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文化圈里,以繪畫為載體普及最廣、規模最大的民俗藝術形式,當非門神、年畫莫屬。作為上至文化精英、達官權貴,下至平民百姓,無不喜聞樂見的民俗藝術形式,它們體現并傳承了中國人共同的人生觀和生命觀。
晚清李光庭在其所著《鄉言解頤》中“新年十事”一節,記有門神、春聯、掃舍、年畫等事,可見“門神”與“年畫”非一事一類。門神最早可追溯到漢代民間的“神荼”“郁壘”之像,源出于執政者嚴謹莊重雅正之禮儀,體現人們敬畏天地和尊重自然及社會秩序的價值取向;年畫脫胎于神畫,新年時人們用它來表達市井訴求,可謂豐富世俗生活的“稚子之戲”。后來由于文化傳承的斷層,在大眾文化語境中,將“門神”和“年畫”混為一談。
關公 朱仙鎮年畫
唐代,門神圖像逐步固定下來,由專業畫師繪制,在官府、上流社會、士大夫階層的重大禮儀中使用。人物門神的造型和符號具有很深的寓意,比如手持掌管九層天量天尺,或掌管陰陽兩界的方仗,前佩照妖鏡,腳踏云頭靴,頭頂天纓冠,集儒釋道吉祥符號于一身。北宋時期,民眾安居樂業,日益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使都城開封成為世界上唯一聚集百萬人口的大都市,科技取得了重大突破,造紙、瓷器、雕版印刷等手工業空前繁榮,造紙術的成熟和廣泛運用,催生了木板雕刻和年畫行業的興起。宋人孟元老所著《東京夢華錄》中,有七處提及“紙畫兒”和“時令畫”的;在《清明上河圖》中,有清晰可見的“王家紙馬”鋪,這也是宋時開封印賣紙馬、門神習俗在民眾中普及的佐證;當時的皇帝命宮廷畫師梁楷主持宮坊、繪刻印鐘馗像,并賜給東西府臣。由此可見,當時門神已是自上而下引領和教化民眾重要的手段和載體。門神文化和禮儀也存在于宮廷、官府和士大夫階層。到了南宋,隨著帝都南遷,門神年畫業也自然在江南得到普及。
明清兩代,隨著雕版印刷術的普及,國內各地均有年畫生產,以天津楊柳青、河北武強、山東濰坊、江蘇桃花塢、四川綿竹、福建漳州、廣東佛山、山西平陽(今臨汾)、陜西漢中和鳳翔、湖南灘頭等地最為著名。從各地年畫的題材、形式、內容、規格不難看出,發端于北宋時的開封木版年畫對各地年畫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步步連升 朱仙鎮年畫
鐘馗 朱仙鎮年畫
明代,開封雖然早已失去了昔日政治中心的地位,但仍是中原一帶的經濟文化中心,雕版印刷業規模之大、產品種類之多、分布區域之廣已超過宋代。明代文人推崇“宋版書”,爭相翻刻,涌現出一大批技藝精湛雕版高手,將印刷術推向一個新的高峰,所印書籍涉及社會各行各業的方方面面。木版門神年畫業出現了市場經濟商業模式,相傳為明末遺民所著的《如夢錄》一書中,沿襲宋代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的文體,詳盡記述了明末開封的祠廟、古跡、市井、商鋪等實景,其中“街市紀”章節中有關紙馬鋪的記錄頗多,可知當時印制門神的作坊、出賣紙馬的店鋪遍及開封市內,其街道名稱沿襲至今的竟有十五處之多。朱仙鎮毗鄰開封,憑借賈魯河漕運的優勢,當地木版年畫業很快步入鼎盛。因此,年畫收藏研究專家王樹村稱,開封“自宋至明末,紙馬鋪有增無減”,“河南開封明代紙馬藝術之繁榮盛況,并不亞于北宋”。
明清以來,黃河數百次在鄭汴決口,洪水多次奪賈魯河而下,朱仙鎮損失最為慘重,清中葉之后,隨著當地商業衰落,年畫商鋪一度幾近絕跡。而隴海鐵路的通車為開封注入了新的活力,令朱仙鎮出現了實力雄厚的年畫商號,紛紛遷汴繼續經營,很快融入開封年畫業。其中一部分無力經營者選擇將印版易手,一些年畫藝匠則多受聘于開封市內的年畫商號,共同創造了開封木版年畫業最后的輝煌。王樹村和美術史學理論家、年畫研究專家薄松年關于“年畫最古始于門神,版印則以開封最早。朱仙鎮位于開封西南,盛產門神年畫,溯其淵源,當與北宋開封年畫有關”的論斷,早已成為業內人士共識。
槽頭興旺 朱仙鎮年畫
報本堂 朱仙鎮年畫
20世紀30年代,魯迅發起“新興木刻運動”,并親自指導青年美術家創作“人民大眾愛看的木刻藝術”。木刻藝術家劉峴積極響應投身其中,并在延安魯藝倡導“抗戰門神”創作,這應是新中國成立后“新年畫運動”的先聲。1949年,“新年畫運動”在全國展開,諸多畫家都在畫年畫,短短兩個月后的1950年2月,《全國年畫展覽會》在首都中山公園隆重舉行。開封市先后成立年畫生產合作社和年畫出版社,組織國內專業畫家創作了大量符合當時思想潮流的新年畫。抗日英雄、工農兵等代表時代正能量的人民群體,都成為人物門神的主體,谷米小麥、豬馬牛羊、鋼爐火箭成為門神年畫的內容和裝飾,代表革命的紅色,也代替了歷代以來門神和年畫的白色底色。紅色底色的門神年畫是近代河南的創造,也是門神畫、年畫首次徹底的革命精神之體現。
綜上所述,從古到今,門神、年畫一直是自上而下,由“頂層設計”文化精英參與,引領社會新風尚的藝術門類,并非僅是獨立于圣賢文化、民族傳統意識之外的“民間藝術”。地處中原,位于華夏歷史文明重要發源地的開封,一直在傳統木版門神、年畫藝術研究、創新、傳承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拿謝虎 天津楊柳青年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