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風電上市企業近日相繼公布了2011年中期經營業績,包括明陽風電、湘電風能、東方電氣以及部分零部件廠商風電業務中期業績都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可以看出,風電產業鏈各家企業上半年并未像過去幾年一樣展現“驚人”的成績,再次說明中國風電行業近年來的迅猛增長勢頭明顯趨緩。據有關企業披露的公告顯示,業績下滑的主因是由于市場競爭加劇導致的產品價格下降,同時也有政策調控下風電項目建設放緩,下游需求有所減弱的原因。
事實上,對于過去中國風電行業急行軍式的發展,業內外均有過質疑。如今行業增速回歸理性,所體現的反而是行業在持續調整中向著更為合理、規范、可持續發展的方向邁進。
記者了解到,業內人士仍然對未來中國風電產業的發展前景看好,認為風電行業目前增長放緩是在國家政策調控下的正常現象。甘肅省電力公司風電技術中心主任汪寧渤表示:“風電發展規模達到一定水平以后,風電連續翻番的奇跡是不可能持續的。中國風電發展速度的理性回歸,有利于促進風電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競爭:行業健康發展的必經之路
風電行業高速發展五年來,行業內競爭和產業鏈的本土化使產品價格逐漸走低。作為新興產業,風電行業已經擺脫了國家扶植和補貼的拐杖,更多依靠市場調節向前邁進。
“沒有任何一個行業能靠政府補貼長期維持超高利潤,風電行業也一樣。在未來,價格穩步回落是一個趨勢。”華銳風電高級副總陶剛說,“這種趨勢也將推進風能對傳統能源的替代。”
在這樣的市場競爭環境下,如何控制風電企業的經營成本和經營風險顯得至關重要。“開發商應該不再一味追求每千瓦造價,而是更加重視度電成本,從風電場投資、風電場運營維護成本和發電量的綜合情況來考慮,用更長遠的目光評價風機質量和效益。”一位風電開發公司總經理對記者表示。
無論針對價格還是質量的競爭,都將促使行業迎來整合,中國風能協會秘書長秦海巖對記者表示,如今對風機設備可靠性要求越來越嚴,技術要求也越來越高,資金、技術、經營實力強大的企業才能在這場競爭中勝出。
“洗牌是行業必須經歷的過程。”新疆鑫風安裝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牛國良也向記者指出,只有經歷了優勝劣汰,把一些落后的、競爭力不夠的企業“洗”掉,才能推動新能源行業的長期健康發展。
調整:助力風電可持續發展
據汪寧渤介紹,目前影響風電行業發展的主要矛盾在于電源和電網、電源與市場的統一規劃不足,以及大范圍內能源匹配和調度的缺失。“目前風電并網和運行已經成為我國風電發展的核心問題。”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隨著并網問題越來越受重視,相關的解決方案也開始逐漸出臺。今后風電項目的上馬,將對項目建設的質量有更高的要求。
8月8日,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就即將發布的《風電場開發管理辦法》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能源局采取計劃安排方式對風電建設項目進行管理,目的是從加強項目核準管理入手,更加注重把握風電發展的節奏和質量,有效發揮風電的發電效益,引導風電產業健康發展。這意味著今后的風電開發將配合整個國家電網發展的情況而進行,風電場規劃或將更靠近沿海等電力缺口較大的地區,風電并網壓力大大減小。
與此同時,不管是針對風電設備制造還是針對風電場運營方面,各種技術標準和管理辦法也在不斷出臺。8月5日,國家能源局發布了“大型風電場并網設計技術規范”等18項重要技術標準,將于11月1日起實施。分析人士指出,此舉有利于我國實現由風電大國向風電強國的轉變。“中國風電的未來發展要從追求速度向追求質量轉變,從追求裝機容量向追求風力發電量轉變,這就需要建立先進的風電標準體系。”國家能源局副局長劉琦說。
同時,由工信部會同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共同組織研究并起草的《風電設備制造行業準入標準》也已進入征求意見階段,風電行業門檻將進一步提高。
“若是在2006年或2007年調整,可能會困難一些,但如今無論是技術上,或是基數上,都有能力承受了。”華銳風電高級副總裁陶剛認為,“目前行業已經發展到了一個相對高點,提高要求反而可以促進行業的健康發展。”
