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原創]諸葛亮北伐研究述評 - 精華區 - 友盟時光 - 三國友盟論壇

北伐曹魏是諸葛亮一生中最重要的歷史活動之一,從蜀漢建興五年(公元227年)到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他生命中的最后八年都是在北伐戰爭中度過的。研究諸葛亮北伐,不僅可以使我們對其一生的思想、作為、功績等有更深入的了解,從而作出更準確的評價,同時對于認識和分析漢末三國以來的歷史走向以及從中總結出一般的歷史規律,也不無啟迪。因此,本文擬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個人見解,主要從諸葛亮北伐的目的、經過、評價三個方面加以分析和評論,以就正于方家。

一.諸葛亮北伐的目的

 

關于諸葛亮北伐的動機和意圖,傳統觀點是“以攻為守”。其濫觴大約要算吳人張儼《默記·述佐篇》:“孔明……提步卒數萬,長驅祁山,慨然有飲馬河、洛之志。……若此人不亡,終其志意,連年運思,刻日興謀,則涼、雍不解甲,中國不釋鞍,勝負之勢,亦已決矣。昔子產治鄭,諸侯不敢加兵,蜀相其近之矣。”(1)

西晉袁準也說:“諸葛亮,重人也,而驟用蜀兵,此知小國弱民難以久存也。……小國之慮,在於時立功以自存,大國之慮,在於既勝而力竭,成功之后,戒懼之時也?!保?)

殆至晚明,此說經王夫之發揮,幾成定論。他在《讀通鑒論》中提到:“夫公固有全局于胸中,知魏之不可旦夕亡,而后主之不可起一隅以光復也。其出師以北伐,攻也,特以為守焉耳?!?、隴者,非長安之要地,乃西蜀之門戶也。天水、南安、安定,地險而民強,誠收之以為外蔽,則武都、陰平在懷抱之中,魏不能越劍閣以收蜀之北,復不能繞階、文以搗蜀之西,則蜀可鞏固以存,而待時以進,公之定算在此矣。公沒蜀衰,魏果由陰平以襲漢,夫乃知公之定算,名為攻而實為守計也。”(3)

清人劉獻廷亦謂諸葛亮“隆中已知天下大勢終于三分矣,而出師不已者,不如此,欲求三分不可得也?!保?)

這種認為諸葛亮北伐是“以攻為守”的觀點,長期以來在學術界影響甚大,持此論者不乏其人。(5)但近年來,又有學者撰文論證諸葛亮北伐并非“以攻為守”,例如鄭之洪在《諸葛亮北伐新探》中寫道:“弱國對抗強國,‘以攻為守’,主動挑起戰爭,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是不能成立的,不僅在中國古代的分合歷史演變中找不到實例,而且與魏蜀對抗的史實不相符?!保?)還有學者從明唐順之纂輯《武編·守》中關于“以攻為守”的具體解釋出發,指出“無論是從戰術意義上,還是從戰略意義上,使用‘以攻為守’的策略必須有一個前提,即是己方已經遭到敵方攻擊,或者是至少是對方已經有了來攻的意圖;否則,己方根本就不存在守的問題,何來‘以攻為守’?”(7)

結合史實分析,傳統的“以攻為守”說確值得商榷。案諸葛亮自建興五年上《出師表》,率軍北駐漢中,之后連續六次對魏作戰,其中主動進攻有五次,屬于防御的僅有一次(詳見下文)。(8)在諸葛亮北伐之前,應該說魏國尚沒有進攻蜀漢的意圖,甚至連西線防備也不大重視,故《魏略》曰:“始,國家以蜀中惟有劉備。備既死,數歲寂然無聲,是以略無備預?!保?)何況蜀漢“處孤絕之地,戰士不滿五萬”,又有漢中天險,若閉關守土,自可“君臣無事”(10),又何必勞師遠征,“以攻為守”,自起戰端呢?

