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茶之人,都知道自古以來就流傳著“水為茶之母,器為茶之父”的說法,茶具對于茶的味道和品飲者的心情,都會產生直接影響。而一款不錯的茶具,能最大限度地表現茶葉的優點,讓很多人愛上喝茶、愛上泡茶。
“茶滋于水,水藉于器”,由于中國茶葉品類繁多,特別講究色、香、味、形,因此需要一系列能充分發揮各類茶葉特質的器具,這才能使得中國的茶具異彩紛呈。
而茶具在整個泡茶的過程中不僅僅是一種盛茶的工具,也構成了中國茶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為具有實用價值和文化價值的器皿。
以普洱茶為例,因為種類比較多,有新茶、老茶、生茶、熟茶、老茶頭等,當然在云南還有很多紅茶、白茶。其實不同茶類的茶性不一樣,對器具的要求也就不一樣,總之,不同的茶類應該選擇不同的器型及材質來沖泡,這是泡好一款茶的基礎條件。
第一,瓷質蓋碗對于茶葉本身的影響最小。第二,蓋碗出湯速度較快,泡茶之人更易于掌握浸泡時間。因為如果用茶壺,茶壺出湯速度一般都比蓋碗慢。
一不小心,容易浸泡時間過長,達不到沖泡者所希望的浸泡程度。所以,如果要試新生茶,瓷質蓋碗是首選。
如果某款新茶,初喝時就很適口,主要品其鮮爽感。個人覺得瓷質的蓋碗即可。如果是陶器,則首推紫砂里的朱泥。
因為朱泥聚氣,且相對其他紫砂或者陶器而言,不奪香。而且如果使用朱泥沖泡新生茶,如果該新生茶的品質很好,用朱泥壺更容易把茶湯的質感沖泡出來。
無論是什么茶壺,只要是陶質的,多多少少對于清新的花果香氣有所影響,不如瓷質茶器那樣,對于茶香及茶湯的影響減少到最少。
另外,如果新茶苦澀度高、質重,但是有些人就是喜歡這種口味。那么,筆者建議使用紫泥、清水泥、降坡泥一類的紫砂壺,又或者一些柴燒的陶質茶壺來沖泡。
對于新熟茶,建議首選柴燒陶質茶壺,又或者巖礦壺,然后是采用清水泥、紫泥、段泥的紫砂壺。一把好的陶壺(紫砂壺),只要使用得當,可以很好的掩蓋住新熟茶的缺點。
尤其是巖礦壺,對于新熟茶的一些缺點的掩飾,簡直非常之完美。對于品飲新熟茶的茶杯,個人建議用陶質或者紫砂材質的茶杯。
對于一些半生不舊的生茶(一般為5-10年的茶),青味慢慢褪去,但是又似乎還存在,老味還沒大規模出現,但似乎又有。
口感有時候沒啥苦澀,有時候又很苦澀。但是有時候,又需要喝這類茶。咋辦?
對于這類茶,我一般就用建水紫陶來泡,可以掩蓋住這類茶的青味,也可以適當的提升茶湯質感。而如果是想試試這類茶的陳化程度,則瓷質蓋碗依然是不二之選。品嘗的話,首選瓷質茶杯。
人們多數使用蓋碗來沖泡香氣較濃的普洱新茶、鐵觀音等。因為蓋碗本身能夠激發出這類茶葉的品質,而且也能夠增加整個飲茶的文化氛圍。因為蓋碗是一種極具文化特色的茶壺品種。
其實對于5年及以的干倉熟茶,堆味、水味都已經褪掉了。只要保存得當,沒有雜味,基本上都很好喝。所以,老熟茶對于茶器是最不挑的。
陶質也好,瓷質也好,只要你泡茶水平不是太次,基本上都可以泡出一杯香醇可口的老熟茶出來。品飲方面,個人覺得陶質茶杯更適合。
這是多年來泡普洱的心得,并不絕對。什么樣的茶配合什么樣的茶器,還是要因時制宜。茶器也好,茶也好,是為人服務。這才是茶器之道,茶之道。
這是多年來泡普洱的心得,并不絕對。什么樣的茶配合什么樣的茶器,還是要因時制宜。茶器也好,茶也好,是為人服務。這才是茶器之道,茶之道。(作者:凌峰;來源:說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