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皿包括日常生活用具,如杯、碗、瓶、壺等,也指供陳設欣賞的仿古爵、爐、觚、簋等。商代己出現制作精湛的玉器皿。但由于玉器皿用材較大且不易掏膛,所以宋以前玉器皿制造發展緩慢,品種較少,數量也不大。到了明代,玉器皿才大量制作。
自宋代開始,仿古玉風氣盛行,其中仿古彝是仿古玉中一大主流。受此影響,這時的玉瓶多仿古彝器,形有觚(明代玉觚用得較多,清代稱之為花觚)、卣、簋等,紋有獸面、龍、螭等。有的器物直接對仿,形狀、尺寸、紋飾皆有所本,有的則加入創新紋飾。明代多使用青玉和淡墨色玉料,而清代的仿古彝器多用新疆和田的白玉、青玉、碧玉、黃玉等琢制。明代風格較為粗獷,有的留有碾琢痕跡。而清代卻雕琢精細,方圓規整,輪廓清楚,拋光細膩。通體不留琢制痕跡?!?/font>
仿與偽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仿古玉旨在仿制古玉的造型、花紋和古樸風格,目的在于欣賞和玩賞;而偽古玉則不同,偽是作偽,即純粹的假貨,它足以獲取高額利潤為自的,刻意地按照真品的模式去碾磨加工,通過特殊的技術手段對玉器表層進行作舊處理,企圖以假亂真。制造仿古玉器的方式,有一種是完全仿制,以玉古器作標本,從上古商周到秦漢唐宋都造,不但器形、大小、花紋都一樣,而且還做人工的傷殘,染色作沁,做到與古玉器一樣,使人難于辨別。
古代制玉的雕琢方法之一,是用精細的木片、葫蘆皮、牛皮蘸珍珠砂漿加以拋光,使玉器發出凝脂狀的光澤。
明代玉觚多為方形截面,分為上、中、下3部分。上部為細頸,大撇口,口沿飾回紋一周,回紋斷續,頸部為陰刻蕉葉紋,蕉葉紋理不甚規則。中部近似于立方體,四面微外凸,各飾一獸面紋。下部與上部對應,似倒置喇叭,飾蕉葉紋,下沿有一周回紋。
青白玉質,均勻規整。瓶身滿雕西番蓮紋,足雕飾蓮瓣紋,雕琢舒展流暢,細膩規矩,為清中期番作玉瓶的佳作,較為少見。
此瓶為白色玉質,撇口,細頸,大腹,帶雙耳,方足。瓶上浮雕御題詩文,線條流美,雕工精湛。帶有木座。
扁體蓋瓶,仿先秦青銅壺形,瓶頸兩側飾獸耳銜環??谘匾曰丶y裝飾;頸部浮雕夔龍紋與水禽魚龜圖,粗獷古樸;腹部雕獸面紋,并凸雕一獸面銜環,雕工流暢,別具一格。壺蓋透雕戲珠龍紐,壺底刻“大清乾隆仿古”文字三行楷書款。
青白玉質,長頸扁腹。瓶身雕折枝梅花紋,瓶頸兩側各飾兩對小方耳,雕工流暢,玉質潤澤。
白玉花觚
清中期
高16.5厘米
估 價:RMB 28000-38000
玉杯是一種飲酒器。玉制杯約始于西漢時期。西漢南越王墓出土的青玉角形杯,器口呈橢圓形,器壁較薄,器身腹部琢刻浮起的勾連云紋,器底是纖細婉轉又巧妙自然的繩索式浮雕紋飾,纏繞于杯身下部。紋飾的制作采用浮雕與線刻相結合的琢制手法。制作較精,拋光好。
隋代的金口玉杯光素無紋,質地溫潤、色澤晶瑩,制作精細。陜西唐墓出土白玉八瓣花形杯,用整塊白玉制成,杯身面無紋飾,壁有凹下的八曲,使杯口呈荷花形狀,選料較好,琢磨精致。明清時期,玉杯式樣繁多,形態各異,杯分單耳、雙耳,杯把多琢仿生之物。仿動物紋者有龍、螭等;仿植物紋者有梅、竹、桃、荷花等;還有仿商周青銅器皿、仿農家量具的,應有盡有,不一而足,形成時代風氣。仿動物的不論杯耳或單或雙,螭前爪與口均攀緣于杯口,軀干彎作杯把,構思巧妙,此種以明時最常見;仿植物的樣式千變萬化,不勝枚舉,如白玉松樹人物杯、五花形杯、爵杯、雙童耳杯、環把杯和青玉花鳥紋海棠式高足杯等。胎質較厚,制作有精有劣。
