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是中國歷史中第一個封建大一統王朝,也是一個輝煌強盛,又無比短命的王朝。如今秦朝早已消失在歷史中,但秦朝的文化遺產卻流傳到了后世,其中最獨特的當屬始皇陵兵馬俑。
兵馬俑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打造的一個奇跡,它承載著獨特的中國文化。兵馬俑坑里大概有九千個栩栩如生的兵俑,最特別的當屬其中一個綠臉兵俑,至今專家依舊未對其給出確切的解釋,而且此兵俑至今從未在國外展出過。
兵馬俑的發現
1974年,陜西臨潼縣的幾個農民在打井時,意外發現了一個陶制人頭。村民們不認識這些東西,以為是廟里遺落的神像,就趕忙對其燒香跪拜,生怕惹怒神靈。在祭拜完陶人頭后,村民們又開始了打井作業。
不過村子里發現陶人頭的事情很快就傳遍了十里八鄉,這時有一個水保員來檢查打井進度,他就是房樹民,他在仔細地觀摩了陶人頭后就急忙對村民說:“這個井暫時不要再打了,挖出的陶人頭很可能是古文物。”
之后房樹民就給縣文化館的人打了電話,文化館的在經過鑒別后確認村民們挖出的陶人頭就是國寶,并迅速聯系了上級部門,展開了發掘工作。
村民們偶然發現的兵馬俑屬于如今的一號坑,之后專家又在一號坑的東北方向發掘出了二號坑。兩年后,專家又在一號坑西北方向發掘出了三號坑。
三個俑坑加起來有9368個陶俑,其中一號坑最多,有8000多個,二號坑有1300多個,三號坑有68個陶俑。
兵馬俑坑里的的每個兵俑都是人身等比大小,其平均身高都在1.8米以上,最高的陶俑能達到兩米多。兵俑大多手持青銅兵器,因為在地下埋藏千年,兵器并未遭受氧化,在發掘時依舊光亮如新。
俑坑里的每個兵俑都富有生氣,活靈活現,他們有的是排成方陣手持長戈,有的是立于戰車蓄勢待發,有的手持弓弩的跪坐陣中,共同構成了氣勢磅礴,規模宏大的陣列。
兵馬俑的顏色
如今的兵馬俑外觀看起來都是灰頭土臉的,其實他們的身上原本是有顏色的。
在考古人員剛剛發掘時,每個兵馬俑身上都有獨特的顏色。但可惜的是兵俑表面的顏料在接觸到外界氧氣幾十秒后,就迅速氧化掉了,脫落成了如今的泥灰色。當時的專家也沒有能力阻止顏色的脫離,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陶俑變成灰頭土臉的樣子。
《國家地理》雜志經刊登過兵馬俑外表顏色復原的圖片,上面的士兵衣服顏色各異,看起來五顏六色的,一點也不像人們印象里秦朝軍隊的樣子。
在很多影視作品里上,秦軍士兵總是身著統一樣式的黑色盔甲,手持長戈,邁著整齊地步伐,各個面帶殺氣,給人以十足的壓迫感。
其實秦朝初建時,軍隊士兵并不是整齊劃一的。由于士兵都是從各地征召來的,穿的都是自帶的衣服和裝備,國家也沒有足夠的資金統一打造衣服裝備發給士兵,所以兵馬俑每個士兵身著不同顏色的衣服是很正常的。
俑坑里并非所有的兵俑都沒有留下顏色,在俑坑里跪射弩兵俑方陣中,有一個非常獨特綠臉弩兵俑。這個兵俑的頭發和眼睛部分都是普通的黑色,但面部卻被涂成了綠色。他置于其他的兵俑中間,顯得尤為突出。
為什么這尊兵俑的面部會是綠色的呢?對此很多學者提出了猜想。
兵俑綠面之謎
有的學者推測,綠臉兵俑很可能出自一個色盲工匠之手。秦始皇召集了天下各地的工匠制作兵俑,難免會出現幾個色盲,在上色時會挑錯顏色。
也有學者推測,綠臉兵俑很可能是出自工匠個人的創意,這位工匠在染色是故意發揮天馬行空的想象力,故意將兵俑染成了綠色。
其實這兩種說法都經不起推敲,兵馬俑是給始皇帝建造的陪葬品,如此重要的工程項目每一個環節自然是慎之又慎。在每個兵俑上都會刻有制作工匠的姓名,在完工后還要進行反復檢查,如果是工匠有意或是無意地打造出不合格產品,工匠和兵俑自然是都不能再留下了。
相比于前兩種不靠譜的推測,學者給出的另外兩種推測就比較合理一些。
有學者認為綠臉兵俑在軍中是有特殊的地位的人,是負責祭祀的“軍中儺人”。所謂的“軍中儺人”指的是軍隊里主持祭祀活動,帶領全軍的人,可以將其當成軍中的巫師。
“軍中儺人”祭祀的傳統自周朝時就有了,秦朝很可能繼承了這種儀式,也在軍中設置了巫師。既然是巫師,那自然就要在打扮上區別于普通士兵,把臉涂成特別的綠色也就很合理了。
還有推測認為,綠臉兵俑臉部原本不是綠色,只是在地下埋藏了兩千年,出土后顏色出現了氧化,才變成了綠色。不過這樣的說法也沒有確切的證據證明,綠面兵俑臉部特殊顏色的謎團,依舊還要專家進行進一步的探究。
為了更好的保存這尊珍貴的綠臉兵俑,國家已不允許其對外展出。其他某些兵俑總是會時不時走出國門,向世界人民展示“大秦風范”,但只有這一尊一次也沒有走出國門,唯一一次外出展覽還是在臺灣。
結語
發掘兵馬俑時,由于科技的落后和保護工作的不到位,導致很多兵馬俑永遠地失去了斑斕的色彩。如今的始皇陵依然還未發掘,將來如果不是必要的話,還是讓它永遠地在地下沉睡吧。
如今的人看著整齊劃一,規模宏大的兵馬俑,依舊可以感受到當年秦軍磅礴無比的氣勢。他們見證了輝煌地秦朝,歷經了滄桑的時光,他們不止屬于今天的世人,更屬于我們的后人。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