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嬌﹒赤壁懷古》是蘇軾被貶黃州時創作的一首壯詞,是蘇軾豪放詞的代表詩作之一。詩歌在抒情方式上的基本特點就是借古抒懷。詞借傳說中的赤壁古戰場及相關的歷史人物抒發了詞人對時光易逝、功業難成的感慨,以及對歷史上那些功成名就的英雄人物的追慕之情。詞人在抒發這種感情的時候,并不是一下子將其傾瀉出來,而是恰當地分三次安排在詞的開頭、中間和結尾這三個部分徐徐推出,縱貫全篇,從而使這種感情的抒發過程呈現為一唱三嘆、一波三折之美。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是全詞的領起句。這個領起句寫得很有特色。起句一起筆詞人就把筆觸聚焦到滾滾東逝的“大江”上,給全詞營造了一個雄渾、闊大的意境,在這個闊大的背景上,詞人再把筆觸聚焦到“千古風流人物”上。起筆于“大江”,落筆于“風流人物,”
詞人寫作的目的是什么呢?“浪淘盡”三個字給我們揭開了謎底:表達詞人的感慨和思慕。“浪淘盡”者,用我們的大白話來說,就是滾滾東逝的江浪早已把歷史上那些英雄人物的事跡沖刷得干干凈凈。這一句同上句“大江東去”表面看來是在寫東逝的江水,實則暗喻時光易逝,人生易老,功業難成。感嘆之情深蘊其間。此為詞人之一嘆。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這是上闋結尾兩句。這兩句出現在詞人濃墨重彩的描寫完赤壁古戰場之后。詞人把這兩句詩安排在這個位置,用意有二:一是收束上文,再次表達自己的感嘆之情,回應上闋開頭;二是引起下闋,起承上啟下的作用。這兩句詩在結構上的作用 這里不詳談。我們重點說說這兩句詩所表達的詞人的感情。這兩句詩所表達的詞人的感情已如上述,依然是詞人的感嘆之情。
為什么要這么理解呢?理由有兩點。從這兩句詩所在的位置看,它們放在“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這三句描寫赤壁古戰場的詩句之后,這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由景及人的寫作思路。這種思路通常所表達的感情就是景在而人非的感嘆之情,或者說是物是而人非的感嘆之情。細品蘇軾此詞,詞人在這里所表達的感情亦不例外。就這兩句詩本身而言,“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本就是個感嘆句,其中的“一時”、“多少”,把感嘆的味道體現得的十分明顯。此為詞人的第二嘆。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這是這首詞結尾的四句詩。這四句詩將敘述、描寫、議論、抒情融為一爐,在筆法上顯得搖曳多姿,豐富多彩。但細味它們蘊含的感情,則不論是敘述、描寫,還是議論、抒情,總的傾向都是感嘆時光易逝,人生易老,功業難成,同時還含著對三國時期的那些英雄人物的追慕之情。此為詞人的第三嘆。這一嘆既很好的收束了全篇,凸顯了懷古這一主題,同時又照應了此前的兩嘆,從而使全詞不但在結構上給人以嚴密緊湊、一氣呵成之感,而且在情感的抒發上又呈現為一波三折、一唱三嘆之美,真可謂一石二鳥,一箭雙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