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茶網訊:這首《月光下的鳳尾竹》云南民歌洋溢著濃郁的民族風情,云南素有“植物王國”的美譽,自然也盛產竹子,這種常見的植物除了是文人雅士風雅頌的對象之外,它的實用價值在這里得到了更好的發揮,可以編織各種竹器,還能當作炊具實用,于是就有了竹筒放、竹筒茶,這種方式制作的茶和米飯充分吸納了竹子本質的清香,口感極佳。
竹筒茶在云南是比較有意思的一個類型,現在我們常見的主要有拉枯族竹筒茶和傣族竹筒茶。竹筒茶在云南有著很悠久的傳承,詹英佩在《西雙版納——普洱茶原產地》一書中提到,勐海縣臘卡拉祜人做的竹筒茶在清代就聞名遐邇,過去每年都要進貢到車里宣慰司。
制作竹筒茶,要預先準備新鮮竹筒和曬青毛茶,先往竹筒里塞滿曬青毛料,在炭火炙烤的過程中,讓毛料充分吸收竹汁以及竹香。干燥的毛料被鮮甜竹汁浸潤漸漸軟化,炙烤的同時,用木棍將竹香筒里的茶舂緊,然后在加入散茶,再烤再舂,直到塞緊。
這是一種風味獨特的茶,但是我們發現竹筒茶在存放的過程中易發梅、生蟲。所以在購買保存的過程中要注意通分,我們建議最好的辦法就是把它喝掉。
有學者猜測,柱狀茶的出現與竹筒有很大關系,最初茶被裝進竹筒,有緊壓和方便運輸之故,茶到了消費地后,竹外殼被肢解后,就會得到一個完整的柱狀茶。而小的圓茶,則是來自對這種柱狀茶的再次分解。今天在許多茶博會上,會經常有用鋸子鋸開柱狀茶的表演。當然,今天許多普洱茶并不用竹子來裝,但竹殼依舊是最主流與傳統的普洱茶包裝材料。(選自《云南茶生活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