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世紀的實踐研究和理論探索,于漪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語文教育思想,成為中國語文特級教師群體的優秀代表,成為中國語文教育界具有鮮明學術個性和廣泛影響的語文教育專家。于漪如何能始終站在中國語文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前沿,與時俱進?我們從外顯的教學風格和內隱的教育思想兩方面加以探究。
一、教學風格
北京張定遠先生曾就于漪的教學藝術做過這樣的高度概括:寓教于情,聲情并茂,教出趣味,活而有致。既激發一個“趣”字,不忘一個“新”字。牢牢揪住一個“情”字,鑄就一個“活”字。“趣”,就是課要有趣味性。于漪認為,趣味性與知識性、科學性、思想性緊密相聯。知識對青少年學生有巨大的吸引力,了解并熟悉學生渴求知識的心態,緊扣課文的特點,以知識的清泉澆灌,學生往往被吸引,沉浸在求知的氛圍中。節奏上,課要張弛結合;方法上,直觀演示、開拓想象、抓點拎線、形成懸念、展現意境、激發感情、討論答辯、運用學生“逆反心理”等,都能使教學過程充滿趣味性,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新”就是要有新鮮感。于漪認為,中學生具有好奇好勝的心理特點。新異的刺激物能引起他們的定向探究活動。因此,組織教學時,要以語文教學大綱為依據,從學生的心理實際和學習愿望出發,采用多種方法,組織新的內容、新的知識、新的能力,注意新的角度的選擇和時代活水的充盈,使學生產生新鮮感。“情”,就是課要“披文以入情”。一篇篇名篇佳作,飽蘸著作者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著心血和生命。于漪根據作品中的具體形象,或展開想象,或喚起聯想,或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讓學生在咀嚼語言文字中把作者寄寓的情思化作學生自己的真情實感。于漪認為,教學時適當安排一定深度和難度的內容,使學生體驗到克服困難的喜悅也相當重要。“活”就是“從心所欲不逾矩”,只要是“不逾矩”,“從心所欲”便就蘊含了一個真理,那就是教學的一個“活”字。于漪把傳統的教學藝術發揮到了極致。她對每一課的精心設計,對每一個教學環節的處理,對一句話的剖析和欣賞,都明顯帶著“于漪”特點。于漪認為“不能千課一面”每一課都有一個新的驚喜,每一課都給學生帶來濃厚的興趣。
于漪在教學中探索了多種教學方法。以“情”為例,于漪認為:教師教學要“聲情并茂”,要“體作者之情,察作者之意,文脈、情脈雙理清”;要“選準動情點,以情激情,滿懷激情啟發、提問、講述剖析”;教師要鼓勵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祖國語言文字的美,要重視學生的朗讀訓練,把課文中的重要段落、關鍵詞句反復朗讀,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讀出感情,讀出氣勢,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她強調“教師的教學用語要規范、生動、流暢、悅耳,能在學生心中彈奏。”
二、教育思想
教學風格的形成是基于對教學實踐的體驗和研究。在《語文教學觀念的更新》這篇論文中,于漪概括了語文教育研究的五個要點,它們是:了解社會,把語文教學改革建立在對現代社會科學分析的基礎之上;研究人,把語文教學改革建立在對教育對象個體和群體深入研究的基礎之上;研討語文教學的任務,使學生具有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和運用知識于實踐的能力,通過語言文字的學習與訓練,擴充對生活的認識能力,發展思考力,豐富感受力,課堂教學模式和研究語文知識、技能的“核”與“殼”的問題;下點功夫學現代哲學、現代教育學、語言學、心理學、社會學,關注文學藝術上的討論和進展,使語文教育理論和實踐有更多的參照系統,提高理論和文化素養。
正是由于具有這樣的學術視野和思路,加之孜孜不倦的求索,于漪的教育理論著述一本又一本地問世,詮釋富有創意的做法和相關的理念。
1.語文教育觀
于漪認為,語文學科是一門實用而多彩的人文學科,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最重要的文化載體。因此教學要注意縱向繼承,橫向借鑒,從生活中汲取。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有機結合,實用而多彩。語文學科又是一門多功能的育人學科:以智育為核心,滲透德育和美育,培養素質和發展智力,講求綜合效應。
2.語文教學觀
于漪追求語文教學的綜合效應,把語文教學視為一個整體。她認為語文教學一定要從整體出發,以語文的整體性為依據,處理好語文的內部結構與外部的各種關系。具體表現為
(1) 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有機結合,表現了“能者為師”的特點,進而使學生的知識能力和智力達到協調發展;
(2)綜合了課堂上教師與學生組合的種種形式,經過優化,形成了科學的輻射式的教學網絡,改變了單向型直線往復的課堂教學結構,采用網絡式教學形式,師生雙方積極性高漲,課就上得立體化,空間充實,時間緊湊,教學效率大為提高;
(3) 綜合了教材的邏輯結構和教學的程序,選擇最佳結合點,使思想、知識、能力、智力等教學目標有效得到落實并融為一體。
首先,于漪認為語文教學是系統工程。要探索語文教學科學的序列,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傳授知識,進行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不探討科學的序列,教學中有些突出的問題很難解決。教學階段性要清晰,不管是知識的傳授還是能力的培養,都要有‘序’,每個學期、每個階段、每個單元要達到怎樣的目的,教師要心中有數,成竹在胸,然后再把這些目的要求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分別落實到一篇篇課文教學之中。她認為語文教學要講究科學性,用最少的時間獲取最好的效果遣詞造句、表達思想的準確性、深刻性、生動性。分析這些詞句、段落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
于漪認為一堂課是一個整體,教師應該精心去設計、精心安排,要講究課的開頭,結尾及其發展過程的跌巖起伏。講究課的各個環節,要精心設計,重視各環節間的緊密聯系。
3.學生觀
“既教文,又教人”,這便是于漪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最重要的體會。她認為語文教學必須樹立育人的遠大目標,必須樹立能力為本的觀念。語文教師要永遠把學生放在第一位,相信學生,尊重學生,把他們當成真正的學習主人。她認為,培養人就得研究人,研究今日的學生,研究明日建設者的形象。要排除兩種干擾,一是共性與個性的問題,一是教育全面質量觀與教育片面質量觀的矛盾。要重視學生的個性差異,多角度、多層次、多模式地因勢利導,長善救失。她主張每位學生都應成為學語文的“發光體”。
4.教師觀
于漪認為,語文教學的生命力在于教師不斷提高自己。要使自己的教學有生氣,使學生深受其益,語文教師必須認真地抓自身思想、文化業務建設,學而不厭,鍥而不舍,堅持自我塑造。語文教師要有師愛的激蕩;要有深厚的功底;要有時代的年輪。
于漪在1996年給貴州偏遠山區一位中學語文教研員的復信中結尾有這樣一小節:
“我當了一輩子教師,教了一輩子語文,上了一輩子深感遺憾的課。我深深地體會到‘永不滿足’是必須遵循的信條。正如《浮士德》詩劇中主人公浮士德所說:‘要是有那么一剎那,對我說:停住吧,你是多么美好!那時也就敲響了我的喪鐘。’浮士德上天下地求索,經歷了愛情的悲劇、事業的悲劇,什么都一場空,但是他沒有灰心。最后,他在一塊荒蕪不毛的海灘上建立起人間的樂園,心里一片光明,情不自禁脫口而出:‘停住吧,你是多么美好!’這一剎那,浮士德倒地死去。滿足意味著生命的結束。”
總之,鍥而不舍!永不知足!是于漪獨特的教學風格與教育思想形成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