“以攻為守”猶言偏安一隅,無進取之意,這不僅與蜀魏攻戰史實不符,也與諸葛亮本志大相徑庭。史稱諸葛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每自比於管仲、樂毅”,(11)后經劉備三顧茅廬,提出著名的《隆中對》,其中便有“霸業可成,漢室可興”之語。其后雖然劉備東征失利,“中道崩殂”,諸葛亮受命輔佐幼主,但并未放棄早年制定的戰略目標,故《前出師表》曰:“愿陛下讬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可見對北伐勝利充滿信心;《后出師表》亦謂:“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臣鞠躬盡力,死而后已”,雖然語氣不如前表壯懷激烈,但統一中原、興復漢室之志向猶充溢于字里行間。試問如此宏圖大略,又豈是“以攻為守”寥寥數字所能概括的?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不但大詩人陸游對諸葛亮推崇備至,清人何焯也評論道:“以不懈于內任群司,以忘身于外自效,以修身正家、納諫任人責其主,蓋此又興復之本也?!保?2)其實關于諸葛亮北伐的真實意圖,陳壽已經說得很清楚,語在《諸葛亮傳》:“當此之時,亮之素志,進欲龍驤虎視,苞括四海,退欲跨陵邊疆,震蕩宇內。又自以為無身之日,則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國者,是以用兵不戢,屢耀其武?!庇纱丝梢?,諸葛亮北伐的最終目標是“興復漢室,還于舊都”,若未能一朝成功,至少也要蠶食雍涼、壓制魏國?!捌渲?,‘興復漢室’是遠期目標,或曰終極性目標;而‘蠶食雍涼’則是近期目標,或曰階段性目標。二者之間,在實質上是一致的:前者是后者的最終目的,后者是前者的具體步驟?!保?3)關于“蠶食雍涼”,不但早年《隆中對》即有“西和諸戎”之語,更明見于《三國志·法正傳》(14),故諸葛北伐始終以隴右地區為主攻方向。筆者以為,這種概括是比較完整和準確的,今從之。

此外,還有學者從不同角度對此提出了新的看法,例如說諸葛亮北伐的目的在于“通過對外戰爭的特別渠道,培養、發現和搜羅蜀治國用兵之才,來彌補蜀國存在的嚴重人才不足?!保?5)也有學者說北伐目的在于鞏固孫劉聯盟,通過持續進攻魏國,減輕東線壓力,以示并無再圖荊州之心。(16)凡此種種,在確定北伐目的是“統一中原”這個大前提之下,似乎也均可并存,畢竟我們考慮問題要全面,尤其對于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若不廣泛涉獵,就難免失之偏頗了。

二.諸葛亮北伐的經過

如前所述,自建興五年(227年)至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曾六次率軍對魏作戰,其中五次進攻,一次防御。《資治通鑒記事本末》標目為“諸葛亮出師”,今學界多稱“諸葛亮北伐”。現結合史料(主要是《三國志·諸葛亮傳》及裴注),簡述如下。
建興六年春,揚聲由斜谷道取郿,使趙云、鄧芝為疑軍,據箕谷牽制曹真所率關中主力。亮身率諸軍攻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魏明帝西鎮長安,命張郃拒亮,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與郃戰于街亭。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郃所破。亮拔西縣千余家,還于漢中。

同年冬,復出散關,圍陳倉,糧盡退。魏將王雙率騎追亮,亮與戰,破之,斬雙。此戰本為應東吳之請,屬于突襲性質,因此前后不過二十多天。與戰果相比,此戰的戰略意義似乎更為重要。(17)

七年,遣陳式攻武都、陰平,亮自出至建威,逼退郭淮援軍,遂克定二郡。

八年秋,魏使司馬懿由西城,張郃由子午,曹真由斜谷,欲攻漢中。亮待之於城固、赤阪,大雨道絕,真等皆還。使魏延西入羌中,大破魏后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于陽谿。

九年,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魏司馬懿、張郃救祁山。亮分兵留攻,先破郭淮、費曜于上邽,又大敗司馬懿。此數戰《三國志》正文皆不載,見于裴注引《漢晉春秋》。(詳見后文附論)糧盡退軍,與魏將張郃交戰,射殺郃。

