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時期,在日本的軍隊中有著一本來自中國的“禁書”。
日本軍官岡本寧次研究過后,發現這本書不僅促進了我國戰爭的發展,還挫敗了日本士兵的士氣。
日軍方面甚至還妄想通過研究這本書,展開對于中國方面的戰略,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日本軍隊兵敗如山倒。
于是日本中央指揮部直接下發通知,將此書列為“禁書”,不許任何普通士兵閱讀。
圖丨《論詩久戰》
這本書就是毛主席書寫的《論持久戰》。
1943年,在日本的三笠宮崇仁親王考察了中日戰爭,隨后便發現了《論持久戰》,在閱讀了這本書后,他極為震驚,甚至發出了:
“若中日戰爭繼續,日本必將滅國。”
他還一度密謀了對于日本首相東條英機的刺殺,妄圖提前結束中日戰爭。
在1945年日本投降后,日本對于中國的戰爭也進入了歷史的洪流中。
那么這本書究竟有什么樣的戰略意義,又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寫出來的呢?
1894年,日本開啟了對中國的第一次侵略,隨著北洋水師的全軍覆滅,日本軍隊取得了對中國戰爭的第一次勝利。
這也讓日本從戰爭中獲得了驚人的利益,他們從中國掠奪走了大批的土地的金錢,這使得日本的實力急劇擴張。
圖丨甲午中日戰爭
當一個人嘗到了甜頭之后,他的野心就會不斷地擴張。
日本在上一次的戰爭中獲得了巨大的利益后,想要侵略我國的心思就在不斷的膨脹。
1937年,終于按捺不住心思的日本軍隊發動了“七七事變”。中日戰爭再一次全面爆發,而此時的中國,軍閥混戰,國共內戰,國內局勢混亂不堪。
日本由此抓到了可乘之機,趁機對中國進行了大肆侵略,甚至放出了“三個月拿下中國”的口號。
而國民黨在蔣介石的帶領下,一心撲在了對于共產黨的攻擊上,無心于抗日戰爭。這使得日本的軍隊如出入無人之境,瘋狂的打擊中國的軍隊,讓中國陷入了危險的境地中。
同年8月13日,日本軍隊與國民黨方面爆發了淞滬會戰,一個月后,國民黨軍隊再次失利,上海失守,退守南京。
圖丨南京大屠殺紀念碑
而日本軍隊由此整頓士氣,分三路軍隊向著南京進發,想要一舉拿下南京。
12月份,國民黨軍隊不敵日本的猛烈進攻,最終撤離了南京,而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就這樣發生了,日本軍隊犯下了不可饒恕的過錯。
而隨著國民黨軍隊的接連敗退,中國的人民群眾陷入了恐慌之中,許多人開始傳播起了所謂的“亡國論”。
認為日本軍隊太過強大,國內無法抵抗,不如趁早投降,對于當時抗日的環境造成了極大的沖擊。
而當時不僅僅有“亡國論”打擊著國內的士氣,“速勝論”也悄無聲息的出現了。
1937年8與,隨著國共合作的進一步開展,抗日戰爭迎來了第一次的勝利,平型關大捷。打破了“亡國論”中日軍不可戰勝的傳說。
而隨著戰爭的發展,抗日戰爭上頻繁傳來捷報,娘子關戰役和忻口戰役也迎來了勝利。
圖丨臺兒莊戰役
1938年,在臺兒莊,我國的29萬人軍隊與日軍拼死搏殺,成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勝利,這是我國在抗日戰爭以來取得了最大的勝利。
而這次的勝利也使得全國上下陷入了欣喜和盲目的自信當中,許多的群眾認為抗日戰爭即將結束。
“日本軍隊馬上就要被打跑啦,我們可以重新過上好日子啦。”
但是輕視敵人的代價往往是慘重的,雖然臺兒莊戰役取得了勝利,但是日本隨后的增援部隊卻瓦解了中國人民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信心。
國軍缺乏運輸能力,增援遲遲沒有到達。徐州就這樣落入了日本的管轄之中。
在接下來的戰役中,日本由廣州和武漢出發,攻陷了中國非常重要的交通樞紐。至此抗日戰爭再次進入了僵持的階段,國內的“亡國論”也由此在度興起。
而此時,一本著作的發表和講述卻給了中國抗爭的人民和軍隊極大的信心,這本書就是《論持久戰》。
