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3-5-2 15:01:26 作者:中華氣功大全網 來源:www.cn-boxing.com 查看:200 評論:0
一、太極拳流派知多少
1. 陳式太極拳 2.楊式太極拳 3.武式太極拳 4.吳式太極拳
5.孫式太極拳 6.趙堡太極拳(和式太極拳) 7.國家套路
二、楊式太極拳代表人物簡介
1.楊露禪
楊露禪 (1799-1872?),名福魁,字露禪(祿禪)。祖籍廣府永年縣閆門寨,后移居廣府南關。家貧,性和善,幼失怙恃。喜拳腳,遍訪名師,虛心求教,精通洪拳,擅技擊。偶見太和堂藥行(此藥行乃河南溫縣陳家溝陳氏之業)掌柜舉手間將一地痞擊出門外, 甚喜,欲學之。經掌柜陳德瑚推薦,赴陳家溝從學于陳長興。陳師嘉勤學,益指導之,楊心領神悟,期間三往,十有余年,專心致志,備極精巧。返鄉后,潛心苦煉,并示諸同好,鄉紳武禹襄亦常來比較。所演拳術,永年人稱之為“粘拳”或“綿拳”,現稱之為 “太極拳”。40余歲時,經刑部四川司員外郎的同里武汝清引薦,進京教拳。多有不服者前來較技,均被擊敗,人稱“楊無敵”。許多達官顯貴、富室子弟前來延請。太極拳遂風摩京城,并形成氣派大、形象美、渾厚樸實、舒展大方、輕沉兼備、剛柔內含的走架風格,后被稱作“楊式太極拳”。楊祿禪被尊為楊式太極拳創始人。晚年返鄉,教拳于民,卒后葬于閆門寨。有三子:鳳侯、班侯、健侯, 皆承父藝, 并各有建樹。
2.楊班侯
楊班侯(1837-1892),名鈺,字班侯,楊露禪次子。生于道光十七年,自幼隨父習太極拳術,終日孜孜苦練,不間寒暑。但是露禪課督嚴厲,不使少息,經常受體罰,幾乎想逃跑。根據河北永年縣志記載:楊班侯像貌清瘦,富有臂力,幼承嚴父真傳,學武悟性極高,騰挪跳躍,象猿猴一樣,尤其擅長太極大桿技術,掌握了太極拳的奧秘。繼承了乃父衣缽,武功卓絕。班侯性情剛躁,好打不平,善用散手,數折強梁,年尚未滿二十,已經是名滿京華。尤其是拳擊雄縣劉武師和北京西四牌樓比武教技兩件軼事,至今人們尚津津樂道。
3.楊健侯
楊健侯(1839 - 1917),名鑒,字健侯,號鏡湖,廣府南關人,楊祿禪第三子。自幼從父親學習太極拳,后跟隨父親楊祿禪長期居住在北京,并且以教拳為生。拳術方面,剛柔相濟,特別善于使技巧。對刀、劍、槍等也極高的造詣。楊健侯性格溫和,門生眾多。在比武時,無論面對任何人都從不輕視,此其制勝之源。有《十三勢行功心訣》,其中的“三言四句”中:“輕則靈,靈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影響后世,尤為深遠。有子三人:少侯,兆元,兆清(澄甫),除二子兆元早逝外,少侯,兆清及侄兆林均承其藝。
4.楊澄甫
楊澄甫 (1883 - 1936),名兆清,字澄甫。光緒九年六月初八日( 1883年7月11日)生于永年廣府南關。幼承家學,早悟太極之理。楊澄甫體形魁偉,專研太極拳,練就外柔內剛,“綿里裹鐵”之純正太極拳功夫。年輕時即在北京走上職業教拳之路。得父楊健侯刻意栽培,并常親自指導澄甫的弟子。1917年,父去世時,楊澄甫已名聞京城,雖一身布衣,卻有眾多上層社會名人拜于門下。1919年,應邀南下上海,擔任第二屆國術比賽裁判工作。1925年,弟子陳微明征得楊澄甫同意,公開出版《太極拳術》。該書圖文并茂,發表了楊澄甫太極拳動作照片,這是太極拳史上第一套太極拳動作照片,對于世人認識大極拳和太極拳在社會上的普及產生了巨大的影向。書中還發表了古典拳論數篇和楊澄甫的“太極拳術十要”。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中央國術館,楊澄甫應館長張之江之邀赴中央國術館擔任太極拳教練,當時楊澄甫眾弟子也相繼南下,太極拳隨之向南方傳播開來。1929年,楊澄甫又應浙江省省長兼浙江國術館館長張靜江之邀,轉赴杭州任浙江國術館教務長。在杭州攝影家依其所演示的拳式每個“定式”,拍攝成一組太極拳動作照片。1931年初經弟子董英杰協助整理,著《太極拳使用法》一書,內收錄于杭州所拍之照片,為內部發行,并為日后楊氏同門之憑證。