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漪老師說過:“語文課不能只教在課堂上,要教到學生心上。只有教到心上,才能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獲得并提高聽、說、讀、寫的能力”。事實上,不僅教語文是如此,教其他學科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所以,教書只有教到學生的心上,教書才有效果,學生才能迅速地成長。那么,教師如果去教,才能把書教到學生的心上呢?
一、要掌握并運用好點撥、提問的時機。
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翻譯出來就是: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得不到的程度,不要去開導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卻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不要去啟發他;如果他不能舉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進行了。
孔子這個論述告訴我們,點撥,應在學生對所學內容有所了解,而又不能或不敢肯定時,教師應及時予以點撥。這時會收事半功倍之效。如果此時教師還不點撥,卻頻頻向學生發問,要求學生回答,勢必造成“卡殼”的現象。
提問,應在學生覺得既能回答又不能的時候進行。因為這時提問學生就會覺得有一定難度,但又不至于無法回答。因此,回答這樣的問題,在學生看來,是值得、有價值的。
總之,一言以蔽之,無論是提問,還是點撥,都要掌握好“火候”,即孔子所說的學生處于“憤”“悱”狀態。說得通俗一點,就是教師要準確地把握好學生在課堂上的心理流向。只有這樣,才能收到點撥有效、提問有效之功。
二、 要把握并運用好學生的心理流向
在課堂教學中,只要教師準確地把握住了學生的心理流向,并恰當地去運用,學生就會被牢牢地吸在課堂上,課堂教學的效率就會大大提高。
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許多老師,尤其是青年教師,不能很好地把握這一點。據筆者的觀察,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能準確地把握學生的心理流向,往往有兩方面的原因。
其一是對教學內容不熟、不精通。由于教學內容不熟,教師在上課時,自顧不暇,哪里還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學生呢?因此,要求教師課前備課要認真,其主要意義也就在這里。只要教師在課前把課備充分了,上課時才能有機會去了解學生、管理學生。
其二是不懂心理學,主要是不會觀察。觀察是教師了解學生心理的一條十分便捷的途徑。但是,如果教師不會運用這個方法,那么,即使學生把自己的心理活動全部流露在臉上或其他動作上,教師也會熟視無睹。因此,教師要想在課堂上準確地把握學生的心理流向,就必須重視觀察,重視對自己觀察能力的培養。
教師培養自己觀察能力的途徑主要有兩條:一是要有心理學方面的基本修養,一是要在實踐中不斷運用自己已掌握的心理學知識去反復歷練。只有這樣,觀察能力才會形成,并不斷提高。
三、 要激發并培育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學習動力,也是學生學習的最佳老師。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能重視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和培養,課就能上到學生的心上,書就能教到學生心上。
比如,拿語文教學來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果能想方設法激發并培育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興趣、愛好,則學生學起語文來,就會積極主動得多,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就容易形成;反之,學生對語文不感興趣,總覺著語文枯燥無味,則不論教師如何努力,學生學習的興趣始終提不起來,語文學習的質量就會大打折扣。長此以往,學生的語文能力、語文素養自然也就處于原地踏步的狀態。
教書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在這里,這“寸心”不僅指教師對自己教學得失的了解之心,還指教師對學生學習之心的了解程度。教師在教書的過程中,只有時時刻刻明了并運用好這“兩心”,相信學生的學習定會積極起來、主動起來,學生的學習能力定會迅速地得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