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19 11:35
10月18日,時值第三屆中國考古學大會開幕,會上公布了一百年間一百項中國考古發現,為公眾呈上了一道豐盛的考古文化大餐。其中,陜西作為文物大省收獲頗豐,入選11項;其中,十三朝古都西安有6項入選,可謂實至名歸。
百大考古發現陜西占11席
從1921年仰韶考古開始,經過幾代考古工作者的努力與汗水,一大批中國歷史上不同時期的重要文化遺存不斷被發現和發掘。
今年是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一百周年。在國家文物局指導下,中國考古學會、中國文物報社組織開展了“百年百大考古發現遴選推介活動”。經過各地文物主管部門審核、專家提名,最終確定321項作為候選項目參加遴選推介,并從中選出了百大考古發現。
地域分布
“百年百大考古發現”涵蓋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臺灣地區)。素有“文物大省”“考古大省”之稱的河南與陜西分別有14項和11項入選,摘得冠亞軍;河北、山東、湖北各有6項入選,山西有5項入選,北京、浙江、江西、湖南、甘肅各有4項入選。
年代分布
舊石器時代有5項入選,新石器時代有33項入選,夏商時期有10項入選,兩周時期有15項入選,秦漢時期有16項入選,三國至隋唐時期有9項目入選,遼宋金元時期有9項入選,明清時期有3項入選。
隨著中國考古學不斷向縱深拓展,遺址格局的逐步清晰、歷史文化內涵的日益豐富也同樣反映在100個入選項目中。從類型上看,既有聚落、城址、陵寢、墓葬等類型,也有洞穴遺址、礦冶遺址、窯址、沉艦遺址等類型。
大明宮遺址博物館 攝影?悅西安
這些項目反映了中國考古學在人類起源、農業起源、中華文明起源形成和發展、中國早期國家誕生、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與發展等重要學術研究的成果,都在各自領域解決了重大的學術問題,在中國考古學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百年百大考古發現”中,陜西省11項考古發現成功入選,其中6項位于西安市,分別是:半坡遺址、姜寨遺址、豐鎬遺址、漢長安城遺址、秦始皇陵、唐大明宮遺址。
值得一提的是,這100項考古發現中,由西北大學師生及校友主持的考古發現共有25項(新石器6/33,夏商3/10,兩周7/15,秦漢4/10,三國至隋唐5/9),占百項發現的四分之一。西大考古可謂人才濟濟,為全國考古事業貢獻了中堅力量。
西北大學長安校區航拍
“百年百大考古發現”名單
舊石器(5項)
北京周口店遺址
河北陽原泥河灣遺址群
山西襄汾丁村遺址
遼寧營口金牛山遺址
寧夏靈武水洞溝遺址
新石器(33項)
河北武安磁山遺址
山西夏縣西陰村遺址
山西襄汾陶寺遺址
內蒙古敖漢旗興隆洼遺址
遼寧朝陽牛河梁遺址
上海青浦崧澤遺址
浙江浦江上山遺址
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
浙江余杭良渚遺址
安徽含山凌家灘遺址
福建閩侯曇石山遺址
江西萬年仙人洞、吊桶環遺址
山東泰安大汶口遺址
山東章丘城子崖遺址
河南舞陽賈湖遺址
河南新鄭裴李崗遺址
河南澠池仰韶村遺址
河南三門峽廟底溝遺址
河南鞏義雙槐樹遺址
湖北荊門屈家嶺遺址
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
湖南道縣玉蟾巖遺址
湖南澧縣城頭山遺址
廣西桂林甑皮巖遺址
重慶巫山大溪遺址
西藏昌都卡若遺址
陜西神木石峁遺址
陜西西安半坡遺址
陜西臨潼姜寨遺址
甘肅秦安大地灣遺址
甘肅臨洮馬家窯遺址
青海民和喇家遺址
香港馬灣島東灣仔北遺址
西安半坡博物館
夏商(10項)
江西新干商代大墓
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
河南偃師商城遺址
河南鄭州商城遺址
河南安陽殷墟(含洹北商城、后岡遺址)
湖北黃陂盤龍城遺址
湖北大冶銅綠山古銅礦遺址
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
新疆若羌小河墓地
臺灣卑南遺址
兩周(15項)
北京琉璃河遺址
河北易縣燕下都遺址
河北平山戰國中山王墓
山西臨汾晉侯墓地及曲村-天馬遺址
山西侯馬晉國遺址
山東臨淄齊國故城
山東曲阜魯國故城
河南三門峽虢國墓地
河南洛陽東周王城遺址
湖北隨州曾侯墓群
四川成都金沙遺址
陜西寶雞周原遺址
陜西西安豐鎬遺址
陜西鳳翔秦雍城遺址
甘肅張家川馬家塬遺址
秦漢(16項)
北京大葆臺漢墓
河北滿城漢墓
