1)河岸越陡峭,河面寬度變化越小。由圖可知,該河流河面寬度變化不明顯,一方面由于該河段位于河流上游高山地區,伴隨著地殼抬升,河流不斷侵蝕下切,形成河谷,河水被困于河谷中,向下侵蝕較強烈,側蝕微弱;另一方面,河流兩岸巖性相近或者巖性單一,河水對兩岸的侵蝕差異小,形成近乎直立的河岸,難以形成左右擺動的寬谷。
(2)由材料可知,該河段多季節性融雪和大氣降水補給,由于位于美國內陸高山,4~6月降水較少,而隨著氣溫的不斷升高,季節性積雪融水不斷增多,河流流量不斷增大,受制于兩岸陡峭的河谷束縛,河流水位不斷上漲。融雪補給為主,河流流量小,導致含沙量小,泥沙淤積少;隨著河流流量不斷增多,流速不斷加快,對河床的侵蝕加劇,河底變深。一方面河流水位上漲,另一方面河底不斷加深,故河水的深度在不斷變大。
(3)一方面,該河段8月份主要受雨水補給,由于多暴雨,坡面侵蝕強,河水搬運能力強,水土流失加重,使河水含沙量增多;另一方面,暴雨導致河流的流量與流速變化大,一旦流速下降,河水搬運能力降低,泥沙就會迅速淤積于河底。
★★備考秘籍★★
根據歷年考綱和考情分析,復習時,要注意動手繪制水循環的示意圖,討論不同的人類活動對水循環帶來的影響,同時要多方位、多角度關注對主要河流、湖泊水文現象的研究分析,如對黃河、長江等水文特征的加強研究;并針對水資源問題,樹立合理分配和利用水資源的思想。動手繪制大洋環流模式圖,結合洋流分布合理設計航海路線;結合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結合材料思考海霧等現象的成因。
★★重難點突破★★
1.水循環的原理、環節與應用
[透析考向]
對水循環的考查重點在水循環的原理、環節與應用的考查,考查方式有直接考查水循環環節圖以及其變式圖;再者是創設情境進行考查,往往以人們在生產生活過程中對水循環的應用、影響為背景資料進行考查。以世界某地區的河流、水資源、湖泊等為背景資料,考查有關水循環的知識,也是重要的考查方式。
[學法指導]
(1)水循環環節與影響因素
①影響蒸發的因素主要有光照、氣溫、風速、濕度、水域表面積等方面。基本規律是與光照、氣溫、風速、水域表面積呈正相關,與濕度呈負相關。
②影響水汽輸送的因素主要就是風。風的強弱、方向都會影響水汽輸送的強弱和方向等。
③影響降水的因素主要有水汽、大氣運動、凝結核等三個方面,大氣運動一般表現為上升運動更易形成降水。
④影響地表徑流的因素:影響地表徑流的因素有很多,總而言之包括水的來源與水的流失。
水的來源方面有大氣降水、流域面積等,水的流失有影響下滲的地質、土壤條件等,影響蒸發的大氣濕度等因素,另外人類的行為通過影響水循環環節或者直接取水等影響徑流量;植被、湖泊等可以調節河流徑流量的季節變化等。
⑤影響下滲的因素有地面性質、坡度、植被、降水強度、降水持續時間等。硬化地面下滲弱,沙質土壤下滲強;坡度大、植被稀疏、降水強度大、降水持續時間短則下滲弱,反之下滲強。
⑥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改變
人類引河湖水灌溉、修建水庫、跨流域調水、填河改陸、圍湖造田等一系列針對河流、湖泊的活動極大地改變了地表徑流的自然分布狀態。人類對地下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局部地區的地下工程建設都不可避免地對地下徑流產生影響,如雨季對地下水的人工回灌;抽取地下水灌溉;城市地下鐵路的修建破壞地質結構,改變地下水的滲流方向等。人類可以影響局部地區大氣降水,如人工降雨。植樹造林、修建水庫可以增加局部地區的水汽供應量。城市地面的硬化、植被的破壞、植樹造林等措施都會影響地表水的下滲。
(2)水循環環節的應用
所有與水多水少有關的地理事物與現象幾乎都可以用水循環的環節進行分析解答。如下兩個案例。
①三江平原沼澤地的形成
②內流河斷流的成因
2.湖泊的演變與湖泊水文特征
[透析考向]
湖泊對人類生產生活有重要的影響。在近幾年的考題中,更多地涉及到了湖泊知識點地考查,如湖泊的水文特征,或者聯系地質作用知識點考查湖泊的形成等。湖泊的鹽度、溫度、透明度往往成為考查重點。考題還經常選取世界某區域的湖泊為例,展示湖泊的變遷或者出現的環境問題等,考查學生的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和對人地關系的理解。
[學法指導]
(1)湖泊的水文特征
湖泊的水文特征要從湖泊的水量、鹽度、結冰期、含沙量等方面進行分析。特別注意湖泊根據湖水性質可分為淡水湖和咸水湖。從水循環過程看,注入湖泊的河水從陸地上帶來鹽分,如果沒有河水或者地下水的排鹽作用,經過強烈的湖水蒸發之后就是咸水湖;如果有河水或者地下水常年流出,起到排鹽作用就屬于淡水湖。
(2)咸水湖的形成發展演化原理
淡水補給量要少, 蒸發量要大, 蒸發量大于淡水補給量, 為內流湖,無徑流排出鹽分,淡水徑流不斷帶入鹽分、不斷累積、形成咸水湖。
3.河流的補給方式與河流水文特征
[透析考向]