1932年正月,楊澄甫夫人侯助清得病,多方求治,后得鄭曼青妙手回春,深得楊家感謝,而鄭曼青也久仰楊氏拳藝,愿列門墻,后被楊澄甫收為弟子。1934年初上海大東書局公開出版楊澄甫著作《太極拳體用全書》。該書是從《太極拳使用法》一書作為基礎。同年底,開設致柔拳社廣州分社的陳微明,受廣州軍政界委托,邀師南下授拳。楊澄甫攜傅鐘文來到廣州,考察后返滬,次年再下廣州,開始于此授藝。時廣東法學院院長曾如柏請陳濟棠在其總部門楊澄甫謀一諮議職務, 為使其能安心教拳, 又按傳統禮儀正式向楊澄甫拜師。楊澄甫于1936年3月3日 (民國二十五年農歷二月初十)病逝于上海,終年53歲。
5.傅鐘文
傅鐘文(1903 - 1994)永年廣府南街人。9歲隨楊兆鵬習拳。隨后又從楊澄甫習拳。1917年只身赴上海謀生,在盛和花號做學徒。1925年參加上海精武體育會,義務教授太極拳。1928年楊澄甫南下授拳于南京中央國術館,傅鐘文經常赴南京隨師學拳。1930年楊澄甫教拳于上海,傅鐘文向盛和花號老板范桂馥先后借租上海樓房,免費供楊澄甫居住,此間常得恩師指導。楊澄甫于杭州國術館授拳時,傅鐘文經常赴杭州,并于室內得師傳授推手枝術。1934年楊澄甫應邀去廣州授拳時并攜傅鐘文同行,教拳時多由傅鐘文演示、輔導,每有比武者皆由傅鐘文當之。楊澄甫還將《太極拳體用全書》等一集銅板交與傅鐘文保管。1936年楊澄甫在上海逝世。范桂馥十分敬仰楊澄甫人品拳藝,資助500大洋給傅鐘文,由傅鐘文出面負責料理一切治喪事宜,最后與楊澄甫外甥郭子榮及弟傅宗元及楊家族人護送楊澄甫靈柩回永年閆門寨楊家祖墓安葬。
1944年后期,傅鐘文在上海創立“永年大極拳社”,以:“勤、恒、禮、誠”為社訓。新中國成立,永年大極拳社增開班次,擴大招生并堅持義務教拳。1951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傅鐘文組織本社隊員為抗美援朝募捐而進行多次專場表演。1953年上海市武術聯誼會召開代表大會,傅鐘文當選為執行委員兼福利委員會主任。1954年永年太極拳社成立十周年時,拳社學員達千余人,教練有數十人。1956年全國十二省市武術比賽在北京舉行,傅鐘文應邀擔任裁判,受到賀龍接見。1958年上海武術隊成立,傅鐘文受聘為第一任教練。從50年代末至60年代,全國武木比賽中一直名列前茅。1959年與1963年出版《太極刀》及《楊式太極拳》書。1984年,參加在武漢舉行的國際太極拳(劍)觀摩表演會,被評為“全國太極十三名家”之一。1988年國家體委授予傅鐘文“中國國際武術貢獻獎”。1990年傅鐘文積極參與整建楊祿禪故居的工作,1991年和1993年傅氏先后帶隊回永年參加中國永年國際太極拳聯誼會。1992年國際奧委會上授予傅鐘文奧林匹克獎章,名列中華武林百杰。半世紀以來,傅鐘文義務授拳數十萬人以上。在他倡導下國內外20多處相繼成立了“永年太極拳社”及“太極拳研究會”。1994年9月25日逝世于上海,并安葬于故鄉永年廣府。
三、楊式太極拳的特點
拳架舒展大方、結構嚴謹、身法中正、動作和順、輕靈沉著兼而有之,柔和緩慢、虛實分明、圓活連貫、速度均勻、上下相隨、精神貫注、呼吸自然。
四、楊式太極拳的基本鍛煉要領
靜:虛靈頂勁,氣沉丹田,精神內斂,呼吸自然。
松:全身放松,經絡暢通,由松入柔,運柔成剛。
正:沉肩墜肘,含胸拔背,尾閭中正,松腰斂臀。
慢:以心行氣,以氣運身,緩如抽絲,邁步貓行。
勻:速度均勻,上下相隨,圓活連貫,慢慢不斷。
穩:以腰為軸,虛實分明,輕而不浮,穩而不僵。
五、太極拳術十要
1.虛靈頂勁
頂勁者,頭容正直,神貫于頂也。不可用力,用力則項強,氣血不能流通,須有虛靈自然之意。非有虛靈頂勁之意,則精神不能提起也。
2.含胸拔背
含胸者,胸略內含,使氣沉于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則氣擁胸
際,上重下輕,腳跟易于浮起。拔背者,氣貼于背也。能含胸則自能拔背,能拔背,則能力由脊發,所向無敵也。
3.松腰