吉林集安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
江蘇徐州漢楚王墓群
江西西漢海昏侯墓
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
湖北云夢睡虎地秦墓
湖南里耶古城遺址
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
廣東廣州南越國宮署遺址及南越王墓
廣西合浦漢墓群
云南晉寧石寨山古墓群
陜西漢長安城遺址
陜西秦咸陽城遺址
陜西秦始皇陵
新疆民豐尼雅遺址
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航拍
三國至隋唐(9項)
河北臨漳鄴城遺址及磁縣北朝墓群
黑龍江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遺址
河南漢魏洛陽城遺址
河南隋唐洛陽城遺址
陜西法門寺遺址
陜西唐大明宮遺址
甘肅敦煌莫高窟
青海都蘭熱水墓群
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群
宋遼金元(9項)
內蒙古遼上京遺址
內蒙古元上都遺址
黑龍江金上京會寧府遺址
浙江杭州南宋臨安城遺址及官窯遺址
山東青州龍興寺遺址
河南許昌白沙宋墓
廣東“南海I號”沉船
貴州遵義海龍屯城址及播州楊氏土司墓群
寧夏西夏陵
明清(3項)
北京明定陵
江西景德鎮御窯廠窯址
四川江口明末戰場遺址
西安6項考古發現入選“百大”
半坡遺址丨開啟中國首次大規模聚落考古實踐
半坡遺址發現于1953年春季,1954年-1957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石興邦先生主持對半坡遺址進行了5次發掘,發掘位置屬于遺址的北部,發掘面積約10000平方米,房屋遺跡40多座,墓葬200多座,還有大量陶窯、窖穴等遺跡。出土遺物上萬件,主體遺存的文化性質屬于仰韶文化早期的半坡類型,距今約7000年—6000年。
半坡是中國境內首次采用聚落考古的先進理念大規模揭露的古代聚落遺址,在當時全國范圍內樹立了聚落考古的標桿,在世界考古領域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1958年,國家在半坡遺址上建起中國第一座遺址博物館,成為新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的典范。該館收藏各類文物18000余件,其中三級以上文物4000多件,化石標本300余件,新石器時代的人類和動物骨骼標本若干。人面魚紋盆是半坡遺址出土文物中最為寶貴的文物,屬國家一級文物。2008年,北京奧運會吉祥物福娃的創意靈感就來源于它。
姜寨遺址丨仰韶文化重大課題研究的典范
姜寨遺址位于西安臨潼區,是我國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一處以仰韶文化遺存半坡類型為主的史前聚落遺址,距今約6700年,總面積約6萬平方米,是我國二十世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該遺址也是我國第一次全面揭露聚落遺址,成為仰韶文化分期、仰韶文化聚落與社會研究等重大課題研究的典范。
姜寨遺址的聚落可分居住區、制陶區、墓地三大部分,目前姜寨遺址已發現或發掘的遺存內容包括房址146座、墓葬685座、窖穴503個,窯址和制陶作坊4座,牲畜圈欄2處,中心廣場1處,以及部分壕溝、路土痕跡等,出土文物5000余件。
豐鎬遺址丨持續考古80多年成果豐碩
1933年,前北平研究院史學會的徐旭生、蘇秉琦等在灃河沿岸開展第一次考古調查,開啟了豐鎬遺址考古的序幕,時至今日,考古工作歷經了八十多年,已經取得一系列重要發現和研究成果。
僅以西周時期的遺存發現與研究成果而言,可以總結為四個方面:初步確立豐鎬遺址的區域分布范圍,年代和性質;建立西周考古的分期斷代標尺;確定先周文化與西周文化劃分標準;發現大型宮殿基址與建筑區,鑄銅、制骨、制陶等手工業作坊遺址,以井叔家族為代表的貴族墓地,多處青銅器窖藏等大批西周遺存,為全面掌握豐鎬遺址地下遺存分布狀況和聚落布局提供大量材料。
豐鎬遺址作為第一個在西安建都的都城遺址,其聚落布局一直是考古工作的重心。2012年起,考古人員分別對鎬京遺址和豐京遺址進行全面考古調查和大面積鉆探,初步建立了豐鎬遺址考古地理信息系統。并通過全面考古調查、空白區域大面積考古鉆探,科學準確地確定了遺址四至和西周遺存分布范圍,并確定的豐京遺址西周遺存的分布范圍約為8.62平方千米。
漢長安城遺址丨65年考古漢長安城露“真容”
