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歷史課堂教學目標的表述
一、 引言
中學歷史課堂教學設計是優化歷史課堂教學的關鍵一環,課堂教學設計是指在課堂教學開始之前對教學過程中的各種因素(一般包括了教學目標、學生特點、學習內容、教學媒體等方面)進行悉心的籌劃,以期達到教學目標的系統化設計。其中明晰課堂的教學目標是有效教學的首要任務。雖然新課改以來教師在歷史課堂教學設計的目標定位上已經更加具體,更能滿足學生需要,但是在目標的表述上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目標表述的主體不是學生,而是更關注老師的教學表現;目標表述的內容過于籠統、模糊等等。這些都不利于教師實現有效的課堂教學。因此本文擬就歷史課堂教學目標的表述作一番探討。
二、課堂教學目標表述的誤區
下引兩例就是教師在教學設計目標表述上的情況。
例一、《鴉片戰爭》一課中一位教師教學設計目標的表述。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戰爭的經過以及影響;
2、培養學生應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以史實創設情境,讓學生活躍起來,培養學生合作探究能力,廣開思路,活躍氣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講述鴉片輸入的危害,對學生進行熱愛生命、遠離毒品的教育;
2、通過對鴉片戰爭爆發的背景的講述,是學生認識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并樹立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培養適應社會變化、與時俱進、面向世界的人生態度。
例二、《宋代的社會生活》一課中一位教師教學設計中的目標表述。
一、知識與能力
1、讓學生了解宋代衣食住行的變化和特點。
2、讓學生了解東京和臨安等城市的社會生活的基本情況。
3、通過了解宋代的衣食住行等,讓學生理解社會生活的內涵。
4、理解宋代社會生活發生變化的原因。
二、過程與方法
1、組織學生觀察、分析材料,使其初步掌握從材料中提取歷史信息的方法
2、通過學生對宋代社會生活與現代生活的比較,培養運用歷史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宋代衣食住行的變化,認識到這些是社會文明進步的表現。
2、通過宋代社會生活的學習,認識到中華民族文化內涵的豐富多彩,從而激發3、學生熱愛祖國的優秀文化,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
4、通過學生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競爭意識。
對上面兩個例子的教學設計的目標陳述上進行分析,可以看出它們有以下的問題:
(1)目標的表述是教師教學的主要內容而不是學生的學習結果。上面的教學設計目標關注的是教師的表現,而不是關心學生可能獲得什么東西。如,“使學生了解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競爭意識。”這里選用描述的詞語是“使”、“培養”,因此反映出教師設計的出發點還是考慮自己教學行為而不是學生。
(2)目標的陳述過于籠統和模糊。上面教師用描述內部心理的詞語是“培養運用歷史的能力。”、“樹立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但我們并不能知道學生通過學習后形成了這些能力和樹立了愛國的情感沒有,我們無法觀察。
(3)教學目標與教學過程斷裂。上述目標表述賦予了一堂歷史課太多的教育任務和教育職能,教學任務過重,而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的確難以實現。如,“適應社會變化、與時俱進、面向世界的人生態度。”顯然為了體現教學目標的全面性,盡力體現更多的目標是必要的,但是不能賦予歷史課太多的職能,特別是思想教育的功能。一堂歷史課也不能解決太多的問題,否則歷史教學就會臃腫。
(4)目標的陳述千遍一律,缺乏個性化。不少的教師將教學輔導書上的教學目標羅列下來就了事,而面對不同老師的教學風格、面對的不同學生水平,缺乏個性化的教學設計自然流于形式,無法因地制宜。
以上的四個問題說明了當前歷史教師在課堂教學設計目標的陳述方面存在的一些不足。而這些目標的表述存在著“普遍性目標”取向,“普遍性目標”是指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則,它直接運用于課程與教學領域,具有普遍性、模糊性、規范性。但同時帶來了目標的不可操作性和無法了解學生的學習的結果,這種普遍性的目標定位相當于教學目的,它并不適合每節歷史課的教學目標。
三、追尋有意義的課堂教學目標表述方法