在這一系列調整過程中,行業早期飛速發展中產生的泡沫將會被慢慢擠壓,在這場優勝劣汰的競爭中,企業唯有不斷提高自身技術和質量水平,才能贏得市場。而龍頭企業無疑將會是調整的最終受益方。
規劃:描繪風電行業藍圖
為突破風電并網瓶頸,國家在“十二五”期間將改“建設大基地、融入大電網”的模式為“集中+分散”的方式,發展低風速風場,并鼓勵分散接入電網。陸上風電的發展將形成分布式接入和集中式“兩條腿走路”的態勢。顯然,新的政策將關注點從傳統的大基地拉向了開發尚處萌芽階段的江西、湖南、湖北,靠近負荷中心的低風速風電場開發將迎來巨大的市場空間。
除了陸上集中式和分布式風電的并行開發外,未來海上風電的發展前景也不容小覷。
雖然目前我國海上風電尚處于起步階段,但據BTM咨詢公司高級顧問趙峰判斷,“海上風電的規模化發展也是遲早的事。”外資風電設備廠商歌美颯甚至認為,到2020年,中國的海上風電規模將與先行一步的歐盟持平。
即將出臺的“十二五”能源發展規劃和可再生能源專項規劃初步提出,海上風電的發展目標是:2015年建成500萬kW,2020年建成3000萬kW。
據國家能源局方面的數據顯示,我國目前已建成海上風電13.8萬kW。國家能源局組織招標的100萬kW項目已在準備開工。另外已有130萬kW項目已通過國家能源局審批。“已納入國家宏觀視野的項目有258.8萬kW,力爭在2012年前,落實500萬kW的海上風電方案。”劉琦表示。
BTM高級顧問趙峰告訴記者,目前已經有許多有實力的企業開始瞄準海上風電這塊蛋糕,“想要搶占這塊市場的企業都開始積極備戰了。”據公開資料顯示,國內排名第一的風機制造商華銳風電已于今年5月18日出產了面向海上的大型6MW風電機組,金風科技緊隨其后宣布未來也將研制出6MW永磁直驅海上風電機組,湘電風能也于去年10月推出5MW永磁直驅海上風力發電機。
開拓:放眼海外走向國際化
7月13日,龍源電力與加拿大梅蘭克森電力公司在北京簽署加拿大風電項目股權收購協議,成功收購了加拿大100MW風電項目。這是國內風電場開發商實施“走出去”戰略的重要突破。事實上,不管是風電場開發商還是風電設備制造商,都不約而同地將目光投向了海外。
據業內人士透露,風電企業紛紛走出國門的主要動力之一,在于國際市場的風機售價及電價高于國內,會有更多的利潤空間。據《中國風電發展報告2011》相關數據顯示,國際市場上2010年底簽訂、2011年交貨的全球風機合同平均價格為98萬歐元/MW(約合人民幣8700元/kW),而國內市場上風機均價在3500元/kW左右,遠低于國際水平。另據媒體報道,德國目前風電電價是0.15歐元/ kWh,美國預計到2012年海上4級淺灘的電價甚至能達到0.5美元/ kWh,而我國風電區域上網電價僅為0.51~0.61元/kWh。顯然,風電企業“走出去”能獲得更為豐富的利潤,投資回報率比國內項目更高。
歐洲風能聯合會最近發布歐盟2020年后能源政策報告,預計到2020年歐洲的風能產量將提高三倍。風電投資也將由2010年時的127億歐元提高到266億歐元,其中40%用于投資近海風電場。面對如此潛力巨大的海外市場,國內一些大型的風電企業已經開始行動,今年以來,中國風電行業走出國門的新聞已屢屢見諸報端。
4月12日,華銳風電同希臘PPC電力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希臘共同開發一個200-300MW的風電場以及一個海上風電場,合作總額最多可達到4.5億歐元。7月,華銳風電同國際新能源開發商Mainstream Renewable Power簽署合作協議,根據協議,未來5年內雙方將在愛爾蘭共同開發、建設、運營1000MW的風電項目,由華銳風電提供風電機組。6月27日,湘電風能一臺5MW永磁直驅風力發電機組在荷蘭北部Wieringerwerf風場順利完成吊裝,進入試驗階段。此外,今年以來金風科技也對外宣布了包括美國、埃塞俄比亞、塞浦路斯和巴基斯坦等在內的多個海外項目,總計200多臺機組,共351MW。
在中國風電大軍馬不停蹄的向海外擴張動作下,中國風電“國際化”戰略不斷明朗。國際化是國內企業尋求更高投資回報的又一路徑,同時,國際市場的競爭也進一步促使我國風電企業向國際行業標準和技術規范靠攏。“中國風電的國際化是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勢所趨,也是中國風電由大變強的必然選擇。”秦海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