漢長安城作為西漢和新莽的都城,是全國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的中心。2014年,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被列入“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1956年10月,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77年改隸中國社會科學院)設立考古隊,對漢長安城遺址開展長期、有計劃的考古調查、勘探、發掘和研究......80年代,對未央宮遺址進行了勘探、發掘,并在城的西北部勘探發現了橫門以南的大型建筑遺址以及橫門大街東西兩側用夯土墻圍成的區域。
90年代,考古工作在多地展開,通過發掘了解到西北部手工業作坊區的內涵,通過勘探初步確定了北宮的位置和范圍,通過勘探和發掘搞清了桂宮的基本情況......經過65年考古探索,考古工作者基本搞清了漢長安城的平面形狀和規模、城墻和城壕的結構、城門與城內大街的形制、城內外水系的分布,以及未央宮與長樂宮、桂宮、北宮的范圍和布局、武庫的位置和建筑配置、西北部手工業作坊的種類等。以南郊禮制建筑為代表,城郊的面貌也逐漸清晰起來。
考古專家表示,漢長安城遺址是古人留給我們的珍貴文化遺產,具有極高的發掘和研究價值。同時,在科學保護的基礎上,也具有展示、傳承歷史文化傳統的現實作用。
漢長安城各宮殿布局圖 制圖?悅西安
秦始皇陵丨“千古一帝”的“地下王國版圖”
秦始皇帝陵園又名“麗山園”,北依驪山,俯視渭水,是中國古代帝王陵墓中規模最為宏大、埋葬最為豐富的一座大型陵園。
秦兵馬俑坑是秦始皇帝陵龐大陪葬體系的一部分,一號兵馬俑坑于1974年發現,1979年建成保護大廳并對外開放,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二十世紀考古史上的偉大發現之一”。
在此后的考古發掘中,又在1976年相繼發現了二、三號兵馬俑坑。三座兵馬俑坑,呈“品”字形排列,總面積約2萬多平方米,坑內有真人真馬一般大小的陶俑、陶馬7000余件,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觾冗€出土有“劍、鈹、矛、戈、戟、殳、弩機以及大量的箭鏃”等青銅兵器多達4萬余件,是秦時冶金技術之實物體現。
此外,象征“軍備庫”的鎧甲坑、象征為秦始皇靈魂提供娛樂服務的陪葬坑、為皇室提供飲食服務的陪葬坑,以及象征秦帝國中央政權三公九卿中廷尉官署的陪葬坑陸續被發現。
除了內涵豐富的陪葬坑,秦陵地宮中的水銀,模擬了秦帝國的版圖,它彰顯出秦始皇“西涉流沙,南盡北戶,東有東海,北過大夏”的追求,是秦始皇心系天下的象征,也是作為帝國皇帝對國家長久傳承的企盼。
唐大明宮遺址丨考古為大遺址保護“撐腰”
隋唐都城長安城,不僅開創了整齊劃一、秩序均衡的棋盤型的都城模式,而且在其規模、開發以及繁榮程度等方面,都體現出當時東方國際性大都市的氣派。而地處長安城東北的唐代三大宮城之一的大明宮,則是唐代使用時間最長的政治中心,曾展現過“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的盛況。
大明宮考古是從1957年開始的。第一個階段是1957年到1962年,這是最基礎、最重要的階段,通過勘探和局部發掘,有了非常重要的大明宮實測圖。第二個階段是1963年到1994年,這個階段考古工作主要是著重于發掘調查某一個宮殿或單元建筑的遺址,比如清思殿、三清殿等幾個殿,以及翰林院等;第三個階段是1994年到現在,這一階段的考古主要是配合進行遺址保護、遺址展示,配合遺址公園的建設。
依據60多年的大明宮考古資料基礎,及考古測定的數千個定點定位的數據,大明宮得以整體保護下來,建成了大明宮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爾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大明宮玄武門遺址 ?悅西安
?悅西安via漢唐網等
點擊閱讀原文
見證西安發展
點擊標題查看往期文章精選
“黃河發展戰略”出臺,西安、濟南、鄭州將迎大發展
解決“卡脖子”問題,這些項目落地西咸意味著什么?
咸陽向北?禮泉撤縣設區擬恢復“醴泉”古稱
雨水“包月”背后,60年同期最多、刷新北方省會紀錄
解碼城市競爭力,西咸新區“落子”貿易大通道……
地鐵四期安排!西安最新軌道交通線網規劃啟動招標
小學生增量、增幅全國第一,對西安意味著什么?
山姆會員店擬落地西安,2-3家門店選址何方?
陜西考古博物館年內開放,“博物館之城”呼之欲出
西安都市圈、第二機場...最新陜西國土空間規劃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