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了解抗美援朝戰爭的人,都有一個巨大的疑惑!
志愿軍當時進入朝鮮作戰,而美國先后派了19艘航空母艦前來協助聯合國軍,按理說,美軍完全擁有進攻中國本土的軍事實力,但是為何美軍偏偏不打中國,反而只敢在朝鮮戰區與志愿軍交手?
最終,即使美軍打輸了,也從來沒有進攻中國本土的計劃,可謂是十分的詭異!
而關于這個問題,各國專家一直爭論不休,經過多年論證,主要有五點原因:
首先第一點,那就是國際輿論壓力。
一旦美國進攻我國本土,將承受的國際輿論壓力非同小可,在與我國的外交周旋中,杜魯門政府顯然落在了下風。
二戰剛剛結束,老美就為了自身的利益,在朝鮮半島上挑起了這場侵略戰爭。
這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強烈不滿,飽受戰火侵襲的第三世界國家紛紛要求美國必須停止軍事行動,避免戰局形勢再度升級。
可杜魯門政府非但沒有考慮世界人民的訴求,反而還在多次記者招待會上狂言,要使用核武器直接攻擊我國本土!
國際社會一片嘩然,美方這樣的行為,無疑是將整個世界放在火藥桶之上,全世界大部分國家,甚至包括美國的鐵桿盟友歐洲都站出來抵制美國的行為,一時間美國在國際輿論中處于絕對劣勢,不得不向我國提出停戰協議等條件。
可這份停戰條議的內容對我國極其不利,更像是“假和談”,況且此時第三次戰役已經打響,我軍占據絕對上風,此時答應老美包藏禍心的條件,無疑是自斷雙臂,給他們一個卷土重來的機會。
我國斷然拒絕,并提出了與老美針鋒相對的停火條件,每一條都會對美國在朝利益產生重大打擊,杜魯門政府沒有辦法,被我國高層的外交手段完全限制,核武器不能用,停戰更是無法推行,被我軍牢牢地拴在了朝鮮半島,有力使不出,十分憋屈。
接下來第二點原因,是因為蘇聯。
其實,我國并不是孤軍奮戰,我軍的背后還站著強大的蘇聯。
在朝鮮戰爭中后期,蘇方給予我國的各類軍備援助,已經逐漸列裝志愿軍各部,源源不斷的T-34坦克、“喀秋莎”火箭炮自后方送來,讓我軍從重火力極度落后,逐漸轉向與老美分庭抗禮。
波波沙沖鋒槍、SVT-40半自動步槍替換了老舊的三八大蓋,志愿軍的單兵火力有了極大地提升。
而且蘇軍還秘密出動了空軍部隊,為我國提供空中火力掩護,保障我軍后方安全。
可以說,蘇聯在朝鮮戰爭中對我國的援助力度,讓美國十分忌憚。
如果朝鮮戰爭時期,美國下場進攻中國本土,那無異于告訴蘇聯,自己準備開啟世界大戰!
要知道,當時的美蘇兩國,是全世界兩大超級軍事大國,如若雙方直接爆發戰爭,其結果只有一種可能,那便是毀滅世界。
這樣的后果,是老美絕對無法承受的,西方霸權國家的軟弱性展露無遺,即使美軍在朝鮮戰場上被我軍各種花式吊打,白宮也始終無法下定決心對我國本土發起進攻。
蘇聯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不可謂不大。
而第三點原因,是美軍自身內部存在問題。
這也是讓美國政府最為懊惱的一點,即使要進攻我國本土,又有哪位將領愿意指揮呢?
在朝鮮戰爭初期,美國對朝鮮的優勢可以用碾壓來形容,在聯合國軍的猛烈攻勢下,朝鮮軍隊一度退守到了我國鴨綠江邊,完全沒有還手之力。
可當我軍入朝作戰后,戰局瞬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第一次、第二次戰役的大勝直接狠狠地抽了麥克阿瑟一個響亮的耳光,消滅敵軍5萬余人,聯合國軍屁滾尿流地退回了三八線以南。
第二次戰役結束后,美軍第八集團軍司令沃克,已經被彭老總揍出了“恐中癥”,甚至在倉皇逃竄的途中出了車禍,死在了朝鮮戰場,成為朝鮮戰爭中軍銜最高的美軍死亡人員。
接任沃克的美軍將領是李奇微,此人算是朝鮮戰爭中最有能力的美軍將領之一,由他提出的“火海戰術”有效遏制了我軍的攻勢,稍微地挽回了由麥克阿瑟一手造就的美軍頹勢。
可此時的美軍在朝鮮半島上大勢已去,無論李奇微如何努力,都挽救不回聯合國軍兵敗如山倒的局面。
正如美國將領所說的那樣:“想要打敗志愿軍,除非上帝戴著鋼盔親自參戰!”大多數美國軍人都在朝鮮戰爭中患上了“恐中癥”。
在朝鮮半島上尚且打不贏我軍,進攻我國本土根本就是癡心妄想,即使白宮下令,又有哪個將領愿意指揮,幾個大兵有膽參戰?