腰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兩足有力,下盤穩固,虛實變化皆由 轉動,故日:“命意源頭在腰隙”。有不得力,必于腰腿求之也。
4.分虛實
太極拳術,以分虛實為第一義。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則右腿為實,
左腿為虛;全身坐在左腿,則左腿為實,右腿為虛。虛實能分,而后轉動輕靈,毫不費力;如不能分,則邁步重滯,自立不穩,而易為人所牽動。
5.沉肩墜肘
沉肩者,肩松開下垂也。若不能松垂,兩肩端起,則氣亦隨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墜肘者,肘往下松垂之意。肘若懸起則肩不能沉,放人不遠,近于外家之斷勁矣。
6.用意不用力
太極拳論云:此拳是用意不用力。練太極拳,全身松開,不使有分毫之拙勁,以留滯于筋骨血脈之間,以自束縛。然后能輕靈變化,圓轉自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長力?蓋人身之有經絡,如地之溝洫,溝洫不塞而水行,經絡不閉而氣通。如渾身僵勁充滿經絡,氣血停滯,轉動不靈,牽一發而全身動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氣即至焉。如是氣血流注,日日貫輸,周流全身,無時停滯,久久練習,則
得真正內勁,即太極拳經中所云:“極柔軟,然后能極堅剛”也。太極功夫純熟之人,臂膊如棉裹鐵,分量極沉。練外家拳者,用力則顯有力,不用力時,則甚輕浮。可見其力乃外勁浮面勁也。外家之力,最易引動,故不足尚也。
7.上下相隨
上下相隨者,即太極拳論中所云:“其根在腳,發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也。手動,腰動,足
動,眼神亦隨之動。如是方可謂上下相隨。有一不動,即散亂矣。
8.內外相合
太極拳所練在神,故云:“神為主帥,身為軀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舉動輕靈。架子不外虛實開合。所謂開者,不但手足開,心意亦與之俱開;所謂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與之俱合。能內外合為一氣,則渾然無間矣。
9.相連不斷
外家拳術,其勁乃后天之拙勁,故有起有止,有續有斷,舊力已盡,新力未生,此時易為人所乘。太極拳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終,綿綿不斷,周而復始,循環無窮。拳論所謂“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又日:“運勁如抽絲”,皆言其貫串一氣也。
10.動中求靜
外家拳術,以跳躑為能,用盡氣力,故練習之后,無不喘氣者。太極拳以靜御動,雖動猶靜。故練架子愈慢愈好。慢則呼極深長,氣
沉丹田,自無血脈僨張之弊。學者細心體會,庶可得其意焉。
七、練拳是否一定要動作配合呼吸
此事為許多人所誤解,太極拳之呼吸,確有講究,起吸落呼,蓄吸發呼,合吸發呼(有人以蓄為開,發為合,則成開吸合呼),但要注意一種說法是,合吸開呼與空氣的呼吸不是一個概念,另一種說法是,練拳純熱時,呼吸自然配合動作,稍覺不適,即采取自然呼吸,還有人認為動作基本不可能配合呼吸,總而言之,無論內氣也罷,呼吸空氣也罷,均以“自然”二字為最高原則,不必有意去引導,拳論云:“意不在沉,在氣則滯”,呼吸的極意是忘掉呼吸,絕不強求動作配合呼吸,練拳時,若要領正確,呼吸自能緩,均,深,細,雖汗漓而呼吸不喘,這才是我們希望的,也可作標準。
若強求動作配合呼吸,必然造成“閉氣”之病,影響放松,此乃練拳之大忌也,楊澄甫先師把“口腹不可閉氣”和“四肢腰腿不可起強勁”,作為練拳時的兩條關鍵要領,并說“此二句內家拳者,類能道之,但一舉一動,一轉身,或踢腿擺腰,其氣喘矣,其身搖矣,其痛皆由閉氣與起強勁也”有的拳家,以為動作配合呼吸就是氣勁,并將楊氏套路的每動幾呼幾吸,此吸彼呼,皆與指明,而每一開合的間隙絕非均勻,個人的肺活量又不同,如此做法,豈非畫蛇添足,助長閉氣,貽害學者焉。