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懿對陣于渭南。相持百余日,因積勞成疾而逝于軍中。

由此可見,諸葛亮北伐,只有兩次到了祁山,即第一次和第四次。(建興八年那次屬于防御作戰,嚴格來說并不能算作北伐)因此傳統的“六出祁山”之說多系小說家言與后人附會,須與史實區別對待。統觀歷次北伐,除了街亭之戰損失少量兵卒之外,第三次、第四次都打了大勝仗,不但收復了對成都具有重要屏蔽作用的武都、陰平二處重鎮,更以少數兵力打得“仗兼并之眾,據牢城,擁精銳”的司馬懿龜縮不出,“無禽敵之意,務自保全而已”;(18)既顯示了蜀漢的國威和實力,也體現出諸葛亮作為一代軍事家的優良素質。

附論:諸葛亮第四次北伐考異及辨析

關于此次北伐具體經過及最終結果,由于最具權威的官方史料《三國志》和《晉書》對此記載頗有矛盾,隱諱較多,與以《漢晉春秋》為代表的諸家之說大相徑庭,給這場戰役本身更增添了一番撲朔迷離的色彩。

建興九年(231年),諸葛亮率軍四次出師,再攻祁山,魏明帝遣司馬懿、張頜等督關中主力迎戰,其間雙方互有攻守,蜀漢因糧盡退軍,途中設伏射殺張頜。對此,陳壽在《諸葛亮傳》的記載極為簡略:“九年,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與魏將張郃交戰,射殺郃?!彼坪跏制降瓱o奇。但年代稍晚于《三國志》的《漢晉春秋》卻記載了諸葛亮數次擊敗魏軍,并取得“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的輝煌戰果(19),這恰好又與《晉書·宣帝紀》所謂“帝攻拔其圍,亮宵遁。追擊,破之,俘斬萬計”形成鮮明對照。然而之后歷代史家論及此事,多取《漢晉春秋》之說,蓋因其有著眾多證據可論證其真實性。

首先,自《春秋》以來,為賢者諱,為本國諱,一向是被認為理所當然。陳壽為晉臣而修史,亦不得不有所回護。對此,清人趙翼論述頗詳,并列舉大量事例以證明《三國志》“專以諱敗夸勝為得體”:“魏明帝太和二年,蜀諸葛亮攻天水、南安、安定三郡。魏遣曹真、張郃大破之于街亭,魏紀固已大書特書矣!是年冬,亮又圍陳倉,斬魏將王雙,見不書。三年,亮遣陳式攻克武都、陰平二郡,亦不書。以及四年蜀將魏延大破魏雍州刺史郭淮於陽谿,五年,亮出軍祁山,司馬懿遣張郃來救,郃被殺,亦皆不書。并郭淮傳,亦無與魏延交戰之事。此可見其書法,專以諱敗夸勝為得體也。乃至蜀后主傳,街亭之敗,亦不書。但云‘亮攻祁山不克’而已。豈壽以作史之法,必應如是回護耶?抑壽所據各國之原史,本已諱而不書,遂仍其舊而不復訂正耶?”(20)

唐代史學大家劉知幾也認為這種愛憎由己、厚誣來世的“曲筆”不可取,他在《史通》中寫道:“然則歷考前史,徵諸直詞,雖古人糟粕,真偽相亂,而披沙揀金,有時獲寶。案金行(晉)在歷,史氏尤多。當宣、景開基之始,曹、馬構紛之際,或列營渭曲,見屈武侯,或發仗云臺,取傷成濟。陳壽、王隱咸杜口而無言,陸機、虞預各棲毫而靡述。至習鑿齒乃申以死葛走達之說,抽戈犯蹕之言,歷代厚誣,一朝始雪?!保?1)“自梁、陳已降,隋、周而往,諸史皆貞觀年中群公所撰。近古易悉,情偽可求。至如朝廷貴臣,必父祖有傳,考其行事,皆子孫所為。而訪彼流俗,詢諸故老,事有不同,言多爽實。昔秦人不死,驗苻生之厚誣;蜀老猶存,知葛亮之多枉,斯則自古所嘆,豈獨于今哉?”(22)在這里,劉知己將陳壽之《三國志》與習鑿齒之《漢晉春秋》作對比,直斥前者對司馬懿父子屢戰屢敗、篡位弒主等丑行多所回護,而將忠實紀錄這一切的《漢晉春秋》奉為“直書”典范,體現了他作為一個史學家高度的歷史責任感。