河流的補給方式和河流的水文特征是較常規考點。試題往往以坐標圖、數據表格、區域圖等為呈現方式,考查學生對河流水文特征的分析,考查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和區域認知力。另外,結合人類的一些活動,如大壩的建設等,考查對河流水文特征的影響。
[學法指導]
(1)河流補給類型的判斷
①依據河流所在地區判斷
東部季風區河流以雨水補給為主;西北干旱半干旱區降水稀少,河流以高山冰雪融水補給為主;長江、黃河源頭地區,氣候高寒,河流以冰川融水補給為主;東北地區,冬季寒冷降雪多,河流的春汛是季節性積雪融水補給形成的;夏季高溫多雨,夏汛是雨水補給形成的。
②依據徑流變化過程判斷
徑流的變化隨降水變化而變化的河流以雨水補給為主;徑流的變化隨氣溫變化而變化的河流以冰雪融水補給為主;徑流常年較為穩定、平緩,多以地下水補給為主;湖泊對河流徑流具有調節作用,使徑流季節變化較小。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特別注意:
季節性積雪融水補給:春季氣溫回升——春汛——河流徑流量年際變化較小,季節變化較大。
冰雪融水補給:夏季氣溫最高——夏汛(冬季氣溫在0 ℃以下,河流出現斷流)——河流徑流量小,徑流量年際變化較小,季節變化較大。
(2)河流水文特征的分析
水文特征要素特征描述原因分析
水位高或低,變化的大或小取決于河流的補給類型:①分布在濕潤地區,以雨水補給為主的河流,水位變化由降水特點決定;②分布在干旱區,以冰川融水補給為主的河流,水位變化由氣溫變化決定
流量大或小①以降水補給為主的河流,依據降水量的多少判斷;②一般流域面積大,流量大
含沙量大或小主要取決于流域內植被覆蓋狀況及降水集中程度(暴雨發生頻率)
結冰期有或無,長或短無結冰期,最冷月均溫>0 ℃;有結冰期,最冷月均溫<0 ℃
凌汛有或無必須具備兩個條件:①有結冰期;②由低緯流向高緯
水能大或小
①河流水量大(小);②河流落差大(小)
4.洋流的分布與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透析考向]
對洋流知識的考查主要是集中在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上。試題往往以坐標圖、數據表格、等值線圖、區域圖等為呈現方式,考查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多集中在對氣候、海洋生物等方面,考查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和區域認知力。從近幾年考題看,試題在洋流方面的考查也多圍繞著和人類相關的地理事件、事物進行選材,如有關于漁場、海洋環境、沿海海霧等方面。
[學法指導]
(1)洋流分布的判讀
洋流分布的判讀,特別是洋流的流向,也是多年來重要的高頻考點,直接套用表層洋流分布圖對洋流進行判斷是最好的方法。
另特別注意:0°與45°之間為中低緯環流,45°~90°之間為中高緯環流(中心分別為30°或60°,即副熱帶或副極地海區)。
(2)特殊的環流模式
①北印度洋的季風洋流
冬季,盛行東北季風,季風洋流向西流,環流系統由季風洋流、索馬里暖流和赤道逆流組成,呈逆時針方向流動。
夏季,盛行西南季風,季風洋流向東流,此時索馬里暖流和赤道逆流消失,索馬里沿岸受上升流的影響,形成與冬季流向相反的索馬里寒流,整個環流系統由季風洋流、索馬里寒流和南赤道暖流組成,呈順時針方向流動
②南半球西風漂流
南半球中緯度40°—60°海域,形成以南極為中心,呈順時針方向環繞南極大陸的西風漂流,性質為寒流。
(3)漁場形成原因
海洋漁場的形成除了與洋流有關外,還有一些因素也很重要:
①沿海大陸架地區海水淺,光照條件好,生物光合作用強,浮游生物多,易形成漁場。
②河口地區的入海河流帶來豐富的營養鹽類,為魚類和浮游生物提供養料。
③溫帶海域氣溫季節變化大、海水易上泛。
上述條件都有利于漁場的形成。還要注意的是,除了四大漁場外,世界上還有一些小漁場也與洋流有關,考生在解題時要學會知識的遷移和運用。如本格拉寒流、西澳大利亞寒流形成的小漁場;索馬里半島東側海域,夏季由于西南季風吹拂,形成上升流,是寒流,也有漁場。
5.有關河海交匯處、河湖交匯處(難點與高頻考點)
[透析考向]
通過近幾年的考試題目分析看,有關河流與海洋交匯處、河流與湖泊交匯處的考查越來越多,尤其是對前者的考查很是頻繁。此區域是人口特別集中的區域,人類的影響很大,考題往往集中在河海交匯處的地貌、海岸線、水域環境、海洋生物等方面,也多以某區域的人類活動為背景資料進行考查,如河口閘、填海造陸、攔海大壩、植被培育、灘涂養殖等,考點仍然集中在河流、海水兩種不同的水域之間的相互作用帶來的一系列變化上。
[學法指導]
解答此類題目要明確河海地區是河流和海洋的相互作用的地區,可以說是存在此消彼長的情況,二者的此消彼長引起該地地貌的變化變遷。在學習的過程中重點掌握三角洲地貌的形成與該地貌的消長變化;要運用整體性原理分析河口地區的生態環境的變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