八、何謂“氣沉丹田”
氣者,內氣也。丹田者,臍下三寸,乃小腹部,丹田為人體之重心,中氣之樞紐,所謂“氣沉丹田”,即以丹田為中氣運行之根基,無論何時得保持重心的穩定,含胸拔背而勿使俯仰,沉肩墜肘而勿使漂浮,主宰于腰而勿使散亂,虛實分明而勿使僵滯,皆有氣沉丹田之意,因此“氣沉丹田”不是也不必“意守丹田”,只要做到含胸拔背,沉肩墜肘,動作以腰為軸,虛實分明自會有“氣沉丹田”之效,更不必故意鼓肘或凹腹。氣非呼吸之氣,故不能以呼吸之進出而論氣沉丹田。
九、腰的作用和要求若何
腰為一身之主宰,拳論云:“命意源頭在腰隙”“刻刻留心在腰間”“氣如車輪,腰如車軸”“有不得機勢處,其病必于腰腿求之”,故松腰為練拳之關鍵要領,能松腰才能氣沉丹田,能松腰才能靈活穩健,太極拳的虛實變換,皆應由腰轉動,只有以腰為軸,動作才能做到上下相隨,也利于對內臟的自我按摩,增強生機,太極拳四肢的動作,實則以腰腹的動作,非如此,斷不能達到輕靈沉著而鍛煉之效。
十、何為“內三合,外三合”
內三合,即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是太極拳內功的重要組成部分。外三合,即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此為身法之重要部分,所謂合者,大部分情況下,手足,肘膝,肩胯上下對應,近乎垂直,然而主要在于動作的協調配合,所謂上下相隨,內外相合也。
十一、什么是太極拳的“意”
意即意念、意識,是人腦的功能,太極拳之意,特別強調心靜用意。心與意有何區別?心為意識的全體,意就是由這個全體發出的信息,心要靜,即思想集中,排除雜念,用意即以意識指導動作,意動行隨。那么少林拳的動作或常人的其他動作,都是意識為指導的,這又與太極拳有何不同呢?原來太極拳的用意不是簡單的有一個目的和命令,而是在整個動作的過程中都是由意識領著軀體進行的,比如舉手,不光想著要舉,而是從動作開始就用意識領著手,似乎逐漸排開某種無形的阻力,或者逐漸讓開某種無形的推力,即便舉到位了,應該挨方向了,這時意識仍應保持那種阻力或推力的存在,只不過方向改變遂指揮手臂向新的方向移動,這叫“勁斷意不斷”,實際上勁也沒有斷,這種意識指導動作,顯然不能靠肌肉的突然收縮來實現,所以強調“用意不用力”,而且動作要慢。然而,用意不是看意,意識不能特別強,意在有無之間,練到高級階段,又能將用意溶于無意之中,所謂“心機入妙,終歸于無心”這要在練拳中細心體會。
十二、什么是太極拳的“氣”
氣是中國古典哲學和醫學中一個極為重要的概念,按氣功學的解釋,它包括得之父母的先天之氣(源氣)和得之水谷與呼吸的后天之氣(宗氣)現代科學已重視對氣的研究,太極拳強調“氣沉丹田”“氣遍全身”“中氣貫頂”正說明氣是運行于人體,維持人的生命,祛病延年,提高人體機能的重要媒介,氣順則體舒,體滯則疾生,雖然對氣的本質仍然缺乏深刻認識,但是通過練拳可以感到氣的存在,例如指尖麻、脹、腹內“咕咕”作響,皮膚如蟲爬狀等等,最主要感覺還是全身的充實圓滿和動作的協調順遂,久練會有氣斂入骨之感。
但是,太極拳卻不講究運氣,不須用意識導引內氣的運行,“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只要心靜體松,動作用意不用力,則意到氣到,所謂“以意領氣”或“以心行氣”這又是太極拳比那種引導式氣功的優越之處。
十三、如何做到全身放松
“放松、放松、放松”這是練拳時刻要注意的,然而放松不等于放軟,不僵不澀為“松”,無氣無意為“軟”,松中有穩,松中有沉---沉著之沉,這才是真正的“柔”,練拳時全身肌肉關節要放松放開,凡用力處,不著意于肌肉的奮張,總以意、氣指揮身體之穩定運動,勿使“拙力”留滯于筋骨血脈之間而來束縛身體,才能變化輕靈、圓轉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