其次,所謂“俘斬萬計”云云僅是《晉書》一面之詞,于《三國志》諸傳不見絲毫佐證。相反,《漢晉春秋》記載:“五月辛巳,乃使張郃攻無當監何平於南圍,自案中道向亮”卻恰與《三國志·王平傳》所記“九年,亮圍祁山,平別守南圍。魏大將軍司馬宣王攻亮,張郃攻平,平堅守不動,郃不能克”相符。其中“無當監何平”,便是王平,因其本傳云:“本養外家何氏,后復姓王”,可見《漢晉春秋》對此事記載的可信度較高。

再者,陳壽若是迫于時勢,不得不為司馬氏回護,則不書“斬首三千”情有可原,但又何以不書“俘斬萬計”?既云“諱敗夸勝”,司馬懿若是在對抗諸葛亮時取得了如此重大勝利,應該不至于漏載(大肆吹噓倒有可能)。反過來說,既然連陳壽都未予記載,可見此事的真實性確實值得懷疑。

三.諸葛亮北伐的評價

對諸葛亮北伐的評價,歷來褒貶不一。傳統的說法認為諸葛亮屢出無功,勞民傷財,毫無意義。例如前引張儼《默記·述佐篇》曰:“兵者兇器,戰者危事也,有國者不務保安境內,綏靜百姓,而好開辟土地,征伐天下,未為得計也。諸葛丞相誠有匡佐之才,然處孤絕之地,戰士不滿五萬,自可閉關守險,君臣無事??談趲熉?,無歲不征,未能進咫尺之地,開帝王之基,而使國內受其荒殘,西土苦其役調?!眳螠匾舱f:“未能審時定勢,大順人心,才有余而見未至?!保?3)更有人認為:“以區區新造之蜀,以求吞魏而復劉氏……此其亟于有功,而無其量以待之也?!保?4)今學界以閔傳超《諸葛亮再評價》等為代表,也認為蜀漢力量弱小,自劉備伐吳失利,國力遠未恢復到足以問鼎中原的程度,若是閉關守險,猶能保存。還有人批評諸葛亮“不是一個有才能的軍事家,且犯了戰略戰術錯誤”,因而直接導致北伐失敗。(25)

凡此種種,試于下文逐一辨析之。

兵兇戰危,自不待言,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待亡,孰與伐之?統一是自秦、漢以來歷史發展的主要方向,而諸葛亮所處的時代,又正是一個只能由局部統一走向全國統一的歷史時期。前、后《出師表》反復強調“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劉備時期集合的精兵猛將已經所剩無幾,而“住與行勞費正等”,若不盡早北伐,欲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不可得也。盡管出兵難期必勝,但總還有一線希望,這難道不比消極無為、坐而待亡更可取嗎?何況就當時形勢而言,也由不得蜀漢好整以暇地充實國力,再從容北伐。魏、蜀連年攻戰,勢不俱王,而前者奄有整個黃河流域,若專注于發展生產,其速度是只有一州之地的蜀漢所難以望其項背的,到時兩者的國力差距已經進一步拉大。還談什么“興復漢室,還于舊都”?因此,那種所謂“只有在國力超過敵國力量時,才具備發動北伐的基本條件”的觀點是相當迂腐和不切實際的(26),如果諸葛亮依此辦理,那就只能與西漢末年割據蜀地的公孫述一樣,恃險坐亡、貽笑千古罷了。