對于出土的玉器首先要清洗表面污物,清洗可用水、酒精,帶油污的可用丙酮或稀料去污。清洗一般用牙刷,刷大件的可用棕刷,清除土垢可用竹制的修器。污物仍去除不了的可用稀釋的鹽酸、甲酸、醋酸,還可以用超聲波清洗機,另外也可用局部熨燙法,使銹殼脫水或脹縮而剝離。對于斷裂的玉器小件,可用502膠黏接,用三甲樹脂、環氧樹脂黏接也可。黏接時要注意合縫嚴密,并且要用線繩綁住,使其有一定的壓力,這樣黏接出來的器物能牢固,對于黏接時流出的膠液應及時用丙酮溶液擦除。
青玉,受沁后呈焦黃色,間有褐色暈。杯身為直口筒狀,器表紋飾上層為柿蒂紋和流云紋,中層勾連卷云紋,下層飾流云紋和如意紋。足作豆形,豆腹部飾線束紋。此杯當為出土秦代玉器中罕見的精品。
此杯造型模仿秦漢同類玉杯造型,但通體光素無紋,與秦漢玉杯通體紋飾有很大不同。這一方面表明魏晉時玉器崇尚素面裝飾,另一方面也表明了魏晉時玉器的雕琢水平確不如漢代。
玉質溫潤,杯體前后兩面均雕有饕餮紋,兩側對稱刻勾云紋,并飾有透雕云紋耳。玉杯的造型和紋飾仿商周青銅器,給人以凝重古樸之感。
青玉龍鳳紋把杯
明
高9.5厘米
估 價:RMB 15000-25000
“雍正年制”楷書刻款,葵花耳,制作精細。
據史書記載,自宋時玉制器皿盛行杯、盤、碗、壺等生活用品,但出土品很少。明代玉器皿最有特色的是玉壺。玉執壺造型很多,有荷花式、竹節式、八方式等,宮廷使用的玉執壺多雕刻有“壽”字。明代玉執壺的造型受到瓷器和紫砂民間工藝的影響,一改玉雕中的仿古風氣,在裝飾圖案等方面也非常豐富,有些圖案明顯地受到道家思想的影響,有些則為吉祥圖案,諸如八仙慶壽、福壽雙全等。
清代宮廷貴族高官所用器皿品類繁多,數量很大,但主要是以宮廷制玉和北京、蘇州制玉為最佳,尤其是乾隆時期,宮廷中有很精致的作品,但往往重炫耀雕琢技巧和追求紋飾的精細,而忽視器物形制的完美和裝飾的適度。這一時期執壺的樣式有羊首壺、僧帽壺、鳳首壺、瓜棱壺、龍柄壺等,許多執壺是與杯、盤配套使用的。盤碗類中的玉盤多為圓形,有平盤、碗式盤。
玉碗,在宮廷使用中大小不一,有的碗上用描金、鑲金方法綴以各種圖案,有的還刻有御制詩。碗有橢圓形、竹節形、圓形、菊瓣形等。玉碗的用途不一,有的純系玩物,有的為陳設物,但實用中的玉碗多為印碗。
羊脂玉是白玉中質純色白的上品,最佳者光澤、色澤如同凝脂,故名。其組成的曠物中,透閃石含量達99%以上。對于此玉,最簡單的鑒別方法,是在白色的日光燈下來觀看。羊脂白玉對著日光燈,所呈現的是純白半透明狀,而且帶有粉粉的霧感,而一般的白玉,對著日光燈雖也呈半透明狀,但沒有粉霧感。兩者最大的區別是,白玉無論檔次等級的高低,以肉眼看均很白,但在白色日光燈下必定帶有深淺不一的微黃色,因此在日光燈下若有一絲絲微黃色,就不能禰之為羊脂玉了。符合苛刻標準的珍稀名貴的羊脂白玉,是絕對容不下絲毫雜質的。
白玉質,執壺形。琢制精細,玉質溫潤
“乾隆年制”款。
青白玉質地,圓口上對稱飾如意耳,扁圓腹上淺浮雕花瓣紋及回紋,工藝精美對稱,器形規范。
白玉葫蘆形執壺
清
高19.5厘米
估 價:RMB 150000-200000
成交價:RMB 122960
帶紅木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