圖丨毛主席
在抗日戰爭的歷程中,《論持久戰》在其中有很大的作用。
而我們偉大的領袖毛主席,在很久之前就考慮到了國內情緒的局限性。而此時此刻的中國,急需一個穩定軍心的東西。
毛主席早在抗日戰爭開始前,就知道,這場戰爭必定會爆發,而中國與日本必定會進行一場抗日持久的戰爭。中國想要戰勝日本,就必須和日本進行一場“持久戰”。
在抗日戰爭剛爆發的時候,日本軍隊展現了極其迅猛的攻擊力,中國軍隊一時間無法抵抗。
而在國共合作后,中國軍隊展現了極為頑強的抵抗力,日本方面揚言“三個月拿下中國”像是成了一個笑話。中國戰場的形勢超出了日本方面的預估。而日本方面此時已經拿下了中國東北和華北的許多地區。他們不可能放棄對于中國的進攻。
毛主席此時清晰的看到了日本方面的短板,日本方面物資匱乏,拖不起長久的戰爭。毛主席在心中思考了以前的戰爭經驗,于是,一本書籍的雛形漸漸地在毛主席的心理浮現了出來。
圖丨毛主席
1938年5月,毛主席開始了書籍的寫作,他結合中外戰爭的形勢,沒日沒夜的關在屋子里面創作。
在一次寫作中,毛主席忘了時間,也忘了腳下的炭火,當他感覺到腳下的炙烤時,這才發現自己的鞋子已經被炭火點燃了。
在毛主席關于戰爭的思考中,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法西斯侵略者,都是靠著掠奪別的國家的資源,進而擴張自己的勢力。
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人類是趨向于共同發展,而非來靠戰爭擴張自己,這樣是不得民心的,也是不符合自然規律的。
而歷史的長河中,侵略戰爭最終是一定會被人民所打倒的。不管是哪個國家,當人民反抗侵略的時候,心里總是裝著一股信念的。那就是保家衛國之心,這股信念正是裝備不夠精良的人民能夠戰勝侵略者的根本所在。
而如今的中國,有四萬萬之同胞,即使民族不同,思想不同。但是抵抗日本侵略者的信念是相同的。在前線戰場的交鋒中,我軍在抗戰中展現出來的力量是始料未及的。只要團結一心,憑借著保家衛國之心,何愁戰爭沒有勝利的那天?
夜晚的燭光下,毛主席奮筆疾書,他激動地心情也隨著筆下的文字而走動。
毛主席清晰在文章中寫明了中日戰爭的利弊所在,分析著這場戰爭的走勢。當累了毛主席就出門呼吸一下,清醒一下自己的精神,然后再回來繼續書寫。
十天后,這本偉大的著作《論持久戰》誕生了。這本書中詳細闡述了中日兩國現如今和以后的戰爭局勢,講述了中國要進行了持久戰的必要性。
圖丨《論持久戰》
書中的戰略思想和論述有力的駁斥了“亡國論”和“速勝論”的思想,
毛主席首先肯定了革命戰士在正面戰場勇于奮戰的決心,消耗了日本的軍力。但是不能急于求勝,盲目的大肆進攻,更不能看到戰場失利,心中就抱著失敗的理念。
而毛主席在寫完《論持久戰》后,他并沒有休息。而是立刻召開全黨大會。整整十天的研討會,毛主席向他們講述《論持久戰》中的戰略方針。
圖丨思想的傳播
在毛主席的戰略思想中,未來的形勢將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就是,我軍在日本猛烈的進攻下,進入戰略防守的戰爭形態中。但是日本國土貧弱,這種形態終究會在一個時間里面停止。
接著就是第二階段,我軍將會與日軍進入僵持狀態,經過了第一階段的消耗,我軍和日軍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損傷。所以兩方都不可能在發動大規模的戰爭,我軍應該保存力量,不能急于求勝,為第三階段的戰略反攻做準備。
日軍在國際上不是正義的一方,必然不會得到國際上的援助,最后的我軍將會對日軍發出戰略上的反攻,在這之外國際上也會給予日軍打擊。
圖丨毛主席
事情的發展也正如毛主席的預料,可是日軍投降的實在太快。我國的戰爭還未進入第三階段,日本天皇就在1945年發出了投降的公告。
“要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只要全國上下一心,同仇敵愾,何愁打不贏抗日戰爭?”