當時形勢而言,北伐是惟一選擇,故諸葛亮采取了穩扎穩打、蠶食雍涼的策略。有人批評他不納魏延兵出子午谷之計,一味“平取隴右”,不愿出奇制勝,是缺乏“奇謀”的表現,(27)筆者以為不然。首先魏延計劃的風險性很高,經子午谷,“不過十日可到長安”,可能嗎?且不論子午谷長六百余里,道路艱險難行,但觀數年后曹真伐蜀,走的也是子午道,結果“已逾月而行才半谷”,(28)士卒的體力都花在修復棧道上了。即使魏延打下長安,焉知魏軍撤退時不會將存糧付之一炬?何況長安乃是魏國重鎮,一出祁山時蜀軍主攻隴右,魏明帝尚且親自西鎮長安,并命張頜火速增援,可見其戰略意義重大。萬一落入蜀漢之手,則魏國必傾全力來爭奪,而魏延以區區萬人(有五千還是背糧的)坐守孤城,勝負可知。相比之下,諸葛亮選擇魏國向來防守薄弱的隴右作地區為主攻方向,不但可收出其不意之效,更兼風險較小,可以借此鍛煉隊伍、提拔人才,還不至于過分刺激魏國,可謂一舉三得,比魏延之見不知高明多少!

諸葛亮北伐也并非是“勞民傷財”,而是在出兵的同時兼顧了經濟發展。首先陳壽于《三國志·諸葛亮傳》反復稱頌其治蜀的功績,“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同傳引《袁子》亦云:“亮之治蜀,田疇辟,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朝會不華,路無醉人?!逼浯我砸恢葜兀瑢掖蜗蛭簢l起主動進攻,而且規模與時間都有擴展的趨勢,這似乎也不是國力衰竭的跡象,當然,連年出兵也會給百姓帶來沉重負擔,但是由于蜀漢政治清明,諸葛亮及其繼承人以身作則、廉潔自律,采取了一系列減輕農民負擔的措施,從而使國內階級矛盾得到緩和,國內經濟運轉良好,民眾幾無怨言。故陳壽雖對其軍事才能頗有微詞,仍然充滿感慨地寫道:“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猶在耳,雖甘棠之詠召公,鄭人之歌子產,無以遠譬也?!?br>
雖然諸葛亮北伐沒有完成統一中原的目標,但也不應據此將其為統一所作的努力和功績一筆抹殺。正如田余慶先生所說:“雖然事實上北方遠遠強于南方,最具有統一中國的條件。但在沒有統一以前,卻不能把統一當作曹魏獨有的權利。如果說吳、蜀只能唾手投降,反抗魏的進攻就是違背統一,那還成什么三國呢?”(29)筆者深以為然。三國鼎峙,分土爭雄,未嘗不激勵著英雄豪杰們自強不息,奮斗不止,從而為后人在更好的基礎上完成統一創造了條件,這是值得肯定的。蜀魏力量的強弱對比,決定了北伐不能完全取得成功??陀^規律固然不可逾越,那么人是否就應自縛手腳,甘作客觀條件的奴隸呢?諸葛亮將弱小的蜀漢治理成三國中最有條理的一國,提步卒數萬,與司馬懿的數十萬精銳抗衡,且屢次主動進攻,接連取勝,將主戰場推向魏境,而司馬懿不敢與之決戰,始終處于被動挨打的局面,故為《資治通鑒》作注的胡三省說:“懿實畏亮……及進而不敢戰,情見勢屈,為諸將所笑。”(30)對于這樣一個已經突破了客觀條件(盡管不是全部)的人,反而還要用“規律”去貶斥他,這難道是理所當然的嗎?

