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于網絡)
說茶網(www.ishuocha.com)訊:中國是全球喝茶歷史最悠久、飲茶人數最多的國家,也是全球最大的茶葉生產國,但全球最大的茶葉品牌卻來自全球第二大消費品公司聯合利華旗下的立頓。
至今,國內茶葉市場3000億元,但在國內A股市場,卻未有一家上市公司,業內甚至有一種說法,中國七萬家茶企敵不過一家立頓。
2014年我國精制茶行業收入達到1669億元,茶葉產量達到244萬噸,雖然近兩年來國內消費環境發生了變化,但收入增速仍可保持在10%之上。
這個超過千億規模的行業,知名品牌卻少得可憐。“國內散裝茶,一天一個樣,生產者不知道自己要產什么,銷售者不知道自己在賣什么,消費者不知道自己在消費什么。”——歸根到底,這是標準化、規模化和品牌化的問題。茶葉的市場很大,但企業沒有標準化、爆款的思維。除此之外,產業利用率非常低、過度將茶葉禮品化、高端化,導致市場“泡沫”繁榮等問題,也長期被消費者詬病。
反觀立頓,自1992年,立頓進入中國,僅5年后,就在中國百家商城系列調查中獲得茶包銷售額第一、市場占有率第一的成績。
立頓知道該把茶葉賣給誰。立頓的招牌是經典紅茶,由于中國消費者有其特定的消費習慣和口味,于是立頓對自身產品風格進行了重新定位,并借改變形象之時延長產品線,推出全新的綠茶、茉莉茶和鐵觀音茶等等符合中國消費者口味的茶包。
中國茶業急需像立頓那樣建立起自己的品牌。
■超千億行業,沒知名品牌
1、A股市場無一家茶企
早在2012年,福建安溪鐵觀音就披露了IPO申報稿,但最終由于種種原因而折戟。
目前,只有天福、龍潤茶兩家公司在香港證券交易所上市,國內A股市場至今還沒有一家茶企。隨著新三板開放,才有包括謝裕大、恒福茶業、湖南黑美人等數家茶業“取道”新三板尋覓資本融資。不過,即使算上已在新三板掛牌的茶企,上市茶企數量依然沒有超過10家,而且規模依然有限。
以目前已公開披露規模最大的天福控股為例,2014財年,該公司的營業收入為16.89億元,近日,國內第二大品牌茶企八馬也在新三板掛牌,其2014年收入3.94億元。安溪鐵觀音同業公會會長、八馬茶業董事長王文禮估計,品牌茶企在行業中的占比不超過10%。可見行業集中度非常低。
2、觀念守舊,缺“爆款思維”
為何茶企鮮有上市公司?“國內光是鐵觀音都有好幾百種,散裝茶,一天一個樣。茶這個行業,大家的思維都太傳統了,沒有用標準化、爆品的思維去考慮。”王文禮說,“比方說大家想到買鐵觀音,就想到買一個品牌,那將是一個很大的市場。”
要做到爆款,就要將茶葉的制作標準化,但這偏偏是最難的。
采摘度、發酵度、烘焙程度,甚至是茶的香氣、甜度、湯色、滋味,都會影響一包茶的品質,將所有內容量化,需要漫長的時間去考量。
標準難建,直接導致了規模化受困。“規模以上的品牌茶企,在生產設備上投入很多,這種設備投入的程度,就像別人家開著拖拉機,我們已經開上了寶馬車,但產能卻沒法得到充分發揮。”
■放棄“奢侈”另尋出路
1、電商正催化品牌誕生
以前,中國的茶企,一直做著高端消費的生意。八馬茶業總經理吳清標坦言,“從前,有七八成的生意是來自送禮需求的,但現在,只有30%了。”
逆境求生,茶葉行業似乎找到了一條更快樹立品牌化的路。“電商正在加快茶葉品牌化的進程,因為電商銷售的產品都是標準品,而且品牌茶葉的價格回歸也體現了優勢。”
以八馬的老樅觀音為例,300克的產品才賣68元,第一個月就賣出了17萬桶。算上所有成本,小企業做這款產品起碼要近100元,規模化經營的優勢逐漸被體現。
2、茶業調整還將持續
回歸后的中國茶企,到底還有多長的路要走?王文禮認為,前路漫漫,“為什么國內的茶企都無法像立頓一樣,放在超市的貨架上就能賣,而是需要專門在超市中僻出一塊,做專門店、品牌店?歸根到底,還是中國茶企的品牌力不夠,放在開放式的貨架上,消費者根本就不會選擇,品牌化的路還有很長。但總有一天,這種現狀會有所改變。”