在抗日戰爭的歷史長河中,也有人提出了持久戰的戰略。但是毛主席是第一個將其系統化論述出來的。如果說別人是給出了一個方向,那么毛主席是直接將路給鋪好了,只要順著這條路走,那么勝利就一定屬于中國。
圖丨《論持久戰》
這篇文章發布后立刻在當時的社會引起了非常巨大的反響,在毛主席召開西安的研究會后,迅速在全黨全軍中傳播,整個革命紅軍都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當國民黨的手下向蔣介石遞交了一本《論持久戰》后,也對毛主席的軍事才能贊不絕口。而蔣介石雖然對自己的手下說:“并不會采納毛澤東的戰略。”
但是蔣介石的行動卻暴露了真相,蔣介石開始部署自己的手下劃分戰區,將所有的勢力劃分好,與日軍做持久戰的準備。
在聽聞了《論持久戰》后,我國的將領馮玉祥立刻安排自己的圖書社:
“給我全力印發《論持久戰》。”
圖丨馮玉祥
隨后馮玉祥將印發出來的文章散播至全國各地,讓各族人民都堅定信心,擁有勝利的理念。
宋慶齡在閱讀了《論持久戰》后,精通多國語言的她召集了自己的學生,共同將這本書翻譯成了多種語言。發往全球抗爭法西斯的各地,來推動全球抗爭法西斯的信念,告訴他們勝利的方式。
1940年的時候,一位孟姓的清朝舉人在看完《論詩久戰》后,高興地手舞足蹈,在院子里面大呼:
“中國出了圣人啦,中國有救啦!”
毛主席所書寫的這篇文章同樣傳到了日軍的陣營中,在毛主席發表后,日本方面立刻召集了精通戰術的軍官來研究毛主席的戰略思想,可是經過他們研究過后,卻發現根本沒有任何辦法開阻止《論持久戰》中的進程。
圖丨日本士兵
這本書里面刻畫的戰爭歷史進程是必然會發生的,而日本方面也發現,這本書也是一個謀略,一個擺在他們面前的“陽謀”。
這本書在中國的戰士閱讀過后,會鼓舞中國戰士的士氣。而當日本的士兵閱讀后,會發現根本無懈可擊,從而大大降低日本士兵的士氣。
于是日本方面還發布公告,禁止一切士兵閱讀這本書籍,防止造成日軍士氣的低落。
舊日本總參謀佐山崎重三郎在戰爭過后言說:“毛澤東的游擊思維堪稱世界史上最有力的打擊,日本的士兵被耍的團團轉。”
而東京大學的教授近藤邦康也在采訪中說:“我十分佩服毛澤東書寫的《論詩久戰》,這樣的戰略思維在日本人中是找不到的,日本的失敗已經是一個必然的結果。”
毛主席發表這篇文章是一個謀略,就像是對日本方面發出的一個挑釁:“無論你們如何做,都逃脫不了失敗的結局。”
圖丨毛主席(左一)
也正是毛主席這樣偉大的戰略思維,才帶領新中國走向了勝利。蔣介石在這樣偉大的領袖面前,又如何不會失敗呢?
無論何時,中國人民都是不可戰勝的。
讓我們為帶領我們走向新世界的毛主席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