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名趙佶,生于公元1082年,是宋朝第八代皇帝,他的書畫非常有名,如今宋徽宗的書畫都成了無價之寶。他如果不是皇帝,應該是非常有名的畫家,宋徽宗有極高的藝術天分,卻是一個不善治理國家的皇帝,宋徽宗是怎么當上皇帝的呢?
宋徽宗能當上皇帝,第一原因就是他的皇兄宋哲宗死后無子。哲宗是宋朝第七代皇帝,他們父親是,宋朝第六代皇帝宋神宗。神宗共有十四個兒子,但是老大到老五、老七、老八、老十這八個都夭折了,只留下六個年長的皇子,哲宗排行老六,徽宗排行第十一。
宋朝第七代皇帝-宋哲宗
宋哲宗(1076年-1100年)名趙煦,宋神宗第六子,1082年封為安郡王,1085年立為太子,同年三月七歲的趙煦即位,有太皇太后高氏理朝聽政。1093年高太后去世后親政,元符三年去世,終年二十五歲,廟號哲宗,葬永泰陵。
哲宗歸天了,又沒有兒子。到底有五個弟弟中的哪一個繼承大統呢?當時的太后,就是神宗的皇后向太后,及召集大臣商量繼承人問題。向太后在宋徽宗繼承大位問題上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向太后并沒有親生無子,哲宗也不是她生的,所以哲宗五個兒子誰來繼承大位,在向太后眼里是無所謂的。但總是要有人來繼承宋朝的皇位。
宋神宗皇后-向太后
向太后:宋神宗的皇后,曾祖父是真宗時的宰相向敏中。為人正派,威望高。
按傳統古至制: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對宋徽宗來說,年齡和血緣都沒有優勢,基本上沒有什么機會。
哲宗死后第二天凌晨,臨時召開緊急會議。向太后擱著簾子問大臣:“大行皇帝歸天,沒有子嗣,諸位愛卿,你們看誰來繼承大統呢“?時任宰相章惇第一個發言,張嘴就說:“母以子貴,理應立先帝同母弟弟簡王”。也就是說章惇要立神宗第十三子趙佖。章惇的話說完,向太后的臉色就變了,雖然擱著簾子,章惇馬上就明白說話太魯莽了。向太后馬上發問:“宰相說的是什么話啊,什么叫同母弟啊,這六個皇子難道不是哀家的兒子嗎“?這下宰相章惇傻眼了。向太后話外之意就是說,我沒有親兒子,難道就不配當正宮皇太后嗎?
北宋宰相-章惇
簡王趙佖,生于1082年,宋神宗第九子,生母武賢妃,年幼時曾患嚴重急驚風,幾乎喪命,后治愈留下斜視的毛病。
因為哲宗皇帝本身就是庶出,不是向太后親生,而是朱太妃所生。現在再立朱太妃所生的簡王,向太后雖然位居正宮,倘若朱太妃的兩個兒子都當了皇帝。以后宮里向太后和朱太妃誰說了算啊。向太后勃然大怒,章惇的這個立簡王的這個提議就算作廢.
既然立簡王不成,于是章惇又提議一個人。章惇說:“按照長幼之序,當立九子申王”。因為皇子前十位里只剩老九了,所以應該立老九申王。章惇說完,滿朝文武和太后都樂了。為什么呢?因為申王有目疾,一只眼瞎了。章惇當著文武大臣們解釋說,申王的眼疾,并不影響當皇帝等理由。章惇一說立申王,向太后心想,這不是成心胡說嗎?大家都樂完了,就根本不再討論簡王了。當時的宋朝人也和現在人一樣,外貌協會的居多,讓一個瞎子當皇帝,有失國體。宋朝以別說中國歷史上,就是世界歷史上也沒有盲人當皇帝的。
宋徽宗趙佶
申王趙似(1083年-1106年),宋神宗趙頊第十三子,生母朱德妃(后追尊欽成皇后),是宋哲宗同母的弟弟,徽宗繼位后,進封蔡王。死后追封楚王,謚號榮憲。
但大宋朝繼承人的問題,還要繼續討論決定。