即便真的有人尚有膽量進軍我國本土,我軍也會讓其付出血的代價。
因此,第四點原因,就是我國本身強大的軍事實力。
不少人下意識地認為,美國一旦撕破臉面,強行進入我國本土進行作戰,我們根本沒有勝利的可能,這其實是極其錯誤的看法。
首先,這并不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面對強大棘手的敵人,14年的抗日戰爭,我國幾乎是以農業國的身份,獨自面對軍事實力在世界上名列前茅的日本,依舊取得了最終的勝利,這足以證明我國軍民強大的血性與戰斗力。
其實,抗美援朝的志愿軍,并不是我國的全部軍力,我國還擁有百萬大軍,美軍一旦入侵,這些部隊將會立刻回防,龐大的軍力絕非美國能承受的。
同時,我國國土面積之大,與朝鮮半島接壤的東北地區到我國大后方西南地區,直線距離數千公里,這是世界上絕大部分國家難以想象的。
強大的戰略縱深,意味著戰爭中我軍擁有極高的容錯率,美軍侵入我國本土,就像是拳頭打在棉花上,根本無法對我國造成實際上的威脅,自身反而會被拖入我軍的包圍圈之中,這在抗日戰爭中早有體現。
隨著戰爭的不斷持續,其有生力量將會被我軍的攻勢大量消耗,勝利的天平將會逐漸倒向我國一方,美方方面沒有承擔如此巨大風險的能力,不敢輕舉妄動。
美軍不敢出兵我國本土的最后一點原因,也是最為關鍵重要的一點,在于朝鮮戰爭的本質。
美國打著聯合國軍的名號,恬不知恥地入侵他國領土,其目的并不是為了將朝鮮從世界版圖上徹底抹去,也不是為了拓寬自身版圖的范圍,更不可能是其口中“維護和平”的胡言亂語。
美軍進入朝鮮半島的唯一原因,是白宮希望在東亞設立一個落腳點,通過軍隊的駐扎為本國攫取最大化利益,從中得到金錢、資源等“戰爭財”。
而所謂的援助韓國,只不過是編造出來的虛假謊言,韓國充其量只是美國手中的一枚棋子,當所得利益比不上支出代價時,這枚棋子將被老美毫不猶豫地舍棄。
這種情況,在我軍入朝作戰后就已經發生,老美每年在朝鮮半島上投入大量資金,獲得的利益已經遠遠比不上支出的代價。
因此白宮早就萌生了退意,更不可能為了韓國攻打我國本土,引發全面戰爭,這是得不償失的極度不理智行為。
而我國赴朝作戰,進行抗美援朝的最主要目的,就是將強敵拒之于家門外,讓我國面對西方霸權國家時,擁有一片緩沖地帶。
當聯合國軍退守三八線以南,我國的軍事目的早已達成,自然不會追加部隊,加大作戰力度,這只會造成無謂的犧牲。
總體而言,無論是我國還是老美,都沒有理由與意愿進行全面戰爭,撕破臉皮殊死搏斗,反而會讓一直虎視眈眈的蘇聯撿了便宜,這是雙方都不愿意看到的。
因此,美國直接入侵我國本土,或許能夠打壓志愿軍在朝作戰力度,緩解聯合國軍壓力,但在宏觀戰略來說,這種一時腦熱極不理智的行為,對美國百害而無一利。
1953年7月27日,美軍代表無可奈何地在停戰協議上簽了字,承認了自己在朝鮮半島上的失敗。
同年,曾經狂言要進攻我國本土,對我們進行核打擊的美國總統杜魯門,在極大的民怨中,宣布放棄連任,黯然下臺。
在各方因素的影響下,美國最終根本不敢計劃進攻我國本土,只能拉下臉面,向中國認慫,吞下了這個恥辱的結果。
總而言之,無論是從國際方面,還是從我國和美國的各個角度而言,這都是一個不現實且不可能的作戰計劃,美國的目的不在于掀起,而我們也沒必要跟美國一起毀滅。
值得一提的是,在3年的朝鮮戰爭中,美軍航母艦載機共出動25萬架次,炸毀1500多座橋梁,1100多列火車,給志愿軍帶來的損失難以估量。
而這,也是支撐美國地面戰爭的重要力量,如果沒有這些航母和艦載機,美軍或許根本撐不了三年。
由此可見,抗美援朝的成功,是歷史的必然性,即使美軍再強大,即使我軍比較落后,但當時的中國,已經不是曾經的中國。中國軍隊,打贏了抗日戰爭,而對于聯合國軍這些外來勢力,為何不能再次來一場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