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江(字人杰)藝林閣藏品
張人杰簡介:
張人杰(1877-1950)[近現代]字靜江,別署臥禪,浙江吳興(湖州)人。國民黨官僚。祖籍安徽徽州(今歙縣),后移籍浙江吳興曾在巴黎經營古玩業,收藏既富,鑒賞亦精。政治工作之余,潛心翰墨。作畫取法石濤,筆意縱態。字則師趙孟頫,略變其體。但不輕為人作,故流傳甚少。抗戰勝利不久,客死美洲,年七十有余。《楓園晝友錄》,早年納貲捐道臺。曾隨孫寶琦出使法國。1905年與吳稚暉、李石曾共辦新世紀出版社,出版《新世紀》雜志,鼓吹無政府主義。1907年,加入“同盟會”,曾資助孫中山在華南沿海一帶發動武裝起義。1911年辛亥革命后回國。“二次革命”失敗后,支持孫中山改組國民黨,被選為中央執行委員。1925年,被選為中央監察委員。為“國民黨四大元老”。1926年,被選為中央執委會常務委員會主席,旋辭職讓位于蔣介石。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歷任浙江省臨時政府主席、國民黨特別委員會委員、全國建設委員會主席等職。后因疾脫離政界。抗戰爆發后,出國游歷,死于紐約。
盧芹齋(1880-1957)是第一位了解市場全球化的中國古董商,目前存于海外的中國古董,約有一半經他之手售出,家世卑微的他,除了聰敏勤奮,更有強大的政治靠山,這是他能夠在動蕩時局中建立橫跨中,歐,美的龐大銷售網,成為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叱咤歐美的古董大鱷,他在中國和歐美有著截然不同的評價 ----國人因為他大量走私文物而扼腕痛惜;西方人則認為他是個視為中國藝術品的使者,這其中的是與非,誠然難以說清,但是可否認,盧芹齋的確是一個傳奇。
跟班小子,隨行到法國
盧芹齋本名盧煥文,1880年生于浙江湖州盧家渡。他家境貧窮,幼年母親自殺,不久父親也過世,他由一位遠親撫養長大(對于自己的悲苦出身,日后在歐美功成名就的他不愿提及,甚至很模糊的編了一套稍微體面的故事),十幾歲時他離家到富庶的名鎮南潯謀生,進入巨富張定莆的家廚做小工。據說盧煥文的母親曾是張靜江的奶媽,這或許是他到南潯投靠張家的淵源。
張定莆第二兒子張靜江(1887-1950)是大才子,日后當上了國民黨首任黨主席,在后廚做飯的盧煥文,干凈利索又吃苦耐勞,不僅便被提拔
為張靜江的貼身仆人,張靜江年少時患有骨痛癥而跛足,而且右眼幾乎看不清,跟班的盧煥文把主子照顧的妥妥帖帖,深得其好感。于是在1902年25歲的張靜江獲派中國駐法使館商務參贊時他唯一帶上的家仆就是22歲的盧煥文。
出身商家豪門的張靜江到巴黎后棄官從商,有其父出資30萬元,創辦通運公司,經營湖州的茶葉,絲綢,地毯等傳統外銷商品以及國內搜羅的珍貴古玩。他得其舅父龐萊臣提供的古董書畫的貨源,獲得大利。而在通運公司內部負責古玩業務的心腹愛將,就是沒有怎么念過書但是學習能力超強的跟班盧煥文。
通運公司位于巴黎馬德里大教堂的左邊,盧煥文就是從那里開始掌握了古董鑒賞經驗,同時學習從中國進口貿易的各項環節。不過當時歐洲人對中國古董還沒有概念,他的第一批貨虧本了。但他很有生意頭腦,與當時法國著名的漢學家和收藏家謝閣蘭,拉蒂格,沙畹,伯希和等人保持良好關系,一步步在法國古董界嶄露頭角。
變身古董商,娶妻生子
1905年,張靜江在船上結識孫中山,成為終身摯友。1906年起,他多次在經濟上鼎力資助孫中山及同盟會,而這些資金大多來自通運公司由盧煥文負責的古玩業務,從某種意義上說,盧氏稱得上國民黨建黨前夕的幕后才神,隨著張靜江越來越多的投入到協助孫中山的革命活動,28歲的盧煥文決定自立門戶成立了來遠公司。
1908年他換掉有點土氣的原名,改為雅致的“盧芹齋”(Loo Ching Tsai),日后西方各界習慣稱他C,T,Loo.