與歷史上眾多英雄人物一樣,諸葛亮的功業已無可追及,但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執著精神,千百年來一直激勵著無數仁人志士為理想而自強不息,奮斗不止。對于中華民族文化來說,這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它也必將同諸葛亮治蜀的功績一樣,永遠為后人所效仿、景仰和懷念。

注釋:
(1)(9)(10)《三國志·諸葛亮傳》引裴注
(2)(18)《三國志·鄧艾傳》引袁子曰
(3)《讀通鑒論》卷十《三國》
(4)《廣陽雜記》卷一
(5)張大可《諸葛亮并非“重益輕荊”》,《江漢論壇》1981年第2期;簡修煒、葛壯《諸葛亮北伐略析》,《歷史教學問題》1986年第6期;田余慶《<隆中對>再認識》,《歷史研究》1989年第5期;史念?!逗由郊ふ撝T葛亮的攻守策略》
(6)《學術月刊》1997年第2期
(7)李興斌、溫玉川《諸葛亮北伐目的論析》,《齊魯學刊》1995年第3期
(8)張大可《三國人物新傳》第267頁,華文出版社
(11)《三國志·諸葛亮傳》
(12)《義門讀書記》卷二十七《三國志·蜀志》
(13)李興斌、溫玉川《諸葛亮北伐目的論析》,《齊魯學刊》1995年第3期
(14)《三國志·法正傳》二十二年正說先主曰
(15)趙昆生《蜀漢政治新論》,《許昌師專學報》(社科版)1992年第2期
(16)李興斌《諸葛亮北伐何以不用魏延的奇謀》《歷史教學》1995年第8期
(17)《水經注·渭水注》載《與兄瑾言治綏陽小谷書》:“有綏陽小谷,雖山崖絕重,溪水縱橫,難用行軍。昔邏候往來,要道通入。今使前軍斫治此道,以向陳倉,足以扳連賊勢,使不得分兵東行者也?!笨梢姶舜纬霰饕菫榱藴p輕東吳壓力,但這條史料似乎歷來未受史家重視。
(19)《三國志·諸葛亮傳》引漢晉春秋曰:“亮圍祁山,……宣王使曜、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余眾悉出,西救祁山。郃欲分兵駐雍、郿,宣王曰:“料前軍能獨當之者,將軍言是也;若不能當而分為前后,此楚之三軍所以為黥布禽也?!彼爝M。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于上邽。郭淮、費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麥,與宣王遇于上邽之東,斂兵依險,軍不得交,亮引而還。宣王尋亮至于鹵城。……既至,又登山掘營,不肯戰。賈栩、魏平數請戰,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宣王病之。諸將咸請戰。五月辛巳,乃使張郃攻無當監何平於南圍,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之,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宣王還保營。”
(20)《廿二史札記·三國志》
(21)《史通·直書》
(22)《史通·曲筆》
(23)《唐文萃》卷55上,《諸葛武侯廟記》
(24)《何博士備論·蜀論》
(25)(26)韓隆?!吨T葛亮北伐失敗的評價》,湖南教育學院學報1998年第3期
(27)《三國志·魏延傳》載:“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于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同傳引《魏略》亦云:“夏侯楙為安西將軍,鎮長安,亮於南鄭與群下計議,延曰:‘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亮以為此縣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故不用延計?!?br>(28)《三國志·王朗傳》附子肅傳
(29)《關于曹操的幾個問題》,《秦漢魏晉史探微》中華書局1993年出版
(30)《通鑒·魏紀》明帝太和五年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三國志的春秋筆法
諸葛亮到底為什么沒有打敗司馬懿?是用兵不行,還是另有原因?
三國:蜀國后期得力干將,大將軍姜維傳奇的一生
諸葛亮六出祁山無功,是否真如陳壽所說“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諸葛亮北伐窮兵黷武,導致蜀漢民有菜色,到底怎么回事?
諸葛亮與司馬懿之軍事才能大PK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尚志市| 江永县| 团风县| 南康市| 侯马市| 崇礼县| 都江堰市| 奈曼旗| 漾濞| 蕲春县| 玛纳斯县| 麻阳| 灵璧县| 宜川县| 汾西县| 佳木斯市| 营山县| 微博| 依安县| 潮安县| 交城县| 建瓯市| 电白县| 礼泉县| 泽普县| 滦南县| 白城市| 杭州市| 宜丰县| 鄱阳县| 蛟河市| 如东县| 安义县| 静乐县| 敖汉旗| 喀喇沁旗| 龙泉市| 桐城市| 库伦旗| 宽甸| 尼勒克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