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有一個成語叫“四體不勤,五谷不分”,指不參加勞動,不能辯別五谷,用來形容脫離生產勞動,缺乏生產知識的人。
在這個成語中“四體”指人的兩手兩足,那么,“五谷”原指什么呢?
今天微微和大家聊聊“五谷”的事兒
其實,五谷原是中國古代所稱的五種谷物。我們現在所知的五谷,指的是:
稻(又稱水稻、稻谷)
黍(shǔ,又稱黃米)
稷(jì,又稱粟,俗稱小米)
麥(又稱小麥,制作面粉用)
菽(shū,俗稱大豆)
古代另外還有一種說法指的是麻、黍、稷、麥、菽,兩者的不同就是一個是稻、一個是麻。
古代經濟文化中心主要在北方黃河流域,北方以種麻為主,而稻的產地在南方,因此古書中才出現了對五谷的兩種不同解釋,而《呂氏春秋》中則把這兩種進行了綜合,記錄的是六種作物。這兩種說法中只有麻是作為紡織物出現的谷物,因此把稻放在首位的說法,更符合現代人對五谷的認知。
現今人們通常說的五谷,已經不再是指五種糧食,而指的是谷類糧食的統稱,“五”作為虛數,指眾多的谷類作物。
稻
指水稻,水稻所結子實即稻谷,稻谷脫去穎殼后稱糙米,糙米碾去米糠層即可得到大米。世界上近一半人口以大米為主食。
水稻除可食用外,還可以釀酒、制糖作工業原料,稻殼和稻稈可以作為牲畜飼料。中國水稻主產區主要是長江流域、珠江流域、東北地區,同時,我國是稻作歷史最悠久、水稻遺傳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位于湖南道縣壽雁鎮玉蟾巖遺址出土的古栽培稻標本證實,中國的稻作栽培已有1.4萬年以上的歷史,是已知的世界栽培稻起源地。
黍
即黃米,又稱糜(méi)子、黃小米,顏色和小米相近,但是黍并非是小米,是指一種子實叫黍子的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長在北方,耐干旱。
黍去殼后就是黃米,黃米再磨成面俗稱黃米面。其子實煮熟后有粘性,可以釀酒、做糕。大黃米加入大棗、栗子及各種豆類可以熬成八寶粥。
黃米面可制成年糕、豆包、烙成粘餅,和糖一起食用,香甜可口。由于不利于消化,現在基本上不用“黍”作為主食了。
稷
又稱“粟”“谷子”,就是我們平時吃的黃色的小米。生長耐旱,品種繁多,俗稱“粟有五彩”,有白、紅、黃、黑、橙、紫各種顏色的小米,也有粘性小米。
小米原產于中國,小米的祖先是一種狗尾草。稷在的中國古代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最重要的糧食。古人以稷代表谷神,和社神(土神)合稱為社稷,后來以社稷作為國家的代稱,可以看出當時稷在國人心中的重要地位。
麥
包括大麥、小麥。小麥是五谷中唯一起源地并非中國的谷物品種。小麥去皮磨成面粉可以制作面包、饅頭等食物,發酵后可制成啤酒、酒精、白酒等。
河南是我國小麥產量第一大省,占全國小麥產量四分之一,第二大產區是山東。中國面食食用最高的省份有河南、山東、陜西、山西、甘肅等。而中國十大面食有擔擔面、蘭州拉面、臊子面、陽春面、云吞面、刀削面、冷面、油潑面、揚州炒面、老北京炸醬面等。
菽
“菽”是豆類的總稱,一般而言,菽是指“大豆”,也叫“黃豆”。
豆類制品是中國百姓們喜歡的食物之一。我國東北是大豆主產區。按大豆的種皮顏色可以劃分為黃大豆、青大豆、黑大豆,其它還有褐色、棕色、赤色等單一顏色的大豆,但日常以黃大豆和黑大豆最為常見。
大豆最常用來做各種豆制品、榨取豆油、 釀造醬油和提取蛋白質。用大豆制成的各種豆制品如豆腐、豆漿等,也具有藥性:豆腐可寬中益氣、清熱散血,尤其適宜痰熱咳喘、傷風外感、咽喉腫痛者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