再往下數,就該輪到老十一端王趙佶了。章惇心里暗暗說不好,因為他知道,這個端王整天就是踢球、賞花、寫字、畫畫,經常和名妓們勾勾搭搭,這樣的人怎么能當君臨天下,當大宋朝的皇帝呢?雖然章惇是個權臣奸臣,但她確實有識人之才。果然,向太后在簾子后就說:“那這樣一來,下面就是端王了吧”。章惇一聽向太后說端王,腦子一下了就亂了,也不顧君臣禮儀,大聲喊到:“端王輕佻,不可以君臨天下”。這一句話,就為章惇后來凄慘的人生埋下了伏筆。
向太后聽了章惇的話很生氣,心想,好你個章惇,你想立誰就立誰。我要立的人,你都否決了,而且連君臣禮儀都不顧,這還了得?這個時候,同僚們對章惇開始落井下石了。當時的樞密使曾布,終于忍無可忍了,先向宰相章惇開炮,曰“所發議論,令人驚駭,不知居心何在”。把這樣的大帽子扣在章惇頭上,給章惇一個承受不了的罪名。本來曾布覬覦宰相的位置很久了,哲宗在位十年,章惇當了六年宰相,如果再讓章惇看上的人當皇帝,還有我曾布當宰相的機會嗎?所以曾布這個時候站出來指責章惇,這時的章惇百口莫辯。
宋樞密使-曾布
最后,向太后總結性發言:“先帝嘗言,端王有福壽,且仁孝,不同于諸王”,也就是說,端王趙佶這孩子,先帝都經常說他有福壽,并且非常孝純,和其他的皇子都不一樣。太后當次拍板,立十一子端王為宋朝第八代皇帝,在宋哲宗靈位前繼位,這就是赫赫有名,書畫玩樂皇帝宋徽宗。
當時的朝廷上,能有資格討論誰當皇帝的,還有樞密使曾布、尚書蔡卞、中書侍郎等,本來章惇私下和曾布、蔡卞、中書侍郎等關鍵人物,提前已經商量好了,大家一起支持簡王。可章惇不知道,曾布、蔡卞和中書侍郎等,都是礙于章惇的權勢,不好當面駁宰相的面子,勉強點頭同意。在朝議時大家都耍滑頭,誰也不幫章惇說話。后來,大家看到章惇的囂張,逐漸都偏向于太后和端王趙佶。
宋徽宗書法
章惇為什么力推簡王呢?章惇在哲宗時任宰相,自然和哲宗母親朱太妃來往密切。如果簡王能當皇帝,章惇以后的地位自然更加穩固,并有擁立之功。本來簡王是有先天的優勢,通過章惇的這頓操作,簡王的優勢變成劣勢了。大家想一想,后宮之中的勾心斗角。向太后能讓章惇的想法得逞嗎?
章惇得不到其他大臣的支持,主要是章惇做了宰相以后,黨同伐異,驅逐異己的手段都發揮到極致,就連當時一起題詩的老朋友蘇軾,也沒有逃過被章惇發配的命運。向太后打壓章惇,本來就是對章惇當宰相的不滿。
宋徽宗出品
向太后支持立端王的原因,并不是一定要支持趙佶皇帝。而是趙佶因母親死的早,從小養成了獨立自強的習慣。加上向太后沒有生兒子,趙佶經常去后宮給向太后請安,想法逗老太太開心。宰相章惇和朱太妃勾結的事情,人盡皆知,皇家忌諱大臣和后宮關系太近。
趙佶能當皇帝的另一原因,是趙佶天資聰明。提前制造輿論和心理誘導,廣交文人雅士。傳說,宋哲宗派宦官去問高僧,誰可以當他的繼承人,宦官回復說“吉人自有天象”。“吉人”二字難道不就是說趙佶嗎?原來這個高僧就是趙佶的熟人。還有關于大臣上朝手持的笏板,社會上的輿論也叫“端笏立”;哲宗時新蓋的大殿,取名“迎端”,也就是迎接端王。以上三點,是不是端王趙佶的杰作和提前布局,也就宋徽宗自己知道啦。趙佶能上位,也有豬對手章惇的幫忙。
章惇(1035年-1105年)字子厚,福建浦城人。博學善文,但為人陰險奸詐,對政敵毫不手軟。神宗二年,王安石當宰相,賞識章惇的才華,用為編修三司條例官,協助王安石推行新法。宋哲宗繼位初,因章惇力推新法,被罷黜出外郡任職,哲宗親政后,章惇被拜為宰相,復行王安石新法,對政敵進行殘酷迫害。宋徽宗繼位后,被貶黜于外,于崇德四年死。
曾布:(1036年-1107年)字子宜,江西南豐人,為曾鞏之弟,進士出身。協助王安石制定并推行新法,一生積極推動新法。徽宗繼位后拜相,遭蔡京排擠,流放地方做官。由于維護新法,被《宋史》列為《奸臣傳》,才學出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