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1月8日,周總理病逝,一時間舉國悲痛。而對于枕邊人、相伴了幾十載的妻子鄧穎超而言,這份悲痛卻又更加沉重了幾分。
望著西花廳的花草樹木,想著往昔的一幕幕,總是難免睹物思人。他們少年相識,有著共同的革命信念、奮斗目標,他們一起攜手扶持、感情深篤。
他說:我這一生都是堅定的唯物主義者,唯有你,我希望有來生。
如今彼此卻天人永隔,我們自然知曉生老病死不過是規律使然??缮鵀槿耍楦锌偸亲屓穗y以自矜。這是人的通病,也是人有別于其它的優點。
而對于七媽鄧穎超的悲痛,作為侄女的周秉德自然也是了解的。畢竟她是伯伯、伯母最為疼愛的晚輩之一,因此她便時常抽空前來陪伴鄧穎超。
1976年5月,下班之后周秉德又一次乘車來到西花廳。只見鄧穎超正拿著一個破解的黑皮夾發呆,見到周秉德入內趕忙便招呼她坐下,沉吟片刻緩緩說到:
“秉德,這是你伯伯的皮夾,多年來一直隨身攜帶在他的身邊,算是貼身物品。對它十分珍重,如今我將它交給你保管,當留個念想吧....”
接過皮夾打開,周秉德發現皮夾里夾著一張泛黃的照片,而照片中的人物不是旁人,正是她的爺爺周貽能,照片的背后還有伯伯周恩來寫的“爹爹遺像”四個字。
為何伯伯會一直隨身攜帶爺爺的照片呢?
濃濃父子情、赤子報國心
周恩來的父親周貽能,是其祖父周起魁的次子。而祖父周起魁曾做過知縣師爺、知州等職務,是以周家也算得上是當地的名門望族、官宦之家。
出身官宦望族,也讓周恩來的父親周貽能自幼能接受良好的教育。16歲時,周貽能便考中了秀才。
不過囿于時勢,周貽能只得選擇放棄了科舉之路。18歲時,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周貽能娶了萬冬兒(也就是周總理的生母)。
而在祖父周起魁去世之后,由于家中添丁,又少了進項,家中難免中落。周貽能也只得各地奔波以此養家糊口。
周恩來的母親萬冬兒出身名門,其父曾為清河縣縣令,平素還曾打理萬公館,因此對于生活瑣事自然不在話下,一大家子的生活也被安排的明明白白。家道中落后,丈夫外出公干,她則在家中操勞打理,日子雖然清貧,但也不至于沒有起色。誰知萬冬兒卻沒有等到好日子那天,30歲時那年便溘然辭世。
對于母親的早逝,姥爺一家也將怒火發到了父親周貽能身上。他們要求周貽能風光大葬,其實倘若富貴如前大葬本是理所應當,奈何周家家道中落,實在是難以達到。無奈之下,周貽能只得將孩子托付家族眾人,自己則外出掙錢。
就這樣,周恩來帶著弟弟寄居于伯父家中。靠著宗親接濟,周恩來獲得了繼續讀書的機會,并在天津上學時認識了鄧穎超。
至于周恩來的父親周貽能也得益于其伯父的接濟安排,有了勉強糊口的工作。而與兒子的短暫相聚,也讓他分外滿足。不過,后來周恩來到了天津上學,又曾奔赴外國留學,父子之間也自是別離甚多。
然而,這并沒有妨礙父子感情。周恩來父子之間也是信箋往來,多有互勉,而在周恩來投身革命后對于兒子的選擇,周貽能也是鼎力支持。
在1927年、1931年,這兩個對于共產黨最為困難的時刻(蔣介石發動反革命,顧順章叛變)作為父親的周貽能不惜辭掉工作,到上海陪伴周恩來左右,并為他出謀劃策。
難以言說的痛
1937年,日本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而在抗戰全面爆發后,周恩來作為我黨代表常駐武漢(武漢失陷后駐重慶)。掛念父親安危,周恩來寫信給父親周貽能,讓他到武漢(重慶)生活。
而在1940年,周貽能遷居重慶紅巖村。由于國民黨特務監視,更兼事務繁忙,周恩來自己鮮有時間陪伴父親。因此,便派人對陪父親說話。對于兒子的工作,周貽能也深知重要性,即便想念也總是不去打擾他。
1942年6月周恩來因為疾病發作,住進了歌樂山醫院,并且需要手術。害怕父親擔憂,周恩來便讓眾人隱瞞了此事??墒?,周恩來不知的是在他住院不久,他的父親周貽能同樣病倒了住進了醫院。
自感時日無多,周貽能便詢問兒媳鄧穎超,周恩來為什么不來看我。鄧穎超只得推說周恩來工作繁忙,殊料就在周總理還因為要錯過父親周貽能壽辰而自責時,周貽能已經確診了瘧疾。
內心糾結的鄧穎超,還是選擇了告訴周恩來。周恩來雖然只得鄧穎超在父親身邊照顧,可仍是擔心,便寫信囑咐再三。
然而,周貽能卻永遠的離開了。而離別之際,周貽能最后的愿望就是兒子周恩來能來看看自己,可惜他沒有等到。對于公公的離世,鄧穎超不知如何告訴周恩來。還是董必武拍板,等周恩來病情穩定了再做告知??墒歉缸舆B心,周恩來又何等聰慧,還是知道了父親去世的消息,并堅持提前出院,為父親守靈,同時又在《新華日報》上發了父親的訃告。
遺憾、自責、愧疚交織也縈繞周總理心頭,自此他也便將父親的照片裝進了貼身的口袋。父親的去世,也成為了周總理一生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