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石油是一個國家必不可少的戰略資源,但事實上煤炭的重要性絲毫不亞于石油。
據不完全統計,世界上蘊含的煤炭資源大約有13.6萬億噸,我國煤炭資源就占其中的11%左右,而這個數據占比最大的要數我國東北地區的撫順西露天煤礦。
它的產量相當的大,曾一度號稱“亞洲第一大露天煤礦”,至今,它已經開采了118年。
那這個巨型露天煤礦是如何被發現的呢?在這百年的時間里它經歷來什么?如今又是一番什么景象呢?
早在清末的光緒年間,東北地區的撫順露天煤礦就被發現了,但是由于當時的封建思想,人們都認為這個煤礦不能動,不然臨近的“龍脈”就會受到影響,遭到“天罰”。直到甲午戰爭后,因為不平等條約要賠償,導致國庫空虛,所以在1901年,清政府才同意開采撫順的西露天煤礦。
如今,撫順西露天煤礦坑長6.6公里,煤層厚度可達55米,面積有10.87平方公里,最終開采的垂直深度478米,礦坑坑邊海拔90米上下,礦坑最深處海拔為負388米,是中國大陸的最低點。
如此之大的煤礦資源,怎不叫他國眼紅?
1905年日俄戰爭結束后,日本發現了撫順的煤礦,并占為己有。
從1905年到1945年,日本侵占的這40年里,開發了近2億噸的煤炭。
不僅如此,毫無節制地開采也破壞了周圍的森林資源,周邊的中國百姓也被強迫為日本勞作,可以說是苦不堪言,直到新中國成立后,撫順的露天煤礦才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
而經過百年的開采,如今看撫順的露天煤礦,已然是一個巨大的漏斗,礦坑北邊緊鄰撫順市區。
撫順豐富的煤炭資源,使得我國的第一噸煤、第一桶油等很多第一都在這里誕生,為我國的工業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其中,在2011年的時候,在撫順西露天煤礦開采出了一個巨型的“煤體”,重達16噸,是名副其實的“煤王”
更重要的是,撫順西煤礦,不僅產煤,這里還發現了油母頁巖、煤精和琥珀,其中油母頁巖可提煉石油。
建國后,撫順石油一廠用西露天煤礦的油母頁巖提煉出了高質量煤油,成為我國第一批航空用油;而煤精又叫煤玉,可用于藝術品的雕刻,是一種難得的礦物資源。
因為煤炭埋藏的深度有深淺之分,所以煤礦也分地下煤礦和露天煤礦,地下煤礦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去勘察,才可能被人們發現,開采也需要打入地下。
而露天煤礦則比較容易發現,開采也比較簡單,直接挖開地表就可以。
就拿東北地區撫順的露天煤礦來說,它是利用水平分層開采的方式采煤,這種方式其實對于工人來說,安全系數更有保障,但缺點是會破壞表面的植被,其開采后,留下的巨大坑洞,被人們形象的成為地球的“傷疤”。
煤炭的不可再生和難形成的條件,注定了煤炭并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
我們撫順西露天煤礦,曾經也被大家贊譽為“煤海”,但是經過了100多年的開采,終是不堪重負,在2019年宣布閉坑。
從1901年到2019年,它從“富有”走向“貧瘠”,用無私奉獻的精神,見證了中華民族從衰落到興盛的過程。
可以說,撫順西露天煤礦在新中國的發展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可是它的閉礦也是一個教訓和警告:“資源總有用盡的一天,被破壞的生態環境卻難以修復”。
那對于這樣的結果,我們又該如何去彌補呢?
撫順露天煤礦在閉礦之后,國家修建了撫順煤礦博物館,這個博物館是建在煤礦的原址上,同時,它也被納入工業遺產保護名錄當中,這樣做是為了紀念撫順露天煤礦對我國經濟建設的發展做出的非凡貢獻。
因為從某種程度上說,撫順的露天煤礦也是中國近代化工業發展的縮影,而博物館的建設也是讓世人前來觀瞻這百年打造的“圣地”。
自從2019年閉礦,政府就推進了回填工作,并準備建設地質公園。
除此之外,當地政府已經對撫順的煤礦大坑和周圍被破壞的環境展開了一系列補救措施,由開采轉為治理。
直到2021年7月,生態工程治理建成投用17個項目,而已經在推進的重點項目有23個,對于人類曾經造成的破壞,中國一直在極力的補救。
盡管從目前來看,各方各面的發展都不能完全擺脫煤炭資源,在火力發電中充當重要角色,但煤炭產生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也嚴重破壞了大氣層。
現如今我們也越來越明白,我們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謀求人類經濟社會的發展,因此人類也在不斷的探索其他可再生資源還清潔能源,比如太陽能、風能等不會對生態環境造成污染的資源。
地球只有一個,只有我們用心去保護它,合理利用資源,我們才能與之共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