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高考剛結束的時候,老師們便都忐忑不安,倒不是因為孩子們離校舍不得,而是因為高考結束之后,原本乖巧聽話的學生們,就像脫了韁的野馬一樣,要多瘋狂有多瘋狂。這樣的情景不禁讓人想起了中學時學到的一篇課文《范進中舉》。
實際上相比于高考而言,古代的科舉制度要難得多。科舉制度始于隋唐時期,一直到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舉行最后一科進士考試為止,一共延續了一千三百多年。科學制度的出現主要是用于皇帝選拔人才。
在科舉制度出現以前,主要所采用的是“世襲”的制度,幾乎是壟斷性的。科學制度出現之后,窮人家的孩子也有了翻身的機會,可以通過科考從鄉試、會試到殿試一步步來實現自己遠大的理想和抱負。
科舉考試不像現在的高考,每年都會舉行。科考一般來說是每三年舉行一次,考試的人數大概便是呈金字塔形的,殿試是最頂端的人數最少,第二層是會試,而人最多的是鄉試。凡本省科舉生員與監生均可應考。
但是如果你覺得鄉試那么好考的話就錯了,全國考生不知道千千萬萬,但是能中舉的卻只有那么幾個。因為中舉之后,便意味著有了做官的資格。歷史上很多考生畢生奮斗的目標便是考中舉人,其中最有名的一位就是范進了。
范進原來就是一個窮書生,窮的連維持溫飽都難。但是他卻有一個當官的理想,整天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也不出去掙錢,就在家里讀書。為了考取功名他甚至不惜讓妻子和老母親餓肚子,街坊鄰居都笑他是一個沒用的男人。
甚至連他的老丈人都時不時的來他家嘲諷他:“我自倒運,把個女兒嫁與你這現世寶,歷年以來,不知累了我多少。”范進只能聽在耳中,也無法反駁。終于皇天不負有心人,范進通過數十年的努力,終于在54歲的年齡,考中了舉人。
范進考中舉人之后太激動了,神經都遭到了刺激變的瘋瘋癲癲,最后還暈了過去。好在他的老丈人胡屠戶及時的一巴掌把范進給扇醒了,并逐漸恢復了理智。從此之后街坊鄰居和胡屠戶對范進的態度都來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見面都要鞠身行禮,生怕怠慢了。
不得不說“范進中舉”確實十分的具有諷刺的意味,不過作者寫到這里之后也沒有再提了。那你知道后來范進怎么樣了嗎?其實范進在中舉后并沒有馬上當官,因為母親去世,范進守孝了三年,并在此期間繼續苦讀,三年后他繼續進京城參加會試。

不知道是不是上次遭受到刺激所以激活了大腦,反正說出來你不一定敢信。范進考了幾十年的鄉試沒中,三年后參加會試,竟然直接就考中了進士。這一次范進沒有再瘋了,他心平氣和的接受了朝廷的授任,擔任御史,并一直做到了朝廷四品大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