由于模糊的課堂教學目標陳述,教師無法了解學生學習的結果,教師無法從學生中獲得明確得到教學效果,制約了課堂的教學活動。教學設計就起不到應有的功能和作用,教學活動容易出現隨意性和盲目性。因此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必須在理念和方法上對教學目標的表述作進一步的修正。我們應該如何制定好教學目標呢?下面介紹兩種教學目標表述的方法。
1、行為目標表述法
美國學者馬杰(R F Mager)在其《準備教學目標》一書里提出了行為目標表述法,即通過可觀察,可測量的外在行為來表述教學目標。具體包括三個因素:一是行為因素,即學生在課堂學習后能做什么或說什么;二是條件因素,即學生行為結果產生的條件。三是標準因素,表明學生達到什么條件才符合要求。根據馬杰的行為目標表述法,臺灣學者郭生玉把行為目標表述歸納為以下幾個要素:
一、 目標的表述主體是學生。即預期學生在學習后可能獲得的結果,而不是教師。二、行為動詞必須可以觀察,具體明確。例如,寫出、說出、列舉等。三、行為情境是指影響學生產生學習結果的特定的因素。例如,不看書、利用地圖、字典、教科書等輔助條件。四、行為結果,即產生了什么結果,例如完整、能夠。五、行為標準。例如,五種以上、在五分鐘之內或者三個以上。我們可以對上面的案例《宋代的社會生活》作進一步的修改。
一、知識與能力
1、學生在閱讀課文的基礎上,了解宋代社會風貌,主要包括宋代服飾發展的特點,飲食的主要特點,居住條件和房屋建筑的樣式,交通旅行的條件,文化娛樂活動,節慶風俗等,至少識別三個方面的情況。
2、學生通過小組方式合作學習,把課文內容轉換成問題,舉一反三,學會提問題的技巧;通過比較古今異同,把歷史和現實聯系起來。
以上知識和能力分解得更加細致,具備了可操作性,而且并不要求學生掌握衣食住行等幾個的全部知識。在能力表述方面,讓學生學會提問題的方法,這樣在課堂教學中更容易達到而不是把能力的目標懸在半空中,好像要求掌握很多的目標,其實一節歷史課所能解決的問題不多。如果將目標定位得太高或不清楚就會影響到教學內容和組織,因此對知識的定位要具體,能力要可行。
二、過程與方法
1、學生共同參與小組合作學習,提出三到五個問題,解決三到五個問題,并進一步探索新的問題。
2、通過互相提問,共同尋找答案的方式,體驗自主學習的樂趣。
3、比較古今異同,討論風俗變遷的原因并思考其帶來的啟示。
行為目標的表述適合于低級水平的教學目標陳述,例如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而對于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卻是難以從某一方面的行為表現出來。例如,如果教學目標是“通過鴉片戰爭那么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根據行為目標理論,可以陳述為“學完本節課后,學生能根據鴉片戰爭中中華兒女抗擊英國侵略者的事跡寫一篇400字左右的贊美他們的文章并當眾朗讀。”顯然這種表述方法只是局限于學生的行為表現,而對于學生心理的情感態度的變化確實難以捕捉。因此對于態度情感和價值觀,我們需要借助了格倫蘭(N.E.Gronland,1972)提出一種折衷的方法,即采用描述內在心理和外在行為相結合的方法陳述目標。
2、行為目標和心理表述法
如果沒有行為描述,我們便不知道學生的情感態度有沒發生變化。但是學生心理的情感態度的變化確實難以捕捉。因此在描述內在能力和情感變化之后,同時要提供足以證明預期的內在變化是否已出現的行為樣例。采用格倫蘭的方法。上面《宋代的社會生活》一課的教學目標中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可以這樣表述:
1、學生通過對“宋代婦女纏足”的學習理解封建社會畸形的審美觀,懂得欣賞健康向上的美。(內部的心理描述)。
2、學生能夠說出由于纏足而產生畸形的足所帶來的危害。(行為表現)。
上面我們討論 “如何有效地表述我們歷史課堂的教學目標?”,教師必須清楚自己的教學目標,究竟我們要帶給學生什么東西?學生學完這一課后能夠得到什么樣的能力和啟發或者思考?這是歷史課必須解決的核心問題。假如我們把每一堂歷史課所要的歷史理念弄清楚,用這個理念來統領三維目標,并且能夠具體、清晰地的處理教學設計或許能夠收到更好的效果。正如布盧姆所言:“有效的教學始于準確地知道所期望達到的目標。”作為每一個中學歷史教師,當我們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我們不妨追問著自己:我們的教學目標是否是有效的?我們的陳述主體是學生嗎?我們能夠具體、可觀察、可操作的描述學生的學習結果呢?因為起碼這邊籠統的、模糊的、泛泛而談的目標來得更實際、更有的放矢。同時作為預設的教學設計,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需要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不斷地調整和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