在巴黎站穩腳跟后,1910年30歲的盧芹齋和年僅15歲的瑪麗,羅絲(Marie Rose)結婚。然而根據勒南(佳士得中國瓷器與藝術品部國際主管)的描述,事實上瑪麗,羅絲的母親,年長盧芹齋4歲的歐爾加才是他真正的情人。她同時也是促成這樁婚姻的媒人,已延續倆人的婚外情,盧與家人的合照中始終有歐爾加的影子,其中絕大多數盧也“恰巧”總是和歐爾加站在一起。盧芹齋始終遺憾沒有兒子。他與瑪麗,羅絲共育有四個女兒。卻表示自己沒孩子,以至于當他臨終前對最崇拜他的女兒佳寧說出“佳寧,你像個兒子一樣有作為”,時,成為伴隨她一生最大的贊美。
成家立業的盧芹齋1912年至1915年間,每年都乘火車經西伯利亞到中國進貨,并在北京和上海與人合股開設商號,他出主要經費,對方經手鑒定并收購古董,盧吳公司就是盧芹齋與上海古董商吳啟周合作,后來成為中國近代史上最“牛”的私人古董出口公司,1914年一戰爆發后,英法等地的古董生意一落千丈,盧芹齋隨即將敏銳目光投向大洋彼岸的新興市場 ---美國,在紐約麥迪遜大街與第57街的街角,開設了一家分店,顯然,美國讓他賺到更多的錢。
對于盧芹齋的商業策略,勒南解析到:“他是第一位了解市場全球化的古董商,活動范圍橫跨歐美亞三大洲。他第一個了解到貨在中國,但錢在西方,因此他很快在北京和上海開設分號,有專人在全中國各地找東西,跟他聯絡,為他保留東西,他則每年到中國一兩次,看貨,取貨,訂貨,拿到西方去賣,并了解中國境內最新行情。”
財大氣粗,橫跨歐美亞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國內的藝術品考古活動進入一個高峰期,許多文物被挖掘出來,和大一部分進入市場。盧吳公司財大氣粗,又實力將市場上流通的好貨搶先收入囊中,然后將它們發往巴黎或紐約。同時,他們還從盜墓者手中購買大量文物。
早在1913年,1914年6月,民國政府就頒布了禁止和限制古物出口法令,但盧芹齋的生意并未受影響,而且他對自己的買賣直言不諱。這背后的靠山就是“國民黨四大元老”之一的張靜江。
張靜江與孫中山,蔣介石均有著非同尋常的關系,孫中山稱之為“革命圣人”,而蔣介石則稱之為“革命導師”,陳果夫稱他為“黨國理財第一人”,實際上,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后,張靜江回到國內,后來成為中華民財政部長,他與蔣介石乃結拜兄弟,1925年孫中山逝世后,他力挽狂瀾,在擔任國民黨中央常務主席期間,為蔣介石奪取黨政最高權利出謀劃策,不遺余力。
依靠張靜江這一堅強后盾,三十余年間,當時國民政府對盧芹齋的走私活動睜一眼閉一只眼。而盧芹齋的古董貿易也為國民政府創收不少。
這個飽受爭議的盧芹齋,在西方人看來,是中國文化的親善大使,教會了歐美收藏者如何欣賞中國古代墓葬藝術品。“在他之前,西方人主要收藏的是具中國風味的精致工藝品,盧芹齋開拓,建立了一個高古藝術的市場。”勒南說。
這是一個很大的賭注,也是他有魄力的地方。
因為盧芹齋開始賣高古器時,這些東西在歐美根本不值錢,他必須去交與潛在的買家,教他們欣賞這些東西,他甚至創造出一套西方收藏家能夠懂得新語匯,要銷售中國高古藝術品,他想,“既然我面對的是只懂希臘羅馬藝術的西方收藏家,那我就要用相同的詞語,才可以讓他們理解并產生共鳴”,真是營銷天才。
就這樣,盧芹齋穩扎穩打,在美國古董界在此拓荒成功,獲得頗高聲譽和知名度,“他幫助建立西方博物館和私人手中最棒的亞洲藝術收藏”,成為他們的供應商和顧問,他的客戶有弗利爾,小洛克菲勒等大富豪,也有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波士頓美術館等著名機構。
榮歸巴黎,建中式紅樓
1925年,盧芹齋在其發家福地巴黎富人區蒙梭公園附近買下一棟原來拿破倫三世時期建造的奧斯曼食公館,并耗時三年改建成五層的中式紅樓,這是巴黎市區唯一一棟中國風格的建筑,他在這里向歐美藏家展售亞洲古董。樓內珍寶琳瑯滿目,因此被稱為“中國的盧浮宮”,風光一時無兩。
然而歲月催人老,1947年,68歲疾病纏身的盧芹齋不得不將紅樓交給小女兒佳寧來經營,1949年后中國文物出境受到嚴格管理,他在中國倆家分店的大批庫存也統統被查收,紅樓失去貨源,只有靠出售原有庫存和為用戶訂做中式家具來維持經營,盧芹齋元氣大傷,不得不退休,他竟紐約庫存拍賣,店面讓助手弗蘭克,卡羅經營,1952年正是返回法國定居。
風燭殘年的他患上既有萎縮性硬化癥,身體每況愈下,直至足不出戶,1957年底,在女兒佳寧的安排下,他到瑞士治療休養,數月后病逝,葬在妻子的家族墓地。巴黎西北郊的古河貝瓦。
2003年紅樓一、二、五層和地下一層被巴黎市政府列為文化遺產,不能隨意改動,由于紅樓日常維護開銷極大,2006年家族協會將紅樓拍賣出售,現在紅樓已變成一個文化交流的聚會地,常年舉辦亞洲藝術展。
國際市場上盧芹齋的名號至今響當當,一件藏品若經他過他手,則保證了來源于品質,價格通常比較貴,這份附加值正是盧氏傳奇魅力的延續。