讓高端茶走進大眾市場的同時,品牌茶企之間的競爭也會越來越大,這種競爭既包括了價格、也包括了規模化、品牌化的競爭。
相關閱讀一:立頓是怎樣成為“辦公室標配”的
立頓改變了中國消費者心中“茶葉是中老年人悠閑生活飲品”的形象,把事業成功人士作為進入市場的突破口。
在進入中國市場之初,立頓主推的一直是經典紅茶。但由于中國茶葉市場有90%的人消費綠茶,只有10%的人在消費紅茶,于是立頓對自身產品風格進行了重新定位,并借改變形象之時延長產品線,推出全新的綠茶、茉莉茶和鐵觀音茶等符合中國消費者口味的茶包。
曾錫文說,茶飲消費者越來越年輕化,對于喝茶不是特別講究和沒有喝茶習慣、易接受速食文化的年輕人和辦公室白領們來說,茶葉包設計避免了傳統沖泡茶方法帶來的麻煩和尷尬,更重要的是立頓的品牌和標準為茶飲消費者們帶來更安心的產品和不斷創新的口味與用戶體驗。據《江蘇商報》
相關閱讀二:一包紅茶背后的三大標準
相較于國內散茶為主的市場,立頓在全球的成功,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標準化。
標準1:固定不變的口味
因為農產品隨氣候、雨水等條件不同,每年的味道都可能不一樣,保證消費者今天喝的茶和昨天的口感一致,是立頓保證品質的重要舉措。
紅茶是歐美國家消費者偏好的茶類,立頓在英國的拼配中心,會用產自斯里蘭卡、肯尼亞、中國等不同的國家的茶葉,拼配出基本固定的口感,以確保世界各地的消費者在各個季節買到的都是統一口感的立頓茶。
綠茶是亞洲國家如中國比較偏好的茶類,立頓采用中國黃山、四川等地供應商提供的綠茶拼配而成每年相對一致的口味。
標準2:統一的食品安全檢測
即使所在地某些項目因當地情況標準與其他市場不同,在食品安全的標準執行上,立頓是從嚴掌控的。
以綠茶的生產檢測標準為例,中國消費者對農藥殘留問題比較敏感,而且中國是立頓綠茶的重要出口基地,所以,對于中國產的綠茶,立頓采用了比國標更加嚴格的歐盟標準。
標準3:可持續發展的茶園
聯合利華北亞區副總裁曾錫文表示,目前立頓在中國的所有供應商都獲得國際NGO組織“雨林聯盟”的認證,該組織通過改變土地利用模式、商業和消費者的行為,保護生物多樣性和實現可持續生計。對于茶園,它有茶葉的可追溯系統、農藥使用的時間記錄等一整套標準體系。
聯合利華在中國有三個茶原料供應基地,綠茶在安徽黃山、四川雅安,紅茶在云南有全球采購基地。曾錫文說:“好的品牌,最重要的是從產品源頭開始做起。”
相關閱讀三:中國茶企能從立頓學習什么?
1、提高產業利用率
國內茶企瞄準的名優茶的戰略,導致了中國茶產業利用率非常低,僅達到5%—10%左右,因為只偏好采摘早茶,同時成本也更高。相比而言,肯尼亞、印度等國的茶園的單位產量都是中國的幾倍或幾十倍,立頓的茶園也是全年生產。
2、改善“經驗主義”
中國農民種茶分散,遇到蟲害的時候盲目不科學的使用農藥,會導致農藥殘留現象。這幾年,有更多的中國茶企對此更重視,可以鼓勵中國那些有追求、有現代管理能力的企業通過農業合作社的形式,培訓農民,取得相關認證,以提供更多安全品質的產品。
3、打造國民品牌
雖然中國也有吳裕泰這樣的老字號茶莊品牌,他們有市場號召力,但創新進取力不夠,近年中國也涌現出一批有品質的產品和有優秀種植與管理能力的茶葉企業,卻也出現經營的品類龐雜等問題,可以借鑒立頓將優勢資源集中在優勢品牌打造上,雖然立頓也有不少產品線,但最經典的2—3種得到了更多消費者的喜愛。原題:《中國七萬家茶企敵不過一家立頓?》關注說茶網(微信:ishuocha)茶葉專業知識,價格行情一手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