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葉之種
云南大葉種茶樹的品種分為群體種、無性系品種兩個大類。群體種主要是:鳳慶種、勐庫種、勐海種。它們都是通過自然雜交、以種子進行繁殖的云南大葉種茶樹的后代。無性系品種是以無性繁殖方式選育出來云南大葉種的后代。主要有云抗43號、長葉白毫;云抗10號、云抗14號;云梅、云瑰、矮豐等;云選9號、云抗37號,它們都是勐海種的后裔。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來,云南大葉茶被廣泛引種到廣東、海南、廣西、貴州以及湖南、浙江、福建等部分茶區。除有些省份大面積種植外,很大程度上是被廣泛用于新品種選育方面,茶葉科技工作者通過馴化、分離、雜交等手段,培育出諸如云抗系、蜀永系、黔湄系、福云系等系列良種和品系。據2000年出版的《中國茶樹品種志》中明確顯示,我國77個國家級良種中,含云南大葉種質成分的有29個,占37.7%,110個省級良種中含云南大葉種種質成分的有21個,占19%,33個選育品種(系)中,含云南大葉種種質成分的有9個,占26.4%。
大葉之茶
普洱茶的唯一原料是大葉子,但不代表大葉子是唯一做普洱茶的原料。因為內含豐富,大葉子制成的紅茶“湯色紅艷,滋味濃強”,制成的綠茶則“湯清葉綠,香高味濃”。我們所熟知的名優綠茶“南糯白毫”、“云海白毫”等便是以勐海大葉種為原料的。
1938年馮紹裘先生用鳳慶的“株高丈余,芽葉肥,頂葉寸許,成熟葉片大似枇杷葉”的云南大葉種茶制成滇紅,郵寄香港,轟動茶市。產于滇紅之鄉的“鳳慶大葉種”,加工成的滇紅功夫茶金豪顯露,湯色紅艷,香氣高純,滋味濃厚,既耐沖泡,又耐貯藏,沖泡三四次香味不減,貯存經年仍然味厚如初。在當時國家制定的紅碎茶4套標準樣中,以云南大葉種茶茶樹鮮葉加工的紅碎茶滋味強烈富有刺激性,為第一套樣,品質也最好,據說當時其他省區生產的紅碎茶也要出口,必須拼入云南茶葉,以提高滋味的濃純度,方能獲得好價,故滇紅碎茶又被稱為“茶葉味精”。滇紅碎茶一直是立頓紅茶的重要配料之一。
大葉之思
“茶葉味精”之說讓我想到了云南的另一個重要支柱產業——云煙。云南一度被稱為“煙草王國”,當云煙經歷著百年發展的時候,云南普洱茶正經歷著百年斷代。時至今日,云煙也一度是中國煙草的“味精”,但在中國煙草的舞臺上,云煙更多的時候是唱著主角,“紅塔山”、“云煙”、“紅河”等知名品牌從未停止過流通全國乃至世界的步伐。同為長于土地的農產品,云茶與云煙有著許多相通之處,煙草和茶葉同為改變世界的五大植物(其余三種是甘蔗棉花和土豆)。雖然煙草的經濟管理體制是“專賣”,這一點云茶不可能復制,但我們仍可以借云煙之“石”,攻云茶之“玉”,在原料控制方面從云煙的“第一車間模式”汲取經驗,并借鑒云煙質量管理、流程管理、科技創新的成功經驗。全國范圍的原料供應與品牌打造也是壯大云煙產業規模的兩條重要道路,原料供應提高的是產量與產能,打造知名品牌奠定的是行業領先地位。而這些,作為同樣被云南的獨特水土滋養的大葉種茶其實是可以做到的。
作者:黃素貞/普洱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